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

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

一、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熊薇[1](2021)在《民国时期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研究 ——以《解放画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胡晓鹤[3](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王彬彬[4](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闫咚婉[5](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王玮[6](2021)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边界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媒体与技术平台侵入新闻行业,新闻业原本清晰的职业边界正在被蚕食、消解,扞卫传统精英话语下的新闻边界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议题。“边界工作”理论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拉扯边界的纷争中热度渐升,并成为传统媒体划分边界的强势利器。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进行了哪些“边界工作”,不仅有利于传统媒体总结归纳现有的传媒资源,盘活“存量”,助力传统媒体转型,也为解读媒体行为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选择2018~2020年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咪蒙事件、财新诉“甘柴劣火”事件作为样本,这三个样本分别对应“边界工作”的三种方式,即“扩张”“驱逐”和“自主性保护”。首先,从新闻形式、新闻思维和新闻风格三个方面入手,解读传统媒体表现出的“扩张”趋势;其次,将传统媒体的驱逐对象分解为异常主体、异常新闻实践和异常价值,并分析“驱逐”行为中涵盖的细节;第三,文章归纳出传统媒体进行“自主性保护”的三条路径——将责任归咎于外来的替罪羊,免受自媒体不良风气的影响,维持界定正确实践的能力。通过梳理三个事件中传统媒体的行为,勾勒出传统媒体“边界工作”的大致景观,并剖析出这些边界工作所指向的意义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研究发现,在“扩张”中,传统媒体创新使用H5、融媒体直播和综合多种技术呈现的新闻形式,赋予新闻作品用户思维、互动思维和体验思维,致力于打造亲近化和趣味化的新闻风格。在“驱逐”中,传统媒体通过构建自媒体负面形象、驳斥自媒体文章细节出入、树立传统媒体负责形象等方式对异常主体进行驱逐;同时驱逐不合格的非虚构写作、情绪先行的煽情写作、咪蒙式黄色新闻写作等异常新闻实践,以及唯流量的自媒体价值追求、达尔文式社会的价值认知等异常价值。在“自主性保护”部分,传统媒体将洗稿横行的责任归咎于“择肥而噬”的自媒体,以及轻视版权的新闻用户,而使内部人员免于担责;其次,传统媒体始终执笔为民,不受自媒体抄袭作风与商业主义的影响,完成对自身自主性的建构;最后,在“洗稿”行为界定不清之时,传统媒体界定了新闻版权的边界,并对自媒体抄袭与引用不分的行为进行批判,保持了自己界定正确实践的能力。

姜建伊[7](2021)在《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影视教育教法研究是影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问题,旨在提升影视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民族志影像是将影像视为书写工具的摄制活动,是影视学和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影像,留存少数民族文化,记录社会变迁、反映社会问题的重要学术探究活动。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梳理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缘起、发展和建立系统教学教法的过程,探究其教育教法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典型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为影视教育提供具体生动的教学个案,推动云南影视教育和全国影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论,提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如何展开的?”这一核心问题,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研究等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建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口述史研究的“时间、事件、人物”等关键概念,描绘民族志影像在云南的缘起、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第二章,以云南本土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民族志影像的实践经验与民族志影像教育相结合,培养出云南第一代和第二代民族志影像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三章,以外国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如何将英国、德国的民族志影视教育的问题意识、感官训练和合作拍摄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法,引入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并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结合,培养云南本土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总结归纳外国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智慧。第四章,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影视人类学”课程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描述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分析其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模式。第五章,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是师生合作,挖掘学生的教育潜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出发,分析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合作式影像生产与影片文化共感”的教学智慧和实践教学理念。结语,回到叙事教育有的理论框架,讨论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系统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影像教育提供学理和现实案例。

