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作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作物,重金属,夜蛾,烟草,稻种,地理分布。
抗性作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娇娇,李欢鹏,高静,尚小凤,刘大群[1](2019)在《利用麦类作物系统获得抗性SAR关键转录调控因子HvWRKY165与HvWRKY213基因提高小麦抗病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是一种可诱导的植物抗病模式,具有对次生病原物的广谱抗性特征。在拟南芥中,受NPR1基因调控,病原菌直接侵染或SA/BTH/INA处理均可诱导产生SAR并转录激活PR基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麦类作物中,NPR1基因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rngae pv.tomato) DC3000诱导的获得抗性(Acquired Resistance,AR)中参与调控PR基因的表达。然而,BTH处理虽然可显着提高麦类作物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多种病害的抗病水平,却与NPR1基因相关性较低。为了明确NPR1基因在麦类作物BTH诱导抗性中的功能,本研究对大麦转基因材料Ubi:wNPR1和Ubi:HvNPR1-Kd进行了BTH处理情况下的RNA-seq测序。结果表明,大多数BTH诱导基因(BCI)的表达均不受NPR1基因调控。而在大麦转基因材料Ubi:wNPR1中,少数的PR基因对BTH处理变得更加敏感。利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技术,我们验证了部分PR基因和BCI基因的表达模式。大量WRKY转录因子受BTH处理显着诱导表达,其中少数WRY基因表达模式与NPR1的表达水平相关。综合课题组已有转录组文库,发现HvWRKY165与HvWRKY213基因在BTH诱导抗性和NPR1基因介导的AR反应中均显着上调表达,推测为麦类作物系统获得抗性关键转录调控因子。进一步制备得到的小麦转基因材料Ubi:HvWRKY165和Ubi:HvWRKY213表现出对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P131及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毒性小种CYR32的更高抗性水平。利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技术,初步明确了部分PR基因受HvWRKY165和HvWRKY213基因的调控情况。综上所述,本研究架构了麦类作物BTH诱导抗性的转录调控网络及其与NPR1基因的关系,从全基因组水平探索了该生物学过程中的关键WRKY转录因子。小麦转基因材料Ubi:HvWRKY165和Ubi:HvWRKY213未来有望作为创新性种质资源用于小麦抗病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李颜方,王高鸿,杜艳伟,王振华,成凯[2](2019)在《作物抗性淀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一种健康的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血糖和血脂,对预防和改善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抗性淀粉在面包、饺子等高品质食品的开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近年来功能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归纳了RS的功能和类型,着重对合成RS相关的酶进行了阐述,并对高RS作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期为作物RS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超,张磊,廖重宇,吴孔明,萧玉涛[3](2019)在《草地贪夜蛾对化学农药和Bt作物的抗性机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害虫,在美洲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几年该害虫迅速蔓延至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并于2018年12月下旬在中国云南省被发现,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和Bt作物是目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表明,草地贪夜蛾已经形成了具有高抗药性和Bt抗性的种群。本文介绍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现状,从抗性相关因子的表达调控和靶标位点变异2个方面论述了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机制,总结了目前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和Bt抗性的治理策略,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该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超振,苏艳,陈晓艳,曹永生,杨忠义[4](2019)在《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Ⅸ: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采用GIS等技术分析2 149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背飞虱抗性的表达离不开气候环境因素,其多样性富聚区在全省不同生态环境中均有分布,以滇西南和滇中较为丰富,籼粳稻交错区和种植环境丰富的区域是多样性的富聚区;不同气候带中的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依次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南温带>北亚热带>北热带>中温带>北温带;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大。发掘了87份有研究利用价值的优异稻白背飞虱抗源。(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宋慧,李海峰,付楠,魏萌涵,邢璐[5](2018)在《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及其抗性作物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是一类广谱、高活性除草剂,具有兼杀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的优势。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及其抗性作物组合应用,能有效防除一些作物田中其他除草剂无效的杂草。