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

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

一、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潇[1](2021)在《广厦灯火庇幽寒,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暴雨中的郑州图书馆浅析公共图书馆“社会安全空间”角色》文中指出以郑州图书馆暴雨中的应急措施为切入点,在回顾公共图书馆传统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对突发灾害中公共图书馆"社会安全空间"角色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安全空间"角色的形成要素、建设必要性,并探寻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以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升提供参考。

曹晓文[2](2021)在《卢子博先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基于“卢子博口述历史”项目》文中认为文章基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卢子博口述历史"内容,结合卢子博先生学术思想,梳理了卢先生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主要分为事业发展基本理念、功能定位理念、改革转型理念、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和读者服务理念,以期为学界提供更为翔实的研究信息。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兰岚[4](2020)在《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知识之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图书馆已经成为知识共享、思想传播的文化交流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已经成为群众身边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国家倡导文化兴国的重要部署之一。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开拓未来的重要职责,也在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用全新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自助开放式城市阅读空间——城市书房,作为全民阅读的参与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扬州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进程。近几年,扬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扬州市图书馆为全面打造“书香扬州”,在城市最繁华、最贴近市民的地方建设了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成为这座历史古城的“精神地标”。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全面厘清城市书房的来龙去脉。首先,总结扬州城市书房建设取得的成绩:初步建成了市、县、乡镇、村为区域划分的“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功能;满足了扬州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改善了政府与公民关系,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其次,分析了城市书房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行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运营主体相对单一;推广宣传力度投入不足;缺少地方特色文化;服务精准化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调研以及网络数据的收集整理,剖析城市书房建设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比研究其他城市在城市书房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城市书房建设;扩大书房运营主体的范围形成多元化态势;强化城市书房的宣传推广;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提升书房的精准化服务,力求使扬州城市书房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呈现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发展格局。

王小宝[5](2020)在《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在民众教育、公民素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步向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图书馆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空间,提供便捷的阅读方式。创建24小时自助的城市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实践探索。城市书房作为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城市书房往往座无虚席,这有效地推动了市民阅读量的增长,这种新的城市书房形式很受消费者和游客的欢迎。本文选取了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中五个典型案例,对它们的建设模式、建设成效,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五所城市书房分别进行了调查与介绍,探索分析现代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模式。

苏笑悦[6](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杨凯良[7](2020)在《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文中指出在新旧文明交替、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作为过渡时代的思想引领者,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运用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对作用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清末民初的时代环境及教育近代化的开展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场景。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的西风东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催化剂。儒家文化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萌生的原生思想背景。所处具体地域文化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高等教育性情和学术偏好,也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铺设了个人思维层面的基底。教育文化场景中:虽然民国着名大学校长国内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共性,然而留德和留美学人群的不同教育文化场景导致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校长所获取或感知的或显或隐的西方大学理念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他们回国后主持大学奠定了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基础。社会任职场景中:编译馆或杂志社任职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炼化厂;在政府任职时期积累的人脉为他们日后执掌大学、保证大学正常运转提供了诸多方便;任职大学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感知和体认,为他们提出颇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烘托下,高等教育思想呈现出衍生从属性、中西杂交性、理想性和前瞻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场景的转换对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认识和发展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的冲突与磨合,偶有可能发生政域场和学域场之间高等教育沟通思维的调适。对学术场景的聚焦研究发现:杜威一脉学术师承秉承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主义的方法,然而其中国弟子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与杜威相比发生了异变;北大同人的学术网络聚合性强,交互性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同质性和细微分化。对大学实践场景考察发现:大学校长的人事变迁不一定会导致一所大学理念的断裂,职业场景变换却可能使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发生微调或转变。对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相关核心文本的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多元调和性与对立共生性。由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联结性和交叉性这几种特性,因此从工具论角度出发截取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片段或者场景进行“神话”预制式的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适切,亦可能遮蔽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未上升到理论化层面。基于场景视角,论文总结了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特点,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并尝试性提出了场景建设的路向。

