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轰合成论文_严仙荣,何星,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爆轰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气相,亚铁,颗粒,氧化铬,结构,材料。

爆轰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严仙荣,何星,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1](2019)在《爆轰合成的纳米金刚石/氧化铬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纳米金刚石、叁氯化铬、黑索金作为原材料,爆轰合成制备纳米金刚石/氧化铬复合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全自动物理吸附仪进行物相、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结果表明,炸药爆轰完全可以促使氧化铬紧密包裹纳米金刚石颗粒,合成出纳米金刚石/氧化铬复合颗粒。氧化铬涂覆于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形成由氧化铬粘结金刚石的复合粒子,金刚石粒径保持2-10nm粒径基本不变,复合粒子的粒径增至30~50nm;氧化铬包覆层改善纳米金刚石本身的氧化性能,增大粒度,颗粒完整、细密、形状规则,拓宽其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赵铁军[2](2019)在《气相爆轰合成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及其电磁波吸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信息传递、工业装备、军事装备朝着智能化发展,正在建设的5G网络将进一步深化信息智能化对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军事装备的革新与复杂环境下电磁战为背景的现代化战争中,不仅需要具有隐身功能的设备,还需要空中电磁干扰域的掩护。针对空中电磁干扰域,常用烟幕弹爆炸或燃烧释放含有微/纳米颗粒的烟幕实施电磁干扰来影响雷达、红外等的侦查。爆轰法是一种动态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爆炸可在瞬间获得纳米材料并能在空中形成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动态烟幕区,制造短时电磁波干扰区域,对敌方的电子侦查实施干扰。作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爆轰方式制备电磁波吸波材料,分析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产物,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提供吸波材料的选择方案。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与磁性能,同时兼有良好的吸波能力,常用于吸波体的设计。本文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叁种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爆源种类和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物相、形貌、磁性等的影响,并探究了它们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特性与吸波能力。可得到如下结论:研究了爆源种类及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物相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吸波性能。爆源种类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比较显着,爆源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物相影响比较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获得的产物为Fe@C纳米颗粒,金属核为铁/碳化铁,碳壳为部分石墨化的无定型碳,高燃烧热的爆源制备的Fe@C颗粒尺寸较大。在氢-氧爆源正氧条件下,降低爆源中氢的占比,部分铁将被氧化成氧化亚铁或磁铁矿,同时粒径随之增大。甲烷-氧负氧反应时,随着甲烷摩尔比的提高,产物的形貌将由核-壳结构向核壳-碳纳米管结构转变。然而,苯-氧爆源在负氧平衡时,苯占比增高时,产物中出现“碳囊”结构,且碳壳厚度逐渐增大。不过,爆源种类及爆源气体摩尔比对石墨化程度影响甚微。初始Fe@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性能较差,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可明显提高其电磁波吸波能力。初始Fe@C纳米颗粒的反射损耗不足-2 dB;经Ar气保护热处理后,其吸波能力明显提升,RL值为-17.1 dB,对应的频率为5.4 GHz,样品厚度为3 mm,有效吸收频段为7.1 GHz(2.7~9.8 GHz)(样品厚度2~5 mm)。首次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Co@C纳米颗粒,并探讨了其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以乙酰丙酮钴(Ⅲ)为前驱体,分别以氢-氧、甲烷-氧、苯-氧为爆源,研究了爆源对产物形貌、物相及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爆源对碳-钴复合材料的形貌影响很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低燃烧热的氢-氧爆源制备的产物为Co@C-CNTs的复合材料;燃烧热较高的甲烷-氧、苯-氧爆源得到的产物为Co@C颗粒,且高燃烧热爆源得到的产物颗粒尺寸偏大。甲烷-氧爆源由零氧平衡向负氧平衡变化时,产物由Co@C纳米颗粒逐渐变为Co@C-CNTs共存的复合材料。初始Co@C纳米颗粒的最小RL值出现在11.88 GHz处,大小为-2.8 dB,对应的厚度为1mm;Ar气保护700℃热处理后,其最小RL值为-17.5 dB,出现在16.98 GHz,对应的样品厚度为5 mm。以氢-氧、甲烷-氧为爆源,二茂铁为前驱体,研究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影响因素,并讨论了在1~18 GHz频率内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氢-氧爆源在负氧条件下,氢氧摩尔比对产物形貌形貌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氢占比的提高,产物由Fe@C纳米颗粒转向Fe@C-CNTs,且CNTs占比逐渐增大,Fe@C颗粒的尺寸大小逐渐均匀。