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推广和应用,以及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作物选育和基因标记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及其抗性作物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董旋[6](2018)在《杜仲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对作物真菌病害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农药是防治病原生物方便、有效和普遍的一种方法,但在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亦会引发许多健康和环境问题。一些药用植物中蕴含大量的抗菌蛋白,克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利用这些基因,可有效降低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以我国传统中草药杜仲为材料,对杜仲几丁质酶家族的多个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本论文中取得的这些研究结果,为杜仲抗真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1.杜仲几丁质酶基因克隆与分析本研究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杜仲转录组数据库进行分析,筛选出15条可能的杜仲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以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种植10余年的杜仲树为材料,于开花结果期分别采集雌雄株幼芽、叶片、树皮及幼果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5’端和3’端序列,经拼接后,根据全长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全长cDNA序列。经测序证明获得3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杜仲几丁质酶基因EuCHIT1,EuCHIT2和EuCHIT3序列长度分别为1402 bp,1218 bp和1269 bp。对EuCHIT1、EuCHIT2和EuCHIT3的保守区和motif分析,结果表明EuCHIT1和EuCHIT2属于几丁质酶糖苷水解酶19家族,而EuCHIT3属于几丁质酶糖苷水解酶18家族。与来源于昆虫、细菌、真菌以及其他植物的几丁质酶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这3个杜仲几丁质酶均与其他植物的几丁质酶聚在一起,说明他们与其他植物的几丁质酶具有共同的进化祖先。2.杜仲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特征分别提取杜仲的根、嫩茎皮、嫩叶和老茎皮的总RNA反转录cDNA,使用qRT-PCR对杜仲各组织中的EuCHIT1、EuCHIT2、EuCHIT3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嫩茎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织。EuCHIT1和EuCHIT 2在嫩叶中的表达量比嫩茎中的低,但高于其他组织。EuCHIT3在叶,老茎和根中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以镰刀菌浸染杜仲幼苗根部,以浸染前和侵染后24、48、72和96 h杜仲幼苗感染部分以上的嫩茎为材料,利用qRT-PCR分析EuCHIT1、EuCHIT2和EuCHIT3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EuCHIT1和EuCHIT2的表达量在接菌后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接菌前的13.6倍和5.77倍。EuCHIT3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后48 h达到最大值为接菌前的2.75倍。对该样品进行蛋白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72 h后的差异表达蛋白的数量最多,上调蛋白有18个,下调蛋白有69个。值得注意的是β-葡萄糖苷酶和磷脂酶Dα在接种后一直处于下调状态。接菌后蛋白组仅仅检测到几丁质酶EuCHIT2,且接菌24 h后EuCHIT2表达量下调的。GO分析发现膜整合蛋白、DNA转录激活因子和Ca~(2+)离子应答受体在接种后被剧烈调节,与植物抗病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被激活。KEGG分析显示与尖孢镰刀菌胁迫相关的几条途径中均上调的蛋白是结合免疫球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3.EuCHIT1和EuCHIT2过表达载体对烟草的遗传转化以EuCHIT1和EuCHIT2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H-35S-EuCHIT1和pSH-35S-EuCHIT2,以农杆菌LBA4404菌株,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 CV.Xanthin),抗性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以及PCR检测验证后,分别获得EuCHIT1和EuCHIT2转基因烟草35株和36株。4.EuCHITs对烟草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对野生型烟草和转EuCHIT1和EuCHIT2基因烟草T1代植株,几丁质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uCHIT1和EuCHIT2基因能提高烟草总几丁质酶酶活。未感染病害时转EuCHIT1基因烟草的平均酶活是野生型烟草的2.4倍,转EuCHIT2基因烟草的平均酶活是野生型的2.11倍。但在接种烟草灰霉菌B.cinerea(Botrytis.cinerea)后野生型烟草几丁质酶活性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转EuCHIT1基因烟草,从接菌前到6 h野生型烟草的酶活升高了1.866倍,而转基因烟草只升高了1.19倍。转EuCHIT2烟草在接种白粉病后几丁质酶的酶活相比接菌前仅仅提高了0.32倍,在接种病原真菌后转基因和野生型烟草的几丁质酶活性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杜仲几丁质酶基因能够提高烟草中的总几丁质酶活性,然而在接种真菌病害后,几丁质酶活性的增长在EuCHIT1和EuCHIT2转基因烟草中并不明显。5.EuCHIT1和EuCHIT2基因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对相同生理状态的野生型和转EuCHIT1基因烟草离体叶片接种灰霉菌(B.cinerea,HM),发现接种后第二天转基因和野生型烟草均开始出现水浸样病斑,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斑扩大,整个染病过程中以第4天的病征差异最大,接菌后第4天,野生型烟草病斑直径和3个转基因烟草株系EuCHIT1-31、EuCHIT-37和EuCHIT-151病斑直径平均值分别为2.6、1.2、1.8和1.7 cm,转基因植株的病斑直径菌显着小于野生型,说明过表达EuCHIT1显着提高了烟草对灰霉菌的抗性。野生型烟草和转EuCHIT2基因烟草叶片在接种烟草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后的前两天,均未见病斑形成。接种第3天,野生型和其中一个转基因株系EuCHIT2-2叶片上开始出现病斑,且野生烟草叶片上的病斑明显大于转基因烟草,随时间延长病斑增大。在接种第12天时野生型烟草表面布满白粉菌菌丝和孢子,而转基因烟草叶片的表面菌丝和孢子相对较少。