柯玉宏[8](2020)在《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关乎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民族自信。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的文化氛围逐步达到了高潮,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主体,更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共图书馆理应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服务。本研究首先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展开讨论,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理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现状、实践举措,从服务现状找出政策本身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从问题视角出发,多角度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对策的建议举措,以保证服务的高效化。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中除了执行常规功能,还应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启迪民智,促进学习型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原则,对内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自信,对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链,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来促进国家、社会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李臻,彭松林[9](2019)在《省级图书馆功能定位调整的多维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省级图书馆传统的功能定位制约着省馆正确履行职能和开展服务;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律的实施要求省级图书馆调整功能定位以承担法定职责和满足用户需求;省馆功能定位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存在界限不清晰、特色不鲜明、核心优势不突出等问题;以为用户创造自身独特价值为目的,综合弘扬图书馆核心价值、凸显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担当、引领省内公共图书馆行业发展和参与本土文化建构四个维度的要求,是省级图书馆确定功能定位的核心依据。

文立杰[10](2019)在《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灵魂,是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强劲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因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还能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打下深厚的根基,因而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的均等化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规都明确规定要扶持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此为契机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突出的表现为相关投入的显着增长。在投入增加之后,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是否有相应的提高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截至2017年底却仍有25个国家级贫困县,且较为集中的分布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这使得湖北省作为研究个体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研究即以湖北省贫困地区最基层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其服务水平。本研究认为一个公共图书馆要实现高水平的服务供给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公共图书馆应当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即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被服务人口的基本需求;第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供给应该是高效的,即在一定的投入内能够尽可能多的产出服务;第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高质量的,即公共图书馆所供给的服务能够获得读者较好的满意度评价。据此,将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解构为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特质,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评价方面,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湖北省116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因子得分,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服务效率评价方面,本研究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分别得到了湖北省67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技术效率和2013-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指数变动情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服务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重新构建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受众满意度评价量表,并对10个县(含8个贫困县)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受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在进行效度、信度检验的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进行了满意度综合评价,具体是通过AHP方法构建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获得满意度评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虽然在几项重要的投入上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仍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非贫困地区相比差距更大。第二,湖北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技术效率较多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之后所得的评价结果显示,处于技术前沿的县级图书馆个数明显减少,综合技术效率明显下降,规模报酬递增的个数明显增多;对比发现,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技术效率明显低于非贫困地区,二者综合技术效率上的差异主要是规模效率导致的;从三个贫困集中连片区来看,大别山区明显好于武陵山区,而武陵山区又明显好于秦巴山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剔除外部环境因素之后全要素生产指数有所上升,且湖北省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全要素生产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但贫困地区增速快于非贫困地区;在全要素生产指数和技术变动指数方面,贫困地区领先于非贫困地区,但在效率指数方面贫困地区落后于非贫困地区,这主要是规模效率差异造成的。第三,在满意度评价的五个评价维度中,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馆藏资源的、场馆环境、服务效果、设施设备、图书馆员;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受众对其服务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比较满意,五个维度中场馆环境、设施设备、图书馆员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较为满意,馆藏资源和服务效果则被评为一般。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提升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一是继续合理追加投入,且投入在对象上应更多的向秦巴山区倾斜,在投入内容上应更多的向馆藏资源建设。二是推动贫困地区县域范围内的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三是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模式。四是对现行部分运营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具体包括合理规划选址、部分服务外包、调整开闭馆时间、与高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本研究共包括6章,第一章是绪论,指明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明确评价的基本方法与评价的基本内容;第三章是评价体系构建,包含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服务效率评价模型、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三个模型;第四章是实证分析,利用第三章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价;第五章是对策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和调查发现提出改进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策略;第六章则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点明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二、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广厦灯火庇幽寒,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暴雨中的郑州图书馆浅析公共图书馆“社会安全空间”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图书馆传统社会角色回顾
3 图书馆“社会安全空间”角色形成要素
    3.1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及举措
    3.2 社会公众的角色期待
4“社会安全空间”角色建设的必要性
    4.1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责使命
    4.2 公共图书馆的优越条件
    4.3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5“社会安全空间”建设的精神动力
    5.1 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定位
    5.2 平等、博爱、包容的人文精神
6 结语

