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再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

南京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再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

一、南京国际集装箱公司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静[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安芬[2](2014)在《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陆路运输尤其是公路运输的运输量增长显着,但同时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道路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水路运输潜力巨大,发展水运是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提高内河集装箱运输服务水平是发展水路运输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系统规模经济,应对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对比水运发达国家,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水平低,航线网络没有应用定量和系统化的规划技术,航线规划不合理、运力重叠等问题突出,在理论上也缺乏对内河集装箱运输优化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实际操作和理论两方面的分析,对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规划问题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对内河集装箱班轮航线网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包括内河航道和港口、航线构型、组织形式及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的特点等,并探讨了航线网络规划的原则、层次和内容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直线捆绑式服务网络下,以系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满足系统内集装箱运输需求,并符合内河集装箱运输特点的班轮航线网络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和逻辑分析,本文建立了遗传算法(GA)和整数规划(IP)相结合的组合算法来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长江干线上包括7个主要港口在内的案例进行分析,初步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可为求解此类航线规划、船型配置、流量分配的系统规划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是针对内河干线上的公共集装箱运输经营商提出的,对于我国内河干线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规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单个船公司的航线网络规划,并且对于多家内河集装箱运输公司开展运力合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黎霞[3](2012)在《内河货运港口辐射范围研究 ——以万州水运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河货物运输的发展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内河货物运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内河港口近年来运输量大幅增加,在多式联运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虽然内河运输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内河货运港口的运输能力是否与增长的运输需求量相匹配?内河货运港口的货物运输是否能辐射到政府对内河货运港口规划时的预期区域?以内河货运港口为核心的货物运输体系的辐射能力到底有多强?在不同方向上以内河货运港口为核心的货物运输体系辐射边界到底在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内河水运港口的辐射范围有一个定量的测算方法。针对内河货运港口的辐射范围的测算,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对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辐射模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每种辐射模型主要的贡献和存在的局限性。②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价格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是对Alford-Bangs公式进行了回顾,并构建了货物时间成本模型;然后是从交通事故导致的损失、噪音污染、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和交通拥堵引起的时间延误四个方面对货物运输的外部成本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计算可以估算出每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运输外部成本。③从单位运输成本角度考虑,构建了单位运输成本比例模型,根据该模型可算估算出在某一区域托运人选取某种运输方式的可能性。④在单位运输成本比例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测算内河港口辐射半径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计算出港口在不同通道上的辐射半径。⑤选取万州水运港口进行实证分析,对万州港口可能辐射的几大通道上的辐射半径进行了测算,通过对计算的结果分析与万州水运港目前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可以证实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内河货运港口的辐射范围的测定具有实际意义。

