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立方的池体,池体由多组平行的横向隔离墙分割成多组导流通道,其中第一组导流通道入口端的靠近顶部位置连通进水管,最后一组导流通道出口端的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排水管,每组横向隔离墙上设置2‑3道可将其两侧导流通道连通的第一调节堰门;每组导流通道上设置1‑2组纵向隔离墙,将每组导流通道分隔2‑3个沉淀单元,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相互垂直连接,纵向隔离墙上设有可将其两侧沉淀单元连通的第二调节堰门。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堰门的堰口开合将其两侧的空间连通或隔离,控制第一调节堰门、第二调节堰门的开合形成不同的长度、形状的废水流动通道,使得废水流动长度、时间可调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立方的池体,所述池体由多组平行的横向隔离墙分割成多组相互平行的导流通道,其中第一组所述导流通道的入口端的靠近顶部位置连通进水管,最后一组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端的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横向隔离墙上设置2-3道第一调节堰门,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可将其两侧导流通道连通;每组所述导流通道上设置1-2组纵向隔离墙,将每组所述导流通道分隔2-3个沉淀单元,每组所述导流通道上的所述纵向隔离墙的数量比单组所述横向隔离墙上的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少一组,所述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纵向隔离墙上设有可将其两侧沉淀单元连通的第二调节堰门。
设计方案
1.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立方的池体,所述池体由多组平行的横向隔离墙分割成多组相互平行的导流通道,其中第一组所述导流通道的入口端的靠近顶部位置连通进水管,最后一组所述导流通道的出口端的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横向隔离墙上设置2-3道第一调节堰门,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可将其两侧导流通道连通;每组所述导流通道上设置1-2组纵向隔离墙,将每组所述导流通道分隔2-3个沉淀单元,每组所述导流通道上的所述纵向隔离墙的数量比单组所述横向隔离墙上的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少一组,所述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纵向隔离墙上设有可将其两侧沉淀单元连通的第二调节堰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堰门为上提式的电动调节堰门;所述第二调节堰门为下开式堰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导流通道沿着废水流动方向的最后一组所述第一调节堰门靠近该组导流通道的末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纵向隔离墙与所述横向隔离墙相接处靠近所述第一调节堰门末端位置,该处末端位置为沿着废水流向的第一或第二组所述第一调节堰门流出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关闭状态下,所述第一调节堰门的堰板底端位于所述横向隔离墙的1\/2-2\/3高度位置;所述第二调节堰门完全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二调节堰门堰板的顶端与所述纵向隔离墙底端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四角、所述池体内壁与所述横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所述池体内壁与所述纵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所述纵向隔离墙与所述横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截面为圆弧的倒角。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污水治理工艺中常见单元,属于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由于养殖废水较于常规的生活污水其污染物浓度更高,悬浮颗粒物含量也更高,所以在养殖废水处理用的沉淀池,需要更长的停留时间,常规的增加停留时间的措施为增大沉淀池的容积,该措施需要极大的占地面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CN205965141U公开了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该技术在沉淀池内设有若干并排设置的隔墙,隔墙将沉淀池分隔成若干条并排分布的沉淀流道,隔墙的顶部设有两个连通相邻两条沉淀流道的流道缺口,沉淀池上设有若干与流道缺口一一对应的缺口启闭装置,沉淀流道形成曲折的流道能够有效的延长流道的长度,同时流道缺口与缺口启闭装置的配合使得流道的长度可根据养殖废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上述方案的缺陷在于虽然控制了流道中流道缺口开合,但实际上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流道缺口设置在隔墙的顶部,即使将靠近入口的流道缺口打开、远离的闭合,废水仍然会先流满整个沉淀流道,直至流道缺口的高度才会流入下一个沉淀通道,所以上述方案中废水流动的过程变化不大,其本身并没有起到可根据养殖废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废水流动长度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立方的池体,池体由多组平行的横向隔离墙分割成多组相互平行的导流通道,其中第一组导流通道的入口端的靠近顶部位置连通进水管,最后一组导流通道的出口端的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排水管,每组横向隔离墙上设置2-3道第一调节堰门,第一调节堰门可将其两侧导流通道连通;每组导流通道上设置1-2组纵向隔离墙,将每组导流通道分隔2-3个沉淀单元,每组导流通道内的纵向隔离墙的数量比单组横向隔离墙上的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少一组,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相互垂直连接,纵向隔离墙上设有可将其两侧沉淀单元连通的第二调节堰门。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堰门为上提式的电动调节堰门,即第一调节堰门打开时是通过提拉堰板形成堰口;第二调节堰门为下开式堰门,即第二调节堰门打开时是通过堰板向下形成堰口。