林娟[8](2020)在《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语篇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然而当前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微观出发,语篇分析与社会语境相割裂。此外,汉语教材多模态研究数量有限,学界对汉语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仍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以1934年民国开明国语课本为起点,以25年为时间节点,选取四套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语料,探讨了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旨在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符号资源的意义潜势与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本研究秉持系统功能观,认为教材语篇作为意义潜势系统,其意义是由语言与图像两种模态的符号资源选择所共同构建。因而以系统功能为视阈,基于“先分后合”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传统(Lemke,2005;胡壮麟,2007),相应先分析教材语篇的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和图文关系,然后探讨由三者所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语言模态探讨词汇特征和语类类型分布。词汇尤其是实词能体现语篇的语义特征和概念系统(廖迅乔,2014),而语类作为一个中介点能将语篇意义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联系起来(马丁,2012)。由于本研究关注由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共同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历时变化,而句法在过去一百年里发展变化并不显着,因而句法并未被纳入分析层面。研究首先通过自建的67万字语料库考察了四个历史时期的高频实词与高频共现搭配,分析了体现各个年代时代特色的词汇特征;然后运用马丁(2012)的语类框架(包括记叙等十七种语类)对教材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34年教材的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呈现了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实践与人文思想的语篇世界;1961年教材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的鲜明特色是以革命叙事为中心。语篇事件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二元对立关系,并通过多元化的场景来体现革命的广泛性;1984年教材以描写和叙事为中心,记录和描绘的实体和命题包括革命战争,过去和当下的社会生活事件,个人生活经验等,但缺乏学校语境下的事件;2018年教材语篇的词汇与语类最显着特征是以故事语类为绝对主体,构建了一个体现美好品质、亲情友情的积极叙事世界。图像模态探讨了图式特征和语篇功能体现。图式能体现图像语篇的核心概念特征,图像模态的元功能分析能揭示图像语篇意义。研究发现,首先,教材图像模态的动植物图式、建筑物图式、交通工具图式、景色图式的丰富程度体现了四套教材试图描绘现实社会世界,推崇自然主义还是构建脱离现实的抽象存在。而教材图像的男女人物图式的比例与各自承担的社会角色则隐含着权力和地位关系。其次,从图像的再现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所再现的客观事物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图像的互动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都倾向于通过正面视角、远景镜头将读者卷入图像世界。2018年教材图像的互动意义还通过色彩应用以及实景图的选用进一步得到增强。从构图意义来看,四套教材信息值的共同点是将重要信息安置于图像中心位置,这一特点在近一百年来都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在2018年教材中还被强化了。这一发现证实了视觉语法关于信息值显着性的理论框架(Kress&Leeuwen,1996/2006)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图文关系揭示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如何协作共建语篇意义。同一语篇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由于具有同文化语境、同情境语境、同交际目的三个特点,因而存在一定的联系,协作构建意义(张德禄,2012)。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了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三种核心图文关系模式,即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增强文本意义;图像与文本相互独立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四套教材图文关系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探讨。1934年教材具备9种不同的图文地位关系与逻辑语义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均衡、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比例最高的教材;1961年教材仅包括5种图文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种类最贫乏的;与60年代教材相比,1984年教材配图数量和图文关系种类,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图文说明关系的比例则有所下降,体现了 1984年教材语篇中图像功能更为多元。2018年教材的配图数量是其他年代教材配图数量的两倍以上,图像附属于文本的比例是四套教材中最高的,但缺乏图像与文本相互补充的图文关系语篇。此外,2018教材还在图文延展关系上增加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信息,人际意义层面增强了父母与老师的权力。最后,本文探讨了不同时期教材语篇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层面的共性特征,分析了各个时期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有何区别。1934年民国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最为丰富,构建了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具有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浓厚人文情怀的多模态语篇世界。同时教材作为文化资源再生产的重要中介,还试图对男女、师生、父子等关系进行更为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1961年教材的多模态语篇表达则构建了一个以文字模态为中心、以革命为主线的男性主义的抽象的宏大叙事语篇。1984年教材多模态语篇仍然以文本为主要模态,但开始从宏大的革命叙事转向自然主义的客观世界。2018年教材延续并发展了 1984年教材的自然主义风格,在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资源选择与配置上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国际性,构建了一个以天真孩童为对象、以个体经验为主体、体现美好品质的积极叙事世界。但2018年教材多模态语篇尤其是图像模态部分设计隐含了长辈与孩子、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图像模态的人际功能也存在既增强又削弱的矛盾。综上,本研究揭示了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与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通过历时视角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系统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以期学界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多模态符号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与社会语境的联系。

刘晓芳[9](2020)在《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由互联网技术变革引发的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媒体行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实与目标采取适当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为此,笔者选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对其州、县两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展开一年半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试图探寻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文章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对象、问题及概念界定,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核心部分。第二章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政策环境特征进行简要梳理,生态环境特征体现为:新时代涉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识形态总基调、少数民族地区多文化多语言的传播环境、媒介基础设施在偏远地区恶劣的建设环境、民族地区有待整合和配置的特色资源,其媒体融合的政策环境表现为:新时代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落地配套政策。第三章简要梳理了阿坝州媒体发展历程,并对阿坝州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的筹建过程,以及融合后的组织架构、运行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第四章通过梳理与分析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全媒体传播结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等问题和原因,为探讨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提供现实基础。第五章针对问题提出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如何定位、如何管理、如何调整生产结构、如何增强内容分发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阿坝州州、县两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以实现“各自”传播的多渠道融合和内容的多样化集成为目的,全面提升融媒体软件、硬件,导致“整体”的媒介载体和平台的重复建设、有限资源低效配置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四川省阿坝州的媒体融合发展,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情况,建立统筹协同机制,进而在功能定位、运作管理上进行策略调整。首先,在媒体融合顶层设计的框架下,进行州、县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其次,针对当前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管理与运作问题,提出了探索州级“报社+电视台”、“州+县”一体化发展管理的策略;结合受众需求调整全媒体生产结构;重视生产流程的运营环节;探索“体制内循环”经营思路;增强人才的本土策划能力与双语传播能力等。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遴选
        2.案例分析的目的
        3.案例分析的视角
        4.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过程
        1.案例来源说明
        2.案例分析过程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评价
    (二)案例实施启示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致谢