(2)卢子博先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基于“卢子博口述历史”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事业发展基本理念
    1.1 办馆基本思想
    1.2 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律
    1.3 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价值观
2 功能定位理念
    2.1 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存贮功能
    2.2 文献资源的整序功能
    2.3 知识信息的传播功能
    2.4 社会教育和情报功能
    2.5 寻求功能定位与事业发展的平衡点
3 改革转型理念
    3.1 注重宏观布局研究
    3.2 注重环境建设
    3.3 注重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3.4 注重特殊群体服务
    3.5 注重“以人为本”
4 文献资源建设理念
    4.1 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
    4.2 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涵盖的三个问题
    4.3 慎重处理开发利用与保存文献资源的关系
5 读者服务理念
    5.1 充分保障读者阅读自主权
    5.2 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5.3 持续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6 结语

(4)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调查分析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书房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公共文化服务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3章 扬州城市书房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3.1 扬州城市书房现状及特点
        3.1.1 调查问卷
        3.1.2 扬州城市书房现状
        3.1.3 扬州城市书房特点
    3.2 扬州城市书房建设取得的成绩
        3.2.1 初步建成了覆盖城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2.2 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
        3.2.3 有力地推动了书香扬州的建设
        3.2.4 满足了扬州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
        3.2.5 改善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第4章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4.1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4.1.1 运行中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4.1.2 城市书房运营主体相对单一
        4.1.3 城市书房推广宣传力量投入不足
        4.1.4 城市书房建设缺少地方特色文化
        4.1.5 城市书房服务的精准化不足
    4.2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2.1 扬州城市书房运行过于依赖政府财政
        4.2.2 城市书房建设行政化色彩强烈
        4.2.3 扬州样本引发城市书房的同质化
        4.2.4 城市书房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4.2.5 城市书房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书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其他地区城市书房建设的经验
        5.1.1 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5.1.2 合肥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5.1.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5.2 对扬州城市书房建设的启示
第6章 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城市书房
    6.2 构建多元化的运营主体
    6.3 强化城市书房的宣传推广
    6.4 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
    6.5 提升城市书房的精准化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城市书房问卷调查
致谢