甲烷-氧摩尔比1:1,二茂铁质量为2 g时,可得到长度几微米,外径30 nm,内径15 nm的多壁CNTs。结合爆轰过程的ZND模型与V-L-S生长模型提出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生长机制。制备的CNTs的电磁波吸收能力较差,当厚度为2mm时出现最小RL值-6.1 dB,对应的频率为11.2 GHz;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大,反射损耗最小值向低频偏移。探究了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吸波性能较差的原因,并指出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比较适用于空中动态吸波的研究。阻抗不匹配是初始样品电磁波吸收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无定型碳且金属结晶度较低,导致其复介电常数均很大,进而阻抗匹配度不到0.4,电磁波在吸波体-空气界面发生反射,很难进入吸波体内部。经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后,Fe@C、Co@C的物相、微观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复介电常数明显减小,阻抗匹配度明显提高,电磁波很容易进入吸波体内部,并在介电损耗与磁损耗协同作用下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在爆轰反应中,CNTs结构极易破碎,电磁波吸波性能无法保证;而核-壳结构的碳包金属颗粒更加稳定,且Ar气保护热处理后,Fe@C与Co@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空中动态电磁波吸波研究中,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备选材料。(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潘训岑[3](2018)在《五羰基铁气相爆轰合成碳纳米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气相爆轰法,以乙炔气体、氧气和九羰基二铁为原料成功的合成了两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并对这两种材料的各种性质进行了研究及表征。首先,本文通过C-J理论,Z-N-D模型以及热力学定律等对爆轰反应中的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然后对实验进行了氧平衡分析和爆炸浓度极限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气相爆轰合成碳纳米材料的可行性。并对九羰基二铁的热分解反应做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计算得到了在实验所需的条件下九羰基二铁的分解方式,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气相爆轰管和自制的五羰基铁反应器,以乙炔、氧气和九羰基二铁进行了多组不同比例、不同浓度的实验,成功制备了纳米材料,并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仪器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通过分析可知,产物主要分为两种:(1)粒径约为5nm的碳包铁纳米颗粒;(2)纳米碳胶囊结构。影响产物种类的主要变量是n(Fe_2(CO)_9)/n(C_2H_2),当n(Fe_2(CO)_9)/n(C_2H_2)≥40%时,产物几乎都是(1),当n(Fe_2(CO)_9)/n(C2H_2)≈1%时,产物几乎都是(2)。通过分析可知,产物(1)碳包铁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4.5nm,由碳、α-Fe和γ-Fe组成,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经过673K热处理后,碳壳结构未受影响,但γ-Fe转变为α-Fe,饱和磁化强度有大幅度提高,在300K表现出良好的顺磁性。产物(2)纳米碳胶囊结构为为具有石墨化倾向的无定形碳,比表面积较大,孔结构主要为颗粒堆积而形成的狭缝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王小红,孔令杰,闫鸿浩[4](2018)在《爆轰合成氧化亚铁掺杂的二氧化硅包覆铁纳米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定比例的硝酸铁盐、硅酸钠盐、无水乙醇与黑索金混合制成塑性炸药。在密闭容器中以氩气为保护气,通过爆轰合成氧化亚铁掺杂的二氧化硅包覆铁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爆轰产物的组成成分、形态结构以及磁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爆轰产物以金属颗粒为核、二氧化硅为包覆层的壳/核结构形式出现,颗粒尺寸在60nm左右。通过分析爆轰产物的磁性曲线可知,在室温下爆轰产物具有较高的剩磁比和矫顽力,表现出弱的铁磁性,是优良的储磁材料。(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曲艳东,孙从煌,朱凯泽,孔祥清,章文娇[5](2017)在《气相爆轰合成纳米TiO_2粉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_2/Air预混气体为爆炸源,在自制爆炸反应管中通过气相爆轰制备纳米TiO_2粉末。探讨了不同初始条件(初始温度25~200℃;H_2/Air混合比0.2~0.8)下管内爆轰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借助XRD和TEM对不同初始温度下爆轰合成及高温煅烧的纳米TiO_2粉末的晶粒尺寸、晶相成分、形貌特征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化学当量比预混的H_2/Air为爆炸源时,管末端的爆压最大;随着H_2含量的增加,管末端的爆压最终提高了39.03%,且增长速率先增后减;初始温度的上升使管末端的爆压最终降低了36.86%。气相爆轰合成的纳米TiO_2粉末(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其晶粒尺寸随初始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且其锐钛矿相含量逐渐减少;爆轰产物在高温煅烧过程中,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的相变温度在700~900℃左右,且产物晶粒尺寸随煅烧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期刊2017年06期)

