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压沉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力,负压,梯度,基础,阻力,预压,低位。
负压沉贯论文文献综述
朱兴运[1](2018)在《吸力锚基础负压沉贯阻力及土塞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是一种新型海洋平台锚固基础,因其安装方便、可以反复循环使用、施工周期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风力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以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等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中。砂土中安装吸力锚时,必须保证施加的吸力大小在合理范围内,即需要大于其贯入过程中受到的沉贯阻力,同时吸力不能施加过大,以免吸力锚内部土体在渗流力作用下发生管涌,导致土体失稳。在吸力锚吸力贯入过程中,吸力锚内部经常发生土体隆起,即“土塞”现象,造成吸力锚无法完全贯入海床,由于海底洋流复杂,在吸力锚外壁与海床交界处的土体经常受到海水剥蚀,即“剥蚀”现象,最终将导致基础失稳。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此问题从贯入阻力、渗流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和解析方法对吸力锚负压贯入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1g模型试验,对吸力锚负压贯入过程中土塞的形成过程进行记录和测量,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吸力锚在负压沉贯过程中,细颗粒将沿着渗流通道从底部逐渐往顶部聚集,即细颗粒迁移现象。在吸力锚负压沉贯过程中,由于施加吸力,造成土体膨胀,孔隙率增加,渗透系数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呈连续性变化,基于此实验结果对现有理论公式进行改进,将此连续变化的渗透系数带入所需吸力的计算公式中,建立了一个改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与国外实际工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理论计算公式预测结果较好,验证了吸力锚贯入过程中形成土塞的主要原因为其内部土体渗透系数发生变化。制作了不同厚径比、长径比的吸力锚,研究厚径比、长径比与土塞隆起高度之间的关系。从土塞率、水力梯度等角度分析土塞的形成过程。并得出结论长径比与土塞高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对于试验中使用的薄壁吸力锚,厚径比与土塞高度之间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土塞率和水力梯度的变化,验证了在密实砂土中安装吸力锚时,吸力锚的长径比最好大于1.5的结论。通过1g试验研究和改进后的理论解析公式,能够有效的预测吸力锚在砂土中贯入时所需吸力的合理范围,避免由于吸力施加过大造成吸力锚基础锚固效果降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为我国在南海领域大面积使用吸力锚基础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进行能源开采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本文改进后的理论公式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粘性土中及各种复杂环境中是否仍然可以有效预测吸力,还需进一步考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6)
柳晓科[2](2017)在《低裙式吸力桩负压沉贯及其抗拔承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裙式吸力桩的承载力,本文在考虑“土塞”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使其更易于沉贯且能更好地保护主桶周围土体免受洋流刨蚀。为了验证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合理性,分别制作了传统单桶式吸力桩模型、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与本文提出的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做对比试验。为了模拟海洋土体,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固结土体的方法——超低位真空预压法。该方法能够快速固结土体,明显缩短固结时间。采用该方法加固的土体,能够较好地模拟海洋地基土,其强度沿深度方向增加。通过SEM图像及渗透性分析,得出该土体的物性指标及渗流稳定性良好。然后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在水下沉贯各类模型桩,并采用双桶负压法沉贯裙式吸力桩模型,验证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双桶负压法能有效减小“土塞”高度,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了更加适用于本试验条件的沉贯阻力公式。随后,结合实际工程中吸力桩受力工况,采用本文提出的立面内多角度拉拔试验装置对吸力桩模型进行45°斜拉拔试验,为了相互验证吸力桩的承载力,又采用PLAXIS 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拉拔试验进行模拟,证明了低裙式吸力桩的合理性。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抽真空法沉贯吸力桩,“土塞”现象不可避免;(2)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可贯性优于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3)本文提出的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可有效减小“土塞”高度;(4)拟合出的吸力桩模型沉贯阻力适用于强度沿深度方向增加的土体,更接近于实际工程;(5)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45°抗拔承载能力优于传统单桶式吸力桩及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6)本文模拟得到的吸力桩抗拔承载力——桩体斜位移曲线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相互验证了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城建大学》期刊2017-06-01)
