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上,准确地表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醒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人民二字高频率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始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核心地位。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党的百年华诞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1)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始终,体现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在政治建设过程中,体现人民当家作的本质,强化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站在人民角度,增进人民福祉,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建设方面,要用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制确保绿水青山,并用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其变为金山银山,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主要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路径以及重大意义。论文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本章主要论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观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且合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辩证扬弃和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成。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本章主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萌芽、形成、成熟的三个阶段。从革命家庭培养的人民情怀、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地方工作时期形成的执政为民理念,系统梳理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第三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本章主要从价值取向、政治要求、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障、改善民生、世界共享七个方面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另外,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创新性和继承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特征。第四章,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章主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述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理论问题主要从教条主义、空泛化、泛意识形态化三个方面,提出学习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必须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现实问题主要从人民群众当前的现实关切出发,分析腐败、教育、人口、住房、资本无序扩张、收入分配等与老百姓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让人民切实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五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本章主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角度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教育活动等学习活动载体当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路径。第六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本章主要从理论、实践、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党性和人民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实践意义主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民族复兴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世界的意义主要从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两个方面诠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用中国之治驳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展现出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规律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汪含[2](2020)在《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时,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仅仅依靠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因素,全民族共同参与抗战。因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并据此在抗战年代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各阶级的支持,而从地主阶级的角度深入中共的政策,更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实施统战政策中经验的灵活性与不足之处。山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敌后战场,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更有代表意义,有利于推进统战理论的建设。本文坚持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政策依据与实施条件的深入探究,系统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分析了中共对地主统战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其中具体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采取了“三三制”政策、征收救国公粮政策、“减租减息”政策,并分析了地主阶级对政策的应对;论述了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效果,由地主的心态变迁映射出中共实施统战政策的积极影响和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通过这些进而反映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联合地主实施的各项政策,使得地主阶级的心态经历了由怀疑、消极对抗到委屈、服从,最终到信任、支持的转变过程。地主阶级心态的转变体现了中共领导的积极作用,也折射出中共政策实施中的缺陷,同时展示出中共在面对政策带来的种种问题时敢于承认、坚决纠正反思的决心和态度。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站起来抗战的积极性,团结了各阶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建设问题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田光辉[3](2016)在《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瓦乡人,是指居住在湖南省沅水中游及其支流流域,以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和古丈等县交界地带为主要分布区域且具有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的族群。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瓦乡人人口达50多万人,其中沅陵县瓦乡人人口最多,达30多万人。瓦乡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瓦乡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族群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族群文化。根据湖南省《关于沅陵县民族成分遗留问题的批复》(湘族[1994]27号)文件,沅陵瓦乡人分别归属到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之中。尽管大部分瓦乡人获得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身份,有的瓦乡人家庭甚至存在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民族成分。但是,瓦乡人依然认同以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为标志的瓦乡人族群身份,族群认同意识依然强烈。瓦乡人是一个曾在民族识别中存在广泛争议的族群,也是置身于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间的边缘族群。长时间的边缘族群身份使得瓦乡人淡化了民族身份意识,这让瓦乡人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成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重要推力。瓦乡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瓦乡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瓦乡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瓦乡人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包括:抵御外侮、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土重迁、热爱家乡的族群自尊意识;诚实守信、情义为本的为人处世规范;团结和睦、互助协作的社会关系法则;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族群自立之道等等。