(5)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城市书房基础理论概述
    2.1 城市书房的概念及其涵义
    2.2 城市书房与自助图书馆的共存发展
    2.3 城市书房的功能
        2.3.1 沟通交流功能
        2.3.2 咨询服务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3.4 城市名片功能
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与成效
    3.1 洛阳城市书房与河洛书苑的关系
    3.2 洛阳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3.2.1 市级公共图书馆
        3.2.2 区级公共图书馆
        3.2.3 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
    3.3 洛阳城市书房的建设
        3.3.1 建设起源
        3.3.2 建设模式
    3.4 洛阳城市书房利用情况调查
        3.4.1 基于问卷调查
        3.4.2 基于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
4 洛阳城市书房典型案例分析
    4.1 上阳宫城市书房
    4.2 九龙鼎城市书房
    4.3 大北门城市书房
    4.4 王府井城市书房
    4.5 孟津慧林路城市书房
5 洛阳城市书房的成效及不足
    5.1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成效
    5.2 洛阳城市书房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5.2.2 河洛书苑的服务效能过低
        5.2.3 保障资金不稳定
    5.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完善对策
        5.3.1 建立统一标准,加强长效运营
        5.3.2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面宣传
        5.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5.3.4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场景
        5.3.5 以读者需求为本,建设城市书房
        5.3.6 推进城市书房均等化服务
        5.3.7 加强宣传推广,定制特色旅游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大学理念相关研究
        1.2.2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个体高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
        1.2.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群体思想研究
        1.2.4 大学校长个性特质、能力及社会角色相关研究
        1.2.5 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2.6 已有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着名大学校长
        1.3.2 高等教育思想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场景:本义及多元衍生义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场景
    2.1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国际国内政治社会演变
        2.1.1 洋务运动与器物之变
        2.1.2 变法运动与制度之替
        2.1.3 革命运动和思想之立
    2.2 因应时局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2.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教育近代化
        2.2.2 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近代化
        2.2.3 近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对现代大学的呼唤
    2.3 思想文化的鏖战: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取舍
        2.3.1 中国儒家文化的式微和演变
        2.3.2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涌入
        2.3.2.1 “进步”与“竞争”的人生趋向
        2.3.2.2 “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
        2.3.2.3 “科学”与“实用”的内容导向
        2.3.2.4 “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造”的政治诉求
        2.3.3 思想文化环境:“无序的多元”
    2.4 时代和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理想的型塑
        2.4.1 树立教育/科学救国的信仰
        2.4.2 树立创办现代一流大学的理念
    2.5 高等教育思想孕育的基础场景分析
        2.5.1 共时性:所处基础场景的特征
        2.5.2 教育/学术救国:所处基础场景的主题和灵魂
3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分析
    3.1 地域文化场景及其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例
    3.2 教育文化场景及其影响
        3.2.1 教育文化场景所形成知识结构的共性
        3.2.2 留学文化场景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差异
        3.2.2.1 留德学人群:庞杂且多元的知识结构
        3.2.2.2 留美学人群: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结构
        3.2.3 不同留学文化场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
        3.2.3.1 留德学人:思辨理性哲学传统的精神取向
        3.2.3.2 留美学人:经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科学取向
        3.2.4 教育文化场景的衍生:古希腊哲学思想及西方大学理念的灌溉
        3.2.4.1 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涉猎
        3.2.4.2 对于西方大学理念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3.3 社会组织任职场景分析
        3.3.1 编译馆/杂志社历练:教育思想交流的炼化厂
        3.3.2 政府部门任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3.3.3 大学任职:一旦投入便报以赤诚
    3.4 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思想特性
        3.4.1 “硕学鸿儒”的学术特质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衍生从属性
        3.4.2 “学贯中西”的学术路径与高等教育思想的中西杂交性
        3.4.3 “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3.4.4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3.5 场景变换对高等教育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3.5.1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之冲突与磨合
        3.5.2 借力政域场以成就学域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调适
    3.6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关系分析
        3.6.1 子场景之间的联结性
        3.6.2 子场景之间的交叉性
4 学术场景的聚焦:学术师承和学术网络维度
    4.1 学术谱系两维度解析
        4.1.1 师承关系维度
        4.1.2 学术网络维度
    4.2 学术师承:以杜威一脉为例
        4.2.1 治学方式:实验主义的方法
        4.2.2 治学理念: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4.2.3 杜威一脉师承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4.3 学术网络:以北大相关的大学校长为例
        4.3.1 聚合性强的学术网络:师生之间的职业传承和学术交流
        4.3.2 交互性佳的学术网络:大学校长平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3.3 北大同人教育理念上的同质性和细微分化
    4.4 学术谱系观照下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和植根
5 大学实践场景的轮换:北大校长和科学社成员的高等教育思想流变分析
    5.1 大学校长更迭与高等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北大为例
        5.1.1 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时期: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实践
        5.1.2 蔡退蒋进:德国经典大学理念与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渐融合
        5.1.3 蒋辞胡继:从关注单一大学发展到聚焦国家高等教育全局
    5.2 大学校长的社团交往、职业流动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维系与转向
        5.2.1 缘起中国科学社:留美学生的科学教育梦想
        5.2.2 初露峥嵘:科学教育思想的早期萌芽
        5.2.3 职业沉浮间:科学教育观的维系或转向
        5.2.3.1 任鸿隽:一以贯之的科学教育提倡者
        5.2.3.2 竺可桢:从看重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文教育并重
        5.2.3.3 胡先骕:教育观的天平从科学向人文偏移
    5.3 大学实践场景下高等教育思想的流变和延续
6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核及特点
    6.1 大学理念文本梳理
