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吸振论文-张琳,李华峰,陈勇,张涛,丁杨建

动力吸振论文-张琳,李华峰,陈勇,张涛,丁杨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吸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路振动,输流管道,减振,动力吸振器

动力吸振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李华峰,陈勇,张涛,丁杨建[1](2019)在《基于动柔度方法的管路动力吸振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载流管路系统在受到外界激励时会引起振动,为减小载流管路的振动,研究动力吸振器的减振特性,[方法]基于动柔度方法中的被动修改法,推导得出附加弹簧质量系统的多自由度系统的动柔度矩阵,并对该多自由度系统中的目标自由度进行零点配置,使该自由度下的相应振动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管路动力吸振器,并应用到载流管路上进行实验,以验证其减振效果。[结果]结果表明:设计的管路动力吸振器能够较好地吸收目标频率下的振动,且在目标频率相同时,吸振器的调谐质量越大,吸振效果越好。[结论]此管路动力吸振器安装拆卸方便、适用范围广,可为管路减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郎君,申永军,杨绍普[2](2019)在《一种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两种半主动开关控制策略应用到Voigt型动力吸振器中,并进行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首先,建立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然后,对两种半主动控制Voigt型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获得最优控制结果和最优参数值,确定了半主动控制的最优策略,对影响优化效果的叁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将半主动Voigt型动力吸振器和另外两种传统吸振器对比,用随机激励进一步验证了半主动开关型位移-速度控制策略(On-off DBG)是最有效的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7期)

李烈,孙蓓蓓,华海涛[3](2019)在《动力吸振器中橡胶衬套径向刚度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橡胶衬套各结构参数对其径向刚度的影响规律,根据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橡胶衬套的无量纲径向刚度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能同时在长衬套和短衬套工况下与已有理论研究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为了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进行了径向刚度的有限元实例验证.为了获取仿真中所需橡胶材料的主要参数,进行了轴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的误差仅为2.75%.进而进行了系列化仿真并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计算误差仅为5%左右.最后,利用动力吸振器进行橡胶衬套的径向刚度实验,得到了橡胶衬套各结构参数对其径向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橡胶衬套径向刚度随长度和内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外径的增大而减少.(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9年03期)

李凯翔,李鹏,周江贝[4](2019)在《频率自适应动力吸振器设计与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吸振器是广泛使用的减振和降噪的装置,但传统的动力吸振器有效带宽小,对频率失调与最优阻尼比波动敏感,当激振力频率发生偏移或结构自身动特性发生变化时,吸振器处于失谐状态,减振效果急剧下降。本文提出一种具有频率跟踪特性的结构动力吸振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布置在结构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控被控结构振动频率,并根据该频率变化自动调节吸振器刚度参数,使本动力吸振装置固有频率可跟随结构振动频率的变化实时调节,从而达到最大控制效率。文章介绍了具有频率跟踪特性的结构动力吸振器的力学原理,设计加工了原理样件,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频移"特性,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控制器设计了频率自适应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可根据主结构振动频率实施调节控制电压,实现了动力吸振器的频率跟踪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噪声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王世彦[5](2019)在《分布式动力吸振器阵列低频减振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控制液舱结构振动传递为背景,建立了内部含有液舱的单层圆柱壳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动力吸振器的布置位置,布置个数以及振子质量对其减振效果的影响。在液舱的面板和腹板上的多处不同位置布置不同谐振频率的动力吸振器组成阵列,可以使外层圆柱壳在200Hz以下的低频范围内,振动响应降低5-10dB。为液舱结构的振动传递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08-21)

