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氧化酶论文_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酚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家蚕,细菌,玉米螟,钉螺,基因,体腔。

酚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1](2019)在《家蚕眠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及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血淋巴中的变化规律,为深入解析家蚕眠期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特征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家蚕四龄将眠、四龄眠(头壳刚开裂)0 h、四龄眠6 h、四龄眠12 h、四龄眠24 h和五龄起蚕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在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且两者的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四龄将眠最高、五龄起蚕最低,总体上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在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整体上也呈先降低后急剧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四龄将眠为5.99 U/mg,五龄起蚕为6.02 U/mg,与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结论】家蚕四龄将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转录表达模式基本一致,说明酚氧化酶在家蚕眠期即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又参与蚕体新旧表皮的更替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2](2019)在《喂食细菌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 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喂食2种细菌后的6、12和24 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出现峰值。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劲松,童成成,周佳维,汪安云,汪朝旺[3](2019)在《湖北钉螺与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差异。方法以螺软体组织制备粗制酶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和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结果光壳钉螺、肋壳钉螺、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分别为(25.72±2.27)、(14.56±1.24)U/mL和(13.72±1.06)U/mL,光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高于肋壳钉螺(q=21.46,P <0.05)及中华圆田螺(q=12.00,P <0.05),中华圆田螺与肋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62,P> 0.05)。结论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存在差异,可能与螺的生活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伟克[4](2018)在《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6℃高温引起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高温处理3 h的处理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高温处理1 h的处理组。(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丁鉴锋,温嫱,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5](2018)在《菲律宾蛤仔橙蛤、斑马蛤和白蛤群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酚氧化酶(PO)在贝类体色形成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检测了壳长为(2. 1±0. 3) cm的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和外套膜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并对用脂多糖(LPS)和肽聚糖(PGN)刺激后其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外套膜中的酶活性(P<0. 05);注射脂多糖后,橙蛤、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3、12、12 h达到最大值,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显着高于橙蛤(P<0. 05),橙蛤、斑马蛤和白蛤外套膜中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6、6、24h时达到最大值;注射肽聚糖后,橙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斑马蛤和白蛤血淋巴细胞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刺激后12 h和6 h达到最大值,白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后6 h显着高于橙蛤和斑马蛤(P<0. 05),斑马蛤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活性在刺激后12 h显着高于橙蛤和白蛤(P<0. 05),橙蛤外套膜组织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在注射肽聚糖后12 h达到最大值;不同壳色蛤仔体内酚氧化酶对细菌提取物刺激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模式,证实了蛤仔壳色形成过程与免疫能力可能具有重要的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蛤仔的壳色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兴[6](2018)在《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EC.1.14.18.1),又称为酪氨酸酶,在昆虫正常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生理作用,是发现新型杀虫剂的重要靶标。本研究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生物活性建立了定性分类和定量预测模型,并采用外部测试集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部分是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高低活性的定性分类研究。基于不同数据集和方法,构建了叁种共9个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定性分类模型。第一种模型基于文献调研获取的65个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两种算法,构建高活性抑制剂和低活性抑制剂的定性分类模型。由于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数据较少,可能会导致模型泛化效果差。因此,第二种模型研究引入了 948个与昆虫酚氧化酶结构和性质较为相似蘑菇酪氨酸酶抑制剂作为辅助数据,拓展了原有数据集,并采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构建了6个预测模型,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用支持向量机构建的模型,其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为89.15%,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为83.17%,马修斯系数为0.65,但在以最新发表的13个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组成的外部测试集上,模型对高活性化合物的预测准确率不到10%。因此,研究构建第叁种模型,采用迁移学习中的TrAdaBoost算法,在源数据(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所占比例不同的情况下构建定性分类模型,探索这一方法对提升模型预测效果的可行性,并且寻找适宜的数据集规模。研究表明,在源数据占比10%—30%时,外部测试集上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升,最高超过60%,说明迁移学习算法对模型改进非常有效。第二部分是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生物活性的定量预测研究。研究基于65个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数据,采用全局描述符、2D分子描述符和3D分子描述符的不同组合方式,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支持向量机两种方式,构建了 6个定量预测模型。其中,选用叁类描述符的组合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中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的模型对训练集的相关性系数(r)是0.97,对测试集的r是0.93,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训练集的r是0.96,对测试集的r是0.91。此外,研究以胡桃楸中的具有酚氧化酶抑制潜力的70个化合物为外部测试集,利用这两个模型进行活性预测,实现了模型的应用与测试。综上所述,本论文所构建的模型对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的定性分类和定量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研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0)

