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彬草属论文_吴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仲彬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缘,序列,关系,小麦,叶绿体,供体,母本。

仲彬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丹[1](2015)在《Acc1基因在仲彬草属P染色体组中的系统发育及分子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是禾本科早熟禾亚科中一个有重要经济价值、多年生植物占优势的族,包括有30个属465个物种,有二倍体,更多为多倍体物种,有着复杂且多样的染色体组组成,如A、S、D、Ns、P、St等基本染色体组的二倍体及演化形成的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其中,含P染色体组的物种包括在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 P)、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L.Yang, StYP)、杜威草属(Douglasdeweya Yen, J.L.Yang et B.R.Baum, StP)以及沙滩麦属(Psammopyrum Love, EStP)等属中。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 L Yang)为小麦族一个重要的多年生属,由颜济和杨俊良教授在1990年以Kengyilia gobicola Yen et J. L Yang为模式种建立的,约有30个种或变种。仲彬草属染色体组组成为StYP,其P染色体组源于二倍体的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仲彬草属物种分布受P染色体组的影响,但P染色体组如何参与到仲彬草属物种的形成?如何分化?地理分布格局如何?等问题都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13个仲彬草属物种(13份)、2个冰草属物种(60份)及33个二倍体物种的229条Acc1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仲彬草属中P染色体组的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发育及多态性分析表明仲彬草属P染色体组存在中亚和青藏高原的地理分化式样,P染色体组的来源与冰草地理起源有关,中亚地区仲彬草和青藏高原地区仲彬草属物种成为两个独立起源的谱系。2、全世界的冰草大体分为中亚、东亚、青藏高原和欧洲4个居群,聚类分析表明这4个居群分散形成3个亚支,Fst变化范围从0.01943到0.17588,推测冰草居群间存在地理隔离或者多重杂交。中亚冰草居群核苷酸多态性丰富,与其他3个地区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可能是地理隔离或地理距离过远的结果,因此推测中亚居群的冰草可能为冰草的分化中心。青藏高原地区的冰草居群和东亚的冰草居群遗传分化指数最小(Fst=0.0194),遗传关系较近,可能与这两个居群分化时间相对较晚有关。中亚和欧洲这两个冰草居群分化程度低,中亚居群的冰草可能直接参与到欧洲冰草的形成,或者欧洲居群保留了更多的祖先遗传信息。3、青藏高原地区仲彬草属和四倍体冰草Acc1位点多态性比较发现,仲彬草属物种存在着相当多的古老变异,这些古老变异可能随着群体历史扩张事件被固定下来。而中亚地区仲彬草属、二倍体冰草与四倍体冰草的Acc1位点处多态性比较发现,仲彬草属物种在多倍化过程中存在遗传瓶颈,二倍体的冰草经历了选择消除事件,四倍体冰草经历了种群扩张。4、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虽然与簇毛麦属(V染色体组)形成姐妹支,但所有的Y类型的Acc1序列都有5 bp ATTAT,与其他的二倍体染色体组类型不同。因此,推测Y和St染色体组二倍体供体来源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唐紫琳[2](2014)在《基于trnT-L和DMC1基因的仲彬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 L. Yang)是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于1990年以戈壁仲彬草(K.gobicola Yen et J. L. Yang)为模式种建立的一个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多年生属。仲彬草属植物的多数物种生长于草原和草甸中,是牧场优良牧草的来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仲彬草属植物具有了耐旱抗旱、耐碱抗病等优良特性,成为麦类作物和牧草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仲彬草属植物为六倍体物种(2n=6x=42),具有StYP染色体组。在染色体组的起源上,StY染色体组来源于鹅观草属(Roegneria),其中,St染色体组源自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P染色体组来源于冰草属(Agropyron),而Y染色体组的供体来源至今还未找到。