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代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儒家政治哲学,现代国家建构,梁启超
中国近代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19)在《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保守主义是近代中国叁大社会思潮之一,其政治哲学传统的代际传承与学术谱系以梁启超开其端,中间经国家社会党张君劢、张东荪,最后到牟宗叁等现代新儒家第二代。面对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时代主题,此传统以现代国家建构为核心关切和思考重点,从文化、政治、经济叁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儒家政治哲学体系,为近代中国提供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建国方案。此建国方案试图在个人自由和社会公道之间兼筹并顾,这是其对自由主义超越之处。但是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原因,该方案并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的选项。尽管如此,其理论探索对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杰克[2](2019)在《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考察"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自负"-"自卑""自觉"-"自信""自信"-"自为"的"生成"之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表现出"自负"与"自卑"两个极端的致思进路。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则折射出"自觉"-"自信"的心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彰显出"文化自信"的意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逐渐趋向"理性化",表征为"自信"-"自为"。质言之,"文化自信"概念的生成,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才能得到澄明。(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高佩[3](2018)在《星期制度传入近代中国的时空哲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星期,是生活世界中普遍使用的时间单位;星期制度,则是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习以为常并自觉遵循的惯例。星期制在中国传入和普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既显现在它的传入方式上,又显示在它最终造成的效果上。历史事实的描述和社会制度与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星期制的起源和它传入中国前后的叁种形态:作为信徒的宗教制度,作为主权国家交往的外交制度,作为人们内化于身心的日常制度。借助租界"异空间"的哲学分析,才能够理解星期制这一舶来品,无论社会是否实际地按照它的节律来组织,它都已经将"工作-休息"二分的句法写入了中国,并将延续它生产"现代主体"的效果:严肃、理性、分化、统一,却又游戏、感性、聚集或杂烩。星期制内化后发展至今,关系到新的、更为复杂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来源于《科学经济社会》期刊2018年02期)
刘仲林,裴世兰[4](2016)在《朱熹理学与中国近代科学孕育——哲学、经济、制度、文化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朱熹理学与中国近代科学关系,可以从哲学、经济、制度、文化多视角做分析。从哲学内部说,朱熹理学体系高屋建瓴,为中国近代科学孕育创造了前提,但宋明理学伦理至上的局限,又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诞生。从哲学外部说,只有经过经济、制度、文化叁位一体的深刻变革,冲破经学范式,开拓哲学、文化理论新天地,中国哲学与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传统哲学家向近代科学探索的转化,从某种意义上,其根源应当追溯到宋代理学家朱熹。(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赵晓曦[5](2018)在《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四个自信"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基于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视域之下针对"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展开研究分析,对于充分厘清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基本实施过程,有效解决"中国将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助力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稳定优质组织开展具备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论题,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阐释。(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13期)
唐永春[6](2018)在《审视近代中国文化观嬗变的新维度——评《近代中国人权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人权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西哲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姜昱子所着。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直接促使当时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君主专制体制,并从内部对君主专制提出了间接批评。值得一提的是"心力"说的提出,"心力"说认为天地日月山川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的人所创造,这直接明示了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这是对个体主体价值的最初觉醒。(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郭刚[7](2017)在《日译西学新范畴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和飞速的发展。这种变化与发展固然有着思想自身的逻辑依据和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也与此时传入的大量西学(西方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赴日中国学人回传的日译西学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首要体现在以新范畴的传入与应用为基点。"和制汉词"的创译与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广泛使用着新引进的概念,其(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11期)
郭刚[8](2017)在《日译西学新范畴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赴日学人在自己主办的刊物上译介和传播了从古希腊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和西学新理新说,其目的在于救国变革和思想启蒙。大量史料证明,赴日中国学人回传的日译西学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构成了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基本单位,而且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真正开始接轨,为中国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型铺垫了坚实的世界意义"符号"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张杰克[9](2017)在《文化自信生成于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来,“文化自信”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概念“生成”为视角,考察中国近代哲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呈现了“自负”—“自卑”(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25)
班元璟[10](2017)在《中国近代以来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变迁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传承着古代"乐教"的传统,并受到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和义务教育实践的影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和不同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逐步发展了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并对普通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7年07期)
中国近代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考察"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自负"-"自卑""自觉"-"自信""自信"-"自为"的"生成"之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表现出"自负"与"自卑"两个极端的致思进路。现代新儒家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则折射出"自觉"-"自信"的心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彰显出"文化自信"的意识。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逐渐趋向"理性化",表征为"自信"-"自为"。质言之,"文化自信"概念的生成,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才能得到澄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代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新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杰克.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J].晋中学院学报.2019
[3].高佩.星期制度传入近代中国的时空哲学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8
[4].刘仲林,裴世兰.朱熹理学与中国近代科学孕育——哲学、经济、制度、文化反思[J].朱子学刊.2016
[5].赵晓曦.中国近代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的“生成”脉络[J].商业故事.2018
[6].唐永春.审视近代中国文化观嬗变的新维度——评《近代中国人权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
[7].郭刚.日译西学新范畴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J].社会科学文摘.2017
[8].郭刚.日译西学新范畴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17
[9].张杰克.文化自信生成于中国近代哲学视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10].班元璟.中国近代以来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变迁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