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信号论文_牛蒙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源信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力,信号,脱落酸,根源,水分,氨基,紫花苜蓿。

根源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牛蒙亮[1](2018)在《根源过氧化氢信号介导南瓜砧木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耐盐砧木嫁接能显着提高植物耐盐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从盐害离子转运、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机制。近年来,活性氧(ROS)作为一种重要信号物质被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其参与响应多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过程,其中关于H_2O_2信号介导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制已在不同物种中被报道,但嫁接复合体中H_2O_2信号与耐盐性的关系还有待研究。本课题通过构建耐盐性不同的两种嫁接复合体,研究了H_2O_2信号在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中的作用,所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75 mM NaCl处理未造成根系质膜损伤但可作为研究嫁接黄瓜H_2O_2信号的适宜盐胁迫浓度。通过比较不同NaCl浓度处理后南瓜嫁接苗(C/P)和黄瓜自嫁苗(C/C)总干重、叶面积、叶片数、Fv/Fm、H_2O_2积累和相对电导率(REC)等方面的差异,发现75 mM NaCl处理对嫁接组合总干重、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绿素荧光均存在显着差异,而根系电解质渗透率(REC)与H_2O_2含量相比不加NaCl处理无显着升高,表明75 mM NaCl处理未对嫁接苗根系产生质膜损伤,而不同嫁接组合耐盐性在此浓度下存在显着差异,可作为研究H_2O_2信号的盐处理浓度。2.南瓜嫁接苗根源H_2O_2信号在盐胁迫早期形成并快速向地上部传递。研究了不同嫁接组合根源H_2O_2信号在地上部、地下部的形成规律,测定75 mM NaCl浓度下南瓜嫁接苗(C/P)和黄瓜自嫁苗(C/C)在不同处理时间(1 h、3 h、12 h、24 h、48 h及120 h)下Na~+、K~+和H_2O_2在叶片和根部的积累情况,叶片Fv/Fm及Na~+转运系统中两个关键基因PMA和SOS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嫁接组合H_2O_2和Na~+积累模式存在显着差异,虽然南瓜嫁接苗和黄瓜自嫁苗根系H_2O_2均在NaCl处理3 h后达到峰值,但南瓜嫁接苗叶片中H_2O_2随根部H_2O_2升高而迅速增加,而黄瓜自嫁苗叶片H_2O_2的形成则相对滞后。对叶片Na~+和H_2O_2积累过程的研究发现,H_2O_2在南瓜嫁接苗叶片中形成早于Na~+积累,表明该H_2O_2信号并非由叶片Na~+积累而产生。结合75 mM NaCl处理下两个嫁接组合根系SOS1和PMA表达情况分析,表明两个嫁接组合SOS1均受NaCl诱导而表达上调,而PMA仅在南瓜嫁接苗中上调表达,南瓜嫁接苗根源H_2O_2信号所介导的Na~+外排更多依赖于PMA。利用体外瞬间滴加NaCl观测H_2O_2在南瓜根尖形成过程,发现南瓜根系H_2O_2荧光在盐处理2 min后即可快速形成,并可快速向地上部转移。3.根源H_2O_2信号介导了根系Na~+/H~+反转运系统参与的Na~+外排过程,该信号由根系质膜NADPH氧化酶产生。利用NADPH氧化酶专一抑制剂二苯基氯化碘盐(DPI)预处理根系,研究了根源H_2O_2信号在调控Na~+向地上部转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DPI预处理能显着增加南瓜嫁接苗叶片中Na~+含量。进一步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对南瓜嫁接苗和黄瓜自嫁苗根中Na~+、K~+和H~+,茎中Na~+、K~+离子流速情况进行监测,证明南瓜嫁接苗DPI预处理后叶片Na~+积累的增加源于根系Na~+外排作用的降低。对质膜H~+-ATPase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DPI预处理对其有显着抑制作用,同时编码H~+-ATPase的基因PMA受DPI预处理显着下调,表明根源NADPH氧化酶所产生的H_2O_2信号通过维持H~+-ATPase活性介导盐胁迫下Na~+外排。4.根源H_2O_2信号参与盐胁迫下南瓜嫁接苗调控地上部抗氧化系统的激活过程。通过测定75 mM NaCl处理下两个嫁接组合叶片和根系APX、CAT、POD和SOD活性随时间变化情况,发现南瓜嫁接苗早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早于黄瓜自嫁苗,而DPI预处理显着影响了上述4种酶的活性,证明根源H_2O_2信号对南瓜嫁接苗叶片中4种抗氧化酶活激活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南瓜嫁接苗根源H_2O_2信号具有更强的调控地上部抗氧化系统的能力。利用ABA合成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实验研究了两个嫁接组合木质部汁液中ABA含量,发现Fluridone和DPI均能降低ABA在木质部中的含量。表明木质部中升高的ABA可能是南瓜嫁接苗早期诱导地上部抗氧化酶基因表达、调控气孔快速关闭的原因,且根源NADPH氧化酶所产生的H_2O_2介导了这一过程。5.南瓜Rboh家族基因成员数量大于黄瓜且各成员在不同胁迫环境下表达情况存在差异。