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新县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县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保甲,贵州,制度,兴隆。

新县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唐文娟[1](2018)在《“流娼”、“新县制”与“底层民众”——沙汀《堪察加小景》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堪察加小景》是四川作家沙汀写于1944年的短篇小说,其以抗战时期后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流娼"逆城市化"现象为切入口,截取"示众"这种戏剧化的乡镇生活场面,将无辜受罚的流娼、赌徒班长、无家可归的所丁和基层统治者乡长、乡长夫人、联保主任编织进"罪与罚"的关系中,从微观层面揭示出了战时动员体制冲击下后方社会的激烈变动及其引发的底层民众情感结构的转变。小说呈现出的这种鲜明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分析色彩,很大程度上是沙汀有意识地采用"社会剖析派"写法使然。然而,由于1940年代时代思潮与延安文艺的影响,这一写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10期)

尹洪武[2](2017)在《1940-1945年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县制是抗战时期施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央政府作了 一系列准备后决定在全国推行。推行伊始,要求很高,而这些要求脱离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尔后依据实地情况不断地调整、修改,逐渐推动了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新县制的推行,征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抗战,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社会的组织结构和风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县制愈发流于形式,背离了其政策施行的初衷。本文以1940—1945年云南推行新县制督导报告表为第一手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推行新县制过程中县政府、乡镇公所、保办公处机构设置与完善情况,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大会、保民大会等民意机构及相关基层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叙述了新县制督导制度的建立情况,分析了它的作用;总结归纳了云南省新县制推行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一时期的新县制进行整体性评析。文章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内外形势及其经过;第二章分析了 1940—1945年云南省实施新县制情况;第叁章主要叙述云南省新县制督导制度,研究新县制的学术成果较多,但涉及到新县制督导制度的极少,所以新县制督导制度是本文的着力点之一。第四章总结了 1940—1945年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析。文章分两个时段来评析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的情况,试图归纳出其政策运行的轨迹。(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江帆[3](2017)在《兴隆场中“新县制”与保甲征兵的纠葛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新县制"的本意在于矫正以前重省轻县的观念,提倡以地方自治来加强基层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其抗战建国的目的,四川是当时全国"新县制"的楷模省份,自然有其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实际上,这本该是抗战救国的爱国积极行为,却逐渐演变成强拉包庇的被动行为。国民政府企图以行政改革支援抗战建国事业,却因制度的不完善而致使执行的不公平,民众反感甚至抵抗也是意料之中。(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12期)

李波[4](2016)在《社会控制与秩序重建:抗战时期贵州“新县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贵州的战略位进一步凸显,稳定和发展成为国民政府治理贵州的重心。然而,长期的军阀统治致使国民政府对贵州的控制和管理较为薄弱。随着战争推移,理清贵州行政管理秩序,加强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进而重建地方社会秩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县制”作为国民政府整理全国地方事务的重要举措,在贵州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推行。而且,国民政府为加强对贵州的控制,“新县制”还担负着将国家权力下沉至民众、控制社会、从而新建社会秩序的任务。“新县制”在贵州的施行,举凡各级行政区划的调整、行政机构的改革、行政人员的训练与任用、以及基层的各项社会建设等。都显现着国民政府对贵州社会控制的目的——稳定社会和开发人力与物力,以支持抗战。本文通过从县级、乡镇、保甲这叁个层面对“新县制”在贵州推行的具体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将“新县制”的准备、实施、过程、结果融入其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国民政府的这一改革措施,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加强了国家对贵州社会的控制,也尝试探索新的社会秩序。此外,抗战时期贵州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贵州的社会面貌,客观上促进了贵州的发展。“新县制”作为贵州历史上较为完整的行政改革,对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厘清其实施过程,可以了解“新县制”在贵州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进而理解“新县制”在贵州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最终思考“新县制”对贵州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启迪。(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粟荣孟[5](2014)在《自治与认同——抗战时期四川新县制的推行与国家权力的延伸》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一方面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另一方面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国民政府在各省试行新县制,推行地方自治。通过新县制的施行,国家权力延伸到四川基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清末以来四川省与中央政府隔离的状态,也加强了四川地方政权及民众对中央政府的认识。新县制的推行,体现了国民政府在延伸国家权力的同时,努力寻求四川对中央的国家认同。(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梅美[6](2014)在《抗日时期湖南新县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一种新的县以下地方政权制度,是政府为了完成地方自治,进而改造基层政治机构,为最终实施宪政而进行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心任务就在于推进地方自治。新县制的产生以孙中山的地方自治学说为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当时的国内情势,即限制共产党地方势力发展,强化国民党的控制力作为政治背景,其产生有其必然性。湖南以其特有原因作为新县制试点五省份之一,经历了张治中的试点时期和薛岳主湘的全面发展时期,1939年《县各级组织纲要》颁布后,新县制在全国开展,湖南分叁期实施新县制,薛岳在张治中在湖南推行新县制试点的茂盛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地方自治制度、重新划分各县等级、扩大县政府组织,加强县政府职权等,逐步推进新县制建设,新县制的实施,对湖南的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动员了全省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的支援抗战,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的性质,新县制体制上的弊端,经费、人才的匮乏,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但是,新县制作为一种新的地方政权制度,是国民党实施一党专政、加强对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和人民的控制,以及同中共争夺在农村地区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在推行过程中摩擦和矛盾不断,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强化,而无自治,因此湖南新县制在后期推行日益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并最终流于形式。(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4-04-15)