程光明,段梦兰,郭磊,曾霞光,张新虎[3](2014)在《吸力锚负压沉贯渗流场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的负压沉贯安装是其主要特征,对吸力锚承载能力的分析必须要考虑负压沉贯的影响。负压沉贯过程中,吸力锚内部和外部邻近区域土体内的孔隙水在水头差作用下,产生渗流场。由于渗流的作用,土体强度可能发生变化,研究吸力沉贯过程中的渗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其他学者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负压安装过程中影响吸力锚内部水力梯度的因素,并分析了渗流对于土体性质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石油矿场机械》期刊2014年01期)
郑则旺,冯磊[4](2013)在《吸力桶形基础在砂中负压沉贯过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吸力式桶形基础负压沉贯过程的特点,结合生死单元与接触对算法,建立负压沉贯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分析负压对渗流场和摩擦阻力的影响;然后,将计算结果与临界水力梯度理论进行对比,验证了生死单元法模拟负压沉贯过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吸力大小与沉贯深度大体呈线性关系,摩擦阻力与沉贯深度呈非线性关系,负压的改变对摩擦阻力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通过增加负压可以减少摩擦阻力。(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期刊2013年02期)
李嘉文,杨树耕,姜宜辰,邹星,张振宇[5](2013)在《张力腿平台整体式负压基础沉贯及抗拔模型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力腿平台是一种理想的深海开发平台.桶形基础是目前世界上新式基础形式,其适用的土质范围、水深范围及环境荷载均相当宽广.如果能将桶形基础应用于张力腿平台,则会使张力腿平台更加经济实用.实验中使用一种自主设计的桶形基础模型沉贯及抗拔实验仪器,进行相应的模型实验,以探索将桶形基础应用于张力腿平台的实用性.实验证明水头驱动力可以代替泵抽吸实现桶基沉贯,实验装置较好地模拟了张力腿受动载荷作用的工作情况,初步探求了动载荷对桶形基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大勇,张雨坤,高玉峰,宋言江[6](2012)在《中粗砂中吸力锚的负压沉贯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是海洋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其沉贯能力(即达到预定海床位置)是其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的重要保证。国内外针对吸力锚在细砂、粉土和黏土中的沉贯性进行了较多理论及模型试验研究,但对中粗砂研究相对较少。分别针对不同水位深度和不同抽吸速度条件,对吸力锚在中粗砂中的沉贯性进行了大量模型试验研究和分析,得到了负压与沉贯深度的关系。通过沉贯方案对比,得出了吸力锚负压沉贯的最佳试验条件。通过有机玻璃吸力锚对比沉贯试验,直观展示了沉贯过程中吸力锚中"水塞"和"土塞"的形成过程。吸力沉贯与压力贯入对比试验表明,负压导致的渗流显着降低了吸力锚的沉贯阻力,是中粗砂中得以沉贯的主要原因。基于试验成果,提出了模型试验条件下,吸力锚沉贯计算的理论公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齐剑峰,雷霆,李源,李安龙[7](2011)在《粉土中桶基负压沉贯安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桶基负压沉贯过程中粉土土体的渗流梯度与土塞发展。研究表明:桶基内外的渗流作用是土塞形成的直接原因,渗流作用不仅改变土体的渗透性,而且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使土体的流变性质、时间效应增强,桶内粉土存在较大的渗流梯度和阻止发生流土破坏的安全机制;土塞破坏既不是渗透变形,也不是单一的卸荷膨胀,而是在桶基安全机制保护下的一种复杂变形破坏形式。(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李大勇,刘小丽[8](2011)在《裙式吸力锚负压沉贯渗流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传统吸力基础的不足,在深入研究已有海上风电塔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基础型式—裙式吸力锚,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该基础形式的沉贯机理;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裙式吸力锚基础砂土地基负压沉贯中主桶桶体周围土体渗流场的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得知整个沉贯过程中渗流场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似,渗流梯度极值始终集中在主桶端部附近,极大减小了端部沉贯阻力。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和结论令人满意,为裙式吸力锚基础的设计、施工等现实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期刊2011-08-03)
