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代至元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元,泰和县,山水画,至元,皴法,风俗画,人文。
五代至元时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常春[1](2019)在《试析五代至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绘画,两宋时期的绘画在五代时期的绘画基础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增加了理论,创造了新的技法,各派系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又不断融合,在绘画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宋朝的绘画犹如基因已植入中国传统绘画,深刻的影响着历代画家。这一时期绘画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文政治对绘画的影响,成立了官方的绘画机构,取材方面出现了世俗生活,山水画形成不同的派系,风格各有不同,形成了绘画理论,花鸟画的特征表现在从写实变的奇妙有趣。(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7期)
俞莉娜,徐怡涛[2](2016)在《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演变分为叁期:第一期为五代时期至北宋末期(10世纪初-12世纪初),第二期为北宋末至金大定前期(12世纪初-1170年前后),第叁期为金大定后期至元末(1170年-14世纪中叶)。以此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北宋至元代的典型木构建筑实例,对地区间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流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挑斡形制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普及,金后期至元代挑斡的位置上移,以及"不出昂而用挑斡"等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6年05期)
廖艳彬[3](2014)在《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文化资料辑录(一)——五代至两宋时期》一文中研究指出槎滩陂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境内,是江西省古代"民修"水利的重大工程之一,创建于南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号称"江南都江堰"。其流长叁十余里,灌溉泰和、吉安两地农田四万余亩,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南唐至民国,槎滩陂经历了多次重修,地方社会围绕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及水利纠纷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笔者将分阶段辑录相关资料,供享于专家学者。本文辑录的是五代至两宋时期。(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蒋玲霞[4](2014)在《浅谈五代宋元时期唐卡与国画的共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分析了国画与唐卡在人文历史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的共性发展。众多的历史文献为我们证实了从远古到现今藏地和汉地的人文历史发展存在着无数共性发展的特性;考古发现的众多藏地和汉地的卷轴画,及藏汉两地的壁画为我们证实了唐卡与国画在人文历史、材料上和艺术特色上的共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10期)
刁宇虹[5](2012)在《从“皴法”看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山水画的萌芽、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因素便是‘皴法'的创新与发展——即从一开始作为描摹自然物态的‘写实'技法演变发展为后期的脱离物象的‘程式'"。本文主要是通过五代至宋元时期"皴法"的各种演变来了解其美学性质。(本文来源于《当代艺术》期刊2012年02期)
王鲁民,宋鸣笛[6](2012)在《五代宋元时期图绘中的院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图绘中的建筑院落的统计和分析,指出廊院式在当时仍然是高等级建筑乐于选择的院落格式。适应生活需求,廊院在形态上出现了多种变体和相应的等级分层,其使用区间与魏晋前相比出现了扩大并下移;等级上低于廊院的一正两副型建筑格局也获得了广泛使用,并因使用场合和地域的差异,存在多种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史论汇刊》期刊2012年02期)
杨建猛[7](2009)在《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黔中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唐志工,盛涛[8](2005)在《试析广元五代、宋、元时期与钱币相关的石刻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元历年来出土多件五代、宋、元时期与钱币相关的石刻资料,反映出了五代时期后蜀币值、“利州绍兴监”、“第九都”及○七二医院南宋墓墓主人身份等相关的问题。对宋代利州绍兴监遗址所在地的确认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05年06期)
薛平拴[9](2004)在《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显着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 :长安的市场逐渐由以前封闭型的市场而演变为开放型的市场。这一变化不论在经济史上还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代、宋、元时期 ,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 )唐末到北宋初 ,长安商业处于严重萧条期 ;(二 )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 ,是长安商业显着恢复和发展期 ;(叁 )金朝至元初 ,长安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四 )元初到元末 ,长安商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本文还对以上四个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状况及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04年01期)