通过构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Rboh家族成员的系统发生树,发现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相比黄瓜具有更多的Rboh家族成员,其中中国南瓜共有10个Rboh成员,而黄瓜只有7个。对中国南瓜Rboh家族基因在Na Cl、ABA、山梨醇和H_2O_2处理后1 h、3 h和24 h下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山梨醇等渗处理并不能产生与NaCl处理相同的效果,这表明南瓜根系Rboh虽然受ABA信号直接调控,但南瓜根系感知NaCl胁迫和渗透胁迫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渗透胁迫(如干旱环境),南瓜可能进化成类似CmoCh10G011970类型的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功能互补,提高南瓜在不同逆境中的抗性。此外,对南瓜和黄瓜Rboh家族的3个成员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证明这些基因均位于细胞质膜上。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嫁接提高作物耐盐性依赖于根源H_2O_2信号调控的Na~+外排途径。根源H_2O_2信号通过介导根系Na~+/H~+反转运系统维持Na~+外排,诱导早期气孔关闭,激活地上部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嫁接黄瓜耐盐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曹小闯,钟楚,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2](2017)在《混合氮源提高水稻抗旱能力的根源信号和光合生理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试验设计水分和氮营养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产生根源化学信号,调控叶片气孔关闭和光合速率以及光合碳水化合物在根冠间的运转分配,进而抑制生长和调节植物的水分利用。氮形态也可以通过影响叶片CO_2运输、Rubisco酶含量/活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等影响叶片光合速率。本研究采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不同形态氮源(NO_3~-,NH_4~+和NO_3~-+NH_4~+)对水稻生长发育、光(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8-17)

马亚华,史笑梦[3](2017)在《中国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地区差异根源探究——基于城市形象信号功能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市场空间本质上是异质的,除企业自身因素、行业因素和一般市场因素外,企业股权融资成本还受区域背景因素的影响。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条件下,城市组织可利用自身声誉进行信息生产放大企业的市场信号,把更多私人信息转变为公共信息,从而抑制逆向选择,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城市声誉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区域差异。该文以利用2010-2011年我国52个样本城市的544家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分层回归法,验证了作为区域背景因素之一的城市形象与反映资本市场效率的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形象能在1%的水平上解释IPO抑价方差的3.7%。这一结论对企业微观区位决策和政府制定基于软资源的城市经营策略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王刚,叶永安,陈晓亮,陈瑜明[4](2016)在《寻找无线信号异常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我们日常使用的无线设备,一般使用2.4GHz频段的无线信号上网,当这些无线产品和企业无线路由器放在一起使用时,无线网络就会出现网速变慢、频繁掉线、甚至网络中断等现象,即出现了"同频率干扰"现象,影响Wifi的传输速率。本文介绍笔者遇到的一起无线信号异常故障排查过程。当今,无线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已成为企业(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期刊2016年07期)

Gamal,Mohamed,Ali,Fadul[5](2016)在《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根源信号ABA应旱机制及其调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逐渐变的稀缺,迫切需要采用有效的灌溉管理措施来应对。亏缺灌溉就是其中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本项研究对紫花苜蓿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于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温室中开展,对敖汉,中苜一号和叁得利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四个亏缺灌溉梯度下(分别为田间持水力的100%(w1)(对照),85%(w2),70%(w3)和55%(w4))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产草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紫花苜蓿形态特征和产草量随着亏缺灌溉程度增加而降低。