瓦乡人传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背景下,加强瓦乡人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有利于增强瓦乡人凝聚力,激发瓦乡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瓦乡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变迁是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瓦乡人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对瓦乡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领域,有关瓦乡人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也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不断推进,原本相对封闭的瓦乡人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瓦乡人传统文化也正在发生变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瓦乡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出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反思其得失,以期通过对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研究,可以弥补瓦乡人文化研究方面的缺失,同时,也为那些具备相似经历的边缘族群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导言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第一章对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地介绍。第二章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分析,详细分析了瓦乡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及其当代变迁。第三章详细分析了瓦乡人政治、经济、婚丧寿诞、家庭与教育等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瓦乡人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生产生活习俗、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第五章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并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民族通婚、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了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等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瓦乡人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文化的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异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新的进步的瓦乡人文化,实现瓦乡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邓艳[4](2013)在《中国基层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基层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基层政府的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府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基层政府诚信成为政府诚信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基层政府诚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层政府的诚信力不断弱化,使基层政府在具体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行政执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影响着基层政府诚信形象。基层政府只有处理好与公民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执政为民的宗旨,取得公民的信任、支持与尊重,才能获得好声望并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基层政府的诚信研究已处在不断探索与创新阶段,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诚信建设的理想模式,已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诚信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但对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的研究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查阅、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的角度,从全面建成和谐社会呼唤诚信建设的现实入手,阐明了基层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与基层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性。针对和谐社会下中国基层政府诚信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加强基层政府诚信文化建设、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执行能力、完善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基层政府内在道德机制。最终提升基层政府的诚信形象,保证基层政权的公信力,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打牢坚实的基层基础。
孙冰冰[5](2012)在《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兴国、文化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研究之风空前活跃,实践领域不断扩展。文化与地税工作相结合是地税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全面开展地税文化建设,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带好队,收好税”的有力抓手,是优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干部素质的一条治本之策。本文重点运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湖南地税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调研,选择了一市州地税局和一区县地税局进行重点解剖,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当前地税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系统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兴税的良策。本文针对工作实际,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地税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创新重点和具体提升途径,旨在为湖南地税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科学管理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从而更有助于发挥地税职能,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
徐晓娟[6](2012)在《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是社会性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与他人产生交往,从而发生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交往与合作密不可分,信任与人类的交往活动联系密切。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信用是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政府公信力是一国社会信用状况的传感器,是社会信任危机程度的标尺。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以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为研究对象,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本项研究的背景、现状、逻辑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相关要素概述”厘清了公信力与信任、信用和诚信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评价标准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阐明了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公民各自行为失范的表现,然后上升到宏观层面,得出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公信力互动逻辑的基本结论: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催化剂。并将二者互动模式分为两种:顺畅模式和梗阻模式。第三章阐明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原因。第四章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及经验教训,给出了一些改善路径: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健全政府公信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的问责和赔偿机制。最后一部分即结束语,总结归纳本项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政府公信力问题,深刻剖析了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并综合归纳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郑林华[7](2010)在《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角度,根据墨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索墨家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墨家是中国先秦诸子时期代表必要劳动需求者利益的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及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墨家思想的重要性往往为中共党史学界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此,无论是对于墨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研究,还是对于墨家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影响的研究,在当前都显得非常薄弱。实际上,墨学自近代复兴以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一度压倒儒学,“墨学救国”成为当时的思想潮流。西方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后,中国多数的探索者出于中西会通的文化心理,将墨学与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相融合。