朱永杰[10](2002)在《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的位置和范围来划分,西安城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西周丰镐、秦咸阳、西汉至北周的长安城、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唐末至元末的新城、明清西安城这样六个阶段。今之学者研究西安,往往以西周、秦、西汉至北周、隋、唐、明清为重要时期。甚或大多以汉唐、明清为研究对象,而对唐末至元末西安城情况则往往语焉不详,甚或避而不论。即或有些学者就此时期某一问题有所研究,但往往过于笼统,不甚全面。此情况与唐末至元时资料有限不无关系。于是唐末至明初这一阶段的西安城有许多基本问题,迄今尚未弄清楚。鉴于此,本文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及总结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法,对五代、宋、金、元时西安城市地理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期望能弥补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空白,使关于西安城市的探讨更加完整,进而能够对西安城市建设有所补益。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唐末以来长安城地位的变化。本部分一方面通过分析唐末五代兵火、战乱对长安造成的直接破坏以及长期以来长安地区环境恶化所造成的间接负面影响,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论述了长安城地位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长安虽失去了唐时的盛状,但其地位在一定时期内却有所恢复,这可由军事、工商业、人口叁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来。 第二部分,长安城地区的的建制沿革。研究西安城市地理,有必要缕清其行政建制沿革。依史书记载,五代、宋、金、元时西安及其地区的行政建置在政权更替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且,随着行政机构的更迭,长安地区的管辖范围也随着王朝的演变发生了一些变动。本部分详细阐释了五代、宋、金、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隶属关系、辖区范围等重要问题。 第叁部分,长安城的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五代、宋、金、元时长安城的城垣及城门与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于此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下列问题:(一)城垣范围及规模;(二)城垣建制特点。其中,通过探讨内外双重之制、半圆形角台、城门及其变化,揭示了长安城的城垣及城门的特色。 第四部分,长安城的内部结构的演变。本部分结合诸多史籍分别论述了五代、宋、金、元西安城的空间分布结构,对建筑、街巷、人口诸问题进行了详实考证。通过研究,发现长安城的结构布局不甚规则。即便如此,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区 区域分布上仍具有一定特点。而且,长安城的交通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 第五部分,龙首渠的渠道及水源开发。引水渠道及其水源开发是城市建设的 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的结构更迭概貌。 经过辨析、考异,本部分综合论述了宋时西安城龙首渠渠道、元时龙首渠渠道及 宋、元时龙首渠水源的利用。 第六部分,碑林的创建与整修。西安碑林是一个保存历代石刻的重要场所, 本部分主要研究了碑林的称谓、迁移、建置结构及其整修情况,以作为探讨五代、 宋、金、元时期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第七部分,元代安西王府的创建。安西王宫为元安西王的王府所在地。其修 筑时间大致是从至元十年(1273年)开始的,关于安西王宫的具体倩况,今之学 者研究略少。本文通过运用详细的史料,结合考古发现,缕析了安西王宫的建治 年代、府址、建置结构、废止经过等问题。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既有宏观上的分析:从长安城的地位、建置沿革、城 垣及城门、内部布局、龙首渠及碑林、城郊安西王宫多个方面对西安城市地理展 开较为系统的探索;又有微观上的辩证分析、考证,探讨了影响长安城地位下降 的因素及地位的恢复、建置沿革、城垣范围及特点、各时期城市内部建置结构、 龙首渠及碑林的具体情况、安西王府的兴废等关键性问题,考证了许多有争议的 问题。(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五代至元时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作挑斡形制演变分为叁期:第一期为五代时期至北宋末期(10世纪初-12世纪初),第二期为北宋末至金大定前期(12世纪初-1170年前后),第叁期为金大定后期至元末(1170年-14世纪中叶)。以此分期为基础,结合中原北方其他地区北宋至元代的典型木构建筑实例,对地区间补间铺作挑斡形制的流变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关注挑斡形制在《营造法式》影响下的普及,金后期至元代挑斡的位置上移,以及"不出昂而用挑斡"等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代至元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常春.试析五代至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特征[J].风景名胜.2019
[2].俞莉娜,徐怡涛.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
[3].廖艳彬.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文化资料辑录(一)——五代至两宋时期[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
[4].蒋玲霞.浅谈五代宋元时期唐卡与国画的共性发展[J].大众文艺.2014
[5].刁宇虹.从“皴法”看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发展[J].当代艺术.2012
[6].王鲁民,宋鸣笛.五代宋元时期图绘中的院落[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
[7].杨建猛.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黔中文化[J].安顺学院学报.2009
[8].唐志工,盛涛.试析广元五代、宋、元时期与钱币相关的石刻资料[J].四川文物.2005
[9].薛平拴.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10].朱永杰.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