和对照相比,W4处理的株高,分枝数、茎直径和地上部部分干重分别降低了45.95%,25.41%,34.38%和67.92%。此外,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直径、开花期和地上部分重量对亏缺灌溉的响应存在差异。相对于其它两个品种,中苜一号株高最高为48.16cm,直径最宽为2.29 mm,开花期最早为第198 d,单株重量最高为20.41g/plant。(2)亏缺灌溉处理影响着生长季不同阶段的紫花苜蓿根系中ABA的含量。除了移栽后的第90天和105天,从移栽到收获阶段,所有处理根系中的ABA持续增加。增加亏缺灌溉程度显着增加根系中ABA的含量。移栽后的第105天,W1处理的ABA含量最低,为44 ng/g.FW,然后依次是W2的56.6ng/g.FW,W3的64.6ng/g.FW和W4的94.4ng/g.FW。此外,不同品种中ABA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移栽后105天,中苜一号、叁得利和敖汉3个品种的最大的ABA含量分别为49.9ng/g.FW,61.7ng/g.FW和83.2ng/g.FW。相对于对照,水分胁迫最高的W4处理,根系长度减少20.92%,侧根减少20.71%,根系鲜重减少43.79%,根系干重减少37.96%。此外,相对于对照,水分胁迫处理根茎比增加1.9倍,表明苜蓿根系比地上部分对水分胁迫更敏感。(3)亏缺灌溉处理影响着生长季不同阶段的紫花苜蓿体内的ABA、MDA、SOD和糖的含量。除了移栽后的第90天和105天,从移栽到收获阶段,所有处理叶片中的ABA持续增加。增加亏缺灌溉程度显着增加叶片中ABA的含量。移栽后的第105天,W1处理的ABA含量最低,为133.2 ng/g.FW,然后依次是W2的138.1ng/g.FW,W3的141.7ng/g.FW和W4的145.ng/g.FW。此外,不同品种中ABA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移栽后105天,中苜一号、叁得利和敖汉3个品种的最小ABA含量分别为135.3ng/g.FW,138.8ng/g.FW和145.1 ng/g.FW。不同生长阶段,MDA和SOD的活性受到亏缺灌溉处理的影响。增加亏缺灌溉程度显着增加MDA和SOD酶活性。MDA酶活性高的时期是在移栽后的105和120天,SOD活性最高的时期在移栽后105天。此外,增加亏缺灌溉程度也会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在移栽后105天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不同品种中MDA、SOD和可溶性糖含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不同,中苜一号的各项指标数值最低,而敖汉的数值最高。由此可见,亏缺灌溉会造成紫花苜蓿形态特征和草产量变小和降低。苜蓿根系比地上部分对水分胁迫更敏感。移栽后105天,苜蓿体内ABA含量最低;移栽后105天和120天,MDA酶的活性最高;移栽后105天,SOD酶的活性最高。因此,移栽后105天和120天做为苜蓿灌溉的关键时期。敖汉苜蓿根系中ABA含量和叶片中的ABA、SOD,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是最高,且开花期较晚,表明其抗旱性能显着高于中苜一号和叁得利苜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杨通[6](2015)在《根系分区灌溉对春小麦根源信号的诱导及对产量形成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5年Blackman和Davies在作物分根试验研究中首次提出植物根冠通讯理论以来,大量的试验证实了非水力根源信号现象及其对作物节水高产的调控作用,但截至目前该理论目前仅建立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的观测基础上,缺乏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实证研究。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APRI)技术上在过去几十年里展现出巨大的增产节水潜力,但其生理生态机理并不清楚,我们推测该机理与植物根冠通讯过程有密切关联。为验证该推测,本论文试验开展了盆栽条件下的根系分区供水试验和大田生产条件下的根系分区灌溉试验。试验于20]3-2014年在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榆中试验站进行,以春小麦现代品种陇春8275为材料,采取四个不同供水方式,包括亏缺灌溉(Deficit Irrigation,DI).固定隔沟灌溉(Fixed Furrow Irrigation, FFI).交替隔沟灌溉(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和充分供水对照处理CK)进行两年大田试验和一年盆栽试验,对春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状况、生理生态指标、根源信号调控作用、植株生长发育、生物量分配、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其目的主要在于阐明非水力根源信号在APRI技术中的调控作用及在APRI技术下春小麦产量形成机理,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APRI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潜力。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盆栽供水试验条件下,DI、FFI和AFI处理的气孔导度显着性低于对照CK(DI为0.125molC02/m2s,FFI为0.161 mol C02/m2s,AFI为0.156 mol C02/m2s,CK为0.183 mol CO2/m2s),同时显着性提高了叶片ABA含量(DI为118.920ng/g, FFI为73.942ng/g,AFI为78.512ng/g,CK为52.313ng/g).