丁忠军,张士华,徐松森,辛海英[9](2010)在《桶基平台负压沉贯过程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桶基平台平稳快速沉贯安装,对桶基沉贯过程中的负压、沉深、土塞高度等多参数监测及沉贯过程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3N+1全压力传感器多参数监测和沉贯过程逻辑控制技术。研制了负压沉贯过程监测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对JZ9-3W桶基平台沉贯过程进行了监测控制,沉贯深度测量精度0.2%,叁筒沉深平衡控制精度1%。工程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以满足负压桶基平台沉贯过程测控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刘国亮,杨军,孙国春[10](2008)在《桶基在粉土中负压沉贯过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通过模型试验对粉土中负压沉贯过程的失稳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比尺桶基的沉贯效应,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对不同比尺桶基的沉贯行为进行了论述,并初步分析了沉贯行为效应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36期)
负压沉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裙式吸力桩的承载力,本文在考虑“土塞”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使其更易于沉贯且能更好地保护主桶周围土体免受洋流刨蚀。为了验证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合理性,分别制作了传统单桶式吸力桩模型、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与本文提出的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做对比试验。为了模拟海洋土体,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固结土体的方法——超低位真空预压法。该方法能够快速固结土体,明显缩短固结时间。采用该方法加固的土体,能够较好地模拟海洋地基土,其强度沿深度方向增加。通过SEM图像及渗透性分析,得出该土体的物性指标及渗流稳定性良好。然后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在水下沉贯各类模型桩,并采用双桶负压法沉贯裙式吸力桩模型,验证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双桶负压法能有效减小“土塞”高度,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了更加适用于本试验条件的沉贯阻力公式。随后,结合实际工程中吸力桩受力工况,采用本文提出的立面内多角度拉拔试验装置对吸力桩模型进行45°斜拉拔试验,为了相互验证吸力桩的承载力,又采用PLAXIS 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拉拔试验进行模拟,证明了低裙式吸力桩的合理性。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抽真空法沉贯吸力桩,“土塞”现象不可避免;(2)低裙式吸力桩模型的可贯性优于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3)本文提出的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可有效减小“土塞”高度;(4)拟合出的吸力桩模型沉贯阻力适用于强度沿深度方向增加的土体,更接近于实际工程;(5)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45°抗拔承载能力优于传统单桶式吸力桩及普通裙式吸力桩模型;(6)本文模拟得到的吸力桩抗拔承载力——桩体斜位移曲线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相互验证了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压沉贯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兴运.吸力锚基础负压沉贯阻力及土塞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2].柳晓科.低裙式吸力桩负压沉贯及其抗拔承载力试验研究[D].天津城建大学.2017
[3].程光明,段梦兰,郭磊,曾霞光,张新虎.吸力锚负压沉贯渗流场有限元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2014
[4].郑则旺,冯磊.吸力桶形基础在砂中负压沉贯过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工程建设.2013
[5].李嘉文,杨树耕,姜宜辰,邹星,张振宇.张力腿平台整体式负压基础沉贯及抗拔模型实验[J].天津大学学报.2013
[6].李大勇,张雨坤,高玉峰,宋言江.中粗砂中吸力锚的负压沉贯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
[7].齐剑峰,雷霆,李源,李安龙.粉土中桶基负压沉贯安全机制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李大勇,刘小丽.裙式吸力锚负压沉贯渗流场特性分析[C].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2011
[9].丁忠军,张士华,徐松森,辛海英.桶基平台负压沉贯过程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J].海洋工程.2010
[10].刘国亮,杨军,孙国春.桶基在粉土中负压沉贯过程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