肖瑶[7](2018)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体腔细胞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是无脊椎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免疫相关酶。为了解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体腔细胞中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本研究以雌性和雄性仿刺参成参的体腔细胞为样品,利用线性连续梯度非变性电泳结合邻苯二酚发色技术鉴定和分离了酚氧化酶,然后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酚氧化酶的生化与酶学特性,并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进行了仿刺参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抗菌特性分析。1.从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中鉴定出4种酚氧化酶(按非变性电泳迁移速率由慢到快分别命名为AjPO1、AjPO2、AjPO3、AjPO4)。2.AjPO4为雌性仿刺参成参体腔细胞所特有,并且在仿刺参幼参体腔细胞中未鉴定出上述4种酚氧化酶,表明仿刺参成参和幼参之间以及雌性和雄性成参之间在酚氧化酶系统的组成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4种酚氧化酶的最适pH分别为9、8、9和8。沸水浴处理20min后,AjPO1、AjPO2和AjPO3活力无显着变化,而AjPO4活力显着下降,表明AjPO1、AjPO2和AjPO3的耐热性强于AjPO4。4.4种酚氧化酶均可催化邻苯二酚、左旋多巴、多巴胺和对苯二酚,其中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但不能催化酪氨酸,表明4种酚氧化酶均属于漆酶型酚氧化酶。5.4种酚氧化酶的活力可被Mn~(2+)和Fe~(2+)激活,表明仿刺参成参酚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发挥可能受到体内二价金属离子的调节。另外,4种酚氧化酶的活力还受到柠檬酸的抑制,表明4种酚氧化酶均为含铜的金属酶。(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5)