墨学复兴为来自异质文化的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在中国扎根。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诸健将以与西方文化相会通的墨学为武器,批判儒学,推动思想解放。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具有重要影响。以毛泽东、蔡和森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也是提倡和学习借鉴墨家思想的。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墨家精神。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典型代表,可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墨家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墨家思想是延安精神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根源。因此,如果要坚持党员干部“革命化”,防止党员干部腐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应坚持和提倡墨家美德,防范和制止杨朱个体本位纵欲主义思想的泛滥。墨家思想对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建设方面,墨家“兼爱”的平民性以及维护下层劳动人民利益的主张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为人民群众服务,墨家“尚力”“非命”的主张有利于党员干部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作风建设方面,墨家“以自苦为极”的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坚持艰苦奋斗,墨家“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言行一致,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有利于党员干部为了全局利益勇于奉献牺牲;组织建设方面,墨家“尚贤”的主张有利于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方面,“墨者之法”有利于增强和树立制度的权威,墨家“尚同”的主张有利于坚持民主集中制;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墨家“节用”的主张有利于党员干部坚持勤俭节约,墨家强烈反对奢侈纵欲的观念有利于防止干部腐化,建设廉政文化。可以说,墨家思想对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诸家难以替代的意义。当然,作为产生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墨家思想也有其无法超越的局限性,比如墨家首领的绝对专断、浓厚的平均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主张“信天明鬼”的迷信,等等,这些都是墨家思想的局限。因此,在吸收墨家思想精华的同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将墨家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林则田,李春才,王克红,马耀南[8](2000)在《“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文中认为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疗设备采购中吃"回扣"等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时有发生,黑洞般地吞蚀着国有资金。如何从源头上杜绝这种腐败的滋生、蔓延,切实加强廉政建设?郑州市卫生局自1998年起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公开招标规范医疗设备采购行为,既有效地堵塞了采购中的漏洞,保护了干部,而且节约开支,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政府采购制确是一项顺应改革浪潮,标本兼治不正之风的成功举措。
二、“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趋势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二、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
三、邓小平围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人民观 |
四、江泽民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观 |
五、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民观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思想借鉴 |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合理吸收和借鉴 |
二、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超越 |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一节 人民情怀的萌芽 |
一、革命家庭培养质朴的人民情怀 |
二、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 |
二、清正廉洁、严格党风党纪 |
三、情为民系、执政为民 |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熟 |
一、治国理政中坚定为党为民的初心 |
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 |
一、价值取向——围绕人民的奋斗目标 |
二、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为民用好权 |
三、经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四、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五、生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生态 |
六、改善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
七、世界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基本特征 |
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创新性和继承性相统一 |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
第四章 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 |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教条化 |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空泛化 |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泛意识形态化 |
第二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对策 |
一、腐败问题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
二、缺失公平的教育内卷阻碍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三、人口问题影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
四、高房价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
五、资本无序扩张损害人民利益 |
六、收入分配问题妨碍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 |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三、全面深化改革 |
第二节 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一、加强思想建设 |
二、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
三、积极推进党群联动制度机制建设 |
第三节 充分利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教育载体 |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
二、践行“三严三实”锻造人民公仆 |
三、“两学一做”体现人民政党的本色 |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强化对人民的责任 |
五、党史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的百年历史 |
第六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意义 |
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二、完美诠释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
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践意义 |
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对世界的意义 |
一、向世界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最高价值理念 |
二、有力地驳斥了历史终结论,展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 |
三、展示了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学术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简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1.学术观点新颖 |
2.研究思路新颖 |
一、政策依据与实施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
(一)中共联合地主的政策依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历史必然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
(二)中共开辟山东抗日根据 |
1.中共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背景 |
2.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
二、中共对地主统战政策的实施与推进 |
(一)“三三制”政策 |
1.“三三制”政策及其具体内涵 |
2.地主参与“三三制”政权建设 |
(二)征收救国公粮政策 |
1.征收救国公粮政策的背景及实施 |
2.地主对于征收救国公粮政策的回应及山东抗日政府的应对 |
(三)“减租减息”政策 |
1.“减租减息”政策及其具体内涵 |
2.“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与地主阶级的应对 |
三、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效果 |
(一)中共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地主阶级的变化 |
1.地主阶级生活状态的变化 |
2.地主阶级拥有土地的变化 |
(二)由地主的心态变迁探索中共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
1.地主的心态变迁 |
2.党员干部的积极行为使得地主转变态度 |
