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论文_郑庆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提取物,核桃,马齿苋,乙醇,速率,活性。

玉米蚜论文文献综述

郑庆伟[1](2019)在《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最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防治玉米蚜的新方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山东省玉米主产区玉米植株上分离获得61株内生菌菌株,室内测定了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菌株,并测定了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结果显示,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孙艺昕,门兴元,李超,于毅,吕素洪[2](2019)在《抗玉米蚜玉米内生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防治玉米蚜的新方法,从山东省玉米主产区玉米植株上分离获得61株内生菌菌株,室内测定了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菌株,并测定了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结果显示,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最好,均为74.80%,无虫株率分别为32.22%和55.64%;接入菌株YC1和GX5后玉米各组织的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菌株YC1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9.64%、15.71%和20.51%,菌株GX5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3.88%、8.16%和9.14%;菌株GX5在玉米根、茎、叶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44.23%以上,菌株YC1在玉米茎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63.44%,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杜军利,武德功,詹秋文,余海兵,黄保宏[3](2018)在《亚洲多色瓢虫捕食玉米蚜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天敌昆虫亚洲多色瓢虫(Harmonias axyridis)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防控能力。【方法】在室内光照培养箱中,研究了亚洲多色瓢虫各生育阶段对玉米蚜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与寻找效率。【结果】亚洲多色瓢虫不同生育阶段对玉米蚜的日猎食数量差异较大,其中4龄幼虫和雌虫对玉米蚜的猎食数量较多,日最大猎食量分别为400头和370.4头。亚洲多色瓢虫各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亚洲多色瓢虫各生育阶段对玉米蚜的寻找效率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亚洲多色瓢虫的高龄幼虫和成虫对玉米蚜防控能力较强,且在亚洲多色瓢虫的捕食猎物过程中,瓢虫之间存在干扰作用,其干扰作用大小与瓢虫密度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杜军利,藏绮罗,武德功,余海兵,詹秋文[4](2018)在《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生命参数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光周期的玉米蚜种群生命表,将光周期分别设置为2L∶22D、4L∶20D、8L∶16D、12L∶12D、16L∶8D、20L∶4D、22L∶2D,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玉米蚜的发育历期、生殖力、存活率、生殖期及各项生命参数。结果显示:光周期为20L∶4D和22L∶2D时玉米蚜的若虫期显着(P<0.05)长于其他5个光周期,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若虫存活率显着(P<0.05)高于光周期为4L∶20D、20L∶4D、22L∶2D的处理,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生殖力显着(P<0.05)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光周期为12L∶12D时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0.357、42.06和1.43),正常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着(P<0.05)高于2L∶22D、22L∶2D处理,光周期为2L∶22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生命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玉米蚜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1~13 h·d-1。以上结果说明,极端光周期干扰了玉米蚜正常的生长发育,极端长光照或短光照均会影响玉米蚜种群动态的发展和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许龙,邹玉,王长平[5](2018)在《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校正死亡率的影响。[结果]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校正死亡率为96.20%,核桃皮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校正死亡率为93.64%,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校正死亡率为67.99%。[结论]马齿苋乙醇提取物触杀活性最强,其次是核桃皮乙醇提取物,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较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5期)

杜军利,梁岳,卢福岗,詹秋文,武德功[6](2018)在《玉米蚜刺吸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玉米蚜刺吸危害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在对4个玉米品种进行抗蚜级别鉴定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4个玉米品种在玉米蚜为害5 d后光合指标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蠡玉16、中单909和敦煌1号的抗蚜级别分别为抗、感、感和高感;4个玉米品种被玉米蚜刺吸5 d后叶片的大部分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抗蚜品种郑单958被玉米蚜刺吸5 d后,除了叶绿素SPAD值低于对照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正向变化,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着高于中单909和敦煌1号(P<0.05)。在玉米蚜刺吸5 d后4个玉米品种的株高、根系长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蠡玉16的根系数量显着多于对照(P<0.05),郑单958的植株鲜质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玉米蚜刺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抗蚜玉米品种的光合作用,增加了部分生物量,而感蚜玉米品种则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许龙,邹玉,王长平[7](2018)在《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浓度、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的影响。[结果]核桃皮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最强(拒食率为84.27%),其次是马齿苋乙醇提取物(拒食率为84.22%),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最低(拒食率为82.32%)。核桃皮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与乙醇提取物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其热稳定性较差,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00.00 mg/m L、环境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48 h时对玉米蚜的拒食活性最佳;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与乙醇提取物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其热稳定性较强,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00.00 mg/m L、环境温度为25℃、处理时间为48 h对玉米蚜的拒食活性最佳;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与乙醇提取物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其热稳定性较差,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00.00 mg/m L、环境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48 h对玉米蚜的拒食活性最佳。[结论]核桃皮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最强,其次是马齿苋乙醇提取物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4期)

