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邓凯[1](2021)在《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影响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沿海地带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工程与环境协调友好发展理念的确立,社会和工程界对各种现代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能耗、污染、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松木桩处理软土地基这种古老的传统软基处理技术,以其“天然、环保、低碳、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征引起了业界的再认识。基于传统松木桩处理软基的优点和不足,课题组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排水松木桩,将排水土工布包裹于松木桩桩身,松木桩周身包裹的排水土工布提供的连续排水通道,能使软土中的孔隙水快速消散,使其同时具有排水固结与置换作用。论文在课题组前期探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课题组前人对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中桩长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不足,通过设计改进室内模型试验装置,量化评价单桩模型条件下排水松木桩桩长在不同排水条件下对固结度及界面特性的影响。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分析和初步理论分析,为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土地基技术的工程实用化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本研究获得的初步结论如下:(1)经排水松木桩处理后的软土地基含水率、孔隙比减小,抗剪强度增大,排水松木桩能加快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排水效果较好;(2)当排水松木桩打穿软土层置于相对硬层时,处理后软土地基的孔隙比会随着排水松木桩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即处理效果呈减弱趋势。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打穿软土层后,桩端置于硬层持力层,在固结沉降过程中,松木桩无法随着地基土固结沉降而随之下沉,桩侧界面摩阻力较大,造成上部荷载向下传递有所损失,固结效果减弱。为此,在排水松木桩技术在工程现场应用时,建议桩底端预留少量软土层则有利于排水松木桩排水固结特性在深层的充分发挥;(3)随着排水松木桩长度的增加,其拉拔力逐渐增大,但界面抗剪强度逐渐减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排水松木桩底端置于相对硬层所致;(4)在排水松木桩处理超软弱地基时,其主要排水方式为径向排水,且其径向排水作用随着排水松木桩长度的增加更加明显;(5)通过室内贯入模拟试验可知,现场打入排水松木桩所需的贯入力较小,其现场施工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在复杂场地条件处理超软弱吹填土地基时具有简单灵活快速的优势;(6)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试验数据的合理性。
杨天琪[2](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蔡文隆[3](2021)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文中认为文章分析了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中软土地基的特征及其危害性,探讨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并阐述了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效果的相关措施。
刘茂[4](2021)在《关于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文中指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常会碰到软土地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降低水利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会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该文就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进行论述,讲解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对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为水利工程施工选择最佳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提供指导,为水利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提升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5](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程喜贵[6](2020)在《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桥梁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处理过程存在问题,就会导致桥梁隧道的基本质量降低,因而可以说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和工程质量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这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充分贴合实际情况,对施工标准进行深层次考量,同时还需要将施工安全、施工方案等内容囊括到考量范围内,用于不断提升施工成效。下面,本文就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危害及相关处理方法做出了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齐大奇[7](2020)在《公路路基设计中软基的处理技术概论》文中认为路基的铺设对公路建设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公路路基的情况比较复杂,要有相应的处理技术来保证工程质量。本文主要对公路路基设计中遇到的软基的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相应的技术分析来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安全稳定性,为在公路路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策略。
田园园[8](2020)在《安九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变形研究》文中认为修建公路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软土地基,尤其在一些沿海、湖泊多的地区,软土地基特别常见。路堤沉降和失稳是工程上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修建公路时因软土地基造成的的沉降问题,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对软土地基的研究现状,对软土的成因、分布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托安九二期公路工程的K195—K395段软土工程资料,对该工程的工程概况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的方式,从造价、工期、处理效果、环境影响、施工难度和机械设备六个方面对水泥搅拌桩、管桩和塑料排水板三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式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十位专家的总排序权重值,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为处理该软土地基的最优处理方案。本文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K195—K395段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沉降量和路堤坡脚处的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并同该工程的监测值进行对比,最后并从水泥搅拌桩的桩间距、桩长、桩的刚度,砂垫层和土工格栅等因素对地基沉降、侧向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PLAIXS有限元对使用水泥搅拌桩处理前后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可以有效地加固软土地基,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使地基沉降值和侧向位移值大大减小;随着路堤的填筑,沉降值和侧向位移也随之增大。(2)与工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出的结果与工程监测的结果相比有一些微小差距,这是由于模型简化的原故,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表明PLAIXS有限元软件的模拟是可行的。(3)对水泥搅拌桩的桩间距、桩长、桩的刚度以及砂垫层和土工格栅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桩间距对沉降值和侧向位移影响较小,随着桩间距的减小沉降值和侧向位移随之增加;桩的长度对沉降值和侧向位移影响较大,长度越大,沉降值和侧向位移越小;沉降值和侧向位移会随着刚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变化不明显;砂垫层和土工格栅对沉降值和侧向位移都有所抑制,但砂垫层主要对减小沉降值有明显的作用,土工格栅对侧向位移抑制效果较好。图37表20参32