3.中共的革命斗争对地主心态变迁的积极影响 |
(三)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
1.泛滥的传统封建奴役思想与政策冲突问题 |
2.上层政策的问题 |
3.干部素质问题 |
四、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的历史意义 |
1.践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
2.发展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共联合地主实施政策的现实启示 |
1.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
2.对于坚持走“群众路线”具有指导作用 |
3.继续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和统战理论 |
4.深思统战下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综述 |
(三)瓦乡人文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采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采用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五、关键概念界定、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关键概念界定 |
(二)主要观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四)不足 |
六、田野点概貌、田野调查情况和有关事项说明 |
(一)田野点概貌 |
(二)田野调查情况 |
(三)有关事项说明 |
第一章 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
一、瓦乡人历史源流 |
(一)瓦乡人的族源 |
(二)瓦乡人的族称与族属 |
(三)瓦乡人的族群意识 |
(四)瓦乡人主要聚居区域隶属沿革 |
(五)新中国成立后瓦乡人的人口与分布 |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 |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瓦乡人物质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服饰的特点 |
(二)瓦乡人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
二、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饮食习俗 |
(二)瓦乡人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三、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传统住房的式样与建造 |
(二)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
四、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
(一)传统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 |
(二)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
五、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
(一)生产生活传统用具 |
(二)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瓦乡人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 |
(二)瓦乡人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二、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经济制度概况 |
(二)瓦乡人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三、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婚姻制度文化 |
(二)瓦乡人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四、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家庭制度文化 |
(二)瓦乡人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五、丧葬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丧葬习俗 |
(二)瓦乡人丧葬习俗的当代变迁 |
六、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寿诞礼仪 |
(二)瓦乡人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
七、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教育 |
(二)瓦乡人传统教育的功能 |
(三)瓦乡人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瓦乡人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信仰 |
(二)瓦乡人地区外来宗教 |
(三)瓦乡人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
二、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节日文化 |
(二)瓦乡人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
三、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生产生活传统习俗 |
(二)瓦乡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
四、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
(一)瓦乡人传统口头文学 |
(二)瓦乡人传统表演艺术 |
(三)瓦乡人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
五、思想观念的当代变迁 |
(一)价值观念转变 |
(二)维权意识增强 |
(三)健康观念增强 |
(四)审美观念转变 |
(五)思维方式转变 |
(六)文化意识增强 |
(七)族群认同强化 |
(八)国家认同强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与模式 |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 |
(一)国家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 |
(二)积极吸收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 |
(三)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化 |
(四)族群语言传承面临极大挑战 |
(五)不和谐文化因素增多 |
(六)变迁程度不平衡 |
(七)同质化倾向明显 |
(八)具有不可逆与可引导性 |
(九)按由外到内的层次递进 |
二、影响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因素 |
(一)地理环境 |
(二)教育 |
(三)大众传媒 |
(四)族际通婚 |
(五)社会变革 |
(六)国家政策 |
(七)经济与技术发展 |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模式 |
(一)文化涵化 |
(二)文化传播 |
本章小结 |
思考与讨论 |
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 |
(一)瓦乡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
(二)瓦乡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
二、瓦乡人文化的未来——在调适中发展 |
(一)瓦乡人的文化发展 |
(二)在文化调适中寻求社会发展 |
三、瓦乡人的族群认同及其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
(一)瓦乡人是一个多民族复合体 |
(二)瓦乡人的族群认同 |
(三)瓦乡人族群认同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B 调查问卷(节选) |
(4)中国基层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基层政府诚信问题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
1.2 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研究的意义 |
2 我国基层政府诚信的现状 |
2.1 基层政府行政角色出现了错位影响了其信誉 |
2.2 基层政府行政责任出现了偏差影响了其信誉 |
2.3 基层政府行政行为出现了缺失影响了其信誉 |
2.4 基层政府信用意识出现了弱化影响了其信誉 |
3 我国基层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 |
3.1 基层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
3.2 基层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破坏了信用的基础 |
3.3 基层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运行 |
3.4 基层政府的失信行为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权威 |
4 我国基层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
4.1 传统官文化根深蒂固 |
4.2 各种利益关系相冲突 |
4.3 政府行政体制不健全 |
4.4 诚信建设动力不充足 |
5 我国基层政府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 |
5.1 加强基层政府诚信文化建设 |
5.2 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执行能力 |
5.3 完善基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5.4 深化基层政府内在道德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地税文化的理论分析 |
2.1 文化的界定 |
2.2 地税文化的内涵 |
2.3 地税文化的组成结构 |
2.4 地税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3章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3.1 湖南省地税局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
3.1.1 湖南省地税局基本情况 |
3.1.2 湖南省地税局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
3.1.3 湖南省地税局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文化体系内容 |
3.1.4 湖南省地税局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3.2 市州局地税文化建设情况(以常德市地税局为例) |
3.2.1 常德市地税局基本情况 |
3.2.2 常德市地税局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文化体系内容 |
3.2.3 常德市地税局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3.2.4 常德市地税局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3.3 区县局地税文化建设情况(以长沙市雨花区地税局为例) |
3.3.1 雨花区地税局基本情况 |