        6.1.1 关于大学的使命、功能、职能的认知演进
        6.1.2 关于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的认知推进
        6.1.3 关于具体大学理念的论述列举
    6.2 大学教育理念内核:科学与人文的拉锯与对峙
        6.2.1 古代社会人文教育的辉煌
        6.2.2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对于人文教育的冲击和压制
        6.2.3 群策群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眼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6.3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性
        6.3.1 大学理念:使命、理想和精神的多元调和
        6.3.2 教育理念: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的对立共生
    6.4 共价值性: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价值观场景特点
7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研究的再反思
    7.1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社会时代影响和价值
        7.1.1 对于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7.1.2 破除政教合一、争取教育独立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尝试
        7.1.3 为现今的大学发展和大学校长掌校做参考
        7.1.3.1 大学校训的理念传承
        7.1.3.2 大学校长毕业演说词的寄托
        7.1.3.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挈领
    7.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反思
        7.2.1 民国大学校长研究的“神话”预制
        7.2.2 场景特质的呈现及“神话”的解构
        7.2.2.1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7.2.2.2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场景具有错综复杂性
        7.2.3 “神话”的内伤: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于场景分析的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
        8.1.1 形成过程
        8.1.2 影响因素
        8.1.3 形成特点
    8.2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
        8.2.1 基础场景健全平稳却无法形成核心凝聚力
        8.2.2 教育文化场景宏大规整且“亚教育文化场景”开始出现
        8.2.3 社会任职场景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面临着主客观挑战
    8.3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场景建设的路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重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实证分析法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1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
        1.5.2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可行性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进城务工人员概述
        2.1.2 公共图书馆概述
        2.1.3 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2 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2.2.3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梳理及实践举措
    3.1 公共图书馆政策梳理
        3.1.1 做好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政策
        3.1.2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政策
        3.1.3 公共图书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
    3.2 实践举措
        3.2.1 为进城务工人员阅读采取“特殊廉价”措施
        3.2.2 为进城务工人员调整阅读时间或送书上门
        3.2.3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区
    3.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现有政策梳理
        3.3.1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服务的政策
        3.3.2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政策
        3.3.3 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政策
    3.4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重大举措
        3.4.1 多形式线下活动
        3.4.2 打造特色品牌“重庆市农民工服务联盟”
        3.4.3 紧跟时代创新服务
    3.5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实践成效
        3.5.1 构建网络化服务阵地
        3.5.2 坚持减少过程程序
        3.5.3 多元化服务方式
        3.5.4 持续保障发展动力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问卷调查与访谈
        4.1.1 问卷设计与抽样
        4.1.2 访谈
        4.1.3 数据整理
        4.1.4 问卷与访谈分析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资源整合的特色性服务不够
        4.2.2 数据运用服务不充分
        4.2.3 服务政策宣传普及不够
        4.2.4 图书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服务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4.3.2 内部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4.3.3 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4.3.4 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第5章 加强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支持
        5.1.1 完善图书馆法,增强依法服务意识
        5.1.2 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职责
        5.1.3 优化发展持续动力保障
    5.2 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馆员素质
        5.2.1 促进公共图书馆联盟创新
        5.2.2 建构一站式服务模式
        5.2.3 提升馆员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5.3 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5.3.1 多方式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学习
        5.3.2 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5.3.3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5.3.4 多形式扩大宣传面
    5.4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5.4.1 搭上5G快车
        5.4.2 提供移动阅读新方式
        5.4.3 创新数字化文化服务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情况调查
    附录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省级图书馆功能定位调整的多维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省馆功能定位研究与实践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省馆功能定位研究综述
    1.2 新时代省馆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2 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制变迁指引和约束省馆功能定位
    2.1 新世纪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政策与省馆发展
    2.2 公共图书馆法治化发展对省馆功能定位的新要求
3“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动省馆调整功能定位
    3.1《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省馆职责的专门规定
    3.2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与广大读者对省馆的服务需求期盼
4 确定省馆功能定位必须弘扬图书馆核心价值
5 参与地方文化建构应当成为省馆功能定位的重要取向
6 关于省馆功能定位的几点思考
    6.1 坚守平等、公益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性开放服务
    6.2 聚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目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6.3 统筹引领,共建共享,构建文化服务协作体系
    6.4 有所为有所不为,引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良性发展
    6.5 加强标准化研究,规范和服务区域公共图书馆发展

