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频谱偏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频谱,广义,微结构,分辨率,距离,基线,载波。
频谱偏移论文文献综述
马亮,杨立明,程建武,孙玺浩[1](2019)在《前震与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在长宁6.0级地震前的跟踪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验证频谱偏移法并优化改进其方法和判据,对南北地震带及祁连山地震带发生的3.0~4.9级地震的频谱进行了系统的连续跟踪实验,至今时间跨度已有39个月。在2019年5月16日云南永善4.7级地震后,发现其频谱存在明显的频谱偏移现象。间隔32天后,附近的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此次地震事件验证了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的有效性。然后对永善4.7级地震速度数据的傅里叶谱做分类分析,并得出频谱偏移的偏移率,适用有效空间范围等判据参数,并得出前者是后者的单发型广义前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S1期)
杨立明,马亮[2](2019)在《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在长宁6.0级地震前的跟踪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震或广义前震对于强震的短临乃至临震预测至关重要,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利用前震序列进行成功预测的典型例子。近年来的玉树7.1级、于田7.3级等地震均具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因此,判断一次显着地震事件或地震序列是否具有前震属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发现,区域5级以上地震前短期阶段常发生显着地震活动,是5级以上的地震孕育进(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靳浩,廖明生[3](2016)在《基于频谱偏移方法改进SAR影像距离分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将两次或多次测量的影像频谱迭加,从而获得更宽的距离向信号带宽,由此提高斜距分辨率。从频谱偏移原理出发,利用两次测量数据的干涉结果,将两次测量数据的频谱进行偏移对准,从而合成为一个具有更大带宽的影像数据,进而提高距离向分辨率。实验证明,通过对两次测量数据进行频谱合成,得到了更高斜距分辨率的影像。一般情况下,基线越大,合成后影像带宽越大,分辨率改善效果越好。理论上,在极限基线下,最大可以获得相当于原始影像两倍带宽的合成影像。多幅SAR影像合成在改进距离向分辨率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固定散射目标和旁瓣,对影像质量有一定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2期)
杨立明,梅秀苹,姜佳佳[4](2015)在《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其判定指标为,正常背景的中等震级地震事件频谱较宽,而具有前震或广义前震性质的中等震级地震具有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集中的特征。究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等地震前震的计算结果显示,2次前震的频谱都发生了偏移,且与非前震性同等震级地震频谱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5年02期)
何明霞,王文霞,李萌[5](2012)在《实测太赫兹频谱线性缩放分析与偏移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在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的实际测量应用中由延迟线机构倾斜造成实测频谱产生线性缩放的原因;以现有商用化高精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测量结果作为参考,对实测频谱线性缩放进行比对修正,得到了与真实值更接近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谱实验室》期刊2012年05期)
林振衡,黄元庆[6](2011)在《载波电子散斑干涉频谱旁瓣中心偏移的克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分析了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相位解调法处理载波电子散斑干涉(CESPI)相关条纹图时产生频谱旁瓣中心偏移的原因及其影响.为了消除该频谱旁瓣中心偏移产生的转动量误差,借助一幅变形前载波相关条纹图,并结合频域同态滤波技术,设计了两种新的图像处理方法——形貌相减消差法和旁瓣共轭消差法.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消除零频偏移产生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旁瓣共轭消差法还具有程序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王文斌,黄凯,他得安[7](2010)在《超声信号频谱偏移量与松质骨微结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近年来,超声技术在评价骨质状况方面受到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双能X射线(DEXA)等技术相比,超声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费用低,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等优点。与基于超声(本文来源于《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12-26)
郑经波,宋红军,尚秀芹,吴勇[8](2010)在《基于频谱偏移的GEO星机多基SAR提高距离分辨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给出了发射端固定的单发多收地球同步轨道(GEO)星机多基SAR几何模型,推导了不同接收端回波之间的频谱偏移。基于该频谱偏移,提出了通过合成不同接收端的频谱实现提高距离分辨率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谱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迭干扰项,及其对距离分辨率的影响,并提出了权值滤波的方法进行抑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林志航,元秀华,胡进[9](2007)在《基于频谱相关技术的FBG波长偏移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峰值检测法的不足,提出了频谱相关技术和数字滤波技术,以提高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系统波长偏移检测精度。分别对峰值检测(CPD)法、数字滤波(CHEBY and IDEAL)法和频谱相关(SC)法检测波长偏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且搭建了实验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计算,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理论和实验证明,SC法可提高解调检测的精确度,达到理想低通滤波(IDEAL)法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陈兵,柳祥乐,张平[10](2007)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频谱偏移理论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频谱偏移理论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特有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是由基线的存在而导致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特有的几何关系造成的。该文首先分析推导了干涉信号频谱偏移理论的成因,并利用所得频谱偏移理论的公式深入分析了其和空间基线去相关、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基线以及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特有平地效应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了在频域去平地效应的方法对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07年02期)
频谱偏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震或广义前震对于强震的短临乃至临震预测至关重要,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就是利用前震序列进行成功预测的典型例子。近年来的玉树7.1级、于田7.3级等地震均具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因此,判断一次显着地震事件或地震序列是否具有前震属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发现,区域5级以上地震前短期阶段常发生显着地震活动,是5级以上的地震孕育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频谱偏移论文参考文献
[1].马亮,杨立明,程建武,孙玺浩.前震与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在长宁6.0级地震前的跟踪实践[J].高原地震.2019
[2].杨立明,马亮.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在长宁6.0级地震前的跟踪实践[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靳浩,廖明生.基于频谱偏移方法改进SAR影像距离分辨率[J].测绘地理信息.2016
[4].杨立明,梅秀苹,姜佳佳.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地震.2015
[5].何明霞,王文霞,李萌.实测太赫兹频谱线性缩放分析与偏移修正[J].光谱实验室.2012
[6].林振衡,黄元庆.载波电子散斑干涉频谱旁瓣中心偏移的克服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王文斌,黄凯,他得安.超声信号频谱偏移量与松质骨微结构相关性分析[C].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8].郑经波,宋红军,尚秀芹,吴勇.基于频谱偏移的GEO星机多基SAR提高距离分辨率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9].林志航,元秀华,胡进.基于频谱相关技术的FBG波长偏移检测[J].光通信研究.2007
[10].陈兵,柳祥乐,张平.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频谱偏移理论问题研究[J].现代雷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