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文(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通过回顾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愈后情况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可收到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思腺多形性腺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178-02
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层(或称浅叶),良性肿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居首位。腮腺多形性腺瘤属于上皮性肿瘤,因瘤中含有肿瘤性上皮、粘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故此得名。现将我科2000~2012年收治的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及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岁。肿瘤直径0.8~5.0cm。部位:左侧58例,右侧62例。肿瘤位于耳屏前41例,耳垂部40例,腮腺下极20例,颌后凹19例。发病时间2个月~18年。
1.2病理诊断
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常以耳垂为中心生长,触诊界限清楚、活动,呈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硬度中等。瘤体较大者可清楚看到典型结节状表现而皮肤显示凹凸不平,和皮肤无粘连,并可活动。巨大的瘤体也不妨碍面神经功能。生长缓慢,呈无痛性肿块。位于深叶肿物可向颌后和咽旁生长。
1.3诊断方法
多通过病史及临床查体、超声和CT检查,术中和术后病理检查。
1.4治疗
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手术方式。其中80例肿瘤直径较大的病例采用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的经典术式;25例肿瘤直径小于3cm的病例采用保留腮腺导管、部分腮腺组织及肿物切除术;15例肿物位于深叶,采用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及肿物切除术。术后常规放置橡皮引流条并加压包扎1周以上。
1.5预后
120例患者术后5年随访,复发3例;出现腺瘘2例;Frey,s综合症5例;暂时性面瘫3例,术后1~3月逐渐恢复。
2讨论
治疗以手术为主。本组80例患者腮腺肿块较大、位于浅叶,多靠近面神经总干的病例采用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25例肿块较小、直径一般小于3cm,多位于腮腺下极或前叶的病例采用肿瘤包括周围部分腮腺组织的区域性切除术。15例位于深叶的肿瘤必须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在腮腺手术中使用电刀可起到视野清晰、节省手术时间、避免组织损伤的作用。有人在手术中怕使用电刀误伤面神经其实是一个误区。
B型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腮腺肿块检查的常规检查方法。可根据内部的回声及其和周界的关系大致分辨其良恶性。良性表现为周界清楚、内部回声均质。恶性肿瘤则和上述表现相反,周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甚至出现强光团。深部肿瘤由于下颌支和周围骨结构的强回声,使其应用也受到一些限制。CT可确定肿瘤的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包括与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的肿瘤。针吸病检的推出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1]。
面神经损伤是由于手术粗暴、解剖层次不清、解剖技术不熟练等均可造成面神经损伤,轻者出现功能障碍,重者造成面神经总干或分支的断裂。有学者认为手术暴露程度和时间、术中的机械刺激以及腺体的损伤程度是直接关系面神经损伤的三大因素[2]。预防方法是熟悉解剖层次和面神经分支走向和变异,严格按技术要领解剖,在明视下解剖神经。术后即使发生面瘫,一般能于1~3个月内逐渐恢复功能。腮腺肿瘤与腮腺浅叶切除后可能发生涎漏,其原因是未妥善缝扎切开的腺泡和腺管,术后加压不当。如已发生涎漏,轻者可重新加压包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对较顽固的涎漏,可局部给予小剂量放射治疗,促进残余腺体萎缩。也可手术探查,重新缝扎腺泡和腺管,继续加压包扎。耳颞神经综合征亦称味觉出汗综合症或Frey,s综合征,一般在术后数周内出现,症状为饮食或刺激唾液分泌时耳前下部位手术区的皮肤潮红、出汗,严重者汗水可汇成滴,停止进食后症状可自行消失。通常认为是手术切断的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血管的交感神经错位连接造成的。症状较轻无需治疗。症状较重者,可局部切取一片蒂在上的胸锁乳突肌瓣填于皮瓣与残余腺体之间,可以预防和治疗此症,同时也可纠正术后腮腺区凹陷畸形,一举两得。肿瘤的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5年。多数人认为复发的原因有:①肿瘤本身的解剖学特点:瘤组织包膜不完整,包膜内有瘤细胞浸润,呈中心性生长。②由于肿瘤浸润包膜或浸出包膜,导致瘤体周围出现小的组织病灶。肉眼无法辨出,手术无法彻底清除。③术中肿瘤细胞种植。温玉明等通过显微镜对25例原发腮腺混合瘤连续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肿瘤包膜外浸润最大深度0.26mm,出芽生长最大长度0.29mm。因此在术中应切除距瘤细胞至少0.5~1cm距离,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张树民.腮腺多形性腺瘤146例临床总结[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2):120-121.
[2]俞光岩,马大权.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改进和发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