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飞:借力社会科学普及助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论文

韩飞:借力社会科学普及助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众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须更加重视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要努力创造和擅于使用各种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过程融入到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践活动中来。实践证明,高校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党的重要理论宣传武器,理应冲锋在前,为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挥更有实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化;新时代;普及;繁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宏观理论,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科学领域更趋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因此在新时代文化校园建设中探索如何通过社会科学普及,更好地面向高校广大师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正是当前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们需要关注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阐释社会科学普及因何成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阵地开始,深入剖析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核心任务所应包括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新时代里须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科学普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阵地

社会科学普及,一般主要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以较为浅显易懂、且方便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向普通大众介绍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社会科学理论,进而传播社会科学的正确思想,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的活动。在我国,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途径或形式,包括可以使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还可以是举办社会科学讲座、论坛、座谈会,组织宣讲、演出、播放公益广告,以及进行各类知识竞赛等活动。

早在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推动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专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该计划一经实施,就极大地调动起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提升了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繁荣计划”不仅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和快速发展,而且也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现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特别强调: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深入实施“繁荣计划”,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2]

正是在“繁荣计划”的引导下,如今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纷纷建立起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阵地。首先,联合高校与社会的广泛“智力”投入或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被认定为社会科学普及的重点建设项目。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社会科学普及只有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钻研,并深入开展对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做宣传,才能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其次,要重点加强那些能够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作品的推广普及。为适应新时代全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的现实需要,高校可通过发挥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开设“名师讲堂”、教学沙龙等活动,并且组织专家来撰写高质量的社科普及读物,旨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又能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再次,还须重点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新时代里,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必须坚持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主线,秉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着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高校在建设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时,就应重点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成果和精品著作,加强相关领域的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并鼓励高校多参与和设立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组织,积极推动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工作。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社会科学普及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3]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高校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理应更加重视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要努力创造和擅于使用各种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过程融入到社会科学普及的实践活动中来。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使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与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有机结合,而且还有助于将那些传统的与现代的,校内的与校外的、显性的和隐性的等各类社会科学普及资源得到全面整合,充分保证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传播的同时又能在价值观方面获得正确引领。[4]

其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要创设更具时代特色的媒介环境,通过技术整合拓展现代科普形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后现代社会”各种新媒体终端的出现正成为社会思潮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最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例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就往往不是只注重采取有组织、有计划、公开性的宣传活动,同时还更侧重采用带有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的新媒体向普通公民(尤其是社会青少年群体)传播社会政治文化,又隐性地灌输了资产阶级思想。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或娱乐的时间达到每天六小时以上。[11]可见,由商业新媒体所打造起来的、几乎覆盖社会每个角落的这样一个全新信息传播环境,已成为直接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育和塑造正确的思想认识与政治观念的重要场域。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如果不去主动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那就等于不仅是主动放弃了掌握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隐性宣传武器,同时也很可能意味着会丧失掉对培育高校广大师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块主阵地。因此,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唯有尽快掌握和利用好各类新媒体终端,主动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变化的新局面,才能占领好、巩固好、建设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这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效性展现更多新作为和新贡献。

其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的第二个核心任务是要向广大师生积极反映新思想、展现新成果。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6]新时代不仅要孕育新思想,而且新时代也呼唤着新思想来引领中国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指引未来中国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确定什么样的制度而诞生,它不仅内涵丰富、理论充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为解决好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确立起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新举措、制定出一系列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规章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方略和指导方针。另一方面,新思想的背后还彰显着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各个领域崭新成果。在经济建设方面,2018年我国GDP总量已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的2.7倍、德国的3.5倍,是大约同期日本、德国、英国和俄罗斯这四个国家的GDP之和。在政治建设方面,我国正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起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支撑、以协商民主为形式、以法治为根本依托、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动力的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正确把握文化的建设和改革方向,推动着我国艺术创作生产的日益活跃繁荣,并且还建立起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文化开放水平,培养和造就起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在社会建设方面,无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营造高质量的创业就业环境、普遍增加广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抑或是稳步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更加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基本社会服务等,我国都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进步,就连美国的《赫芬顿邮报》也发出赞叹: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7]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仅我国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就分别增长一倍左右,森林覆盖率已增至21.66%。[8]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主流的和严肃的。 由于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手段已经完全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学习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它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但也会对其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更好发挥社科普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推动作用

再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要重视满足公开实用性的特点,建设起安全可靠的大数据资源体系。过去,社会科学普及要想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宣传工作,往往必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种资源。实施这种社会成本过高、重复支出现象严重的宣传普及工作,其必然结果就是容易导致社科普及的对象范围变窄、普及的内容相当有限、普及的实效性也明显不高。然而随着新媒体和大数据的出现,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而可以凭借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ipad等)连接到大数据来建立起具备反馈机制,形成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新文化传播通道,并以此满足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迫切希望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及时获取更多延伸性理论知识的真实需求。所以大数据的出现,一方面使得高校在社会科学普及应用上,已经能够随时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或者不同的普及形式来科学精准地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受众对象;另一方面则是对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建设起安全可靠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才能确保社会科学普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助推器。