目前,仲彬草属的系统地位已得到广泛的承认,但仲彬草属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界限以及物种的起源与演化,物种扩散的路线等都还存在科学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trnT-L和核基因DMC1的DNA序列,对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亲缘关系;推测仲彬草属物种的亲本来源。其主要结果如下:1.在基于trnT-L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与拟鹅观草属、鹅观草属和冰草属聚在一起,表明仲彬草属与拟鹅观草属、鹅观草属和冰草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P染色体组来源于冰草属。此外,有拟鹅观草属物种(Pse. libanotica)直接与鹅观草属物种(R. grandis和R. sinica)聚在一起,说明拟鹅观草属和鹅观草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鹅观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自于拟鹅观草属。2.在基于trnT-L和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拟鹅观草属物种(Pse. libanotica、 Pse. stipiflolia、 Pse.spicata和Pse. strigosa)形成了4个平行亚支,表明St染色体组的遗传物质已发生了改变。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具有多个起源,拟鹅观草属可能有不同物种参与了仲彬草属的多倍化物种形成。3.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先与Y染色体组聚在一起,再与P染色体组聚在一起,说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不是由St染色体组转化而来,St与Y染色组的亲缘关系比St与P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更近。4.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Y分支中,仲彬草属没有与网鞘草属(Peridictyon)和簇毛麦属(Dasypyrum)聚在一起,说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与网鞘草属(Peridictyon)的Xp染色体组和簇毛麦属(Dasypyrum)的V染色体组没有亲缘关系。5.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的大部分物种组成Y分支的同一亚支,表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具有相近起源,但在此次研究中,没有找到仲彬草属Y染色体组的二倍体供体物种。同时,K. melanthera, K. kokonorica, K. mutica和K. thoroldiana分离出来两种不同的Y组序列,说明部分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发生了基因渐渗。(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曾建[3](2011)在《仲彬草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偃麦草属外源新种质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是禾本科(Poaceae)植物中具有最重要的经济价值的一个植物类群,不仅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叁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还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优质牧草,以及对于生态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其他物种。由于麦类作物是小麦族物种的一员,它们与小麦族其它物种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故小麦族遗传资源作为巨大的基因库,在以遗传操作为手段导入外源有益基因的麦类作物改良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事实上,利用小麦族野生近缘属物种中含有的优良基因改良现有小麦品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仲彬草属是一群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被毛的小麦族植物,生长于中亚与喜马拉雅地区。一些物种生长在非常严酷的生境之中,可能对禾谷作物的抗寒与抗旱改良作出贡献。偃麦草属是小麦族多年生的野生植物,具有小麦改良的许多重要有益性状,包括免疫或高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等。因此,仲彬草属和偃麦草属植物与其他多年生小麦族植物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遗传资源基因库,可以用于一年生禾谷作物的遗传改良。本文围绕小麦族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和偃麦草属外源遗传物质的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有效合理利用小麦族植物种质资源提供科学指导。