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

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丹酚酸B,慢性血清病肾炎,抗脂质过氧化,细胞因子

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文献综述

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1](2016)在《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模型的影响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改良后的免疫学方法制备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丹酚酸B(100,50 mg·kg~(-1))连续灌胃5周,探讨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指数、24h尿蛋白、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可以降低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指数(P<0.01);降低24 h尿蛋白排泄量(P<0.05);降低Scr、BUN的含量(P<0.05,P<0.01);降低血清中TC、TG(P<0.05,P<0.01)的含量,升高血清中ALB、TP的含量(P<0.05,P<0.01);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P<0.05,P<0.01),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0.05,P<0.01);降低血清中IL-1α、IL-10的含量(P<0.05,P<0.01)。结论丹酚酸B可以改善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功能,调节血脂异常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及调节细胞因子平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6年03期)

朱海慧,白洁,马居里[2](2011)在《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大鼠血浆ET-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720肾炎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中药组,每组10只,以牛血清清蛋白皮下及静脉注射建立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ET-1)、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血浆β2-MG含量降低(P<0.01)、ET-1含量降低(P<0.05)。结论:720肾炎颗粒能够降低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大鼠血浆ET-1和β2-MG水平,可保护肾小球滤过功能。(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南丽红,彭卫华,方泰惠,徐曾涛[3](2011)在《筋骨草对改良慢性血清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筋骨草(Ajuga decumbens Thunb)为福建各地常见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野生草本,乃唇形科植物,又名金疮小草、苦草、白毛夏枯草等。具有清热抗炎、抑制Ⅰ型变态反应等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筋骨草的有效成分为木犀草素。Makino T等(本文来源于《福州总医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许自川[4](2010)在《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尾静脉移植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损伤的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脾脏T细胞、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体外诱导培养骨髓源性树突细胞,为后续体外模拟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移植研究提供细胞来源及依据。方法(1)健康SD雌性大鼠,10%水合氯醛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和胫骨,RPM I 1640基本培养基冲洗骨髓腔获骨髓腔冲洗液,密度梯度分离后将单个核细胞用含GM-CSF、TNF-α和IL 4完全营养液混悬后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中培养,并进行免疫表型鉴定。(2)取SD大鼠,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脾,研磨成脾细胞悬液,密度梯度离心取单核细胞层,以RPMI 1640基本培养基制成2×106/ml淋巴细胞悬液,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中培养,并进行流式细胞检测。(3)孕14天大鼠胚胎,分离胚胎肾脏,去除输尿管芽,消化后置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取传至第3代的MM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并行HE染色、电镜观察、生长曲线测定;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nestin、CD133、CD34。另取传12代细胞及冻存复苏后细胞(传5代)培养,形态观察,并波形蛋白、角蛋白检测。结果(1)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后呈现典型树突细胞形态,表现为毛刺状突起、半贴壁生长,并表达CD11C、CD86、MHC-Ⅱ等树突细胞表面标志。(2)由脾脏分离的T淋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3阳性率为75%,CD4阳性率为48%,CD8阳性率为31%(3)MMS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48-72小时达生长高峰;波形蛋白、nestin、CD133表达阳性;角蛋白、CD34、DB表达阴性。传12代细胞及冻存复苏后细胞形态观察及波形蛋白、角蛋白检测较前无改变。结论体外培养的树突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细胞的形态学表现,脾源性T培养细胞纯度达到试验要求,后肾间充质细胞,纯度、稳定性较高并符合干细胞特征。目的观察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和抗IL-10抗体对T细胞、树突细胞增殖以及对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细胞、脾源性T细胞和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2)建立混合培养体系,观察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和抗IL-10抗体对脾源性T细胞、树突细胞以及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3)建立Transwell培养体系,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和抗IL-10抗体对脾源性T细胞、树突细胞以及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4)建立混合培养体系,观察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和抗IL-10抗体对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5)建立Transwell培养体系,观察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和抗IL-10抗体对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混合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树突细胞增殖活性、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增殖活性均降低,在R:S比值1:80范围内成剂量依赖关系,(P值均<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在1:80、1:160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R:S(1:80)组相比,Anti-IL-10组T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2)Transwell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树突细胞增殖活性、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增殖活性均降低,与R:S比值成剂量依赖关系,随R:S的减小,T细胞的增殖率逐渐下降,(P值均<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在1:80、1:160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R:S(1:80)组相比,Anti-IL-10组T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3)混合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在R:S比值1:80范围内成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增殖抑制率在1:80、1:160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R:S(1:80)组相比,Anti-IL-10组T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4) Transwell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在R:S比值1:20-1:80范围内成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增殖抑制率在1:80、1:160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R:S(1:80)组相比,Anti-IL-10组T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和旁分泌作用抑制树突细胞、T细胞以及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的增殖,抑制树突细胞诱导的T细胞IL-4、INF-γ、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目的探讨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肾脏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GFP标记;(2)建立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大鼠;(3)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干预组;(4)荧光显微镜定位GFP标记的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在大鼠体内的分布;(5)常规病理染色观察五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6)流式细胞术检测五组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7)ELISA法检测五组大鼠血清IL-4、INF-γ水平;(8)RT-PCR法检测五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NF-γ、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的表达。结果(1)模型复制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MS预处理组大鼠尿蛋白明显升高,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5); MMS预处理组尿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2)实验结束时,与模型组相比,MMS移植组尿蛋白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预处理组下降更明显(P<0.01)。与移植组相比,预处理组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3)GFP标记的MMS向肝脏、脾脏和肾脏归巢,但不能向脑组织以及心脏归巢。(4)与模型组比较,MMS移植组肾脏病理损伤减轻;与MMS移植组相比,MMS预处理组肾脏病理损伤减轻。(5)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Th细胞比例下降、Ts细胞比例升高,Th/Ts比例下降,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Th细胞比例下降、Ts细胞比例升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h/Ts比例下降,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MMS预处理相比,MMS移植组大鼠Th/Ts比例下降,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6)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L-4水平明显增高,INF-γ水平明显降低,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 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IL-4水平明显增高,INF-γ水平明显降低,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IL-4水平降低,INF-γ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MS预处理相比,MMS移植组大鼠大鼠外周血IL-4水平增高,INF-γ水平明显降低,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7)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穿孔素、颗粒酶BmRNA表达增高,INF-γmRNA表达明显减低,差别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 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IL-4、穿孔素、颗粒酶BmRNA表达增高,INF-γmRNA表达明显减低,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MS预处理组和MMS移植组大鼠外周血IL-4、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表达水平降低,INF-γ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MS预处理相比,MMS移植组大鼠大鼠外周血IL-4、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增高,INF-γ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可以调节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免疫状态,减轻肾脏损伤。结论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免疫紊乱,减轻肾脏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5-01)