测量单位面积病叶上的孢子数量分别为株系EuCHIT2-1、69444个/cm~2;株系EuCHIT2-2、186111个/cm~2和株系EuCHIT2-15、33333个/cm~2;野生型、327778个/cm~2,说明过表达EuCHIT2能够提高烟草对白粉菌的抗性。6.EuCHITs对烟草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qRT-PCR对接种烟草灰霉菌前后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植株抗病相关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1a,PR-1a)基因和冠瘿瘤不敏感基因(Coronatine insensitive 1,COI1)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转EuCHIT1烟草接菌前叁个株系的COI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75,2.04和2.28倍。但转基因烟草在接种灰霉菌后COI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接种前显着降低。说明过表达EuCHIT1基因能够提高接菌前烟草中COI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而接菌后过表达EuCHIT1对烟草的COI1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对PR-1a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转基因株系在接菌前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4.75,3.84和2.74倍。转基因烟草PR-1a的表达量在72 h时达到最高,是野生型烟草最高值(6h)的33.8倍。说明转入EuCHIT1的烟草在接种灰霉菌前后都增加了PR-1a的表达。对转EuCHIT2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感染白粉病前后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菌前3个转基因烟草株系的COI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31,2.07和1.2倍。接种白粉病后野生型烟草的COI1基因在24 h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为接菌前的3.6倍。转基因烟草在接种白粉病后COI1基因相对表达量反而下调,说明EuCHIT2基因能够提高接菌前烟草COI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但接种白粉病后转基因烟草中的COI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反而被抑制。PR-1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接菌前3个株系转基因烟草的PR-1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烟草的2.67,1.23和2.29倍。接菌72 h后3个转基因烟草株系的中PR-1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307.22,112.22和146.67倍,接菌后转基因烟草中PR-1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烟草中PR-1a的相对表达量。说明在EuCHIT2提高对烟草白粉病的抗性,可能与促进PR-1a表达量提高有关。7.EuCHIT1和EuCHIT2对烟草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对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酶活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对转EuCHIT1烟草和野生型烟草的比较中,发现转基因烟草中CAT的活性在接种灰霉菌72 h为122.40 U/g,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中的酶活50.49 U/g。这一结果说明转入EuCHIT1基因,能显着提高烟草在感染灰霉菌后的CAT酶活性,对感染的植物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接菌前转基因烟草叶片的MDA的含量为5.7 mmol/g,显着低于野生型烟草(9.4 mmol/g)(P<0.05),接菌72 h转基因烟草的MDA的含量为8.7 mmol/g显着低于同一时间的野生型烟草(10.5mmol/g)。在对转EuCHIT2的转基因烟草及野生型的比较中,接种白粉菌前的转EuCHIT2烟草POD活性和接菌后12和24 h均高于野生型烟草的酶活,分别为5158和3425 U/g;8625和4716 U/g;10816和3450 U/g。并且在接种前和接种后转EuCHIT2基因烟草中的MDA的含量均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说明在EuCHIT1和EuCHIT2介导的抗烟草真菌病害的过程中,能提高烟草的POD或CAT酶的活性来避免超敏反应对植物细胞的损坏。(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玲,许冬,王金涛,万鹏[7](2017)在《昆虫对Bt作物的抗性演化与治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当前昆虫对Bt作物抗性发展的现状及害虫对Bt作物抗性治理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也对我国红铃虫的抗性发展预期及治理技术进展了讨论,这为我国的转基因棉花的安全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7年S1期)
朱婷婷,王彦霞,裴丽丽,谢传磊,陈明[8](2017)在《植物蛋白激酶与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盐碱、高温等非生物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在遭受非生物逆境的威胁时,植物通过信号受体,可感知、转导胁迫信号,启动一系列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缓解或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其中,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作用在植物感受外界胁迫信号的分子传递过程中起到开关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蛋白激酶磷酸化开启信号转导途径,启动相应的抗逆基因表达反应;当信号消失后,蛋白激酶去磷酸化将信号转导途径关闭,达到调控植物正常生长的目的。因此,蛋白激酶在调控感受胁迫信号、启动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植物蛋白激酶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蛋白激酶在改良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上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郑庆伟[9](2017)在《吴孔明团队阐明害虫对Bt作物抗性治理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科研团队阐明了害虫对Bt作物抗性治理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8日以"Hybridizing transgenic Bt cotton with non-Bt cotton counters resistance in pink bollworm"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SCI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14期)