虽然DI处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显着性低于对照CK(D1分别为76.287%和-2.969Mpa,CK分别为85.124%和-2.532Mpa),但FFI和AFI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水势仅略低于CK处理并无显着性差异(FFI分别为82.745%和-2.752Mpa,AFI分别为83.348%和-2.638Mpa)。这表明,盆栽根系分区供水FFI和AFI处理能够诱导非水力根源信号的产生和持续作用。2.盆栽根系分区供水FFI和AFI处理能在光合作用略低(分别比对照CK降低4.85%和4.15%)的条件下显着性提高叶片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0.55%和24.79%)。3.盆栽分区供水试验条件下,根系分区灌溉AFI和FFI处理的产量较DI处理得到显着性提高(34.68%和33.75%)。其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B)分别较DI和CK处理提高10.03%和18.50%,6.76%和14.97%,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分别较DI和CK提高21.32%和24.45%,19.52%和22.60%。4.两年大田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灌溉周期内随天数的增加,AFI和FFI处理在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较为缓慢的基础上,其叶片气孔导度发生显着性下降,同时叶片和茎的ABA含量均呈显着性上升趋势(2013和2014年扬花期叶片和茎ABA含量分别大约由50ng/g上升到150ng/g和10.2ng/g上升至21.2ng/g;2013和2014灌浆期叶片和茎ABA含量分别大约由150ng/g上升至195ng/g和12.5ng/g上升到28.5ng/g)。验证了大田试验条件下根系分区灌溉FF[和AFI处理条件下非水力根源信号对春小麦生产的调控作用。5同时,相较于充分供水处理CK,AFI处理在2013年和2014年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分别降低36.87%、11.28%和27.04%;21.46%、9.68%和32.56%,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2.71%和17.15%,表现出AFI处理的巨大生理节水能力。6.两年大田试验表明,2013年AFI处理在产量较CK处理降低21.02%但相较于DI处理提高了23.56%:同时其WUEB和WUEY较DI和CK处理分别增加68.00%、17.72%和56.40%、23.25%。2014年AFI处理在产量较CK降低23.41%但相较于DI处理提高了34.84%:同时其WUEB和WUEy较DI和CK处理分别增加44.05%、43.88%和40.47%、42.74%。7.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均表明,AFI处理能够提高春小麦有效分蘖数(2013年大田试验提高16.95%,2014年大田试验提高29.70%;盆栽试验提高26.2%)和单位面积有效光合叶面积(2013年大田试验提高32.25%,2014年大田试验提高29.98%;盆栽试验提高34.0%)。同时,相较于高水CK处理,AFI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抗氧化酶含量(SOD提高5.21%;CAT提高92.11%;POD提高40.85%),降低了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的损害,提高春小麦的干旱适应性。总之,根系分区灌溉AFI处理在充分诱导非水力根源信号的产生及其持续性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气孔开度和调节叶片水分状况,在稳定叶片光合速率的同时显着性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而后通过提高春小麦有效分蘖数和有效光合叶面积来提高春小麦群体光合能力,进而提高了春小麦的群体生物量和产量。综上所述,APRI技术具有显着的增产节水效应,其生理生态机理与植物根冠通讯过程密切关联,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推测,既为APRI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集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拓宽了根冠通讯理论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3-01)

孔海燕[7](2014)在《根源信号调控下山黧豆毒素合成、生理塑性及碳同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水力根源信号(简称根源信号)是迄今为止几乎唯一被认定的植物对干旱胁迫所作的主动预警反应,但在山黧豆中生理生态角色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未见报道。建立在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推测根源信号对山黧豆毒素β-N-草酰-L-a,p-二氨基丙氨酸(β-N-oxalyl-L-α, β-diaminopropionic acid,β-ODAP)的生物合成无必然的生理关联性,但与物质代谢及碳同化等过程具有密切关系。为验证该推测,本研究以家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 L.)为试验材料,在生长环境控制的条件下开展跟踪和对比试验,设置包括根源信号持续作用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研究、主要根源信号物质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的生理生态角色研究、以及通过13C标记跟踪碳固存和转运研究等几个相对独立、但有紧密相关的试验,测定了叶片ABA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片水分状况、抗氧化生理指标、毒素β-ODAP含量、生物量分配、花和荚的产生和败育、种子形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13C分布等指标,揭示根源信号调控下毒素合成、生理响应特征和产量形成规律,并揭示营养生长阶段中储存的碳对于种子形成的贡献。