马玉彬[7](2013)在《民国时期甘肃新县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1940年7月1日,甘肃省执行国民政府的新县制政策,开始在甘肃推行新县制,甘肃新县制工作重心在乡镇,将全省66个县和3个局划分成829个乡镇,从党、政、军等各个方面全面控制基层,欲通过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加强教育专制,进行财政改革等手段达到新县制的目标,即"管教养卫",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粗略概述甘肃新县制的推行情况。(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黄昊[8](2013)在《“新县制”体系下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依托"新县制"实施契机,将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上升至国民教育两大支柱之一,并随着乡镇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的普设,在国统区各省以行政强制力推行。虽然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失学民众脱盲成效有限,但其广泛推行对宣传爱国精神、激发民众民族意识做出了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王尤清[9](2013)在《谭克敏与抗战时期贵州的新县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于1935年结束地方军绅势力长期控制贵州的局面,随后在县以下推行保甲制,加大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渗透的力度,希望将基层社会全面纳入国民政府的掌控之中,但收效甚微。1940年,谭克敏就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后,开始大力推行新县制,内容包括整理行政区域、调整行政机构、创建民意机关、训练基层干部等诸多方面。谭克敏作为贵州出生的本土官员,其主持的民政厅成为贯彻中央意志和协调地方利益的关键机构。在人才缺乏、经费拮据的情况下,通过新县制的实施,国家权力在贵州基层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下渗透。(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3年01期)

贺宝玉[10](2013)在《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政权组织仅设置于县,而县以下社会公共事务则主要依靠"士绅"来承担。近代化过程中,士绅再也无力继续承担地方各种复杂的公共事务,传统社会功能体系逐渐解体。这样,县参议会作为社会功能的制度化机构随之产生。1939年9月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新县制",从而在地方社会中形成一级独立的权力机构和群体——县参议会和县参议员。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进一步制度化、组织化,但是,由于社会过渡性的特征以及国家机构组织化的变异和国民党政治的腐败,使得参议员群体随之也发生"蜕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新县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县制是抗战时期施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央政府作了 一系列准备后决定在全国推行。推行伊始,要求很高,而这些要求脱离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尔后依据实地情况不断地调整、修改,逐渐推动了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新县制的推行,征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抗战,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层社会的组织结构和风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县制愈发流于形式,背离了其政策施行的初衷。本文以1940—1945年云南推行新县制督导报告表为第一手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推行新县制过程中县政府、乡镇公所、保办公处机构设置与完善情况,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大会、保民大会等民意机构及相关基层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叙述了新县制督导制度的建立情况,分析了它的作用;总结归纳了云南省新县制推行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一时期的新县制进行整体性评析。文章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内外形势及其经过;第二章分析了 1940—1945年云南省实施新县制情况;第叁章主要叙述云南省新县制督导制度,研究新县制的学术成果较多,但涉及到新县制督导制度的极少,所以新县制督导制度是本文的着力点之一。第四章总结了 1940—1945年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析。文章分两个时段来评析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的情况,试图归纳出其政策运行的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县制论文参考文献

[1].唐文娟.“流娼”、“新县制”与“底层民众”——沙汀《堪察加小景》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2].尹洪武.1940-1945年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江帆.兴隆场中“新县制”与保甲征兵的纠葛困境[J].长江丛刊.2017

[4].李波.社会控制与秩序重建:抗战时期贵州“新县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6

[5].粟荣孟.自治与认同——抗战时期四川新县制的推行与国家权力的延伸[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

[6].梅美.抗日时期湖南新县制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4

[7].马玉彬.民国时期甘肃新县制述略[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8].黄昊.“新县制”体系下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9].王尤清.谭克敏与抗战时期贵州的新县制改革[J].贵州文史丛刊.2013

[10].贺宝玉.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  ;  ;  

新县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