南丽红,彭卫华,方泰惠,徐曾涛[5](2009)在《筋骨草对改良慢性血清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筋骨草对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MsPGN模型大鼠,于造模第5周末检测尿蛋白,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筋骨草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周起开始给药,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筋骨草组可显着降低尿蛋白[(24.17±9.15)mg/24h vs (38.91±10.62)mg/24h,P<0.01],且可明显升高TP[(65.67±9.41)g/L vs (51.90±7.32)g/L,P<0.01]、降低BUN[(12.80±1.63)mmol/L vs (15.76±3.57)mmol/L,P<0.05)、Scr[(51.45±6.42)μmol/L vs (63.00±16.79)mmol/L,P<0.05]、TG[(1.75±0.24)mmol/L vs (2.39±0.47)mmol/L,P<0.01]、Tch[(1.69±0.32)mmol/L vs (2.41±0.79)mmol/L,P<0.05],肾组织形态学观察也显示筋骨草组损害减轻,其作用与雷公藤多苷组无统计学差异;此外,筋骨草组的ALT显着低于雷公藤多苷组[(53.08±7.58)U/L vs (83.40±11.53)U/L,P<0.01]。结论:筋骨草对改良的慢性血清病MsPGN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雷公藤多苷相比无明显的肝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09年11期)