许龙,邹玉,王长平[8](2018)在《辣蓼草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温度和时间下辣蓼草提取物对玉米蚜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在提取物浓度100 mg/m L、温度25℃、时间36 h时,辣蓼草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最高。提取物浓度对辣蓼草触杀活性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和处理时间。[结论]该研究为开发以辣蓼草为原料的植物性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许龙,邹玉,王长平[9](2018)在《核桃皮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条件下核桃皮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核桃皮提取物对玉米蚜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提取物浓度为100.00 mg/mL、温度为25℃、时间为48 h时,核桃皮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最高。提取物浓度对核桃皮触杀活性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和处理时间因素。[结论]试验结果为开发以核桃皮为原料的植物性杀虫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武德功,王俊,张露雨,杜存康,杜军利[10](2018)在《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抗、感玉米幼苗在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后不同时间(0 h、24 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和抗蚜品种郑单958叁叶期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5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接种蚜虫时间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蚜虫后24 h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最小值,其中郑单958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于蠡玉16;在接种蚜虫24 h时,两个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其中郑单958的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低于蠡玉16,郑单958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幅度大于蠡玉16;在整个时间段内(0 h、24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对照组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抗蚜品种郑单958对照组。因此,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关系,抗性高的品种下降缓慢,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含量低的品种抗性较高。在蚜虫为害过程中,两个玉米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两个玉米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不一致,郑单958的PPO活性随玉米蚜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蠡玉16的PPO活性随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感蚜品种蠡玉16的SOD、POD、CAT和PAL活性升高率一直低于抗蚜品种郑单958;蠡玉16的PPO活性接种蚜虫前期高于郑单958,到了接种蚜虫后期则低于郑单958。说明SOD、CAT、POD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前期(0~24 h)抗蚜的主要因素,PPO、PAL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后期(48~96 h)抗蚜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玉米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防治玉米蚜的新方法,从山东省玉米主产区玉米植株上分离获得61株内生菌菌株,室内测定了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菌株,并测定了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在玉米植株内的定殖率。结果显示,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最好,均为74.80%,无虫株率分别为32.22%和55.64%;接入菌株YC1和GX5后玉米各组织的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菌株YC1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9.64%、15.71%和20.51%,菌株GX5处理组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长了3.88%、8.16%和9.14%;菌株GX5在玉米根、茎、叶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44.23%以上,菌株YC1在玉米茎中的定殖率可以达到63.44%,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蚜论文参考文献

[1].郑庆伟.白僵菌属菌株YC1和链格孢属菌株GX5对玉米蚜的防治效果最好[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孙艺昕,门兴元,李超,于毅,吕素洪.抗玉米蚜玉米内生菌的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3].杜军利,武德功,詹秋文,余海兵,黄保宏.亚洲多色瓢虫捕食玉米蚜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4].杜军利,藏绮罗,武德功,余海兵,詹秋文.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8

[5].许龙,邹玉,王长平.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触杀活性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杜军利,梁岳,卢福岗,詹秋文,武德功.玉米蚜刺吸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8

[7].许龙,邹玉,王长平.核桃皮·马齿苋和辣蓼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蚜拒食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8].许龙,邹玉,王长平.辣蓼草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9].许龙,邹玉,王长平.核桃皮提取物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8

[10].武德功,王俊,张露雨,杜存康,杜军利.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温度下玉米蚜的存活率及繁殖...玉米田玉米蚜有翅蚜的变化动态1.8BYDVs在中国的主要传播介体...玉米蚜在玉米成株上的分布动态...玉米蚜种群在玉米上的数量动态田间天敌对玉米蚜捕食作用的CO...

标签:;  ;  ;  ;  ;  ;  ;  

玉米蚜论文_郑庆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