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十六罗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罗汉,尊者,益州,法王,大乘,绢本,形意。
十六罗汉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彬[1](2018)在《十七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伟大变革:云南丽江博物馆藏十世噶玛巴活佛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是西藏17世纪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十世大宝法王、着名艺术家。云南丽江博物馆珍藏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为其现存绘画中为数不多题写有明确作者和纪年题记的杰作之一。此套组画在继承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汉地艺术的构图、色彩、技法和创作理念,对藏传佛教传统唐卡进行了伟大的创新,被誉为"汉式唐卡"。其中,前景、中景、远景的构图丰富了传统唐卡的叙述方式;没骨法等水墨技法与线条结合、兼工带写的造型语言改变了传统绘画单线平涂的造型模式,丰富了唐卡的造型语言和技法;佛性的表现让位于人性的表现则使日益程式化、逐步僵化的藏传佛教传统艺术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闪耀出人文主义的强烈光芒。(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鹤琴[2](2018)在《信仰与灵应:十六罗汉图的宗教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罗汉是由域外输入中国的佛教信仰体系之一,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特别是罗汉图像的大量制作,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艺术形态并深刻影响了日本等地。作为信仰对象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罗汉图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信众的崇拜需求。虽然罗汉图像由于受到佛典的较少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艺术天分,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不过唐宋时期,罗汉图像一直保持着它的神圣性这一根本特征。元代以后,随着佛教义学的衰落(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8年06期)
王瑞雷[3](2018)在《西藏甘丹寺藏明初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相关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甘丹寺藏十六罗汉刺绣唐卡为明初汉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明证。本文通过对该套唐卡正面图像与背面题记的考察分析,释读出其正面图像与宋元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十六罗汉底本一脉相承;背面题记主要由宗喀巴大师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撰写的《文殊赞·赞颂云海》和《十六尊者恒住诗颂》构成,为17世纪中晚期之后所题写。此外,就目前学界已提出的该套唐卡为大慈法王第一次进京时永乐皇帝所赐这一观点,笔者综合《大慈法王传》等汉藏史料,对明代永乐、宣德帝赐赠大慈法王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事迹做了重新评估,并就史籍所载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赐赠、入藏事件等与现甘丹寺所藏的这套唐卡之关系作了初步性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8年03期)
熊文彬,孜强·边巴旺堆[4](2017)在《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二楼十六罗汉壁画初探——兼论与清宫同一题材唐卡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哲蚌寺协热拉康殿十六罗汉壁画是五世达赖喇嘛下令、由清初西藏官方艺术流派创作的重要遗珍之一,与清代宫廷作品关系密切,但迄今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根据壁画图像和题记,结合当时的历史文献,认为壁画为1654年哲蚌寺措钦大殿扩建时期的作品,由曼塘派和钦孜派的五位重要大师领衔,按五世达赖喇嘛及西藏地方政府之令创作而成。通过文献和图像比较可知,十六罗汉壁画不仅与钦孜画派明代重要遗珍的贡嘎寺壁画具有直接渊源关系,主要出自钦孜派画家之手,而且与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佛日楼同一题材的唐卡藏品在风格上有着密切的关系,系清代西藏地方与以宫廷为首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间大规模、频繁互动的重要例证之一。(本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院刊》期刊2017年04期)
肖蓉成[5](2017)在《贯休《十六罗汉图》形象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图是中国历代画家喜爱表现的绘画题材,五代贯休所创作的《十六罗汉图》造型奇绝诡秘,以至于"见者莫不骇瞩"可谓得罗汉的精义,受到了画史的极高评价。本文首先《十六罗汉图》的版本研究出发,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并结合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十六罗汉图》的形象成因。(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05期)