主要得出如下结果:1.通过根灌方式外源施加ABA改变了山黧豆根源信号作用特征,降低了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分的散失,同时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以80%田间持水量(field water capacity, FWC)为充分供水组(对照组),土壤逐渐干旱为处理组,分别通过外源施加ABA及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soudium tungstate, ST)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外源施加ABA拓宽了非水力根源信号(nHRS)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为69.1-45.6%FWC,而对照和外源施加ST组nHRS的nHRS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则分别为65.5-49.0%FWC和63.9-48.5%FWC。结果表明,ABA拓宽了山黧豆根源信号阈值区间,提高了对干旱的耐受能力。2.添加试验进一步表明,ABA对干旱胁迫下山黧豆的防御机制有显着提升效应,降低了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当土壤含水量分别下降到50%FWC(中度胁迫,medium stress, MS)和35%FWC(重度胁迫,severe stress, SS)左右时,外源ABA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4.2%和15.5%;外源ABA在MS时降低了叶片中活性氧(H202)活性,比对照组降低了14.1%,但是当干旱胁迫为SS时,叶片中H202活性则提高了15.2%;外源ABA同时降低了叶片中MDA的含量,在MS和SS处理组中,分别降低了17.7%和14.1%;而ABA增加了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在MS条件下分别提高了16.5%,11.8%和13.2%,当干旱胁迫加重至SS时,则分别提高了8.3%,28.2%和32.6%。3.根源信号调控下(50%FWC)山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但是籽粒产量没有显着增加。外源ABA对山黧豆始荚高度、基茎、有效和无效分枝数以及有效和无效荚数的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山黧豆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则有着显着影响。根源信号作用下(MS)通过减少叶和茎的分配,逐渐增加籽粒的分配比例,促进干物质从叶、茎向籽粒转移,重度干旱胁迫则没有此趋势。苗期(P1)干旱处理发现,外源施加ABA均促进了干物质从叶、茎向籽粒的转移;分枝期(P2)和结荚期(P3)时期干旱处理发现,外源ABA提高了叶、茎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了籽粒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山黧豆不同生育期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不同,营养生长阶段的干旱胁迫促进了地上生物量向根和种子中转移,而繁殖生长阶段的干旱胁迫则直接影响了种子的形成。4.根源信号调控下叶片和种子中β-ODAP的生物合成呈现非线性特征,与ABA含量无直接关联性。根源信号调控下(MS)和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SS)苗期叶片中β-ODAP含量分别增加了81.5%和135.3%;P1时期干旱处理至成熟期发现MS和SS条件下种子中β-ODAP含量分别增加了26.3%和43.5%。外源施加ABA对山黧豆β-ODAP的生物合成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MS和SS条件下苗期叶片中β-ODAP含量分别增加了47.9%和36.2%;P1时期添加实验发现外源施加ABA在WW、MS和SS条件下种子中β-ODAP含量分别增加了34.7%、12.2%和22.5%。去除试验结果表明,ABA抑制剂ST同样提高了叶片和种子中β-ODAP含量。而另一种ABA合成抑制剂fluridone处理对β-ODAP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因此,根源信号与毒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尚需进一步验证。5.在山黧豆结荚期进行干旱处理直到成熟期发现,根源信号调控了花、荚和种子的形成。当植物利用水分含量(PAWC)下降到低于55.5%时,荚不再产生种子;当PAWC下降到低于35.3%时,荚的产生停止;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继续下降,当PAWC下降到低于40.1%,花停止生长。因此非水力根源信号(nHRS)调控了山黧豆有效荚和种子的形成,而水力根源信号(HRS)则影响了花和荚的产生。6.通过13C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营养生长阶段山黧豆各器官中储存的C只有不到5%转移到了种子,对照组和干旱组具有类似趋势。结荚期时大多数标记的13C储存在叶和茎中,这些储存的碳一般很少转移到种子中,结荚期叶片中储存的13C大部分转移到了新产生的叶片中。种子形成过程中,茎和根中的13C被重新转移到了种子里,但是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并不能补偿干旱胁迫造成的碳同化作用的下降。