进一步地,每组导流通道沿着废水流动方向的最后一组第一调节堰门靠近该组导流通道的末端。
进一步地,每组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相接处靠近第一调节堰门末端位置,该处末端位置为沿着废水流向的第一或第二组第一调节堰门流出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堰门关闭状态下,第一调节堰门的堰板底端位于横向隔离墙的1\/2-2\/3高度位置;第二调节堰门完全开启状态时,第二调节堰门堰板的顶端与纵向隔离墙底端齐平。
进一步地,池体的四角、池体内壁与横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池体内壁与纵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纵向隔离墙与横向隔离墙之间的相接处截面为圆弧的倒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将立体的沉淀池先通过横向隔离墙分隔成多组横向且相互平行的导流通道,再在每组导流通道内通过纵向隔离墙分隔成多组沉淀单元,同时利用上提式的第一调节堰门将导流通道相连,同时利用下开式的第二调节堰门将沉淀单元相连,通过调节堰门的堰口开合将其两侧的空间连通或隔离,通过控制第一调节堰门、第二调节堰门的开合形成不同的长度、形状的废水流动通道,使得废水流动长度、时间可调控。
(2)本实用新型采用调节堰门来作为导流通道、沉淀单元连通的控制设施,其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可控性强,还可根据控制堰板开启的高来调节堰口大小,从而起到调节废水流量作用。
(3)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控制调节阀门,实现沉淀单元、导流通道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影响,在需要维护时可独立操作各个沉淀单元、导流通道,无需将整个沉淀池停下、抽干,在不影响整体沉淀过程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示说明:1-池体,2-进水管,3-排水管,4-导流通道,5-横向隔离墙,6-第一调节堰门,7-纵向隔离墙,8-第二调节堰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可调控的养殖废水处理用沉淀池,包括立方的池体1,池体1由多组平行的横向隔离墙5分割成多组导流通道4,其中第一组导流通道4的入口端的靠近顶部位置连通进水管2,最后一组导流通道4的出口端的靠近底部位置连通排水管3,每组横向隔离墙5上设置2-3道第一调节堰门6,第一调节堰门6作用是将横向隔离墙5两侧的导流通道4打通,同时二者之间连通的堰口是可控制敞开或关闭,第一调节堰门6为上提式的电动调节堰门,即第一调节堰门6打开时是通过提拉堰板形成堰口。调节堰门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可控性强,还可根据控制堰板开启的高来调节堰口大小,从而起到调节流量作用。
为了使得废水在导流通道4流动的长度可控,每组导流通道4上设置1-2组纵向隔离墙7,将每组导流通道4分隔2-3个沉淀单元,每组导流通道4内的纵向隔离墙7的数量比单组横向隔离墙5上的第一调节堰门6少一组,纵向隔离墙7与横向隔离墙5相互垂直连接,纵向隔离墙7上设有可将其两侧沉淀单元连通的第二调节堰门8,第二调节堰门8为下开式堰门,即第二调节堰门8打开时是通过堰板向下形成堰口。
为了防止最后的第一调节堰门6与池体1池壁之间围成的空间过大造成废水在该处滞留难以流出,每组导流通道4沿着废水流动方向的最后一组第一调节堰门6靠近该导流通道4的末端。
当纵向隔离墙7关闭时,纵向隔离墙7相当于池壁,为了防止第一调节堰门6与纵向隔离墙7之间围成的空间过大造成废水在该处滞留难以流出,每组纵向隔离墙7与横向隔离墙5相接处靠近第一调节堰门6末端位置,该处位置的第一调节堰门6为沿着废水流向的第一或第二组第一调节堰门6流出一侧。当每组导流通道4上的第一调节堰门6数量为三组时,纵向隔离墙7和第二调节堰门8数量为两组,第一组导流通道4内纵向隔离墙7与横向隔离墙5相接处为从左至右的前两组第一调节堰门6流出一侧,第二组导流通道4内纵向隔离墙7与横向隔离墙5相接处为从右至左的前两组第一调节堰门6流出一侧(以图1所示为例),依次类推。
第一调节堰门6关闭状态下,第一调节堰门6的堰板底端约在于横向隔离墙5的1\/2-2\/3高度位置,上述设置使得导流通道4有足够的空间使得废水停留;第二调节堰门8完全开启时,其堰板的顶端与纵向隔离墙7底端齐平,便于废水流通。
为了防止池体1内存在不易清理的死角,池体1的四角、池体1内壁与横向隔离墙5、池体1内壁与纵向隔离墙7、纵向隔离墙7与横向隔离墙5之间的相接处截面为圆弧的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过高时,需要最长的流动通道,将所有的第二调节堰门8完全开启,每组导流通道4沿着废水流动方向的最后一组第一调节堰门6开启其他的关闭,即如图1所示的基数组导流通道4最右侧、偶数组导流通道4最左侧的第一调节堰门6开启,其他的关闭,养殖废水在导流通道4中沿着S形流动;当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过低时,需要较短的流动通道,将部分第二调节堰门8、部分第一调节堰门6开启,将不同沉淀单元组成L型或Z型或7型或I型的的最短导流通道(具体形状根据导流通道4数量);在实际工程中,可调整不同组第二调节堰门8和第一调节堰门6开启与关闭,组合成不同形状、长度的废水流动通道,实现废水流动通道、时间的可控。
在具体实施中,还可控制不同组第二调节堰门8和第一调节堰门6开启与关闭,来实现不同的沉淀单元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影响,在需要维护时可独立操作各个沉淀单元,无需将整个沉淀池停下,实用性更强。
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2915.4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6(江西)
授权编号:CN209714386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B01D21/02
专利分类号:B01D21/02
范畴分类:23A;
申请人:江西齐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西齐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都温莎城堡3#商住楼一单元2604室
发明人:吴胜财
第一发明人:吴胜财
当前权利人:江西齐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吕道锋
代理机构:36139
代理机构编号:南昌迈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