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论文和设计-周勇

全文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该副车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管状;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壁上;所述上摆臂吊耳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下摆臂吊耳通过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工字梁,所述工字梁在所述本体内贯通所述本体。本申请所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中,纵梁的本体为中空管状,其上设置有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在中空管状的本体内设置工字梁,当纵梁与横梁固定形成副车架后,工字梁的设置能够大大地提高横梁的抗扭转能力。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组件和第二加强件提高了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的疲劳寿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管状;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壁上;所述上摆臂吊耳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下摆臂吊耳通过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工字梁,所述工字梁在所述本体内贯通所述本体。

设计方案

1.一种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管状;

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壁上;

所述上摆臂吊耳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所述下摆臂吊耳通过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工字梁,所述工字梁在所述本体内贯通所述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导向加强支架;

所述上摆臂吊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导向加强支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端部,所述导向加强支架沿着所述本体延伸地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横向加强支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所述横向加强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垂向加强筋,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垂向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的中部,且所述垂向加强筋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垂直地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吊耳包括加厚侧板和非加厚侧板;所述加厚侧板相对于所述本体为悬空状态;所述非加厚侧板通过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为三角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与所述本体一体铸造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连接点。

9.一种副车架,包括横梁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纵梁,所述横梁和所述副车架纵梁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副车架纵梁相连的端部设置为喇叭口形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

背景技术

承载式车身通常均需要通过副车架的方式来连接底盘悬架和车身,用以将路面各种复杂激励通过轮胎,悬架以及副车架传递到车身。

副车架不但需要准确直观的传递路面激励从而为驾驶员产生路感,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抵抗振动,较大激励带来的部件强度和疲劳寿命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副车架各方向上具备一定刚度,以及在特殊极限工况受力作用下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和疲劳寿命要求,成为了副车架设计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副车架的强度和疲劳寿命。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纵梁,其中,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为中空管状;

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壁上;

所述上摆臂吊耳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所述下摆臂吊耳通过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所述本体内设置有工字梁,所述工字梁在所述本体内贯通所述本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导向加强支架;

所述上摆臂吊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所述导向加强支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端部,所述导向加强支架沿着所述本体延伸地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横向加强支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所述横向加强支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垂向加强筋,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垂向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的中部,且所述垂向加强筋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垂直地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下摆臂吊耳包括加厚侧板和非加厚侧板;所述加厚侧板相对于所述本体为悬空状态;所述非加厚侧板通过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本体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为三角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上摆臂吊耳和所述下摆臂吊耳均与所述本体一体铸造成型。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连接点。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包括横梁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纵梁,所述横梁和所述副车架纵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梁与所述副车架纵梁相连的端部设置为喇叭口形状。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中,纵梁的本体为中空管状,其上设置有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在中空管状的本体内设置工字梁,当纵梁与横梁固定形成副车架后,工字梁的设置能够大大地提高横梁的抗扭转能力。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组件和第二加强件提高了上摆臂吊耳和下摆臂吊耳的疲劳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副车架纵梁的第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副车架纵梁的第二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副车架纵梁的第三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副车架纵梁;

11-本体;

12-上摆臂吊耳;

121-第一侧板;

122-第二侧板;

13-下摆臂吊耳;

131-加厚侧板;

14-导向加强支架;

15-横向加强支架;

16-垂向加强筋;

17-工字梁;

18-车身连接点;

2-横梁。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副车架纵梁1,可以与横梁2共同组成副车架。如图1所示,即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其中,虚线框出的部分主要揭示了副车架纵梁1的结构。

如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纵梁1包括本体11、上摆臂吊耳12和下摆臂吊耳13。其中,本体11为中空管状,上摆臂吊耳12和下摆臂吊耳13均固定设置在本体11的外壁上;上摆臂吊耳12通过第一加强组件与本体11相连;下摆臂吊耳13通过第二加强件与本体11相连;本体11内设置有工字梁17,工字梁17在本体11内贯通本体11。

上述的上摆臂吊耳12和下摆臂吊耳13均可以通过铸造工艺与纵梁一体成型,具体可以是通过砂芯铸造工艺。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组件和第二加强件保证了吊耳的强度以及疲劳强度要求。

纵梁本体11的内部设置工字梁17,该工字梁17贯通本体11,经过上摆臂吊耳12和下摆臂吊耳13的位置,极大的加强了与纵梁连接的横梁2的抗扭转能力。

由于保证了强度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不用设置中间横梁,保证了电机的布置空间。

具体地,第一加强组件包括导向加强支架14;上摆臂吊耳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导向加强支架1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侧板121的一端端部,导向加强支架14沿着本体11延伸地固定在本体11上。该导向加强支架14可以是焊接固定在本体11上,与第一侧板121支架具有一定的角度,随着本体11的形状,大致地沿本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导向加强支架14不仅对第一侧板121这一侧起到加强的作用,还能在与上摆臂安装时起到导向作用,使装配更顺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横向加强支架15,位于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之间,横向加强支架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固定连接。横向加强支架15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之间,能同时对第一侧板121和第二侧板122起到加强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加强组件还包括:垂向加强筋16,固定在本体11上。垂向加强筋1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侧板122的中部,且垂向加强筋16与第二侧板122相垂直地向远离第一侧板121的方向延伸。垂向加强筋16可以焊接固定在本体11上,与第二侧板122之间相互垂直,对第二侧板122这一侧起到加强作用。

如图4所示,下摆臂吊耳13可以包括加厚侧板131和非加厚侧板,加厚侧板131相对于本体11为悬空状态,非加厚侧板通过上述第二加强件与本体11相连。通过将悬空侧板设置为加厚,非悬空的侧板与第二加强件相连的方式提高强度,该第二加强件可以是三角加强筋,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加强筋。优选的是采用三角加强筋,形状与非加厚侧板及本体11支架更为贴合。

另外,在本体11上优选地设置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车身连接点18,从而通过该车身连接点18使副车架纵梁1与车身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包括横梁2以及上述副车架纵梁1,横梁2和副车架纵梁1固定连接。该副车架能够保证电机安装的需要,同时保证强度。

优选地,横梁2与副车架纵梁1相连的端部设置为喇叭口形状。通过将横梁2端部设置为喇叭口状,能够有效地传递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了疲劳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4337.5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535206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B62D 21/02

专利分类号:B62D21/02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01135 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两江大道618号

发明人:周勇;班山岭;胡鹏;董立强

第一发明人:周勇

当前权利人: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刚;龚敏

代理机构:1144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副车架纵梁及副车架论文和设计-周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