闫鸿浩,赵铁军,李晓杰,王小红[6](2016)在《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的气相爆轰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粉末状与气态二茂铁为原料,以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为爆轰能源,采用气相爆轰法进行了合成碳包覆铁纳米颗粒实验。XRD和TEM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状态的二茂铁,均得到了纳米碳包覆铁颗粒。该包覆颗粒的组成核为铁或铁碳化合物,外层壳主要由石墨碳组成,大部分球形纳米颗粒尺寸分布于5~30 nm之间。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气态二茂铁爆轰时,所得到的碳包铁粒度分布较为集中,壳层厚度比较均匀,且粒子具有较好的球形状。最后结合铁碳合金相图,从热处理角度对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产物中α-Fe与Fe_3C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的磁滞回线,其表现出硬磁性与顺磁性双重性质。(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达[7](2016)在《乳化炸药爆轰合成铁镍基纳米材料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铁镍合金颗粒可以通过固相、气相、液相、爆轰等多种方法制备。相对而言,使用爆轰法制备铁镍合金纳米颗粒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未有使用乳化炸药爆轰合成铁镍合金纳米材料的相关文献见刊。乳化炸药爆轰法是指将爆轰前驱体盐作为氧化剂成分合成乳化炸药中,通过控制炸药组成及爆轰环境制备纳米颗粒的一种方法。同传统的化学方法相比,使用乳化炸药爆轰制备铁镍合金以及碳包覆铁镍合金纳米材料,其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短、反应快捷,基于此,本课题研究采用乳化炸药爆轰法对纳米铁镍合金颗粒制备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合成材料的成分、形貌、颗粒尺寸与分布,晶粒表面基团分布及磁性能等进行了分析。依据乳化炸药的制备原理,本研究将的油相(凡士林、机油和乳化剂span-80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和水相(硝酸铁和硝酸镍等物质的混合水溶液)充分混合均匀,搅拌形成乳化基质,添加黑索金充当敏化剂,爆轰制备碳包覆纳米铁镍合金颗粒。通过改变前驱体的类型(如氢氧化铁、硝酸铁)、控制爆轰环境(氮气或氩气),添加不同的碳源(机油,萘和石墨)及控制炸药中敏化剂的含量(RDX的含量)等方式,控制爆轰制备碳包覆纳米铁镍合金颗粒。结果表明,不同情况下合成的铁镍基纳米材料主要有铁镍氧体和铁镍合金两类,其周围存在大量的碳,主要以无定形碳和石墨两种形态存在。XRD实验表明,铁镍合金晶粒的平均尺寸在20nm左右。TEM及粒度分析实验表明,爆轰产物中存在5nm以下以及50nm以上的铁镍合金纳米晶粒,其中30nm以下的晶粒较多。绝大多数的金属及其氧化物晶粒掺杂于碳中,少量铁镍合金晶粒有较明显的包覆层,这导致TEM图中呈现出的颗粒尺寸大多在50nm~3μm间,在团聚的情况下,颗粒的平均尺寸接近10μm,然而绝大部分颗粒的粒径在1μm以下。而红外和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掺杂于碳中的纳米级铁镍合金附着有部分亲油性官能团如-OH, C-CH3,且具备良好的顺磁性能,这些性能有利于该材料分散分散于流体中以期扩展其应用。以上研究表明,乳化炸药爆轰可以成功制备出纳米铁镍合金晶粒,其颗粒尺寸约在5nm~50nm,通过控制合适的爆轰条件,可以获得不同的爆轰产物;在机油、萘、石墨叁种碳源材料中,石墨是制备碳包覆纳米铁镍合金颗粒的最理想的碳源;黑索金作为敏化剂,其含量对乳化炸药的性能影响很大,但对爆轰产物的成分和形貌影响较小;同氢氧化物作为爆轰产物前驱体的爆轰相比,爆轰乳化炸药更有利于乳化炸药中金属离子的掺杂,更有利于生成铁镍合金及其氧化物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闫鸿浩,赵铁军,孙贵磊,李晓杰,浑长宏[8](2016)在《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氢氧摩尔比例与二茂铁质量对制备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的影响。通过氢气与氧气爆轰产生的高温高速,在自制爆轰管内分解二茂铁,合成了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经XRD分析与TEM表征发现,氢氧比例与二茂铁质量在制备碳包铁时相互影响,氢氧比例主要影响碳包铁的形貌大小及分散性,二茂铁质量对能否合成碳包铁纳米颗粒影响很大。当氢氧比例为2:1,二茂铁质量在2.5~3.5 g时,能够合成碳包覆铁纳米颗粒,且呈球形或椭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从颗粒大小均匀性,形貌结构及分散性考虑,氢氧比例2:1,二茂铁质量3.5 g的反应条件是制备碳包铁的较佳方案。(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闫鸿浩,浑长宏,李晓杰,赵铁军[9](2015)在《不同爆轰管温度下氢氧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纳米颗粒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茂铁为前驱体,氢氧混合气体为爆源,在爆轰管内对碳包覆铁纳米颗粒进行合成。研究了初始反应温度及热处理对产物粒子的影响。通过XRD、TEM及VSM对爆轰产物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碳包覆纳米颗粒呈球形或椭球形。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碳包覆纳米铁的晶粒尺寸为30~50 nm并且趋于均匀化,说明初始反应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成颗粒的大小。通过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爆轰产物的磁滞回线分析,饱和磁化强度(M s)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磁滞回线为比较"瘦"的形状,但仍然具有较高的磁矫顽力,表明合成的碳包覆纳米材料呈现出硬磁性和顺磁性双重性质。(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闫鸿浩,赵铁军,李晓杰,浑长宏[10](2015)在《不同氢氧比例与前驱体质量对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氢氧比例以及不同前驱体质量对合成碳包铁的影响,所得样品经XRD和TEM表征发现,氢氧摩尔比为2:1时,爆轰产物的形貌结构较好,可作为理想比例。当前驱体质量为1.5 g时,无法合成碳包铁;当其超过4.0 g时,二茂铁分解不完全。前驱体质量在2.5~4.0 g时,随着质量的增加,碳包铁粒度趋小,且当前驱体质量为3.5g时,制备的碳包铁纳米颗粒有较好的形貌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爆轰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信息传递、工业装备、军事装备朝着智能化发展,正在建设的5G网络将进一步深化信息智能化对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军事装备的革新与复杂环境下电磁战为背景的现代化战争中,不仅需要具有隐身功能的设备,还需要空中电磁干扰域的掩护。