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新学论文_吕肖奂

导读:本文包含了荆公新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学,王安石,内圣外王,义理,旧闻,心性,家世。

荆公新学论文文献综述

吕肖奂[1](2019)在《陆游对荆公新学及陆氏家学的认同与述作——以《家世旧闻》《老学庵笔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莫砺锋《论陆游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认为:"(黄宗羲《宋元学案》)仅因其祖父陆佃乃王安石门人,遂将其父陆宰列为王氏一脉的‘陆氏家学’,又从而将陆游列入‘元钧家学’(陆宰字元钧)。其实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学术上,陆游都不大认同王安石,将他列入‘荆公新学案’甚为牵强。"~((1))然而仅从《家世旧闻》以及《老学庵笔记》~((2))的相关记述中看,陆游对陆氏家学与荆公(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9年00期)

温志拔[2](2019)在《五经儒学的落幕:北宋晚期荆公新学的转型与消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神圣性的论证工具,这既使新学成为唯一被允许发展的学术,也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3期)

薛飘飘[3](2019)在《荆公新学及其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荆公新学是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的学术思想,涉及哲学范畴、伦理学范畴、政治学范畴。荆公新学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与同时期的理学、洛学、濂学共同推动了儒学由汉学系统向宋学系统的转变,其心性论对于开启陆王心学亦有先功。王安石的诗文成就也毫不逊色于北宋诸家,其文列于“唐宋八大家”,其诗开创风貌独异的“荆公体”。然而,由于熙宁变法的政治影响,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荆公新学及其美学意蕴的研究尚无法与北宋五子相比。荆公新学可以细分为叁个时期:荆公新学的原生形态、荆公新学“官学化”和荆公新学“佛化”,前两者是同一性质,都属于对儒学的重新阐发,官学是王安石当权时期对早期思想的官化,较之前者具有更多外王的功用色彩。晚年“佛化”的荆公新学不同于前两个时期,退居金陵后王安石思想转向佛老。本文试以荆公新学为研究对象,以唐宋义理之学为哲学背景,以其古文和诗歌为其思想在美学中的映照,采取哲学范畴的逻辑推演——伦理学、政治学范畴的描述——美学范畴与前两者关系的探索等方式进行论述,尝试勾勒出集儒者—士人—文人身份于一身的王安石精神世界全貌。具体思路如下:第一部分为“荆公新学的背景”,本文选取中唐至北宋的儒学新变作为荆公新学的学术背景,试图勾勒出荆公新学生存的历史世界。第二部分为“作为哲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荆公新学”。首先,围绕王安石易学着作《易解》、《字说》,“心性论”着作,“道论”着作《老子注》、《庄周》上下篇,推演荆公新学的哲学基础,这是荆公新学的内圣系统。由其易学研究可以看出王安石并未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的哲学路径,但其心性论开启了北宋“性理之学”的讨论热潮,其道论杂糅佛老,显示出宏大深厚的学术功力。其次,围绕其官学着作《周礼新义》描述荆公新学的政治学、伦理学之用,这是荆公新学的外王系统。第叁部分为“荆公新学的美学意蕴”,围绕其诗文与新学的关系关照王安石的美学取向。本文试图与传统的王安石诗歌、散文分析之文区分开来,而站在哲学视角看待其诗文作品的美学意蕴,尝试梳理出王安石精神世界中理性与感性的关联。荆公新学并非逻辑完美的哲学系统,其伦理、政治理想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它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北宋“独行于世六十年”,影响了儒学的学术进程和走向。笔者相信,荆公新学尚未失去它的学术光芒,在未来仍然有着广阔的研究与运用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6)

