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车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架,算法,载荷,粒子,平顺,模型,特性。

车辆悬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映焦,黄亮[1](2020)在《基于车辆悬架的静载荷分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载荷是车辆结构研发过程中影响静强度分析结果的关键输入之一。本文采用Adams/car软件,对某汽车前悬架动力学建模,然后进行模型校核,再分别对基于Request建模的载荷分解方法、基于刚性体建模的载荷分解方法和基于柔性体建模的载荷分解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基于Request建模的载荷分解输出结果与基于刚性体建模的载荷分解输出结果基本一致,基于柔性体建模的载荷分解输出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第十四届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20-01-14)

李飞,姜清伟,王振峰,王新宇,杨建森[2](2019)在《基于路面激励模型的车辆悬架系统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揭示复杂行驶工况下车辆悬架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影响规律,进而解决可控悬架系统自适应参数范围无法准确界定的难题。本文首先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标准路面功率谱密度函数,生成基于有理数函数的路面激励时域模型,并结合不同等级标准路面的均方根数值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构建车辆四分之一悬架系统非线性模型,并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且验证两者等效性;最后,基于悬架系统等效线性化模型,结合系统响应特性与路面激励传递函数,分析路面激励参数、悬架系统参数、悬架系统响应叁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悬架系统线性化模型以及获取的路面激励、系统参数与系统响应耦合作用关系可有效映射悬架系统响应特性,且两者相对误差不超过17%。(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赵新龙,秦雯,吴双江[3](2019)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并设计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首先提出动态迟滞单元来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迟滞特性,并将电流嵌入到模型参数中以建立电流相关磁流变阻尼器模型。然后针对以磁流变阻尼器为半主动控制元件的2自由度1/4车辆悬架系统,设计变增益模糊控制器,通过增益改变来适应路面随机激励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变增益模糊控制器可对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实现有效减振控制。(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孙亮[4](2019)在《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辆悬架振动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车辆悬架振动模型,创建了车辆悬架平面简图,并根据牛顿定律推导出车辆悬架振动微分方程式。引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对传统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PID可知结构。通过MATLAB软件中对车辆悬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与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车辆悬架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大,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大;而采用改进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悬架行程、轮胎位移和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较小,车辆整体振动幅度较小。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车辆悬架,能够抑制路面噪声激励对车辆振动幅度的影响,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舒诗芳[5](2019)在《个人移动车辆悬架调节机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度自动驾驶(Highly Automated Driving,HAD)的普及,为驾驶员在复杂信息体系里提供了更大的交互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用户将关注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创新。因HAD技术在有效提高驾驶员和交通系统安全性、舒适性及效率等方面的显着优势,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国外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产品,国内因人口基数大、路况复杂等原因,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停留在辅助驾驶及人机交互研究层面。综上所述,研究符合现阶段国内市场发展的个人移动交通工具,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课题基于HAD技术人和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的发展阶段,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对主要流程、关键技术、操作方式以及实现效果进行了论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个人代步工具的发展及使用状况进行总结。以丰田I-Road为例,对NTV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并进行新型NTV需求分析,工作要求分析和设计内容拟定。(2)在分析一般叁轮式悬架机构的基础上,基于机械合成和运动学相关知识,从功能需求着手,进行工作原理分析,提出了一种多点调节式悬架机构的设计方案,对其关键构件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结构方案展示。其中,该设计的挑战是允许机构进行多角度调节从而产生足够的倾斜角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产品外观偏好研究和产品风格偏好研究,进行外观设计。(3)由于车辆在悬架调节以及人体驾驶姿态改变时带来的系统重心变化,拟定系统重心算法作为车辆调节的依据。首先进行安全性、刺激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人—车系统重心算法。以举例的形式,具体分析车辆驾驶过程中安全性、刺激性的调节方式。(4)利用Python语言开发了系统重心计算的软件系统,完成了新型NTV驾驶室中的人机操控界面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测试。(5)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利用Cinema 4D、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等软件实现悬架机构演示动画及产品演示动画。(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书帆,冯金芝,高琦,郑光磊[6](2019)在《基于动态仿真的车辆悬架模型搭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行驶时不断承受来自路面的高频激励作用,在搭建悬架模型时,传统的线性衬套模型不能充分反应悬架在随机载荷冲击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因此,基于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衬套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生成柔性体衬套模型并搭建样车悬架模型。将试车场采集得到的路面载荷谱作为激励,进行动态仿真及台架试验。分析二者结果可知,该建模方法对于研究悬架动态K&C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高乔[7](2019)在《非线性忆惯容器及其对车辆悬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惯容器代替质量元件形成了“惯容-弹簧-阻尼”(ISD,Inerter-Spring-Damper)的悬架结构新体系,这种结构体系能够提高悬架的隔振性能,为被动悬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被动串并联ISD悬架结构简单,可以改善车辆悬架的动态性能,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但该悬架使用线性惯容器元件,不能兼顾车辆空、满载时的行驶平顺性。为了改善串并联ISD悬架载荷适应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非线性忆惯容器元件取代线性惯容器元件的设计方案,发展一种惯容可以适应车辆载荷变化的非线性MISD(Mem-inerter-Spring-Damper)悬架系统,进一步改善车辆在非满载时的行驶平顺性。非线性MISD悬架符合悬架基本元件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发展趋势,是ISD悬架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首先,基于机电相似理论和基础机械元件叁角周期表提出了忆惯容器的概念,推导了忆惯容器的本构关系,阐述了它的非线性和记忆特性。设计了一种液力忆惯容器装置,并建立忆惯容器及其寄生阻尼的数学模型,探讨了非线性忆惯容器与惯容器之间的区别,并通过分析单质量悬架系统的传递率特性,建立了给定的忆惯容器静平衡位置与给定惯容器惯容系数之间的等效关系。其次,针对串并联ISD悬架中线性惯容不能适应车辆载荷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使用非线性忆惯容器元件来取代线性惯容器元件的设计方案,发展了一种惯容可以适应车辆载荷变化的非线性MISD悬架系统,用于提高车辆非满载,尤其是空载时的行驶平顺性。运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MISD悬架的参数,在此基础上,仿真验证了不同载荷下忆惯容器静平衡位置与惯容器惯容系数之间的等效关系。再次,建立了考虑寄生阻尼的MISD悬架单轮车辆模型,在目标车辆分别处于空载、四分之一载荷、半载和满载时,以传统被动悬架和串并联ISD悬架作为比较对象,仿真分析了叁种悬架系统的脉冲响应、正弦输入响应和随机输入响应。结果表明:与传统悬架相比,MISD悬架在这四种载荷下均可以提升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轮胎接地性;与串并联ISD悬架相比,车辆满载时MISD悬架性能与之持平,非满载时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空载时最为明显,同时,在四分之一载荷、半载时还可以提升车辆的轮胎接地性。最后,研制了液力忆惯容器装置样机,在INSTRON8800试验台上开展了该装置的试验验证工作。试验结果表明,阻尼特性曲线和惯容特性曲线中均包含记忆元件的标志——扭曲的滞回环,证明了该装置是一种液力忆惯容器,且其寄生阻尼是一种液力忆阻尼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袁春元,蔡锦康,王新彦[8](201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车辆悬架PID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ID控制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可用于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的控制,但是,传统的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需要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大量试验。因此,本文提出运用粒子群算法对PID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从而提高PID控制器设计效率。首先,建立1/2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数学模型,并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带有PID控制器的仿真模型。然后,进行粒子群算法优化PID控制器的仿真试验。仿真结果显示,与被动悬架系统相比,在B、C两种路面条件下,基于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器使车身质心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下降25.5%和33.13%,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本文对用于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的PID控制器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兰京[9](2019)在《基于LQG最优调节器理论的车辆悬架分析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建立了不平路面激励模型和带单轮的1/4车辆振动模型,旨在分析LQG控制器算法对于悬架性能的影响,并对车辆悬架进行综述。对不平路面激励模型进行了仿真,证实了该模型在模拟路面情况的有效性。用MATLAB对振动模型进行了仿真,通过选用不同的加权系数,得到了主动悬架在白噪声激励下的不同振动情况,说明加权系数的确定对LQG调节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确定LQG控制器加权系数的方法。通过主、被动悬架的幅频特性曲线对比分析,得到了LQG控制器确实可以有效改善悬架系统的性能,主动悬架的工作性能优于被动悬架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张潮,郭京波,张海东,周庆祥[10](2019)在《四分之一车辆悬架平顺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的平顺性,选用四分之一车辆悬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车辆悬架两自由度的运动微分方程,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车辆悬架的仿真模型。以某一车辆悬架参数为例,在正弦激励下得出轮胎加速度响应曲线和车身加速度响应曲线,并以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作为评价该车平顺性的指标,结果表明车辆在该种正弦激励下会使人感觉不舒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2期)