本研究结合生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控制试验与同位素标记试验相结合,揭示了根源信号调控下山黧豆干旱适应性特征、毒素合成及碳同化及转运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了根源信号在山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中的生态学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根源信号物质ABA与毒素合成并无直接关联性,并揭示了繁殖生长前的营养生长阶段中储存的碳对于种子形成的贡献等关键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根冠通讯理论,是对该理论的拓展性研究,并为低毒和无毒山黧豆的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潜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12-01)

何进[8](2013)在《干旱条件下大豆非水力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同产量形成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影响大豆(Glycine max (L.) Merr.)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大豆干旱适应机制的研究能够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支撑,为培育出干旱能力适应性强,产量和产量稳定性高的大豆品种奠定基础。本论文研究了可控盆栽条件下大豆在干旱胁迫过程中非水力根源信号和渗透调节对其耐脱水性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材料选用老品种黄色大豆(HD,1980s选育)和陇西小黄皮(LX,1980s选育),新品种中黄30(ZH,2006选育)和晋豆19(JD,2003选育)。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见下:1、在逐渐干旱过程下,新品种大豆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增幅较老品种大,根源非水力信号(nHRS)表达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显着宽于老品种(P<0.05),具有“高上限,低下限”的特征,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根系非水力信号表达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分别为64.6-41.0%田间持水量(Field water capacity, FWC)(宽23.6%FWC)和67.0-38.2%FWC(宽28.8%FWC),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根系非水力信号表达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分别为58.3-44.1%FWC(宽14.2%FWC)和57.8-44.6%FWC(宽13.2%FWC)。随干旱胁迫时间持续和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分支期大豆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持续增加,但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叶片中ABA含量增幅高于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2、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的渗透调节(OA)范围分别为0.27~0.42MPa和0.31~0.40MPa,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的渗透调节范围分别为0.15~0.25MPa和0.14~0.24MPa,新品种渗透调节能力显着大于老品种(P<0.05);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的死亡水势分别为-3.95MPa和-4.28MPa,而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的死亡水势分别为-2.45MPa和-2.33MPa,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的叶片致死水势显着低于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P<0.05)。因此,新品种具有较强的叶片耐脱水性。3、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和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相比在干物质分配上存在很大差异。无论高水、中水还是低水处理中,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将更多地生物量分配给豆荚,而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将更多地生物量分配给叶和茎,导致新品种中黄30和晋豆19的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百粒重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MUFG)均显着高于老品种黄色大豆和陇西小黄皮(P<0.05)。