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iemsa-C带技术分析了8个仲彬草属物种,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物种具有不同的C带核型特征。Kengyilia gobicola、K. alatavica和K. batalinii的染色体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和不具带纹特征的染色体,而Kengyilia hirsuta、K. longiglumis、K. melanthera、K. rigidula和K. thoroldiana具有丰富的带纹特征,其中包括中间带和端带。不同的带型特征表明了仲彬草属植物在起源和进化上存在分化。(2)利用核基因ITS、alpha淀粉酶抑制因子序列对仲彬草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仲彬草属植物与杜威草属、拟鹅观草属、鹅观草属和冰草属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仲彬草属物种发生了明显的地理分化,地理来源相同或相近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近。不同的鹅观草属物种和冰草属物种可能参与了仲彬草属物种的形成。仲彬草属物种的St和Y基因组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具有不同的起源。(3)对仲彬草属植物的叶绿体atpB-rbcL和线粒体CoxII内含子的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仲彬草属植物具有较高程度的核苷酸多态性。叶绿体atpB-rbcL和线粒体CoxⅡ内含子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在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上仲彬草属物种主要聚为两个分支,分别与不同的二倍体供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仲彬草属植物在起源上具有不同的母本供体。(4)对采集于野外疑是属间杂种的小麦族植物进行染色体配对分析和ITS、atpB-rbcL和trnH-psb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NHZY6含有St、Y和P染色体组,可能是Kengyilia melanthera与鹅观草属物种的杂交种。NHZY7、NHZY8和NHZY9可能是K. rigidula与Elymus nutans的杂种,而NHZY2、NHZY3和NHZY5是K. melanthera与E. nutans的杂种。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K. rigidula和K. melanthera作为母本供体参与到杂交过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仲彬草属物种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物种发生了天然杂交,进一步证实了小麦族植物复杂网络化的进化历史。同时,研究支持K. stenachyra是K. rigidula与E. nutans杂交形成的天然杂种的推论。(5)通过对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对获得的8个渗入系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渗入系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范围从42到56不等,其中包括44、52、53和54条染色体,单价体频率从0.34到2.36,多价体频率不超过1%,细胞遗传学基本稳定。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小麦的染色体条数从40到44不等,以及数目较多小麦与偃麦草的易位染色体。多色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易位染色体包含了多个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易位。赤霉病的抗性评价显示,渗入系的感染率从5.65%到11.46%,表明对赤霉病具有高水平的抗性。(6)利用叶绿体trnH-psbA来研究中间偃麦草的遗传多样性和母本起源,结果表明35份中间偃麦草材料形成了11个单倍型,具有较低的核苷酸多态性π0.00473±0.00037和较高的单倍性多态性Hd=0.733±0.061。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中间偃麦草材料分别与不同的二倍体物种聚类成2个分支,表明中间偃麦草的物种形成过程中至少有两个物种作为母本供体或是该物种经历了多次杂交起源的过程(7)对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新种质08-47-50和08-53-55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部分双二倍体含有42条染色体,细胞遗传学上基本稳定,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成。08-47-50的染色体组成为28DW+6St+4Ee+4Ee-St,08-53-55的染色体组成为28DW+4St+10Ee-St。这两个部分双二倍体对赤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具有高水平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5-10)

