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和政县三合学校731200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是被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讲—听—说—记—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自学—质疑—探究—运用—创新”这一五环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一、自学
小学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自学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能力。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灵活自由的分组自学模式能有效调节学生在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产生的厌烦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凭借第一印象选择课文中喜欢的段落,然后将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自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及阅读中要学习的重点。然后教师融入学生自学讨论氛围中,巡视每组情况,对出现误区和疑难的小组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同学站在讲台上以演说、汇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适当提示、点评以示认同、鼓励,并且监督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此教学模式看似松散,其实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都在高度集中。学生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参与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感到学习的自由。自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基础的一环。自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地获取和更新知识。在自学环节中,老师应根据教材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出示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自学提纲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自读课文,查阅字典认字识图、圈点画记,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汇报通过自学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读课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自读,在自读中发现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二、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如“辨别差异法”、“比较法”、“找原因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现有的答案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在质疑这一环节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属个别性。因此,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有的当堂解决,有的就放到“探究”一环中去解决。
三、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让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质疑作恰当的处理:因读书不认真而产生疑问的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释疑;学生自身经过学习可以解决的,就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教师首先要表扬提问的学生,而后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对于理解课文最重要、最关键的建议,让学生再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正是满足了他们这种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去开启智慧、发展个性。
四、运用
“学以致用”。运用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但长期以来,人们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主张给学生布置应用性作业,让学生获取生动活泼的发展。运用性作业主张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运用性作业有别于传统作业的被动复制,它在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合理表现。
五、创新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模式,以此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课本知识,而要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再害怕老师,不再害怕提问,让师生沟通成为一种乐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他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教师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他们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