(5)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边界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3.1 边界与边界工作理论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5 样本选择及分析方法
        1.5.1 样本选择
        1.5.2 样本分析方法
第2章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扩张”
    2.1 新闻形式的扩张
        2.1.1 H5
        2.1.2 融媒体直播
        2.1.3 综合多种技术呈现
    2.2 新闻思维的扩张
        2.2.1 用户思维
        2.2.2 互动思维
        2.2.3 体验思维
    2.3 新闻风格的扩张
        2.3.1 亲近化
        2.3.2 趣味化
第3章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驱逐”
    3.1 对异常主体的驱逐
        3.1.1 倾向性描述构建负面形象
        3.1.2 聚焦原文细节出入进行驳斥
        3.1.3 树立传统媒体负责形象
    3.2 对异常新闻实践的驱逐
        3.2.1 驱逐不合格的非虚构写作
        3.2.2 驱逐情绪先行的煽情写作
        3.2.3 驱逐咪蒙式黄色新闻写作
    3.3 对异常价值的驱逐
        3.3.1 驱逐唯流量的自媒体价值追求
        3.3.2 驱逐达尔文式社会的价值认知
第4章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自主性保护”
    4.1 将责任归咎于外来的替罪羊
        4.1.1 将责任归咎于自媒体
        4.1.2 将责任归咎于用户
    4.2 免受自媒体不良风气的影响
        4.2.1 免受抄袭作风的影响
        4.2.2 免受商业主义的影响
    4.3 维持界定正确实践的能力
        4.3.1 界定新闻版权的边界
        4.3.2 界定引用行为的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叙事研究: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二、影视教育研究: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
        三、民族志影像及其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的呈现与社会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学的发端、基础和建设
    第一节 发端:“北吴南杨”的社会学与民族学调查
        一、“北吴”的乡村研究
        二、“南杨”的文化历史研究
        三、影像:作为人类学研究工具出现
    第二节 民族志影像的基础:民族学调查与纪录片摄制
        一、“西南学”的跨学科方法实践
        二、民族纪实片的拍摄实践(1957-1981)
        三、影视人类学拍摄实践(1980-)
    第三节 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一、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师资建设
第二章 云南本土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从理论中学习
        一、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积累
        二、影视人类学的教学理念
        三、影视人类学早期教学实践
    第二节 在田野中学习
        一、拍摄目标:影片的文化解释
        二、拍摄实践:长期的田野调查
        三、教学方法:人类学视角的拍摄成果
    第三节 边学边教
        一、教学内容:素材融汇于心
        二、教学方法:重视田野
        三、授课:理论和实践并重
第三章 外国教师“怎么教”
    第一节 保罗·亨利:理论与实践的双线教学
        一、实践经验:印第安本土研究
        二、教学理念:分阶段培养
        三、教学实践:参与式观察
    第二节 芭芭拉·艾菲:感觉人类学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经验:卡什纳华人田野
        二、教学内容:“主题讨论”教学
        三、教学方法:田野合作法
    第三节 其他教师:快速成片和影像库教学
        一、人类学影片教学
        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像库教学
        三、菲律宾的一分钟短片法
第四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的教学体系
    第一节 教学理念:师徒传承
        一、培养能够实践的人才
        二、人类学视野下影像拍摄的“起点”与“终点”
        三、教师的拍摄反思
    第二节 教学方法:人类学理论与影视学技术的结合
        一、选题探索
        二、拍摄技法
        三、“看作业”的案例讲解
    第三节 实践教学
        一、进入田野
        二、作业反馈
        三、教学分析
第五章 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的经验和智慧
    第一节 教学理念的传承
        一、选题的合作碰撞
        二、拍摄基础:人类学理论的学习
        三、田野调查实践与“四个成片”的拍摄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整合和创新
        一、讲故事的课堂
        二、放在身边的田野实践
        三、教学中的文化视角
    第三节 教育拓展:“乡村之眼”的教学实践
        一、乡村影像的“眼”
        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
        三、影像理论的成长
第六章 结语:学习国外到云南经验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8)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多模态语篇与教材研究
    2.1 多模态语篇研究
        2.1.1 系统功能视角
        2.1.2 互动视角
        2.1.3 认知视角
    2.2 教材研究
        2.2.1 教育学视角
        2.2.2 多模态视角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 教材语篇语言模态
    3.1 高频实词分析
        3.1.1 高频实词的选取
        3.1.2 高频名词
        3.1.3 高频形容词
        3.1.4 高频动词
        3.1.5 高频副词
        3.1.6 不同时代教材高频实词对比分析
    3.2 语类分析
        3.2.1 语类分析框架
        3.2.2 193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3.2.3 1961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3.2.4 198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3.2.5 2018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3.2.6 不同时代教材语类对比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教材语篇图像模态
