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楚:《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论文

王楚楚:《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论文

摘要: 《反杜林论》是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批判杜林的同时,正面阐述了许多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诸如公平、自由、法律和生态等观点。而观照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反杜林论》中美好生活思想对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美好生活;新时代

《反杜林论》作为必读经典书目,对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杜林论》成书于19世纪70年代,虽然与新时代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大不相同,但是其中包含的美好生活思想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理论依据。

第三,出现了一些高产作者,但为数不多,有影响的、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体尚未形成。在本次统计范围内,即使包括发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在内,也不过9位作者,上述作者共发表有关文献73篇,占同期有关文献的8.267%。坦率地讲,发文4篇不过年均发表有关研究文献1篇,仅能算某一研究领域的相对多产作者。当然,与发文数量相比,论文的质量和被引率对反应影响力更重要。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首先,将项目拆分成几个大问题。例如“癌症”项目的大问题包括:“癌症的成因”“癌症的预防与治疗”“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癌细胞”等;接着,确定中问题,中问题是直接与教学单元相关的,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例如,“癌症”项目的中问题有“生物变异的类型”“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动物的细胞培养和克隆形成”等;然后再确定小问题甚至更小的问题,小问题的完成有助于完成中问题。例如,“癌症”项目中的小问题有“基因突变的特点和类型”“基因重组的类型”“细胞免疫作用的对象和免疫过程”“什么是细胞株”“克隆培养法”等。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利用该项目的思维导图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网络(图2)。

一、时代背景:无产阶级为美好生活而战

德国,一个滋养着许多哲学家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落后的情况下,仍然绽放思想的活力。而回顾19世纪的德国,在维也纳会议之后,被分裂的邦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剥夺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蓬勃发展,无产阶级运动同时逐渐成熟。在资产阶级光鲜亮丽的背后,无数工人阶级队伍生活贫困交加,徘徊在生存状态的边缘。而当德国变为工人革命中心时,由于德国资产家巩固其领导地位,加剧了对工人队伍压迫。在夹缝和压迫中挣扎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反抗,工人阶级队伍也越发壮大。随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一些趋向于社会主义但是主张通过非革命手段解决阶级矛盾的小资产阶级乘虚而入,以杜林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成为党内受欢迎的思想体系,受到很多哲学思想家的崇拜。杜林用形而上学的方式阐述了道德、法、平等、自由等的问题,实质为资产阶级做辩护。为了彻底消除杜林理论对党内造成的混乱影响,恩格斯决心完成本书工作,并在对杜林思想体系的批判中正面阐述了关于平等、自由、公平、法律、生态等关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内容,为新时代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二、丰富内涵:美好生活的多层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但为了更好满足这些需要,须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方法和立场上,寻找解决的对策。而 《反杜林论》阐述的美好生活思想,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多层向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一) 《反杜林论》中的自由思想

恩格斯在阐述自由与必然关系时,强调: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4]也就是说,对客规规律的认识越清晰和深入,所作出的判断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越准确,人们的选择和行动越自由。为此,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事物才有更充足的前进空间,而这也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5]为此,坚持掌握和运用规律,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从而能促进更加平衡与充分的发展,使发展的质量能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

而恩格斯从辩证法基础出发强调: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2]153为此,自由不是脱离必然的主观随意,自由的根本在于充分了解并运用现实规律。

从满足人民基本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而至,发展始终处于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但是,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以此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新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解决发展动力、不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内部和外部联动以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等问题。为此,深入认识和掌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对发展的认识达到自由状态,才能对经济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等规律运用自如,注重发展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杜林构建了一个完全绝对的平等观念,从 “两个人”的完全平等中建立了社会的 “基本模式”,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主要由于暴力的发生。

课堂教学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初中青年数学教师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那么如何在短期内能够做到让领导放心、家长信任、学生喜欢,进而站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呢?

此外,恩格斯批评杜林将不平等视为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平等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根本上由社会经济所决定,并认为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会产生相应的平等观念。例如,资产阶级平等观虽然在反抗封建制度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形式主义的实质。人们虽然摆脱了封建束缚,但是在资本主义平等观的幌子下,迅速沦为无产者,成为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被剥削,而这最终取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随着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提出,无产阶级在采取批判态度的同时,认为平等不在于形式,而根本在于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方面的真正平等。为此,无产阶级认为,平等的终极目标即废除阶级自身及其所产生的任何差别。

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揭示了杜林平等观的实质及其反动性。恩格斯揭露杜林学说中所涉及到的 “两个人”理论具有抽象性,为杜林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杜林的平等观自认为貌似逃脱了现实,但恩格斯一针见血的指出,杜林 “这些观点是或多或少地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相适应的表现”[2]136,还有从有关文献进行抄袭来臆造,但是文献也是有现实基础的,不过杜林把它歪曲了。杜林抽象地谈 “完全平等”,认为平等具有超阶级性,从根本上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压迫,使资产阶级的不平等永恒化。