(10)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功能研究
        1.2.2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率研究
        1.2.3 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评价研究
        1.2.4 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1.1 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2.1.2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2.1.3 公共图书馆领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2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理论
        2.2.1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2.2.2 政府绩效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2.2.3 公共图书馆领域的绩效评价
    2.3 多元统计分析理论
        2.3.1 主成分分析
        2.3.2 包络数据分析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模糊综合评价
    2.4 公共图书馆评价的主要内容
        2.4.1 核心业务变迁对公共图书馆评价的影响
        2.4.2 县级公共图书馆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2.4.3 根据湖北省情提出的研究假设
3 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3.1 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3.1.1 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步骤
        3.1.2 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3.1.3 服务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2 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3.2.1 服务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步骤
        3.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3.2.3 环境变量的选取
        3.2.4 数据来源
    3.3 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3.3.1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步骤
        3.3.2 服务质量评价调查研究的设计
        3.3.3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3.3.4 服务质量评价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3.3.5 基于AHP方法的权重确认
    3.4 本章小结
4 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实证研究
    4.1 评价对象概况简介
        4.1.1 湖北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1.2 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概况
    4.2 基于因子分析的服务能力评价
        4.2.1 各公共图书馆因子得分与排位
        4.2.2 县级公共图书馆因子得分对比分析
    4.3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服务效率评价
        4.3.1 第一阶段测度结果
        4.3.2 第二阶段SFA结果
        4.3.3 第三阶段测度结果
        4.3.4 测度结果分析
    4.4 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
        4.4.1 第一阶段测度结果
        4.4.2 第二阶段SFA结果
        4.4.3 第三阶段测度结果
        4.4.4 测度结果分析
    4.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服务质量评价
        4.5.1 建立因素集、评语集和权重集
        4.5.2 计算评价向量
        4.5.3 最终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升路径
    5.1 调整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相关投入的数量与方向
        5.1.1 继续追加对部分贫困地区县级公图书馆的投入
        5.1.2 调整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投入的重点方向
        5.1.3 鼓励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寻求社会捐助
    5.2 推动贫困地区县域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5.3 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模式
    5.4 改革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部分运营管理制度
        5.4.1 合理规划选址
        5.4.2 调整开闭馆时间
        5.4.3 部分管理和服务外包
        5.4.4 建立与高校图书馆的对口帮扶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厦灯火庇幽寒,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暴雨中的郑州图书馆浅析公共图书馆“社会安全空间”角色[J]. 王雨潇. 图书馆研究, 2021(06)
  • [2]卢子博先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基于“卢子博口述历史”项目[J]. 曹晓文. 新世纪图书馆, 2021(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扬州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兰岚. 扬州大学, 2020(05)
  • [5]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D]. 王小宝. 郑州大学, 2020(02)
  • [6]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D]. 杨凯良. 浙江大学, 2020(04)
  • [8]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D]. 柯玉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9]省级图书馆功能定位调整的多维度探析[J]. 李臻,彭松林. 图书馆, 2019(11)
  • [10]湖北省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综合评价[D]. 文立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标签:;  ;  ;  ;  ;  

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