邢子康,申永军,李向红[6](2019)在《接地式叁要素型动力吸振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固定点理论优化接地类型的动力吸振器得到的结果可能不是全局最优参数,在选择其他参数时主系统可以获得更小的振幅,接地类型动力吸振器的优化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以一种接地式叁要素型动力吸振器为对象,通过研究系统参数变化对固定点位置与主系统最大振幅的影响,得到了此吸振器的局部最优参数并分析了它的性能.首先建立了此系统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主系统振幅放大因子,发现系统存在3个与阻尼无关的固定点.固定点中幅值较大点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趋势可以代表最大振幅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趋势,因此利用盛金公式得到了固定点幅值的表达式.为了更加精确,进一步使用数值算法得到了最大振幅与系统参数的关系图,发现系统中存在局部最优参数.通过对比接地式吸振器与接地叁要素型吸振器的最大振幅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趋势,得到了接地式叁要素型吸振器的局部最优参数,并发现当固有频率比小于局部最优频率比时,接地式叁要素型吸振器模型主系统的最大振幅要远小于接地式动力吸振器模型.(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贾富淳,孟宪皆[7](2019)在《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吸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参数型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文中提出一种用于控制杆纵向模态振动的连续参数型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分析了杆纵振和吸振器弯曲振动的模态参数;建立广义坐标下杆-动力吸振器耦合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出传到基础的力与激振力传递率的解析表达式,得到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进行模态振动控制需满足的条件,给出吸振器的设计实例;分析了吸振器的吸振效果,探讨了安装位置对吸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参数型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可同时控制杆的多阶模态振动,并给出有效吸振的频率范围,将吸振安装到杆的前端,可增大有效吸振带宽。(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桃,常锡振[8](2019)在《直联泵动力吸振器的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能够引起水泵的工作失效并产生噪声。以某水泵为研究对象,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对泵组进行模态,结合模态分析结果按照最优阻尼原则计算出动力吸振器的参数,对含有吸振器的泵组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有效地抑制了振动。(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9年07期)

刘子良,张钦,太兴宇,许琦,姚红良[9](2019)在《天棚型转子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阶共振响应过大是转子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天棚型转子动力吸振器的概念及结构规划,将其应用于转子一阶共振抑制。利用有限元理论对吸振器-转子耦合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求解频响函数。基于频响函数规划参数的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最后,分析了抑振性能对各参数的灵敏度。研究结果表明:天棚型转子动力吸振器能有效降低转子一阶共振振幅;其抑振性能比Voigt型吸振器具有更优异的抑振性能;抑振性能对频率比的灵敏度要远大于阻尼比。(本文来源于《风机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杰[10](2019)在《动力吸振器在某车型声学开发中的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动力吸振器设计开发原理,并从整车开发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传动轴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进行动力吸振器的设计。通过运用Head软件中的模态测试模块来确定噪声出现的频率,针对实际噪声工况设计吸振器的参数,并利用仿真和实车道路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吸振器效果进行验证。经验证该吸振器的设计解决了NVH问题,改善了整车的驾乘舒适性。该方法可推广应用到整车其他零件的减振开发设计中去,对整车声学开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汽车与新动力》期刊2019年03期)

动力吸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两种半主动开关控制策略应用到Voigt型动力吸振器中,并进行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首先,建立动力吸振器系统模型,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然后,对两种半主动控制Voigt型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获得最优控制结果和最优参数值,确定了半主动控制的最优策略,对影响优化效果的叁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特性分析。最后,将半主动Voigt型动力吸振器和另外两种传统吸振器对比,用随机激励进一步验证了半主动开关型位移-速度控制策略(On-off DBG)是最有效的控制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吸振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李华峰,陈勇,张涛,丁杨建.基于动柔度方法的管路动力吸振器设计研究[J].中国舰船研究.2019

[2].郎君,申永军,杨绍普.一种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及性能比较[J].振动与冲击.2019

[3].李烈,孙蓓蓓,华海涛.动力吸振器中橡胶衬套径向刚度分析(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9

[4].李凯翔,李鹏,周江贝.频率自适应动力吸振器设计与控制策略[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王世彦.分布式动力吸振器阵列低频减振计算与分析[C].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6].邢子康,申永军,李向红.接地式叁要素型动力吸振器性能分析[J].力学学报.2019

[7].贾富淳,孟宪皆.连续参数型动力吸振器吸振效果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9

[8].吴桃,常锡振.直联泵动力吸振器的设计与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9

[9].刘子良,张钦,太兴宇,许琦,姚红良.天棚型转子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J].风机技术.2019

[10].刘杰.动力吸振器在某车型声学开发中的设计及应用[J].汽车与新动力.2019

标签:;  ;  ;  ;  

动力吸振论文-张琳,李华峰,陈勇,张涛,丁杨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