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有效性论文-高明华,郭传孜

董事会有效性论文-高明华,郭传孜

导读:本文包含了董事会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所有制,董事会有效性,企业绩效,股权制衡度

董事会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华,郭传孜[1](2019)在《混合所有制发展、董事会有效性与企业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国有企业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选取中国2014—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不同控股性质、不同时间节点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对董事会有效性和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以及董事会有效性在各类控股性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不同作用。从混合所有制本质以及中小投资者保护角度,使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来衡量混合所有制效果。董事会有效性使用董事会行为指数(CCBI_BB~(BNU))来衡量,以反映董事会是否实质性发挥作用,这区别于既有研究大都满足于对董事会形式上或结构上的衡量。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当期效应对董事会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有效性在当期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2)股权制衡度当期效应对董事会有效性并无显着影响,对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集中在U型关系的后半段;股权制衡度滞后效应与董事会有效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有效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并不明显。(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董事会有效性对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有显着的中介作用,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是否有效更取决于股权制衡水平而非股权集中度,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追求绝对控制力不利于企业发展。据此分析结果,本文对混合所有制发展以及董事会有效性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王晓鸽[2](2019)在《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承担制定公司战略决策、监督考核经理层人员等工作职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治理是董事会作为治理主体,为了有效发挥其治理作用而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其有效性发挥的程度不仅影响公司治理水平还会影响公司绩效,因此对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的研究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了解董事会是否有效履行了其职能,而且为改善董事会治理状况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查阅吉林省上市公司自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报告,发现吉林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在这五年间是不断增加的而公司市值却呈下降趋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上市公司这五年董事会治理状况的发展变化和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为改善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状况并进而提高公司绩效提出建议。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梳理和回顾有关董事会治理评价、董事会特征及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的文献,确立了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其次采用综合评分法给每一项指标赋值计算,为了避免主观偏差,对每一级的指标都采用了等权重的计算方法;然后依据结果对吉林省上市公司从2013年至2017年的董事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董事会治理指数与代表公司绩效的托宾Q值做了相关和回归分析,检验了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发现虽然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总体偏低,但是逐年呈上升趋势;独立董事独立性存在发挥效用不足的现象;董事会存在激励与绩效不匹配,监督约束不足的现象;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指数正向影响公司绩效,其中独立董事独立性指数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据此,本文为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从实质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6-04)