严辉斌[6](2016)在《严辉斌 十六罗汉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6年05期)
杜恒伟[7](2014)在《意趣高古,怪古不媚——从沈阳故宫藏《清罗汉赞墨》看乾隆皇帝对“贯休十六罗汉像”的推崇》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古印度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果位。佛经说,佛教徒因修行的功夫不同,能达到的成果也有高低之分。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第一为"初果",名为"预流果",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世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得此果者,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叁果"名为"不还果",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本文来源于《辽宁省博物馆馆刊》期刊2014年00期)
朱同,赵启斌[8](2015)在《十六罗汉图》一文中研究指出贯休(832—912),唐代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滞留荆州,后入浙,居杭州灵隐寺。至蜀后受到王建礼遇,赐号“禅月大师”。长于诗,工草隶,人比之怀素,号“姜体”,绘画师法阎立本,尤以罗汉像着称。 贯休是唐末五代时期一位(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5-09-12)
王霖[9](2015)在《7-8世纪的十六罗汉信仰 以玄奘所译《法住记》为线索(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法住记》的内容与佛教的现实命运确切地说,在佛教史上,未必完全因为某一经典的出现才导致了信仰的开端,不过经典的流通的确可以推动信仰的盛行。适如前论,佛经述及的阿罗汉数量广大,其神通境界及其在教团中的身份也大有等差,这不仅让印度初期佛教为此要抽绎出不同的群组,以担纲互异的角色,输入中土的汉传佛教更是为此进行了历久的筛选:从起先作为一般名相的罗汉观念的输入,到群体不具名罗汉崇拜,再到附庸于释迦信仰的佛弟子团体的崇拜(例如十大(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5年07期)
杜恒伟[10](2015)在《清丁观鹏《佛像十六罗汉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鼎盛时期,清代绘画也随之走向繁盛,丁观鹏就是这一时期活跃在画坛上的着名宫廷画家。丁观鹏(1736~1795年)顺天(今北京)人。雍正四年(1726年)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并得到较高的俸禄。据《养心殿造办处成做活计清档》载:雍正四年叁月十六日雍正赏给他钱粮八两,公费银叁两,共十一两。在宫廷画院他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乾隆时与弟丁观鹤同奉职于南熏殿。丁观鹏绘画造诣深港,颇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其多幅画卷题诗,如《题丁观鹏罗汉图》:"云海邀游睹圣僧,观鹏笔妙藐云鹏。"他在宫廷画院供奉50年左右,所画作品200余幅。(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5年03期)
十六罗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六罗汉是由域外输入中国的佛教信仰体系之一,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特别是罗汉图像的大量制作,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艺术形态并深刻影响了日本等地。作为信仰对象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罗汉图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信众的崇拜需求。虽然罗汉图像由于受到佛典的较少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创作者的艺术天分,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不过唐宋时期,罗汉图像一直保持着它的神圣性这一根本特征。元代以后,随着佛教义学的衰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六罗汉论文参考文献
[1].熊文彬.十七世纪西藏绘画艺术的伟大变革:云南丽江博物馆藏十世噶玛巴活佛的《十六罗汉》唐卡组画[J].美术研究.2018
[2].王鹤琴.信仰与灵应:十六罗汉图的宗教功能[J].中国书画.2018
[3].王瑞雷.西藏甘丹寺藏明初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相关问题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
[4].熊文彬,孜强·边巴旺堆.西藏哲蚌寺措钦大殿二楼十六罗汉壁画初探——兼论与清宫同一题材唐卡之间的关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
[5].肖蓉成.贯休《十六罗汉图》形象成因探析[J].大众文艺.2017
[6].严辉斌.严辉斌十六罗汉图[J].中国宗教.2016
[7].杜恒伟.意趣高古,怪古不媚——从沈阳故宫藏《清罗汉赞墨》看乾隆皇帝对“贯休十六罗汉像”的推崇[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4
[8].朱同,赵启斌.十六罗汉图[N].美术报.2015
[9].王霖.7-8世纪的十六罗汉信仰以玄奘所译《法住记》为线索(下)[J].新美术.2015
[10].杜恒伟.清丁观鹏《佛像十六罗汉像》[J].收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