针对空中电磁干扰域,常用烟幕弹爆炸或燃烧释放含有微/纳米颗粒的烟幕实施电磁干扰来影响雷达、红外等的侦查。爆轰法是一种动态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爆炸可在瞬间获得纳米材料并能在空中形成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动态烟幕区,制造短时电磁波干扰区域,对敌方的电子侦查实施干扰。作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爆轰方式制备电磁波吸波材料,分析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性能。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产物,为空中动态吸波研究提供吸波材料的选择方案。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具有优良的介电性能与磁性能,同时兼有良好的吸波能力,常用于吸波体的设计。本文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Fe@C纳米颗粒、Co@C纳米颗粒、CNTs叁种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研究了爆源种类和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物相、形貌、磁性等的影响,并探究了它们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特性与吸波能力。可得到如下结论:研究了爆源种类及爆源中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物相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1~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吸波性能。爆源种类对Fe@C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比较显着,爆源气体摩尔比对Fe@C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物相影响比较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获得的产物为Fe@C纳米颗粒,金属核为铁/碳化铁,碳壳为部分石墨化的无定型碳,高燃烧热的爆源制备的Fe@C颗粒尺寸较大。在氢-氧爆源正氧条件下,降低爆源中氢的占比,部分铁将被氧化成氧化亚铁或磁铁矿,同时粒径随之增大。甲烷-氧负氧反应时,随着甲烷摩尔比的提高,产物的形貌将由核-壳结构向核壳-碳纳米管结构转变。然而,苯-氧爆源在负氧平衡时,苯占比增高时,产物中出现“碳囊”结构,且碳壳厚度逐渐增大。不过,爆源种类及爆源气体摩尔比对石墨化程度影响甚微。初始Fe@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性能较差,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可明显提高其电磁波吸波能力。初始Fe@C纳米颗粒的反射损耗不足-2 dB;经Ar气保护热处理后,其吸波能力明显提升,RL值为-17.1 dB,对应的频率为5.4 GHz,样品厚度为3 mm,有效吸收频段为7.1 GHz(2.7~9.8 GHz)(样品厚度2~5 mm)。首次采用气相爆轰法制备了Co@C纳米颗粒,并探讨了其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以乙酰丙酮钴(Ⅲ)为前驱体,分别以氢-氧、甲烷-氧、苯-氧为爆源,研究了爆源对产物形貌、物相及石墨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爆源对碳-钴复合材料的形貌影响很明显,爆源零氧平衡时,低燃烧热的氢-氧爆源制备的产物为Co@C-CNTs的复合材料;燃烧热较高的甲烷-氧、苯-氧爆源得到的产物为Co@C颗粒,且高燃烧热爆源得到的产物颗粒尺寸偏大。甲烷-氧爆源由零氧平衡向负氧平衡变化时,产物由Co@C纳米颗粒逐渐变为Co@C-CNTs共存的复合材料。初始Co@C纳米颗粒的最小RL值出现在11.88 GHz处,大小为-2.8 dB,对应的厚度为1mm;Ar气保护700℃热处理后,其最小RL值为-17.5 dB,出现在16.98 GHz,对应的样品厚度为5 mm。以氢-氧、甲烷-氧为爆源,二茂铁为前驱体,研究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影响因素,并讨论了在1~18 GHz频率内其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氢-氧爆源在负氧条件下,氢氧摩尔比对产物形貌形貌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氢占比的提高,产物由Fe@C纳米颗粒转向Fe@C-CNTs,且CNTs占比逐渐增大,Fe@C颗粒的尺寸大小逐渐均匀。甲烷-氧摩尔比1:1,二茂铁质量为2 g时,可得到长度几微米,外径30 nm,内径15 nm的多壁CNTs。结合爆轰过程的ZND模型与V-L-S生长模型提出了气相爆轰制备CNTs的生长机制。制备的CNTs的电磁波吸收能力较差,当厚度为2mm时出现最小RL值-6.1 dB,对应的频率为11.2 GHz;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大,反射损耗最小值向低频偏移。探究了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吸波性能较差的原因,并指出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比较适用于空中动态吸波的研究。阻抗不匹配是初始样品电磁波吸收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初始碳基磁性复合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无定型碳且金属结晶度较低,导致其复介电常数均很大,进而阻抗匹配度不到0.4,电磁波在吸波体-空气界面发生反射,很难进入吸波体内部。经Ar气保护700 ℃热处理后,Fe@C、Co@C的物相、微观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复介电常数明显减小,阻抗匹配度明显提高,电磁波很容易进入吸波体内部,并在介电损耗与磁损耗协同作用下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在爆轰反应中,CNTs结构极易破碎,电磁波吸波性能无法保证;而核-壳结构的碳包金属颗粒更加稳定,且Ar气保护热处理后,Fe@C与Co@C纳米颗粒的电磁波吸波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空中动态电磁波吸波研究中,核-壳结构的碳基磁性复合材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备选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爆轰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严仙荣,何星,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爆轰合成的纳米金刚石/氧化铬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2].赵铁军.气相爆轰合成碳基磁性复合材料及其电磁波吸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潘训岑.五羰基铁气相爆轰合成碳纳米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4].王小红,孔令杰,闫鸿浩.爆轰合成氧化亚铁掺杂的二氧化硅包覆铁纳米颗粒[J].高压物理学报.2018