田强[9](2020)在《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进行了研究,主要目标是确定连云港某港区海相软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手段包括工程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其中现场试验分别进行了剪切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室内试验主要包括固结试验、直剪试验。在工程运行期间对土体取样监测,确定了海相软土的矿物成以及颗粒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针对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后的软土地基,分析在不同荷载条件下地基变形破坏的形式。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剪切波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港区土场整体为软弱土场,在未经加固的条件下无法修筑建筑物。(2)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主要成分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颗粒组成主要为粘粒材料。港区海相软土的矿物成分和颗粒分布与海相软土的沉积环境相互作用,连云港地区的海相软土展示出了高灵敏度、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渗透性的特性。(3)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初期海相软土快速压缩,随着时间的增长地表沉降速率减缓,土体强度的增长速度与压缩速度呈正比。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静力触探试验确定。(4)通过室内固结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海相软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自然状态下的海相软土压缩性与取土深度无关,这与静力触探试验相驳。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海相软土为流塑状态,土体结构极易破坏导致。通过重塑土固结试验发现海相软土的含盐率对土体压缩性影响较大,高盐软土具有高孔隙比,高压缩性的特点。(5)通过剪切试验可以发现,经过真空联合堆载加固后的土体强度仍然较低。(6)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可在加固后的地基上直接修筑港区道路。如直接修筑高层建筑物,土体存在破坏的风险。该论文有图28幅,表3个,参考文献91篇。
王平[10](2020)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速度迅速提升,然而,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软土地基,软土由于其含水量、压缩性高,且固结排水困难,导致软土地基存在稳定性差等缺点,进而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对建筑工程施工以及路面施工带来了极大危害。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具有易施工、成本低、噪声小且工期短等诸多优势,在堆载压力和真空负压的共同作用下,软土地基能够快速地进行排水固结作用,使得地基的主要沉降能在预压阶段得以完成,大大减少了施工完毕后的工后沉降,因此其在沿海地区的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大面积的现场试验,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原理、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及指标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之上对真空堆载预压的相关施工参数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了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两种方法之间的异同点,对比分析了两者在加固机理、应力路径和强度增长方面的特点,并基于此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能够实现正负超静孔压的抵消,其最终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较小,有助于促进地基土的快速固结沉降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施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通过总结分析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试验过程真空度、孔隙水压力、地表沉降的发展变化规律,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排水系统中存在的井阻效应引起的真空度的传递效率逐渐降低,真空压力在12m以上深度的加固作用显着下降。对比分析10-13m土体在加固前后的各项力学性能,深部土体强度和稳定性的明显提高,验证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加固中的优势。(3)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进行模拟,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分析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对渗透系数、排水体布置以及真空压力这些施工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中排水体的布置间距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最为显着,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影响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排水松木桩处理超软弱地基的可行性及优点 |
1.1.2 排水松木桩预处理超软弱土地基加固机理 |
1.1.3 排水松木桩的工程应用前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软弱地基加固的研究现状 |
1.2.2 松木桩及土工织物的利用研究现状 |
1.2.3 排水松木桩加固超软弱地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2 试验原材料、装置及方案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淤泥质软土 |
2.1.2 松木杆 |
2.1.3 土工布 |
2.1.4 排水松木杆 |
2.2 试验装置 |
2.2.1 柱状模型装置 |
2.2.2 加载装置 |
2.2.3 拉拔装置 |
2.2.4 十字板剪切装置 |
2.3 试验方案 |
2.3.1 试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2.3.2 室内模型试验 |
2.3.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试验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3.1 试验软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 |
3.1.1 试验土含水率 |
3.1.2 试验土液、塑限 |
3.1.3 试验土天然密度 |
3.1.4 试验土比重 |
3.1.5 试验土渗透系数 |
3.2 试验软土常规固结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排水松木桩排水固结及界面强度特性室内柱状模型试验 |
4.1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 |
4.1.1 3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300-D10-R) |
4.1.2 4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400-D10-R) |
4.1.3 5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500-D10-R) |
4.1.4 6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600-D10-R) |
4.1.5 7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700-D10-R) |