吴明霞[3](2019)在《CEO职位壕沟对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CEO变更问题的研究国外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非完备契约的分析框架下,公司治理研究者们基于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对工业化国家上市公司的CEO变更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我国上市公司CEO变更的概率低于西方主要文献中的CEO变更概率,表明我国上市公司CEO固守职位的可能性较高。而从现有文献中,难以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清晰答案。本文对该问题的探索将有利于发现CEO的职位壕沟效应如何影响董事会监督机制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以及凝练出提升公司未来业绩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制。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依据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管理防御理论,以CEO变更做为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代理变量,通过对导致CEO变更的影响因素的梳理,采用Logistics回归方法深入对CEO职位壕沟的存在是否影响其变更进行实证分析(或调节效应是否存在),探讨其对董事会职能发挥的有效性的影响,同时采用PSM方法进行配对,针对不同公司经营状态、不同最终控制人性质、不同背景的CEO变更后公司业绩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借以考察CEO变更的情境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发现:第一,公司业绩与CEO变更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这种负相关关系仅在亏损公司样本组、民营公司样本组和民营亏损公司样本组是显着的,说明上市公司CEO变更这一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公司经营状态是亏损时和民营公司中。第二,CEO的某些个性特征影响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①CEO变更与其政治背景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没有政治背景的CEO,具有政治背景的CEO较不容易被变更,但仅在民营公司样本组和民营盈利公司样本组中显着,因为当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提高公司业绩成为公司目前优先考虑的问题,即使CEO具有政治背景能为公司带来好处,但当其业绩表现不佳时需被替换掉。②两职合一的领导权结构能够极大地增强CEO在公司中的权力,有助于其形成职位壕沟,显着弱化董事会对CEO的有效监督,提高了其固守职位的可能性,降低了强制变更业绩表现差的CEO的可能性,但仅在盈利样本、国企样本和国企盈利样本组中是显着的。③CEO在外兼职显着影响了公司前期业绩与CEO变更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CEO在外兼职有助于其形成管理壕沟,保护其业绩表现差时免于被惩罚,但仅在盈利样本、国企样本和国企盈利样本组得到验证。④CEO任期的增加可使得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增大,拥有的社会资本更高,因而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权力圈以抵御外界压力,即CEO任期的增加可形成管理壕沟,降低其被强制变更的危险性,但也仅在盈利样本、民营样本、国企盈利样本和民企盈利样本组通过显着性验证。第叁,在其他影响CEO变更的因素方面,本文发现:①独立董事比例与CEO变更几乎没有显着关系,仅在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才显着。本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CEO变更没有关系,独立董事独立性悖论制约了独立董事监督有效性的发挥。②董事会规模与CEO变更间基本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越小,CEO被迫离职的可能性越高。③董事会会议次数与CEO变更间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CEO变更越频繁。④公司规模与CEO变更间基本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越正规,董事会独立性越强,职能发挥越好,从而能更好的监督CEO,减少其固守职位现象的发生。⑤CEO年龄与CEO变更间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即在对等条件下,年纪越大的CEO被强迫离职的可能性越小,表明CEO年龄在董事会的变更决策中发挥了显着的防御效应。第四,以全样本来看,无法得到CEO变更会使得公司未来业绩得到改善的结论。但基于不同情境视角,本文发现①公司的经营状态会影响CEO变更对未来业绩的波动。亏损的公司可通过变更不作为的CEO提高公司未来业绩,而在盈利公司这一结论却不成立。②最终控制人性质影响着CEO变更对公司业绩的波动。CEO变更后国企后期业绩略有上升,民企后期业绩变化不显着。在国有亏损公司样本中,CEO的变更会使业绩略有上升;而盈利国企强制更换CEO未对公司后期业绩产生显着影响。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论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CEO职位壕沟指标,研究CEO职位壕沟在其变更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为理解企业的CEO更换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本研究将CEO职位壕沟与CEO变更联系起来,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切入点,研究CEO职位壕沟在其变更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为理解企业的CEO更换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丰富了CEO职位壕沟和其变更对公司业绩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有高管变更方面的文献研究涉及管理防御和CEO权力理论,但并不够精确,本文从管理防御理论和CEO权力理论出发,找出仅影响CEO职位变更的维度,刻画出鲜有文献研究的CEO职位壕沟,阐释其对公司业绩与CEO变更相关关系的影响机制。CEO所具有的职位壕沟效应会通过影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其的监督和惩戒作用,降低CEO变更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影响董事会职能发挥的有效性以及经理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二,本文采用部分指标滞后一期的方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方法对公司业绩与CEO变更的关系予以验证,较好的规避了内生性,使研究更加规范与严谨。本研究在进行公司前期业绩与CEO变更间关系验证时,采用部分指标滞后一期的方法以部分规避内生性问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较好的规避了内生性问题,将CEO变更对业绩的影响从公司业绩整体变化中分离出来,有助于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使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更为稳健。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的样本中包含了ST和ST*公司,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都围绕公司业绩差导致CEO变更而展开,因此研究中将保留ST和ST*公司以减少样本选择的偏差。第叁,本研究在“动机——行为——结果”的研究框架下为CEO变更研究贡献了新的视角和证据。本研究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公司前期业绩对CEO变更的影响以及CEO发生变更后公司未来业绩波动的情况,丰富了该领域的文献,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系统拓展CEO变更的研究范围,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依据,同时嵌入在制度背景下勾勒出完整的因果关系图景,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有益拓展,而且为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相关代理制度如考评制度等的制定提供了经验佐证。与国外学者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在高管变更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实践界发生的大量高管变更事件,国内研究者们也渐渐开始关注高管变更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但纵观这些高管变更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公司治理的某个角度展开的,从整体上显得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高管变更的系统性研究仅有少数文献,而关于高管变更与公司治理的系统研究文献就更为缺乏。CEO变更是上市公司的一项重大决策。公司业绩较差时更换CEO只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产生作用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后期业绩会因此得到“自动”改善,因此,研究CEO变更的经济后果十分必要,尤其是基于不同情境因素的分析对正确选择CEO变更策略更具现实启发意义。本文研究的局限:第一,本文的治理情景仅考虑了公司股权性质和经营状态,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制度环境、企业内部行为、资源能力与不同企业特征等因素对CEO职位壕沟与业绩变更敏感性关系的影响。第二,本研究并未深挖CEO变更却未带来公司未来业绩显着提升的背后原因,今后可将公司未来业绩变化的其他因素,例如继任CEO的特征等,纳入本文的研究框架中。第叁,本文对于CEO政治背景和CEO在外兼职的测量还不够细化,今后可采用更加详细的层次与强度指标,以更为全面的了解CEO政治背景和CEO在外兼职对业绩-变更敏感性的影响过程与作用程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王运通,杨婧[4](2019)在《金融机构董事会治理有效性评估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定期对董事会有效性进行评估是金融机构董事会发掘自身治理短板、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各国监管部门于金融危机后在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的重点要求。鉴于我国尚未要求金融机构定期对董事会有效性进行评估(以下简称为"董事会评估"),且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本文详细展示了英国对董事会评估的规定和政策演变,结合英、美、德、日等国家的董事会评估规定和评估实践,对董事会评估的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内容、信息披露等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制度特征,建议监管部门推动建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评估机制,将监管评价与公司董事会评估相结合;同时,金融机构自身应针对董事会治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评估和持续改进,并将监事会监督纳入董事会的评估流程,持续提升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金融监管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仰光[5](2019)在《上市公司章程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的有效性研究——交错董事会中国模式的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被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抵御敌意收购的武器,但这一做法的效果和效力引起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争议。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仅能保障董事不会一次性的全部被更换,但是董事如果在任期届满前辞职或者公司可以随意罢免董事,会影响其反对敌意收购的效果。其必须与公司不得随意罢免董事相结合,才具有反对敌意收购的效果。限制董事改选条款的效力问题不应当仅从公司法条款的性质入手,而应当考虑到累积投票制的立法状况和公司的实际运用。强制性的累积投票制下,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因违反累积投票制的立法目的而无效。股东会选举董事的条款属于调整公司权力结构的内容,是强制性条款,但是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条款并不因此而无效。(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李沐纯,刘婷婷[6](2018)在《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旅游业中最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群体,其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文章从董事会结构、行为、激励和资本四方面特征来探讨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中,只有董事会结构特征、董事薪酬激励以及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与经营绩效有显着的相关性,而董事会行为特征和连锁董事、政治资源以及职业背景异质性呈不显着相关性,这表明当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史方,张云[7](2016)在《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实证分析董事会各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效率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着显着正相关关系,即董事会效率能够显着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该研究给董事会特征及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上市公司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叶蓓,刘翰林,蔡娟[8](2016)在《董事会特征、行为及治理有效性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然而,董事会行为较为隐蔽,职能具有长期性、间接性和不易计量性,造成实证研究资料较少,限制了董事会治理研究的开展。根据我国公司制企业实际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8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有关董事会特征、行为及治理有效性调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6年18期)