[5].曲艳东,孙从煌,朱凯泽,孔祥清,章文娇.气相爆轰合成纳米TiO_2粉末的实验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7

[6].闫鸿浩,赵铁军,李晓杰,王小红.碳包覆铁纳米颗粒的气相爆轰合成(英文)[J].高压物理学报.2016

[7].王达.乳化炸药爆轰合成铁镍基纳米材料试验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

[8].闫鸿浩,赵铁军,孙贵磊,李晓杰,浑长宏.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的影响因素[J].无机材料学报.2016

[9].闫鸿浩,浑长宏,李晓杰,赵铁军.不同爆轰管温度下氢氧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纳米颗粒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10].闫鸿浩,赵铁军,李晓杰,浑长宏.不同氢氧比例与前驱体质量对气相爆轰合成碳包铁的影响[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论文知识图

爆轰合成的纳米氧化钦(SamPleS...爆轰合成纳米石墨粉装置示意图偏钦酸爆轰合成的氧化钦的TEM图...爆轰合成的SrAl2O4∶Eu、Dy的X...爆轰合成的纳米氧化钦(59样品...硫酸亚钦为主要原料爆轰合成的...

标签:;  ;  ;  ;  ;  ;  ;  

爆轰合成论文_严仙荣,何星,李晓杰,王小红,闫鸿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