    4.1 图式分析
        4.1.1 1934年教材图式特征
        4.1.2 1961年教材图式特征
        4.1.3 1984年教材图式特征
        4.1.4 2018年教材图式特征
    4.2 图像功能分析
        4.2.1 视觉语法分析框架
        4.2.2 193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4.2.3 1961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4.2.4 198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4.2.5 2018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4.3 不同时代教材图像模态对比分析
        4.3.1 图式特征对比分析
        4.3.2 图像功能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教材语篇图文关系
    5.1 图文关系分析框架
    5.2 1934年教材图文关系
    5.3 1961年教材图文关系
    5.4 1984年教材图文关系
    5.5 2018年教材图文关系
    5.6 不同时代教材图文关系对比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社会文化语境与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
    6.1 不同时代教材多模态语篇共性特征
    6.2 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与社会文化历史意识
        6.2.1 1934年教材---人文关怀
        6.2.2 1961年教材---聚焦革命
        6.2.3 1984年教材---转向自然
        6.2.4 2018年教材---时代性与天真的儿童世界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频实词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参与观察法
        1.3.2 深度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支撑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与政策环境
    2.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2.1.1 政治生态:新时代涉藏舆论主阵地
        2.1.2 民族地区:多语言的传播环境
        2.1.3 技术变革:偏远地区的信息到达
        2.1.4 经济社会:特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2.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2.2.1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会议
        2.2.2 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
        2.2.3 媒体融合发展的落地政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及融合发展现状
    3.1 阿坝州媒体的基本情况
        3.1.1 州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3.1.2 县级媒体的基本情况
    3.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筹建过程
        3.2.1 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政策主导,主体实施
        3.2.2 融合发展的起始时间轴:州县不同步
    3.3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组织结构现状
        3.3.1 融合后的内设组织架构:增设新部门
        3.3.2 融合后的的生产结构:维持传统端主力军
        3.3.3 融合后的管理机制:调整考核制度
    3.4 阿坝州媒体融合后的媒体运行现状
        3.4.1 融合后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矩阵
        3.4.2 融合后的生产流程:采编再造
        3.4.3 融合后的内容创作:跨部门互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4.1.1 考核机制僵化,专业人才匮乏
        4.1.2 管理体制不完善,流程再造受阻
        4.1.3 行政牵制严重,融媒体工作繁杂
    4.2 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运作问题
        4.2.1 平台重复搭建,内容同质化生产
        4.2.2 媒介产品结构与受众需求不匹配
        4.2.3 内容洞察不足,信息有效分发失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5.1 顶层设计:统筹州县媒体,进行差异定位
        5.1.1 搭建州域信息集成与整合平台
        5.1.2 打造县域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平台
    5.2 管理策略:转“控制型”为“合作型”管理
        5.2.1 探索“报台”融合管理策略
        5.2.2 探索“州县”融合管理策略
    5.3 运作策略:与用户重连接,使信息有效分发
        5.3.1 重塑生产结构,强化全媒体团队建设
        5.3.2 完善生产流程,重视互联网运营环节
        5.3.3 增强人才本土策划与双语传播能力
        5.3.4 激活优势资源,探索“内循环”经营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阿坝州受众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附录二 :阿坝州受众问卷调查结果人口统计学信息
    附录三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编码及本土案例呈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四、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研究 ——以《解放画报》为例[D]. 熊薇. 西北大学, 2021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6]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边界工作”研究[D]. 王玮.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7]西技东魂:云南民族志影像教育教法的叙事研究[D]. 姜建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D]. 林娟. 吉林大学, 2020(03)
  • [9]四川省阿坝州媒体融合发展研究[D]. 刘晓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标签:;  ;  ;  ;  

对“图文并重”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