3.3.2 雨花区地税局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文化体系内容 |
3.3.3 雨花区地税局文化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
3.3.4 雨花区地税局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3.4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思想认识上模糊不清 |
3.4.2 体系提炼上杂乱无序 |
3.4.3 执行参与上应付懈怠 |
3.4.4 绩效评价上流于形式 |
3.4.5 构建提升上简单片面 |
第4章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提升途径 |
4.1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
4.2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4.3 湖南地税精神的发展与提升 |
4.4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的创新重点 |
4.4.1 精神文化创新重点 |
4.4.2 制度文化创新重点 |
4.4.3 行为文化创新重点 |
4.4.4 物态文化创新重点 |
4.5 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的提升途径 |
4.5.1 管理文化建设 |
4.5.2 岗位文化建设 |
4.5.3 服务文化建设 |
4.5.4 学习文化建设 |
4.5.5 廉政文化建设 |
4.5.6 健康文化建设 |
4.5.7 税企文化建设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基本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工作实践 |
(6)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相关要素概述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梳理 |
一、 公信力与信用、信任、诚信的辨析 |
二、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
三、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
一、 行政绩效标准 |
二、 行政体制标准 |
三、 行政文化标准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功能 |
一、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
二、 增强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三、 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案例——孟连事件 |
第一节 云南孟连事件介绍 |
一、 事件背景 |
二、 事件起因 |
三、 事件结果 |
第二节 孟连事件中地方政府与公民行为 |
一、 孟连事件中政府不作为与乱作为 |
二、 孟连事件中公民利益诉求混乱 |
三、 孟连事件中地方政府与公民行为互动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互动逻辑 |
一、 群体性事件概述 |
二、 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 |
三、 地方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互动模式 |
第三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失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表现 |
一、 政府号召力不足 |
二、 行政文化认同度降低 |
三、 政民矛盾呈升级趋势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特征 |
一、 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 |
二、 信息不对称与问责缺位 |
三、 官僚固缩与阶层板结 |
四、 激励失效与制约失衡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失范的原因 |
一、 历史人文:人治思想历史悠久 |
二、 社会转型:社会问题错综复杂 |
三、 公民期望:认知错误与期望过高并存 |
四、 政府体制:体制性漏洞的掣肘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
第一节 借鉴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
一、 先秦时期的“信”观念 |
二、 封建社会时期的“信”观念演变 |
三、 我国古代有关“信”的经典故事 |
第二节 参考外国的先进实践经验 |
一、 开展“政府再造”运动提升公民满意度 |
二、 完善法律制度对政府及利益集团行为的约束 |
三、 发展公私伙伴关系,探索“社会设计” |
四、 可持续性的开展独立的民意测验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自律与制约 |
一、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
二、 建立政府公信力考评机制 |
三、 完善政府信用监督制约机制 |
四、 完善政府失信的问责和赔偿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作品 |
致谢 |
(7)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被忽略的重要角色:墨家 |
(二) 政党转型后党员干部出现问题的中国文化背景 |
(三) 党在长期执政后仍应保持民族文化中的墨家美德 |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二、学术史梳理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墨家思想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儒道墨三家及其文化导向意义 |
第二节 墨家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传入中国 |
1.2.1 大同传统源自墨家思想 |
1.2.2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思潮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与墨家思想的历史联系 |
1.3.1 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时与墨学相融合 |
1.3.2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墨家思想的融合 |
第二章 中国革命与墨家思想 |
第一节 尊墨抑儒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
2.1.1 近代墨学复兴与"墨学救国"思潮 |
2.1.2 五四新文化运动诸健将的尊墨抑儒 |
2.1.3 尊墨抑儒何以能解放思想 |
2.1.4 墨学复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
第二节 毛泽东及党的早期领导人与墨家思想 |
2.2.1 墨家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
2.2.2 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对墨家思想的借鉴 |
第三节 延安精神中的墨家思想因素 |
2.3.1 延安时期党对墨家思想的重视与研究 |
2.3.2 延安精神中的墨家思想因素 |
2.3.3 墨家思想有利于干部革命化 |
第三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
第一节 "尚力""非命"与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
3.1.1 墨家"尚力""非命"的主张 |
3.1.2 "尚力""非命"的当代价值 |
第二节 "兼爱"中的人民利益 |
3.2.1 "兼爱"与"别爱" |
3.2.2 "兼爱"的现代转化: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 |
3.2.3 "兴利除害"与为人民服务 |
第四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
第一节 "以自苦为极"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
4.1.1 "以自苦为极"的墨家 |
4.1.2 墨家思想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
第二节 "言必信行必果"与言行一致 |
4.2.1 "言必信,行必果" |
4.2.2 党员干部必须言行一致 |
第三节 "摩顶放踵"与甘于奉献 |
4.3.1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
4.3.2 墨家思想中的奉献精神 |
第四节 墨家思想与反对官僚主义 |
第五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组织建设 |
第一节 墨家"尚贤"主张 |
第二节 党员干部队伍组织建设中的"尚贤" |
5.2.1 "厚乎德行"与以德为先 |
5.2.2 "辩乎言谈"与干部失语 |
5.2.3 "博乎道术"与学习型政党 |
5.2.4 "尚贤使能"与任人唯贤 |
第六章 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 |
第一节 墨家法治思想对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的意义 |
6.1.1 "法仪"与"墨者之法" |
6.1.2 墨家法治思想有利于树立和增强制度的权威 |
第二节 "尚同"中的民主与集中 |
6.2.1 墨家"尚同"主张及其意义 |
6.2.2 "尚同"与加强民主集中制 |
第七章 墨家思想与反腐倡廉建设 |
第一节 墨家对奢侈腐化现象的批判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墨家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 |
第八章 墨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一节 墨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
8.1.1 "钜子"的绝对专断 |
8.1.2 平均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48 |
8.1.3 "信天明鬼"的迷信思想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墨家思想的现代转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中共对地主实行统战政策探究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D]. 汪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D]. 田光辉.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4]中国基层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D]. 邓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5]湖南地税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提升对策研究[D]. 孙冰冰. 湘潭大学, 2012(01)
- [6]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以云南孟连事件为例[D]. 徐晓娟. 苏州大学, 2012(03)
- [7]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郑林华. 南开大学, 2010(07)
- [8]“阳光操作”政策好 反腐倡廉是“良药”[J]. 林则田,李春才,王克红,马耀南. 中国卫生,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