张文姬[10](2017)在《重金属抗性植物促生细菌阻控作物富集重金属效应与菌株保藏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农药及化肥的广泛使用,我国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大量含重金属的污染物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品质,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及到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是一种绿色、环境友好、易于操作且成本较低的修复技术。植物促生菌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通过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改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通过重金属抗性植物促生菌的筛选,筛选出促进植物促进生长,阻控重金属吸收的功能菌株,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试验依据。另外,对筛选出的功能菌株进行微生物菌剂发酵和保藏工艺研究,制备重金属钝化菌剂,获得复合菌剂发酵培养基的最优成分组成、最适发酵条件以及载体最适吸附率。从本实验室已保藏的重金属抗性菌株中筛选出4株具有促生作用的功能菌(Rhizobium sp.T1-17,Bacillus megaterium H3,Exiguobacterium mexicanum S2-4,Myroides xuanwuensis TH-19QX33);以4株植物促生菌为功能菌株,以江苏省普遍种植的宁麦17和杨麦16为供试植物,进行短期盆栽试验。根据短期盆栽试验的结果,选择菌株H3为供试菌株,以常见的矮脚黄和上海青为供试青菜,研究其对青菜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选取具有促生功能和阻控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功能菌株H3以及实验室保藏的对青菜具有同样作用的功能菌株T1-17,进行微生物菌剂发酵和保藏工艺的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基础发酵培养基的各个成分;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每个成分的含量;通过发酵优化条件得到复合菌剂的最适培养条件;在不同吸附率条件下,测定复合菌剂的活菌数量,挑选最适合以生物炭为载体的复合菌剂保藏的最佳吸附率。结果表明,菌株H3均能显着促进小麦的生长,增加地上部(11.2-42.4%)及根部(11.6-48.1%)的生物量,并使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 30.0-33.4%和23.9-55.1%。在Cd和Pb的复合污染下,菌株H3均能够显着增加青菜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 36.3-59.4%和24.1-30.7%;菌株H3能够显着降低青菜可食用部分Cd的含量,分别降低了 9.4-10.1%和10.7-11.9%;在增加产量、降低可食用部分Cd浓度的同时,还能够显着增加青菜维生素C的含量;接菌处理均能显着性增加青菜根际土中有机质含量,增幅分别为11.1-19.1%和13.2-18.5%。通过单因素试验最终确定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为糖蜜,氮源为硫酸铵,无机盐为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发酵培养基各成分的含量为糖蜜11.97 g L-1,硫酸铵0.87g L-1,硫酸镁0.41g L-1,氯化钠0.12g L-1,磷酸氢二钾1.76 g L-1,酵母膏0.60 g L-1;与50%吸附率和100%吸附率相比,在保藏的90 d后80%吸附率的复合菌剂活菌数量最多,最有利于以生物炭为载体的复合菌剂的保藏。(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抗性作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一种健康的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血糖和血脂,对预防和改善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抗性淀粉在面包、饺子等高品质食品的开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近年来功能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归纳了RS的功能和类型,着重对合成RS相关的酶进行了阐述,并对高RS作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期为作物RS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作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娇娇,李欢鹏,高静,尚小凤,刘大群.利用麦类作物系统获得抗性SAR关键转录调控因子HvWRKY165与HvWRKY213基因提高小麦抗病水平[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颜方,王高鸿,杜艳伟,王振华,成凯.作物抗性淀粉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3].吴超,张磊,廖重宇,吴孔明,萧玉涛.草地贪夜蛾对化学农药和Bt作物的抗性机制及其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杨超振,苏艳,陈晓艳,曹永生,杨忠义.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Ⅸ: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J].贵州农业科学.2019
[5].宋慧,李海峰,付楠,魏萌涵,邢璐.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及其抗性作物的发展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18
[6].董旋.杜仲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对作物真菌病害抗性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8
[7].王玲,许冬,王金涛,万鹏.昆虫对Bt作物的抗性演化与治理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
[8].朱婷婷,王彦霞,裴丽丽,谢传磊,陈明.植物蛋白激酶与作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9].郑庆伟.吴孔明团队阐明害虫对Bt作物抗性治理新策略[J].农药市场信息.2017
[10].张文姬.重金属抗性植物促生细菌阻控作物富集重金属效应与菌株保藏工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