贾慧捷[9](2016)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为上市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活力。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等,并由此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为满足自身私利,常常通过许多隐蔽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不仅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还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外部法律、金融环境短期难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特别是起着核心作用的董事会对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从大股东财务状况这一动态视角出发,探究大股东在陷入财务困境的条件下,传统的董事会治理机制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连锁董事形成的网络特征能否提升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论文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分析了大股东财务困境这一动态的掏空动机对其掏空行为的影响。论证了董事会治理职能及职能发挥的条件和有效性,探讨了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对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股东财务困境的衡量指标,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在董事会治理特征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连锁董事网络特征”变量,以弥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逐渐“同一化”的缺陷;然后,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创业板2010-2014年的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研究结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大股东财务状况对其掏空行为有显着影响,当大股东陷入财务困境时更容易掏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越多,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越少,大股东发生掏空行为的概率越低。而董事会的其他特征如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董事会每年召开会议次数均对大股东掏空行为没有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影响。尽管理论分析认为,“连锁董事网络”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抑制作用,但这个判断没有得到实证检验的支持。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连锁董事提名流于形式和不科学的薪酬激励政策等原因,使我国创业板董事网络治理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为避免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发生,上市公司应该实时监控大股东的财务状况,警惕大股东在财务困境下更严重的掏空动机。同时加强董事会建设,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并重视高效的连锁董事网络的建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周建,罗肖依,张双鹏[10](2016)在《独立董事个体有效监督的形成机理——面向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理论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配置整体合规无法有效提升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现状,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构建了基于独立董事个体有效的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理论,个体有效指独立董事个体拥有高—监督潜能。本文提出了独立董事监督潜能的概念,构建并证明了独立董事高—监督潜能形成所需具备的一定初始水平之上的四属性特征(动机、灵活工作时间、独立性、专长),以及四属性特征相互匹配整合形成独立董事个体监督潜能"异质性"的过程。董事会中只有高—监督潜能的独立董事个体才更可能施加"少数人"影响力,通过监督的"模范"行为及"发声"质疑,改变阻止董事会有效监督的"默许"的规范,形成有利于董事会识别潜在问题的"警觉"的规范,进而提高董事会监督有效性,降低某一领域公司治理失败事件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6年05期)