凡星,罗小梅,罗春莲,沙莉娜,周永红[4](2010)在《青藏高原仲彬草属植物叶绿体rbcL序列的谱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9个青藏高原植被区的仲彬草属(StYP基因组组成)植物及2个拟鹅观草属(St基因组)物种和2个冰草属(P基因组)植物共13个类群的叶绿体rbcL序列进行遗传和基因谱系分析,探讨青藏高原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关系及其物种形成的母本供体来源。结果表明:①Kengyilia stenachyra、Kengyilia kokonorica、Kengyilia hirsuta、Kengyilia rigidula和Kengyilia grandiglumis的种间关系较近;②Kengyilia stenachyra和Kengyilia geminata在rbcL序列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③拟鹅观草属和冰草属植物均可能作为母本供体参与青藏高原植被区不同仲彬草属植物的物种形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张智琼[5](2009)在《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L.Yang)、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 L(Nevski)A.L(o|¨)ve)和杜威草属(Douglasdeweya c.Yen,J.L.Yang et B.R.Bau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五个重要的多年生属。这五属植物的多数物种为草原和草甸的组成成分,许多种类是优良的牧草;有些种类还具有抗病、抗虫和抗逆等优良特性,是麦类作物育种非常宝贵的种质资源。然而在这五个属的分类地位、系统亲缘关系和物种划分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一直是禾草学家争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仲彬草属5个物种(StYP)、杜威草属2个物种(StP)、鹅观草属4个四倍体物种(StY)、冰草属2个二倍体物种(P)和拟鹅观草属4个二倍体物种(St)的两个基因(Acc-1和Pgk-1)的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这几个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组成这几个属的染色体组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的两种基因的不同基因序列分别和拟鹅观草属和冰草属序列聚在一起形成St支和P支,表明仲彬草属、鹅观草属、杜威草属和拟鹅观草属及冰草属亲缘关系密切,支持仲彬草属、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植物,而P染色体组起源于冰草属植物;2.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的St支和P支中,仲彬草属植物直接和鹅观草属植物聚在一起,表明鹅观草属与仲彬草属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杜威草属植物没有直接与鹅观草属植物和仲彬草属植物聚在一起,可以推测杜威草属物种可能没有参与仲彬草属植物的物种形成;3.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中,四个拟鹅观草属植物(Pse.libanotica、Pse.strigosa、Pse.stipifolia和Pse.tauri)没有形成单系组,表明拟鹅观草属植物的St染色体组存在系统分化,它们在起源上为多系起源。不同的拟鹅观草属植物可能参与了不同鹅观草属、仲彬草属和杜威草属植物的多倍化物种形成;4.在基于Acc-1基因序列所得到的聚类图中,St染色体组先与Y染色体组聚在一起,再与P染色体组聚在一起,表明St染色体组与Y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比St染色体组与P染色体组的关系更近;5.在Acc-1基因系统树和Pgk-1基因系统树中,来自中亚的K.batalinii、K.alatavica和K.gobicola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们没有和来自青藏高原的K.melanthera和K.rigidula聚在一起,表明来自中亚的仲彬草属物种可能已经和来自青藏高原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6.在基于两种基因构建的系统树的P分支中,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仲彬草属物种分别和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冰草属物种聚在一起,而St染色体组和Y染色体组没有发现这种分化,表明仲彬草属的地理分化与冰草属的地理分化有关,冰草属不同物种参与了仲彬草属不同物种的形成。7.本研究通过Acc-1和Pgk-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了仲彬草属、冰草属、鹅观草属、拟鹅观草属和杜威草属的系统关系,结果与细胞遗传学,形态学一致,表明Acc-1和Pgk-1基因可以用于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基于Acc-1和Pgk-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St、Y、P叁个染色体组明显区分开,表明用该种方法可以对含St、Y、P染色体组的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曾建[6](2007)在《小麦族仲彬草属植物的细胞学和生化标记以及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L.Yang是颜济和杨俊良于1990年以戈壁仲彬草Kengyilia gobicola Yen et J.L.Yang为模式种建立的一个小麦族多年生属。到目前为止,共有26个种和6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及邻国,大多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及其青藏高原地区,生长于海拔1100~5100 m的草甸、草原、荒漠之中。颜济和杨俊良,周永红、时英等、Jensen和张新全等学者通过细胞学研究表明,该属植物为六倍体物种(2n=6x=42),具有StYP染色体组。从分类地位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陈守良和耿以礼将这组植物放在鹅观草属中;Tzvelev将它们组合到偃麦草属短穗组中;Love和Jensen以及卢宝荣等把这些植物放在广义披碱草属中。从种间关系来看,周永红等和张利等利用RAPD和RAMP分子标记表明,分布于新疆和青藏高原的仲彬草属物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蔡联炳和智力通过形态比较将K.melanthera处理为K. thoroldiana var. melanthera和把K.melanthera var. tahopaica处理为K. hirsuta var. tahopaica,随后,又对仲彬草属物种了进行了系统整理,并根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以后,不断地将有新种和新组合组合到该属中。因此,目前关于仲彬草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地位、物种界限以及种间和种内亲缘关系等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利用Giemsa-C带、醇溶蛋白电泳、同工酶电泳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仲彬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旨在为仲彬草属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 Giemsa-C带分析的结果表明:仲彬草属物种具有不同C带带型特征。K.gobicola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特征和部分不显带的染色体。而K.hirsuta,K.longiglumis,K. rigidula和K.thoroldiana则具有更丰富和相似的C带带纹特征,中间带和端带特征明显,表明了较近的亲缘关系。(2)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仲彬草属植物种间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35份材料共产生了59条不同的谱带,各个材料分离出了7~34条不等的条带,多态性高达100%。仲彬草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多态性。醇溶蛋白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37~0.905,平均值为0.721。