南丽红,彭卫华,郑省兰,方泰惠,吴符火[6](2009)在《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改良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于造模第5周末检测尿蛋白,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筋骨草总黄酮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造模第6周起开始给药,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和血清中SOD、MDA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筋骨草总黄酮组可显着降低尿蛋白[(38.91±10.62)mg/24hvs(18.28±8.07)mg/24h,P<0.01],且可明显升高TP、SOD,降低BUN、Scr、TG、TC、MDA(P<0.05或P<0.01);形态学观察也显示筋骨草总黄酮组较模型组损害减轻[(0.196±0.035)vs(0.304±0.059),P<0.01]。而筋骨草总黄酮组与雷公藤多苷组相比,可明显提高SOD活性[(0.379±0.042)U/mlvs(0.327±0.063)U/ml,P<0.05],显着降低TC[(1.63±0.23)mmol/Lvs(1.95±0.37)mmol/L,P<0.05]、MDA含量[(4.773±0.675)U/mlvs(6.526±2.727)U/ml,P<0.05];且筋骨草总黄酮组ALT明显低于雷公藤多苷组[(57.60±8.09)U/Lvs(83.40±11.53)U/L,P<0.01]。结论: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损伤等可能是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苏衍进,王郁金,马居里[7](2009)在《“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血液中RBC-C3bR、RBC-ICR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模型,观察"720"肾炎颗粒调节红细胞免疫,减少炎症介质的浸润,保护肾小球功能,延缓肾脏病理进展,从而探讨该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理。方法:本实验用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病理组、强的松组、中药组,每组10只,4周后测定血液RBC-C3bR、RBC-ICR水平。结果:与病理组相比,中药组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显着提高(P<0.01)。结论:"720"肾炎颗粒能够调节红细胞免疫,从而保护肾小球功能,防止肾小球硬化,进而对慢性肾炎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9年07期)

武军[8](2007)在《“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PC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SD系雄性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予不同处理,四周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HAI)、红细胞刚性指数(I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了解“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组大鼠血浆粘度降低,较病理组有明显差异(P<0.01),较雷公藤组有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较病理组、雷公藤组降低(P<0.05)。中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 ;中药组大鼠红细胞刚性指数较病理组降低(P<0.05),较正常组、雷公藤组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的实验还显示慢性血清病大鼠肾组织中PCNA表达明显增加,而中药组PCNA表达较病理组明显降低(P<0.01),说明中药“720”肾炎颗粒可以明显降低肾脏中细胞增殖程度,从而改善组织学损害。结论:“720”肾炎颗粒对大鼠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显着减轻大鼠肾脏重量及肾重指数、降低尿蛋白、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浆粘度、HAI、IR,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动,增加肾血流量及利尿,并能减轻肾脏病理改变、减弱PCNA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期刊2007-05-01)

