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_吴愿如,黄华,曾彩凤,邝紫华,梁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磁共振,血管,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吴愿如,黄华,曾彩凤,邝紫华,梁红梅[1](2019)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9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sd-LDL、SOD水平,研究组不同分期(急性期、恢复期)、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sd-LDL、SOD水平;血清sd-LDL、SOD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sd-LDL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急性期患者血清sd-LDL水平高于恢复期,血清SOD水平低于恢复期(P<0.01)。研究组重度患者血清sd-LDL水平高于轻度、中度者,血清SOD水平低于轻度、中度者(P<0.05);研究组中度患者血清sd-LDL水平高于轻度者,血清SOD水平低于轻度者(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d-LDL水平(r_s=0.803)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清SOD水平(r_s=-0.789)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sd-LDL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清SOD水平则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血清sdLDL、SOD水平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黄超,程秀丽,于海淼,张飚,朱彧[2](2019)在《多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检测指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某些指标的变化差异及临床意义,为临床筛查高危人群及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87例,按疾病类型分为心绞痛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3例、脑缺血组48例、脑梗死组50例;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Hcy、hs-CRP、血脂、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Hcy、hs-CRP、TG、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Hcy、hs-CRP、D-Dimer明显高于心绞痛组;脑缺血组和脑梗死组Hcy、hs-CRP、TC、TG、LDL-C、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Hcy、hs-CRP、D-Dimer明显高于脑缺血组;缺血性心血管病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HDL-C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Hcy、hs-CRP、TG、D-Dimer都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组hs-CRP升高幅度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中Hcy升高幅度高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盛丹娜[3](2019)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研究时段确定为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用药方案差异性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3例,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43例,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着较对照组(76.74%)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1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 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丁苯酞与阿替普纳联合治疗更利于疾病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付华文,李光建[4](2019)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VD患者8 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DSA引导进行神经介入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1、7、14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_m和V_m升高,W_v、Z_(cv)和R_v降低,且观察组Q_m和V_m高于对照组,W_v、Z_(cv)和R_v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升高,踝肱指数(ABI)和臂踝脉博传播速度(ba-PWV)降低,且观察组FMD高于对照组,ABI和ba-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DSA引导的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ICVD有利于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较单纯静脉溶栓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佩[5](2019)在《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8例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漏诊率低于单一检查(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准确度高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P<0.05),但与单一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特异度、误诊率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及时影像学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席富强,薛继娇[6](2019)在《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溶栓组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单纯动脉溶栓组应用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比较叁组治疗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4 h、2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脑保护效果理想,临床上应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9期)

代博,闫逢山,窦社伟,张海叁[7](2019)在《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诊断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磁共振叁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组(n=40)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感兴趣区表现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灌注图像局部脑血流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的感兴趣区共160个,完全一致152个,占总数的95.0%,其中表现为低灌注136个,高灌注16个,分别占总数的85.0%、10.0%;不一致8个,占总数的5.0%,其中3D–ASL组表现为低灌注4个,正常灌注4个,均占总数的2.5%;DSC组表现为延迟灌注8个,占总数的5.0%。两组136个表现完全一致的低灌注感兴趣区中,120个感兴趣区3D–ASL组患者的灌注图像局部脑血流量参数(0.80±0.11)显着低于DSC组(0.88±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DSC技术高。(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李皓阳[8](2019)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6月该院治疗的164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指征,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比对组。比对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采用西药氟桂利嗪口服和倍他司汀静脉滴注实施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比对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施以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有37例基本痊愈,25例疗效明显,14例有好转;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2.68%;比对组有23例基本痊愈,29例疗效明显,11例有好转,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83%。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4、8周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倍他司汀及氟桂利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苏文静[9](2019)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是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60例,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纳入3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情况,观察组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实施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两者联合检测,检测准确率较高,推荐在临床中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5期)

白丽虹[10](2019)在《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市第二医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56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用彩超对两组受检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厚的发生情况。并测量两组受检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静脉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和颈动脉中膜增厚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颈部血管超声进行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血管有无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某些指标的变化差异及临床意义,为临床筛查高危人群及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87例,按疾病类型分为心绞痛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3例、脑缺血组48例、脑梗死组50例;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Hcy、hs-CRP、血脂、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Hcy、hs-CRP、TG、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Hcy、hs-CRP、D-Dimer明显高于心绞痛组;脑缺血组和脑梗死组Hcy、hs-CRP、TC、TG、LDL-C、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Hcy、hs-CRP、D-Dimer明显高于脑缺血组;缺血性心血管病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HDL-C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Hcy、hs-CRP、TG、D-Dimer都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组hs-CRP升高幅度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中Hcy升高幅度高于缺血性心血管病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吴愿如,黄华,曾彩凤,邝紫华,梁红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2].黄超,程秀丽,于海淼,张飚,朱彧.多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检测指标的比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

[3].盛丹娜.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4].付华文,李光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5].刘佩.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6].席富强,薛继娇.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7].代博,闫逢山,窦社伟,张海叁.磁共振3D–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李皓阳.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

[9].苏文静.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经颅多普勒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白丽虹.颈部血管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

论文知识图

多学科联合诊疗流程2药联用与阿托伐他汀单用比较研究的漏...2药联用与阿托伐他汀单用比较研究的漏颈动脉球部前后壁多发斑块CDFI图像颈动脉内膜增厚CDFI图像颈动脉不均回声斑块CDFI图像

标签:;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_吴愿如,黄华,曾彩凤,邝紫华,梁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