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21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以聚成3个类群。在Ⅰ类中包括K.longiglumis,K. thoroldiana,K. kokonorica,K. stenachyra,K. grandiglumis,K. rigidula,K.mutica,K.melanthera,K. melanthera var. tahopaica和K. hirsuta聚类在一起。在Ⅱ类中,K.nana,K.alatavica,K.batalinii和K.kaschgarica聚类在一起。来源于新疆的K.gobicola叁份材料聚为第Ⅲ类。物种内不同居群聚在一起,遗传系数较大,亲缘关系较近。形态相似、地理分布相同的物种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内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分化。(3)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仲彬草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28份仲彬草材料检测到迁移率不同的19条酶带,各材料分别具有2~8条酶带,多态性高达100%。酯酶同工酶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27~0.805,平均值为0.616。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GS值为0.616的水平上所有材料可以聚成4个类群。在Ⅰ类中,K.mutica,K.stenachyra,K.longiglumis,K.grandiglumis,K.kokonorica,K.rigidula聚在一起。K.hirsuta,K.melanthera以及K.melanthera var. tahopaica聚为Ⅱ类。K.alatavica单独聚为Ⅲ类。在Ⅳ类中,K.batalinii,K.tahelacana,K. gobicola,K. nana和K. kaschgarica聚为一类。同一物种不同地理分布的首先聚类在一起。相同或相近地理分布的物种聚类在一起,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种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内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并且揭示了仲彬草属植物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分化,与醇溶蛋白的结果基本一致。(4)对仲彬草属植物的10个种分别进行了ITS序列PCR产物的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K.tahelacana,K.batalinii和K.goicola聚类在一起,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K.kokonorica,K.hirsuta,K.grandiglumis,K.zhaosuensis,K.mutica,K.rigidula和K.melanthera聚类在一起,表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进行仲彬草的系统发育分析,克隆序列反映的系统学关系与形态学、地理分布、细胞学、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物种出现了地理分化,来自相同或相似的地理分布的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仲彬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比直接测序的方法更能反映该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张利,周永红,丁春邦,杨瑞武,凡星[7](2007)在《基于ITS序列分析仲彬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旱雀麦为外类群,用PAUP 4.0b10软件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对11份仲彬草属物种的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96~601 bp;G+C含量在所有ITS中的变化范围为61.20%~62.44%;序列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为0.003~0.033,平均值为0.015;(2)疏花仲彬草和塔克拉干仲彬草2个物种聚为一支,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底部,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析中分别获得78%和82%的自展支持率,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聚在一起的倾向,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4)ITS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ITS区序列分析能反映仲彬草属种间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曾建,张利,凡星,张春,张海琴[8](2006)在《仲彬草属植物ITS序列PCR产物直接测序与克隆测序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CR产物克隆测序和直接产物测序的方法对禾本科小麦族仲彬草属10个物种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进行了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属植物ITS区直接产物测序与克隆测序存在较大差异,克隆测序序列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地理分布、细胞学、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仲彬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比直接测序方法更为可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颖,张利,张海琴,丁春邦,周永红[9](2006)在《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醇溶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酸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A-PAGE)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19个物种进行醇溶蛋白电泳分析,19份材料电泳分离出75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均为多态性带。结果表明:①19个物种具有很显着的醇溶蛋白遗传差异;②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③本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细胞学、RAPD和RAM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分别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猬草属的系统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张利,周永红,丁春邦,杨瑞武,刘世贵[10](2006)在《应用ISSR标记研究仲彬草属植物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SSR标记对仲彬草属14个种和1个变种共32份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仲彬草属材料间ISSR标记多态性较高,变异较大。12个引物共扩增出593条带,其中535条(90.2%)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1~80条多态性带,平均44.6条。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在种间变化范围为0.430~0.866,平均值为0.620。从聚类分析得知,ISSR标记能将32份仲彬草属材料完全分开,32份材料聚为4类。同种不同居群的材料分别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同时,在分子水平上种内不同居群间也存在分化;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倾向于聚类在一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ISSR分子标记能有效地评价仲彬草属物种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6年04期)