2.确定命题内容。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平时的口语交际训练都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所以口语交际的评价也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命题的内容一定要有与交际话题相适应的交际情境,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首先,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的第一个核心任务是要令广大师生能够正确解读新时代、认识新矛盾。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新时代”这个特殊名词的提出,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文当中,它被认为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所作出的关于我国未来继续深入发展新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面向“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将会在党的领导下,依次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也随之来临。而作为党的理论新飞跃、行动新指南、思想新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助推着人民群众在政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有效组织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而且它还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努力拼搏,奋勇前进。新时代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5]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新时代”必然会有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高校的社会科学普及就是要科学引导大学生去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所引发的新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而形成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提出更高的要求时,社会科学普及就理所应当地重点围绕如何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如何坚持绿色低碳,让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如何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等问题展开多形式、多维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把出现的新矛盾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再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的第三个核心任务是要让广大师生牢记承担新使命、呈现新作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也同时开始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该如何引导高校广大师生明大势、看大局,科学而又正确地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既对我国当下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又能把我国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就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必须主动承担起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努力扮演好新思想的理论家、传播者角色,执行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参与者的任务,培育起师生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赋予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还必须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同时又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把宣传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当前社会科学普及的核心任务。事实上,除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外,最终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被视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一次飞跃。大学生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才能从实践中检验自己和发展自己。由此可见,社会科学普及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让广大师生去牢记自己承担的新使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已经树立起来的使命感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勇于呈现个人新作为的动力来源,真正达到令广大师生都能在思想上获得高度统一、在政治上变得团结一心,在行动上保持步伐一致的目的,自始至终做到拥护党、信任党、跟党走,激发起师生们万众一心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要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和理论空间。新时代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然要创造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而社会科学普及就以其包含对象的广泛社会性、普及内容的强烈针对性,以及宣传效果的影响长期性等特点,有效实现打造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文化校园品牌话语场所的目的。同时,要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讲述中国话语,都必须、也离不开一个更为广阔的中国化理论空间。事实上,与过去宽泛地学习马恩斯列毛这样一种整体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需要把更多的理论研究空间置换于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高校也只有通过不断扩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场所,才能有助于推动广大师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领会有着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正确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我们党正站在更高起点上总结历史,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凝聚全党智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领导全国人民朝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永远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0]高校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党的理论宣传武器,理应冲锋在前,为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挥更为有力的推动作用。

整体机构展开运动仿真对于地面验证十分有意义,考虑到机构是对称机构,简化模型的时候可以只针对一半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图21为模块展开吊点轨迹图,得到构成曲面支撑点运动轨迹,为地面模拟吊挂实验设计提供参数依据。

复次,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须合理搭建更具大众化特点的平台载体,汇聚创新元素形成传播合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被人们视作仅仅是社会科学联合会及其所属学会的事情,而高校的教师大多只能通过申报课题、参与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间接地参与社会科学普及建设和发展工作。这反映出传统的社会科学普及由于其自身平台载体的限制,导致在进入新时代以后较难适应与高校间开展深入密切合作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高校中的教育、科研、宣传等部门和机构在融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时,常常出现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协调的情况。因此,为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形成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就迫切呼唤高校能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更具大众化的平台载体,如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用的图书馆、校史馆等场馆类文化载体;整合各类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在线阅读、有声读物等资源类媒介载体;动员高校师生广泛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活动的知识竞赛、作品征集、成果展示等文娱类互动载体。而搭建更具大众化特点的平台载体时还必须要重视把握社会科学普及的特殊规律,汇聚精准的创新原则、丰富的创新形式、充实的创新内容、完善的创新体系等各类创新元素,形成更富时效性的传播合力。

覆膜试验待啤酒大麦出苗后,每天观察生长情况并记载,同时记载各物候期。成熟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进行考种,测量其株高、穗长、穗粒数、分蘖数等指标。收获时,将不同处理分开单收、单脱、单计产,最后折合单位面积产量。

另外,高校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时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高校的科普实力。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若想充分展现社会科学普及的魅力并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的吸引力,那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社会科学普及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努力开发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活动策划、组织宣传和关系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外,同时又必须重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激发起整个人才队伍服务于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工作活力和发展潜力。为此,社科联上级管理部门和高校党委必须一方面重视调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地位上的差异,着力完善高校内部社会科学普及的组织机构建设,并通过不断增设人力、物力、经费等各方面条件来缩小两者间的实际差距,让每一名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都能够安心工作、尽心投入、放心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科学制定高校社会科学普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其它相关政策性文件,如此既能为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起卓有成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同时又能持续调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进而有效提升高校的科普实力。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05-05(01).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1-11-0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3_zcwj/201111/xxgk_126304.html.

[4]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24-2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161.

[6]习近平.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8-11-24(01).

[7]李婕.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热点聚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16(03).

[8]李斌等.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绿色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8(04).

[9]习近平.出席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01).

[10]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9-30(01).

[11]孙瑞婷.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06):70.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Han Fei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ZheJiang YiWu 322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Faced with numerou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heory as their core task in the work of popularizing social sciences.And more,they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and make good use of all kinds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integrat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 into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popularizing social sciences.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aganda weapon of the Party,must lead in the charge,and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o actively implement the Party's line,principles and policies.

Keywords:Sinicization;New Age;Popularization;Prosperity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冀L 1500023(2019)03-0001-05

作者简介:韩飞,男,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教改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2018jg01)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四个自信”目标导向推动“概论”课教学立体化改革》(jg2018071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赵永红)

标签:;  ;  ;  ;  ;  ;  ;  ;  ;  ;  ;  

韩飞:借力社会科学普及助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