滕宇[9](2006)在《疏风宣肺等方法防治大鼠慢性血清病性肾炎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而病理改变不一,预后不尽相同的免疫性疾病。其共同的临床特点是病程较长,呈缓慢进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或)氮质血症,肾功能损害呈进行性加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内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多种病因中,CGN居首位,约占64.1%。目的: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发展了对CGN发病机理的阐释。其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能与多种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中的κB序列位点特异结合,参与多种与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转录调控,在慢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参与肾小球炎症反应的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区多含有κB序列位点,进而受到NF-κB的调控。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在慢性肾炎的治疗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赵绍琴是我国着名的肾脏病学专家,“善用风药”是其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本课题拟对赵老临床经验用方加以实验研究,并根据其用药特色对组方进行归类比较,以期部分阐明其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研究主要分以下叁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8只(体重150±1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Ⅰ组(“疏风宣肺”药物组)、中药Ⅱ组(“凉血化瘀”药物组)和中药Ⅲ组(“疏风宣肺、凉血化瘀、清利湿热”药物组),正常组8只,其它各组15/组。对正常组以外的其他各组进行预免疫,1周后正式免疫并开始给药,每周留取各组大鼠的24小时尿液并作尿蛋白定性及定量分析;于正式免疫第2、5、8周末,行心脏取血,离心、吸取上层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UN、Cre、Alb、TG及Cho的含量;正式免疫8周后处死大鼠,摘取双侧肾脏,将右侧肾脏以20%甲醛溶液固定一周后,经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进而比较各组中药对防治大鼠慢性血清病性肾炎的药效学影响。第二部分,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 p65亚单位,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借以观察各组中药对肾组织中NF-κB p65表达的影响,进而初步探讨疏风宣肺等方药防治大鼠慢性血清病性肾炎的作用机制。第叁部分,正式免疫8周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IL-8、IL-10的含量;将实验大鼠左侧肾脏按1:9(W/V)比例加入0.9%生理盐水,研磨制成匀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匀浆中TNF-α的含量,进而从细胞因子的水平比较各组中药对防治大鼠慢性血清病性肾炎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正式免疫8周后,模型组大鼠的肾指数(g/Kg)(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张五星,陈香美,魏日胞,山中宣昭,张雪光[10](2003)在《大鼠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提高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动物的发病率、降低其制作难度的方法。方法  36只Wistar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改进造模组、传统造模组 3组 ,每组 12只。改进组造模方法为 :切除左侧肾脏 ;3mg牛血清白蛋白 (BSA)与佐剂混匀双后足垫注射 ,然后每隔 2周重复皮下多点注射一次 ;足垫注射BSA后 2周开始隔日饮饲含 0 1%BSA的 6mmol L盐酸酸化水 ;BSA免疫注射 3次后测血清抗BSA抗体滴度 ;达到 1∶16后开始每日腹腔注射 3mg的BSA ;3周后 ,腹腔注射 10 0 μg的LPS一次 ;4周后宰杀大鼠。传统造模组按文献方法不做肾切、不饲BSA酸化水、不注射LPS ,其中每日腹腔注射BSA改为每日尾静脉注射 ,其他处理同改进造模组。检测指标有一般情况、肾重指数、肾炎发生率、蛋白尿情况、血生化、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改变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两造模组大鼠均出现大量蛋白尿、血白蛋白降低及高脂血症、肾功能降低 ,病理显示系膜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大量蛋白管型等 ,免疫荧光显示IgG、C3肾小球内沉积等变化。而改进造模组比传统造模组肾炎发生率高 ,改变更为严重。结论 通过切除大鼠一侧肾脏、饮饲BSA酸化水、腹腔注射LPS、改尾静脉注射BSA为腹腔注射等措施 ,可以降低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的制作难度、提高其肾炎发病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720肾炎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中药组,每组10只,以牛血清清蛋白皮下及静脉注射建立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ET-1)、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血浆β2-MG含量降低(P<0.01)、ET-1含量降低(P<0.05)。结论:720肾炎颗粒能够降低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大鼠血浆ET-1和β2-MG水平,可保护肾小球滤过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参考文献

[1].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

[2].朱海慧,白洁,马居里.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模型大鼠血浆ET-1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3].南丽红,彭卫华,方泰惠,徐曾涛.筋骨草对改良慢性血清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

[4].许自川.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尾静脉移植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损伤的修复研究[D].中南大学.2010

[5].南丽红,彭卫华,方泰惠,徐曾涛.筋骨草对改良慢性血清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

[6].南丽红,彭卫华,郑省兰,方泰惠,吴符火.筋骨草总黄酮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自由基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

[7].苏衍进,王郁金,马居里.“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血液中RBC-C3bR、RBC-ICR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

[8].武军.“720”肾炎颗粒对慢性血清病性肾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及PCNA表达的影响[D].陕西中医学院.2007

[9].滕宇.疏风宣肺等方法防治大鼠慢性血清病性肾炎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0].张五星,陈香美,魏日胞,山中宣昭,张雪光.大鼠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的改进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3

标签:;  ;  ;  ;  

慢性血清病肾炎论文-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