徐露[8](2018)在《酚氧化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农业生产中极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豌豆蚜作为研究蚜虫的模式,也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注释的不完全变态昆虫。与其他昆虫相比,豌豆蚜基因组中缺失了很多与免疫防御相关的基因,在受到机械损伤、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寄生物寄生时所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是有限的。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s,PO)属于3型含铜蛋白家族,能够将单酚类物质氧化成邻二苯酚,进而氧化成邻苯醌或对苯醌,最终聚合成黑色素。PO催化的黑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对细菌、真菌、寄生物和病毒具有直接抑制作用。PO在昆虫体内以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s,PPO)的形式存在。本实验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了豌豆蚜PPO基因,并检测豌豆蚜血淋巴自发黑化的情况、感染细菌或真菌后豌豆蚜的PO活力、细菌菌落数和真菌孢子数目以及蚜虫的存活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RNA干扰对豌豆蚜PPO1和PPO2基因进行沉默,得到了单独沉默PPO2以及同时沉默PPO1和PPO2的结果,但未能单独沉默PPO1基因。(2)RNA干扰后观察了豌豆蚜血淋巴自发黑化的情况,发现PPO基因表达下调阻碍了血淋巴自发黑化(3)检测了沉默PPO2和PPO1/2后感染细菌或真菌的豌豆蚜体内PO活力的变化,发现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都不影响豌豆蚜体内的PO活力,而沉默PPO导致未感染和感染的蚜虫血淋巴PO活力降低。(4)同时沉默PPO1和PPO2基因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豌豆蚜体内增殖显着加快,感染S.aureus和B.bassiana后蚜虫的死亡率显着升高。说明酚氧化酶能够抵御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和真菌B.bassiana对豌豆蚜的入侵。(5)同时沉默PPO1和PPO2比单独沉默PPO2的豌豆蚜更易受到细菌或真菌的感染,暗示PPO1和PPO2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豌豆蚜对入侵细菌和真菌的免疫防御反应。结论:干扰PPO基因后阻碍了豌豆蚜血淋巴自发黑化,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豌豆蚜体内PO活力。PO参与了豌豆蚜对入侵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和真菌B.bassiana的免疫防御反应。我们的结果为酚氧化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雷双[9](2018)在《紫外照射及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包嚢作用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脊椎动物大多依靠免疫系统来抵抗和防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清除体内异物、应对环境无常的变化、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但无脊椎动物只有高效的天然免疫系统,并没有像脊椎动物那样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囊作用是细胞免疫中的一种,主要指当外源物侵入体内时,血细胞粘附、聚集到外源物的表面,层层堆积,最后形成一个“鞘”将外源物包裹起来的过程,并伴随着对异物的黑化作用。目前关于蜘蛛天然免疫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研究了紫外(UV)照射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Larinioides cornuta总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从而深入探索生物的防御特性及其包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对无脊椎动物的天然免疫研究和蜘蛛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角类肥蛛血细胞观察:蜘蛛的血细胞对于蜘蛛的细胞免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角类肥蛛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姬姆萨染色和瑞氏-姬姆萨染色2种染色方法对角类肥蛛血细胞的染色效果。角类肥蛛的血淋巴中存在原血细胞、浆细胞、粒细胞、类绛色细胞、脂血细胞5种类型的血细胞。姬姆萨染色能清晰的将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着色,呈紫红色,对细胞中的颗粒物质染色效果比较差。而瑞氏-姬姆萨染色对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跟胞浆都能着色清晰,使其细胞核呈淡蓝色,细胞质呈蓝紫色。2、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的影响:将角类肥蛛置于20瓦UV灯下,距离50cm处照射2h,然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UV照射处理后2h、6h、24h、3d、5d和8d时测定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采用浸渍法,用不同浓度的Bt杀虫剂(0.1849mg/L,0.5547mg/L,1.664mg/L,4.992mg/L,14.976mg/L)处理角类肥蛛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4d和12d时测定其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结果表明:UV处理2h后,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的平均值为6.17× 106个/ml,与对照相比略有减少但差异并不显着。UV照射后,正常饲养6h、24h、3h、5d和8d时总血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UV处理后2h、6h、24h、3d和5d时包囊指数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p<0.05),8d时的包囊指数为42.3%,低于对照,但差异并不显着。UV能显着减少角类肥蛛总血细胞的数量,在早期能显着抑制角类肥蛛的包囊作用。在经Bt杀虫剂处理后,4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着降低。在Bt杀虫剂浓度为4.922mg/L时,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达到最低,包囊指数也显着降低。12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包囊指数也显着降低,在杀虫剂浓度为0.5547mg/L时,包囊指数最低。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有显着的抑制作用。3、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在包囊形成的过程中,常伴有黑化现象,PO是黑化过程中的关键酶。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照射后,正常饲养2h、6h时,PO活性高于对照,5d、8d时,PO活性低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着。UV照射后,在24h和3d时能显着抑制PO活性。Bt杀虫剂处理后,正常饲养4d和12d时,角类肥蛛的PO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方月,朱春亚,曹溪,郭子俊,凌冰[10](2017)在《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苦瓜素类化合物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测定了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苦瓜素Ⅰ、苦瓜素Ⅱ和苦瓜皂苷元L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离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苦瓜素Ⅰ均能明显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酚氧化酶的活性。用含有不同浓度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苦瓜素I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48 h后,苦瓜叶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0.17%和0.34%。苦瓜素Ⅰ和苦瓜素Ⅱ对亚洲玉米螟离体酚氧化酶的活力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IC_(50)分别为169.28μg/mL和1182.08μg/mL。苦瓜素I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苦瓜素Ⅱ。苦瓜叶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酚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细菌刺激后,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喂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同时间(6、12、24、48 h)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情况,同时测定了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喂食2种细菌后的6、12和24 h,家蚕血淋巴中PPO1和PPO2基因上调表达,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喂食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后,PPO1和PPO2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酚氧化酶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而喂食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4 h出现峰值。家蚕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暗示感染不同细菌后诱发的家蚕免疫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酚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家蚕眠期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其基因表达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喂食细菌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赵劲松,童成成,周佳维,汪安云,汪朝旺.湖北钉螺与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比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4].杨伟克.高温对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8

[5].丁鉴锋,温嫱,霍忠明,聂鸿涛,闫喜武.菲律宾蛤仔橙蛤、斑马蛤和白蛤群体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

[6].陈兴.昆虫酚氧化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7].肖瑶.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成参体腔细胞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

[8].徐露.酚氧化酶在豌豆蚜免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雷双.紫外照射及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包嚢作用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8

[10].方月,朱春亚,曹溪,郭子俊,凌冰.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不同天数糠虾全组织中磷酸酶(ACP和AK...栉孔扇贝不同样品电泳结果酚氧化酶激活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不同血细胞破碎液上清线性梯度native...刺吸式昆虫的取食模型(James&Perry,...不同温度和pH对日本酚氧化酶的...

标签:;  ;  ;  ;  ;  ;  ;  

酚氧化酶论文_杨伟克,刘增虎,钟健,董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