车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揭示复杂行驶工况下车辆悬架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影响规律,进而解决可控悬架系统自适应参数范围无法准确界定的难题。本文首先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标准路面功率谱密度函数,生成基于有理数函数的路面激励时域模型,并结合不同等级标准路面的均方根数值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构建车辆四分之一悬架系统非线性模型,并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且验证两者等效性;最后,基于悬架系统等效线性化模型,结合系统响应特性与路面激励传递函数,分析路面激励参数、悬架系统参数、悬架系统响应叁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悬架系统线性化模型以及获取的路面激励、系统参数与系统响应耦合作用关系可有效映射悬架系统响应特性,且两者相对误差不超过1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映焦,黄亮.基于车辆悬架的静载荷分解方法研究[C].四川省第十四届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0

[2].李飞,姜清伟,王振峰,王新宇,杨建森.基于路面激励模型的车辆悬架系统响应特性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3].赵新龙,秦雯,吴双江.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控制器设计[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4].孙亮.采用改进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辆悬架振动仿真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舒诗芳.个人移动车辆悬架调节机构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刘书帆,冯金芝,高琦,郑光磊.基于动态仿真的车辆悬架模型搭建[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

[7].高乔.非线性忆惯容器及其对车辆悬架性能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9

[8].袁春元,蔡锦康,王新彦.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车辆悬架PID控制器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9].兰京.基于LQG最优调节器理论的车辆悬架分析及仿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10].张潮,郭京波,张海东,周庆祥.四分之一车辆悬架平顺性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

标签:;  ;  ;  ;  ;  ;  ;  

车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