4、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叶片中ABA含量与气孔导度(gs)呈显着的负相关(R=0.84,P<0.001),nHRS土壤水分阈值区间与OA(R=0.77,P<0.001),籽粒产量(R2=0.31,P<0.001)和WUEG(R2=0.51,P<0.001)均呈显着正相关,与叶片致死水势呈显着负相关(R2=0.91,P<0.001);渗透调节(OA)与籽粒产量(R2=0.29,P<0.001)和WUEG(R2=0.46,P<0.001)呈显着正相关,与叶片致死水势(R2=0.83,P<0.001)呈显着负相关。综上,干旱胁迫下新品种叶片中积累了更多的ABA, nHRS和渗透调节更早的产生和表达,叶片的耐脱水性提高,这些机制均有助于增进新品种的干旱适应能力,提高籽粒产量和MUEG。(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王弢[9](2013)在《干旱条件下裸燕麦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5个品种裸燕麦(Avena sativa L.)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互关系。供试材料为不同年代选育的裸燕麦品种,分别为早期育成的地方品种老莜麦(LY)、燕麦(YM)和现代育成的品种定莜5号(DY5)、定莜6号(DY6)、定莜7号(DY7)。试验研究了裸燕麦在干旱胁迫下的根源信号特征、渗透调节能力、籽粒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WUEG)在品种之间的差异,并探究了这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得结论如下:1、逐渐干旱依次激发了裸燕麦的非水力根源信号(nHRS)和水力信号(HS)。5个裸燕麦LY、YM、DY5、DY6和DY7的非水力根源信号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分别为59.0-34.7%FWC(FWC,田间持水量)(24.3%FWC)、56.4-31.6%FWC (24.8%FWC)、51.8-35.0%FWC (16.8%FWC)、60.4-34.1%FWC (26.3%FWC)、51.8-30.1%(21.7%FWC)。因此,相对于老品种(LY、YM),新品种的nHRS土壤水分阈值区间的并没有显着拓宽。2、通过测定干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水势(WP)、叶片渗透势(OP)及叶片膨压势(TP),衡量其渗透调节阈值区间;LY:-1.295~-1.492MPa、YM:-1.273--1.493MPa、DY5:-1.237~-1.727MPa、DY6:-1.274--1.768MPa、DY7:-1.342--1.781MPa)。可见,新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老品种。3、5个裸燕麦品种的致死叶片水势大小排序为:YM(-3.2MPa)>LY (-3.8MPa)> DY5(-4.5MPa)> DY6(-5.6MPa)> DY7(-6.0MPa),即新品种的致死叶片水势低于老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脱水性。相关分析发现,5个燕麦品种的致死叶片水势与渗透调节阈值区间呈负相关(r2=-0.801,P>0.05)。4、产量形成实验发现,新品种在叁个水分梯度(90%、55%、35%FWC)下的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高于老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中度水分胁迫下(55%FWC),裸燕麦籽粒产量与nHRS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呈显着负相关(r2=-0.881,P<0.05),与渗透调节阈值区间呈显着正相关(r2=0.886,P<0.05);而严重水分胁迫下(35%FWC),裸燕麦籽粒产量与nHRS阈值区间和渗透调节阂值区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同时发现干旱胁迫下(55%和35%FWC)裸燕麦的籽粒水分利用效率(WUEG)与渗透调节阂值区间呈显着正相关(r2=0.952,P<0.05;r2=0.981,P<0.01)。综上,在早地裸燕麦的选育过程中,新品种渗透调节能力和耐脱水性的增强有益于其干旱胁迫下的籽粒产量和WUEG。(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杜彦磊[10](2012)在《脱落酸对春小麦根源信号、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灌根方式施加p-氨基丁酸(BABA)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两个春小麦品种(Triticum aestivum L.)根源信号、抗氧化防御、籽粒产量以及籽粒水分利用效率(WUEG)的调节作用。供试品种为不同年代的两个春小麦品种,分别为甘肃96(GS,1950s选育)和陇春8275(LC,1990s选育),两者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籽粒产量。灌根方式施加100μM BABA和10μM外源ABA后,引起逐渐干旱过程中两个春小麦品种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的变化(包括根源信号、抗氧化防御),也影响干旱胁迫下两个春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以及WUEG。灌根方式施加100pM BABA增加了春小麦叶片中干旱诱导的ABA的积累,更早地激发了两个春小麦品种的非水力根源信号。BABA施加拓宽了非水力根源信号(nHRS)的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即GS品种和LC品种的nHRS匕壤水分阈值区间分别拓宽到70.7-49.5%FWC (FWC,田间持水量)(21.2%FWC)和76.9-39.8%FWC(37.1%FWC),而未施加BABA的GS品种和LC品种的nHRS土壤水分阈值区间分别为62.6-48.5%FWC(14.1%FWC)和69.1-39.4%FWC(29.7%FWC)。 BABA施加显着降低了两个春小麦品种的叶片致死水势(ψ)(P<0.05),从而增强了耐脱水性。