仲彬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仲彬草属(Kengyilia Yen et J. L. Yang)是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于1990年以戈壁仲彬草(K.gobicola Yen et J. L. Yang)为模式种建立的一个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多年生属。仲彬草属植物的多数物种生长于草原和草甸中,是牧场优良牧草的来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仲彬草属植物具有了耐旱抗旱、耐碱抗病等优良特性,成为麦类作物和牧草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仲彬草属植物为六倍体物种(2n=6x=42),具有StYP染色体组。在染色体组的起源上,StY染色体组来源于鹅观草属(Roegneria),其中,St染色体组源自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P染色体组来源于冰草属(Agropyron),而Y染色体组的供体来源至今还未找到。目前,仲彬草属的系统地位已得到广泛的承认,但仲彬草属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界限以及物种的起源与演化,物种扩散的路线等都还存在科学疑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trnT-L和核基因DMC1的DNA序列,对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物种的亲缘关系;推测仲彬草属物种的亲本来源。其主要结果如下:1.在基于trnT-L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与拟鹅观草属、鹅观草属和冰草属聚在一起,表明仲彬草属与拟鹅观草属、鹅观草属和冰草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P染色体组来源于冰草属。此外,有拟鹅观草属物种(Pse. libanotica)直接与鹅观草属物种(R. grandis和R. sinica)聚在一起,说明拟鹅观草属和鹅观草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鹅观草属的St染色体组来自于拟鹅观草属。2.在基于trnT-L和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拟鹅观草属物种(Pse. libanotica、 Pse. stipiflolia、 Pse.spicata和Pse. strigosa)形成了4个平行亚支,表明St染色体组的遗传物质已发生了改变。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具有多个起源,拟鹅观草属可能有不同物种参与了仲彬草属的多倍化物种形成。3.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先与Y染色体组聚在一起,再与P染色体组聚在一起,说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不是由St染色体组转化而来,St与Y染色组的亲缘关系比St与P染色体组的亲缘关系更近。4.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Y分支中,仲彬草属没有与网鞘草属(Peridictyon)和簇毛麦属(Dasypyrum)聚在一起,说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与网鞘草属(Peridictyon)的Xp染色体组和簇毛麦属(Dasypyrum)的V染色体组没有亲缘关系。5.在基于DMC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仲彬草属的大部分物种组成Y分支的同一亚支,表明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具有相近起源,但在此次研究中,没有找到仲彬草属Y染色体组的二倍体供体物种。同时,K. melanthera, K. kokonorica, K. mutica和K. thoroldiana分离出来两种不同的Y组序列,说明部分仲彬草属的Y染色体组发生了基因渐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仲彬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丹.Acc1基因在仲彬草属P染色体组中的系统发育及分子进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

[2].唐紫琳.基于trnT-L和DMC1基因的仲彬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

[3].曾建.仲彬草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偃麦草属外源新种质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4].凡星,罗小梅,罗春莲,沙莉娜,周永红.青藏高原仲彬草属植物叶绿体rbcL序列的谱系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

[5].张智琼.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

[6].曾建.小麦族仲彬草属植物的细胞学和生化标记以及ITS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7

[7].张利,周永红,丁春邦,杨瑞武,凡星.基于ITS序列分析仲彬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

[8].曾建,张利,凡星,张春,张海琴.仲彬草属植物ITS序列PCR产物直接测序与克隆测序比较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

[9].张颖,张利,张海琴,丁春邦,周永红.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的醇溶蛋白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

[10].张利,周永红,丁春邦,杨瑞武,刘世贵.应用ISSR标记研究仲彬草属植物的遗传变异[J].广西植物.2006

论文知识图

一1仲彬草属植物主要分布区域(Lu...

标签:;  ;  ;  ;  ;  ;  ;  

仲彬草属论文_吴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