(三) 《反杜林论》中的法治思想

杜林哲学体系重在把认识对象划分为 “简单的要素”,并运用公理推论要素,再运行到社会历史中,为自己理论创造的永恒真理奠定基础。杜林认为依据该方法可以使自己创造的法律学说具有普世性,成为永恒真理。但是,杜林在吹嘘对法律的认识时,表明了他对法律了解的无知,也显示了杜林法律学说的历史唯心主义。

法律最根本表现为统治阶级意志。但杜林将资产阶级民法说成是不公正,因它确认了基于暴力的所有制。为此,杜林颠倒了暴力和经济的实质关系,抹煞了民法的阶级本质。另外,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刑法与原始公社的民族复仇一样,将两者实质混淆起来,同样掩盖了刑法的阶级本质。而作为社会的上层建构,法律的实质和内容从根本上由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但杜林基于先验主义逻辑理解法律本质,显然是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综上而言,颅脑MRI扫描及增强扫描在脑膜瘤诊断中有较高符合率,具可定位和定性诊断,能为早期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指导,可作为脑膜瘤首要诊断方法。

(四)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思想

在杜林理论中存在着典型的先验主义,杜林认为原则的产生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后者要适应前者。并且,杜林认为思维与自然界相对立,从而陷入唯心主义论。而恩格斯则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2]74因此,自然存在于人类之前,人类及其思想都不是凭空而出,归根到底由自然界所产生。另外,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即把自然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揭示自然界内在的运动规律。由此可以明白,自然界存在客观的自然法则,不会因为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更不允许人类违反其客观规律。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肝癌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3)与参照组(n=43)。其中,男性肝癌患者61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龄35周岁,最大年龄73周岁,中位年龄(51.09±10.36)周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了解本研究内容,主观自愿参与本研究;(2)经病理确诊为肝癌[1]。排除标准:(1)预估存活时间少于3个月;(2)病案资料不全。

三、时代启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措施

依据社会福利政策的功能,可以分为社会福利方向和路线指引型政策、环境和条件整备型政策、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型政策。后两类政策具有明显的时限性,主要是为了较快地针对现实情况而制定的,现实情况一旦发生较大改变,这些政策就或者失去了作用对象或者失去了指向目标,也就没有执行价值。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限规定,这些政策将继续作为有效政策存在。大量这样政策的存在,就会导致“政策丛林”现象发生,设定政策时限,保障过时的政策及时退出政策空间,是维持政策生态的一个必要手段③。

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然成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阻碍。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措施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掌握发展规律,践行新发展理念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必然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转化为自由。因为,关于客观存在的现实规律,对其进行深入认识则可以达到自由状态,而对其没有了解,则即不自由,处于盲目阶段。但是,通过实践过程,必然可以发展为自由,并且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验证人们是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杜林的自由观点与他的抽象平等观认识方法相一致,认为自由既是 “合理的认识”,也是 “本能的冲动”,即强调了自由是纯主观的意志,而对现实存在的规律放置一旁。另一方面,杜林又认为自由是 “按照先天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2]153,即强调必然性的作用。杜林在自由问题上表现的折中主义,表明了杜林哲学体系内的自相矛盾,体现了杜林对辩证法的不理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解释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即主要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问题仍需重视;民生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面对许多艰难挑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旧艰巨等。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恩格斯认为: “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146并且,恩格斯强调 “平等是正义的表现”[6]。

为此,我们现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一部分人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7]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们真正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公平与正义能够落实到人们切实利益中。

1)政府部门应加强建筑抗震设防设计审核力度,增强建筑的抗震性,注重高烈度区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而公平正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涵盖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所以,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保证司法公正,保证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保证生态环境正义等。而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和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全面深化改革,使我们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更能体现平等原则,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向和道路问题极其重要,不能在道路问题上模糊。而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最佳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党的领导应运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助于践行人们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则,有助于保证我国法治维护党的意志与捍卫人民利益。另外,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把维护党中央权威作为根本要求,同时有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及提升党的领导能力。

(四)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自然界具有内在的法则与规律,其客观性不容任何人践踏。人类一旦毁坏环境,必会遭遇相应的自然报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人类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即和谐共生,两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类不能无休止地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不能糟蹋干净的空气、河流等,应充分认识和把握我们所依赖的自然家园的内在规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并且,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角度讲,追求环境优美,已是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之一。为此,我们应秉持正确的生态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现在践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立足于 《反杜林论》这一经典原著,深刻领会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好生活思想,不仅能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 《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而且能为如何满足人们在新时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严文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98.

[6]段忠桥.平等是正义的表现———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J].哲学研究, 2018(4).

[7] 冯国权,刘军民.正圆中国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6:214.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9)07-0025-04

收稿日期:2019-06-12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南疆高校大学生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认识研究” (MY201806)。

作者简介:王楚楚 (1994-),女,山西壶关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李成林]

标签:;  ;  ;  ;  ;  ;  ;  ;  ;  ;  ;  ;  ;  ;  ;  ;  

王楚楚:《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