在严重水分胁迫下(土壤水分低于50%FWC),BABA施加显着地减少了两个春小麦品种叶片中活性氧(02和H202)的含量,增加了抗氧化酶(SOD、CAT、APX和GR)的活性,并减少了丙二醛(MDA)的含量。产量形成实验表明,BABA施加对两个春小麦品种的生长、产量构成以及产量没有影响。在中度水分胁迫下(55%FWC), BABA施加减少两个春小麦品种的水分消耗,增加了WUEG。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作物育种的途径外,通过激发小麦中现有的适应干旱的防御机制,可以提高小麦的耐脱水性和WUEG。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根方式施加10μm的外源ABA增加春小麦叶片中ABA的含量,减小了两个春小麦品种的叶片气孔导度(gs)和水分的散失,同时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外源ABA施加显着降低了两个春小麦品种的致死叶片ψ(P<0.05),从而增强了耐脱水性。在严重水分胁迫下(土壤含水量低于50%FWC),外源ABA施加减少了活性氧含量,增强了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少了干旱对植物的氧化损伤(叶片中较低的丙二醛含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外源ABA对两个春小麦品种的致死叶片v,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有类似的趋势。在中度水分胁迫下(55%FWC),外源ABA施加降低了两个春小麦品种地上生长参数,例如株高,每株分蘖以及地上生物量,但是对根重没有影响,表明春小麦的地上部分比根系对外源ABA更敏感。在中度水分胁迫下(55%FWC),外源ABA施加减少了两个春小麦品种的水分消耗,增加了WUEG,但并没有增加籽粒产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BA在减少春小麦水分散失,提高其抗氧化防御能力及耐脱水性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这些干旱适应机制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春小麦的WUEG。(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根源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试验设计水分和氮营养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产生根源化学信号,调控叶片气孔关闭和光合速率以及光合碳水化合物在根冠间的运转分配,进而抑制生长和调节植物的水分利用。氮形态也可以通过影响叶片CO_2运输、Rubisco酶含量/活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等影响叶片光合速率。本研究采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不同形态氮源(NO_3~-,NH_4~+和NO_3~-+NH_4~+)对水稻生长发育、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源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1].牛蒙亮.根源过氧化氢信号介导南瓜砧木嫁接提高黄瓜耐盐性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曹小闯,钟楚,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混合氮源提高水稻抗旱能力的根源信号和光合生理调控机制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3].马亚华,史笑梦.中国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地区差异根源探究——基于城市形象信号功能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7

[4].王刚,叶永安,陈晓亮,陈瑜明.寻找无线信号异常根源[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16

[5].Gamal,Mohamed,Ali,Fadul.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根源信号ABA应旱机制及其调控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杨通.根系分区灌溉对春小麦根源信号的诱导及对产量形成的调控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孔海燕.根源信号调控下山黧豆毒素合成、生理塑性及碳同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8].何进.干旱条件下大豆非水力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同产量形成的耦合关系[D].兰州大学.2013

[9].王弢.干旱条件下裸燕麦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3

[10].杜彦磊.脱落酸对春小麦根源信号、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作用[D].兰州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根源信号和渗透调节与籽粒产量...气孔开度变化受土壤水分变化的叁‘Z’...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流运动及其影...耦合模型对气孔导度、叶水势、木质部AB...耦合模型对气孔导度、叶水势、木质部...根源化学信号作用期间活性氧和抗氧化...

标签:;  ;  ;  ;  ;  ;  ;  

根源信号论文_牛蒙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