李胜垒[4](2018)在《论荆公新学之“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在治学上以义理解经,并把义理之学以科举的手段推向全国,打击了汉代以来的传注之学。王安石首倡道德性命之学,改变了宋初学者不知性命之理的现象,使道德性命之理走向学界。重视孟子,是王安石学术中的一个显着特征。另外,王安石已经不像宋初学者那样去尊崇韩愈,超越了韩愈而直接上承孟子。这些均为理学开了一道先河。(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胜垒[5](2018)在《荆公新学衰微探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荆公新学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便作为官方统治思想,期间虽偶有波折,但总体几十年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发挥着主导作用。然靖康突变,宋廷南渡,荆公新学随着北宋的消失迅速走向衰微。其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梳繁理要,北宋末年以来政局的变动,以及神宗以来党争持日旷久是其衰微的政治因素。新学内部后继无人,学无长进是其内在原因。而作为新学的反动派,理学的日益兴盛以致得到朝廷扶持是外部条件。(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胜垒[6](2017)在《北宋荆公新学官学地位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北宋中后期,长达六十多年当中,荆公新学一直作为北宋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官学地位的演进经历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个朝代。这四个时期是荆公新学官学地位初步确立、得到巩固、顶峰、动摇的阶段。(本文来源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水照[7](2017)在《重新认识王安石,再析变法利弊与“荆公新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是广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子,但又是生前和死后聚讼纷纭、毁誉参半的争议性人物。其变法活动是争论的焦点。检阅一部王安石研究史,无论政治评价、思想考虑、文学论析均为变法问题所左右,而意图前置的泛政治化成为王安石研究史上的一个突出倾向。这影响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7-03-29)

范立舟[8](2017)在《荆公新学与二程理学取向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的学术与思想被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是北宋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形态。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新学包举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接续孔孟,在恪守儒学价值本位的基础上,融通佛、老,兼采诸子,但其学术特征则仍以儒学道德性命之义理为主旨而展开。在荆公新学主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3-07)

尚杜元[9](2014)在《“道通为一”与庄学的“新意” 王雱与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特色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的思想文献注释呈现出融合诸家、内求一理的独特风格。在这个基本的立场下,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体现出独特的新意——撇开魏晋隋唐时期的庄子注释风格,转向儒家本位立场的惟义理是求,庄学也体现了通一的道。在北宋庄学的视野中,荆公新学的庄子注及庄子义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文献,其中保存最完整、在庄学史上最受称道的就是王安石之子王雱(字元泽)所作的《南华真经新传》,这部不拘泥于庄学和道家思想框架的庄子诠释可谓思想活跃、主题集(本文来源于《中国道教》期刊2014年02期)

屈斌[10](2013)在《略论荆公新学在河湟地区的传播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北宋时称为新学。熙宁年间,随着王安石执政,新学在思想界取得了统治地位。王韶开拓和经略熙河,使新学开始进入了河湟地区,后宋廷又在此设立蕃学,新学在河湟地区进一步传播开来。本文从王韶与新学的关系以及蕃学与新学的关系等入手,对北宋收复河湟以来新学进入与传播的基本情况加以整理,阐明新学的传入对河湟地区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荆公新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神圣性的论证工具,这既使新学成为唯一被允许发展的学术,也使其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荆公新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吕肖奂.陆游对荆公新学及陆氏家学的认同与述作——以《家世旧闻》《老学庵笔记》为中心[J].新宋学.2019

[2].温志拔.五经儒学的落幕:北宋晚期荆公新学的转型与消长[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3].薛飘飘.荆公新学及其美学意蕴[D].南京大学.2019

[4].李胜垒.论荆公新学之“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李胜垒.荆公新学衰微探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6].李胜垒.北宋荆公新学官学地位的演进[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7].王水照.重新认识王安石,再析变法利弊与“荆公新学”[N].中华读书报.2017

[8].范立舟.荆公新学与二程理学取向不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9].尚杜元.“道通为一”与庄学的“新意”王雱与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特色刍议[J].中国道教.2014

[10].屈斌.略论荆公新学在河湟地区的传播及影响[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郑州大学着作(4)郑州大学着作(1)郑州大学着作(5)郑州大学着作(2)郑州大学着作(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沿革1981年分县后平阳县...

标签:;  ;  ;  ;  ;  ;  ;  

荆公新学论文_吕肖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