4.1.6 8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800-D10-R) |
4.2 桩长对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 |
4.2.1 300mm长度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WP-L300-D10-V) |
4.2.2 500mm长度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WP-L500-D10-V) |
4.2.3 700mm长度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WP-L700-D10-V) |
4.3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竖向+径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 |
4.3.1 3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竖+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300-D10-V+R) |
4.3.2 5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竖+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500-D10-V+R) |
4.3.3 700mm长度排水松木桩竖+径向排水固结性能试验(DWP-L700-D10-V+R) |
4.4 排水松木桩界面强度特性试验 |
4.4.1 拉拔试验 |
4.4.2 十字板剪切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固结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5.1.1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
5.1.2 桩长对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
5.1.3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竖向+径向排水固结性能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
5.1.4 不同方案处理超软弱土地基分析 |
5.2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5.2.1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径向排水固结性能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
5.2.2 桩长对松木桩竖向排水固结性能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
5.2.3 桩长对排水松木桩竖向+径向排水固结性能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
5.2.4 不同方案处理超软弱土地基拉拔效果分析 |
5.3 室内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排水松木桩现场施工可行性分类模拟研究 |
6.1 排水松木桩贯入不同固结度软土地基的模拟试验 |
6.2 不同桩径排水松木桩贯入不同固结度软土层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ABAQUS的软弱地基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
7.1 模型参数确定 |
7.1.1 数值模拟本构模型选择 |
7.1.2 数值模拟参数选择 |
7.2 基于ABAQUS的软弱地基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
7.2.1 模型建立 |
7.2.2 分析设置 |
7.2.3 计算分析 |
7.3 结果对比 |
7.4 本章小结 |
8 排水松木桩处理超软弱土地基理论探讨 |
8.1 排水松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8.2 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土地基沉降计算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不足与建议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线路 |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项目概况 |
2.1.2 地层岩性 |
2.1.3 区域地质构造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
2.2.1 地层成因 |
2.2.2 分布规律 |
2.2.3 工程性质 |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
3.4.1 分层沉降监测 |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
3.4.3 土压力监测 |
3.4.4 侧向位移监测 |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
5.1 FLAC3D软件综述 |
5.1.1 FLAC3D软件简介 |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
5.4.1 模型建立 |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6.1.1 分层总和法 |
6.1.2 经验公式法 |
6.1.3 Asaoka法 |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
6.2.3 Asaoka法预测 |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中软土地基的特征 |
1.1 疏松多孔的结构 |
1.2 流动性能较强 |
1.3 抗剪强度相对较低 |
2 软土地基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危害性 |
3 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
3.1 表层处理技术 |
3.2 强化夯实法 |
3.3 抛石挤淤处理法 |
3.4 高压喷射注浆处理法 |
3.5 水泥搅拌技术 |
4 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强化效果的有效措施 |
4.1 综合考虑道路桥梁地基建设的要求及条件 |
4.2 进行充足的施工准备工作 |
5 结语 |
(4)关于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 |
2 软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
2.1 换填法 |
2.2 强夯法 |
2.3 旋喷法 |
2.4 砂井堆载预压法 |
2.5 加筋法 |
2.6 排水砂垫层处理法 |
2.7 化学固结法 |
2.8 桩基法 |
3 软土地基处理的注意要点 |
3.1 做好施工前评估工作 |
3.2 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操作 |
3.3 软土处理技术选择 |
4 结语 |
(5)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6)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地基 |
1.1 含义 |
1.2 桥梁隧道中软土的特征 |
2 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处理要点 |
2.1 提高抗剪切强度 |
2.2 改善地基土透水性 |
2.3 改善动力特征 |
2.4 减少地基土的压缩性 |
3 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危害 |
3.1 地基结构沉降 |
3.2 桥梁隧道硬化 |
4 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
4.1 强化建筑结构设计 |
4.2 砂层垫平处理方案 |
4.3 排水固结处理方案 |
4.4 挤密技术处理方案 |
4.5 注浆技术处理方案 |
5 结语 |
(7)公路路基设计中软基的处理技术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软基的路面设计特点 |
1.1 软基的定义 |
1.2 软基路面设计的特点 |
2 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现状 |
2.1 软土路基设计现状 |
2.2 软基处理技术的现状 |
3 软基路面设计处理技术的优化策略 |
3.1 优化路面设计方案 |
3.2 改变软土地基土质 |
3.3 铺设沟道系统 |
3.4 软土转换技术 |
4 结束语 |
(8)安九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常用的处理技术 |
2.1 软土的工程特性 |
2.1.1 软土的定义 |
2.1.2 软土的类型 |
2.1.3 软土的分布 |
2.1.4 软土的工程性质 |
2.2 软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
2.3 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 |
2.3.1 分层总和法 |
2.3.2 考虑不同变形阶段的沉降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层次分析法在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上的应用 |