董事会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董事会受股东大会的委托,承担制定公司战略决策、监督考核经理层人员等工作职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治理是董事会作为治理主体,为了有效发挥其治理作用而进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其有效性发挥的程度不仅影响公司治理水平还会影响公司绩效,因此对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的研究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了解董事会是否有效履行了其职能,而且为改善董事会治理状况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查阅吉林省上市公司自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报告,发现吉林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在这五年间是不断增加的而公司市值却呈下降趋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上市公司这五年董事会治理状况的发展变化和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为改善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状况并进而提高公司绩效提出建议。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梳理和回顾有关董事会治理评价、董事会特征及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的文献,确立了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标;其次采用综合评分法给每一项指标赋值计算,为了避免主观偏差,对每一级的指标都采用了等权重的计算方法;然后依据结果对吉林省上市公司从2013年至2017年的董事会治理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董事会治理指数与代表公司绩效的托宾Q值做了相关和回归分析,检验了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发现虽然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总体偏低,但是逐年呈上升趋势;独立董事独立性存在发挥效用不足的现象;董事会存在激励与绩效不匹配,监督约束不足的现象;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指数正向影响公司绩效,其中独立董事独立性指数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据此,本文为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从实质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董事会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华,郭传孜.混合所有制发展、董事会有效性与企业绩效[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2].王晓鸽.吉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9

[3].吴明霞.CEO职位壕沟对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王运通,杨婧.金融机构董事会治理有效性评估研究——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J].金融监管研究.2019

[5].王仰光.上市公司章程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的有效性研究——交错董事会中国模式的再探讨[J].江汉学术.2019

[6].李沐纯,刘婷婷.旅游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有效性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史方,张云.董事会效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6

[8].叶蓓,刘翰林,蔡娟.董事会特征、行为及治理有效性调查报告[J].财会通讯.2016

[9].贾慧捷.大股东掏空行为的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0].周建,罗肖依,张双鹏.独立董事个体有效监督的形成机理——面向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的理论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16

标签:;  ;  ;  ;  

董事会有效性论文-高明华,郭传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