3.1 层次分析法 |
3.1.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
3.1.2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3.1.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3.2 层次分析法在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上的应用 |
3.3 专家打分及构造判断矩阵 |
3.3.1 专家打分 |
3.3.2 数据处理 |
3.4 计算成对比较矩阵 |
3.4.1 MATLAB程序设计思路 |
3.4.2 使用MATLAB程序代码计算成对比较矩阵 |
3.4.3 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AXIS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PLAXIS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4.2.3 模型建立的步骤 |
4.3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4.3.1 水泥搅拌桩处理前后的位移对比分析 |
4.3.2 路堤填土高度的影响分析 |
4.3.3 地表沉降与监测结果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土地基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水泥搅拌桩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1.1 水泥搅拌桩的桩间距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1.2 水泥搅拌桩的桩长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1.3 水泥搅拌桩的桩刚度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2 砂垫层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3 土工格栅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价值目的和意义 |
1.3 海相软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与现场检测 |
2.1 工程背景 |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
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工艺 |
2.4 .海相软土工程现场现场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海相软土室内试验 |
3.1 海相软土的基本工程特性分析 |
3.2 固结试验 |
3.3 抗剪强度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sys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评估 |
4.1 有限元基本原理简绍 |
4.2 基本参数的确立模型的建立 |
4.3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软土地基特点及问题 |
1.2.1 软土地基特点 |
1.2.2 软土地基问题 |
1.3 真空联合堆载联合预压法研究现状 |
1.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概述 |
1.3.2 真空预压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机理研究现状 |
1.3.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工艺研究现状 |
1.3.5 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
2.1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2 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3 真空预压法与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对比分析 |
2.3.1 加固机理对比 |
2.3.2 应力路径对比 |
2.3.3 强度增长的对比 |
2.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
3.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3.2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
3.2.1 试验段地质条件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3.2.3 特殊岩性 |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方案设计 |
3.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现场设计 |
3.4.1 排水系统 |
3.4.2 黏土密封墙设计 |
3.4.3 真空预压设备及材料 |
3.4.4 上部填料加载设计 |
3.4.5 真空卸载 |
3.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工序及技术指标设计 |
3.5.1 清理整平地基 |
3.5.2 填筑砂垫层 |
3.5.3 铺设排水板 |
3.5.4 黏土密封墙施工 |
3.6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设计 |
3.6.1 监测目的 |
3.6.2 监测内容、控制指标控制值及监测频率 |
3.7 现场试验加固效果测试方案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深厚软土地基中加固效果分析 |
4.1 加固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对比分析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4.2 加固前后土体强度特性对比分析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1 膜下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2 塑料排水板内的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3.3 淤泥中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4.4 孔隙水压力的监测结果分析 |
4.4.1 处理区域内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2 处理区域外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4.5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4.5.1 地表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
4.5.2 地表沉降随空间变化规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数值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排水固结数值计算相关问题 |
5.2.1 固结理论 |
5.2.2 本构关系 |
5.2.3 竖向排水体的等效转换 |
5.2.4 时间步的选取 |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1 沉降结果分析 |
5.4.2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5.5 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案探究 |
5.5.1 渗透系数的影响 |
5.5.2 排水体布置间距的影响 |
5.5.3 真空压力分布的影响 |
5.5.4 优化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桩长对排水松木桩处理软弱地基影响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 邓凯.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 蔡文隆.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4)
- [4]关于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 刘茂. 科技资讯, 2021(09)
- [5]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6]桥梁隧道中软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方法研究[J]. 程喜贵. 城市建筑, 2020(36)
- [7]公路路基设计中软基的处理技术概论[J]. 齐大奇. 四川建材, 2020(09)
- [8]安九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及变形研究[D]. 田园园.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9]连云港海相软土地基处治及其工程特性[D]. 田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在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