蒋娇[4](2011)在《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结构分析》文中提出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是中国内陆城市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长江共分为三段,上游段由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中游段由宜昌市至江西省湖口,下游段由湖口至入海口。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港口,其中下游段,连接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繁华的区域之一,航运业发展尤为迅速,由此形成了一大批港口企业,下游段主要形成两大内河港口群,一个是安徽段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为首的港口群,一个江苏段是以南京,镇江,高港,南通,江阴为首的港口群。这些港口群内港口的特点表现为规模大小不一,相聚距离不远,密度很大,相互竞争,腹地重叠。它们只是由于腹地的交叉重合或者港口临近而无序被动地参与竞争的一种组合,不但造成港口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也造成了港口资源的巨大浪费,已经不利于长江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也给港口所在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损失。本文针对长江内河港口群(江苏港口群,安徽港口群),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逐步来分析港口群结构,先进行港口群空间结构分析,利用基尼系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不平衡指数,洛伦兹曲线来刻画空间结构集聚分散过程,分析其成因机制,得出空间结构变化趋势是集聚还是分散,其次,对其进行港口群层次结构分析,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港口群的核心枢纽港,最后利用港口货种区位商模型对枢纽港进行职能(专业货种)结构分析确定其专业货种,对正确制定相关港口的发展战略,整合港口群资源优势,优化区域港口群布局和丰富空间结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杨雯雯[5](2010)在《基于港口效率的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一国利用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禀赋结构-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比较优势动态化-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利益增进”的途径,实现经济的发展。而港口作为资源全球化配置的重要枢纽,很可能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突破资源、产业结构低端锁定发展瓶颈的重要因素。中国港口资源丰富,但是处于体制转型中的港口,在吞吐量大幅增加的背后,是没有效率的量的增长,制约了港口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所以加强对中国港口效率的研究,对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低层次比较优势,在开放中获得更多比较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港口效率的视角研究贸易比较利益的增进问题为主线,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率”的理论为依据,界定港口效率的内涵并提出内涵的三个层次:港口自身运营效率,港口网络配置效率,港口对腹地的辐射效率。基于三个层次重点探讨港口效率影响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机理:论证了港口效率的提升,能系统性降低广义运输成本,从而实现广义运输成本与腹地货源总量良性互动的港口区位优势内在增长机制,并通过出口激励效应、进口壁垒削减效应及聚集-扩散效应增进贸易比较利益。接着,本文构建了一个较全面反映港口效率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分别估算了六个国家(地区)港口效率水平,并运用这一估算指标,借鉴引力模型,进行计量回归,验证了港口效率对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作用。最后,本文以“宁波-舟山港”为例,深入剖析中国港口低效率的原因,研究表明:港口效率的提升受到港口管理体制的制约,针对港口管理体制转型中出现的各利益集团维护既得利益的行为,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和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尝试在以下方面作出创新:第一,针对中国国情,揭示了开放经济中提升港口效率对于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特殊重要性。第二,剖析了港口效率内涵的三个层次,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证了港口效率对于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的作用。第三,对“宁波-舟山港”进行典型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以多重“激励相容”为特征的港口效率提升机制,为中国在开放经济中充分发挥港口对经贸发展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商凌云[6](2009)在《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装箱运输是件杂货物运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运输领域的一场重要革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货运质量,减少了运输环节和运输时间,降低了货运成本,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结果,形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集装箱运量不断增大,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经济性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多式联运通道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成为解决集装箱多式联运经济性问题的重要内容。重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具有“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位优势。直辖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庆地区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快速发展,而目前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由“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政策要求所带来的重庆地区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必将对重庆地区集装箱运输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论文从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首先介绍了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的宏观环境,从软件、硬件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目前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然后对多式联运通道的货种、箱源、流向等进行了研究,运用灰色GM(1,1)模型方法对集装箱量进行了预测,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进行评价,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总结了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对策。论文的重点在于:首先,对灰色GM(1,1)模型方法进行了修正,建立参差GM(1,1)模型,并运用模型对集装箱量进行了较精确的预测;其次,建立了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各出境路径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确定了最优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以及各出境通道选择的先后顺序,分析各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通道的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依据。

袁航[7](2008)在《基于核心能力的东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港口交通投资的不断加大,港口自动化与信息化市场呈现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专门从事港口自动化与信息化设计及工程实施的东源公司(ESA)发展的关键时机,也是东源公司(ESA)实现在行业内做强最大的重大机遇,因为,合理制定出的战略规划成了东源公司(ESA)当务之急。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论点基本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可。本文从企业核心能力构成与识别入手,运用了价值链分析法、知识与技能分析法,核心能力五步测试法,识别出东源公司的核心能力。运用PESTEL模型以及六力互动模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并结合知识核心战略的理论,制定了企业愿景、确定了企业中长期战略定位、企业发展总体思路以及用于实施用于基于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

涂敏[8](2008)在《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自英国发起港口民营化改革以来,港口民营化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快速扩散。然而,世界范围内港口民营化丰富的实践、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国内港口民营化实践的单调性、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力图探寻引发并不断推动我国港口民营化进程的动因,港口民营化所追寻的目标及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模式选择。论文以我国沿海及内河货运港口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港口民营化的模式选择为主题,以国际码头运营商和跨国航运企业两大类外资企业在参与我国港口民营化建设中的大所有权进入模式倾向为研究重点。论文遵循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分析我国港口民营化内、外动因,以此探求对港口民营化制度的需求产生,然后对我国港口民营化的不同制度安排,即港口民营化多元模式的构成及各自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接下来,论文从制度安排的供给角度探求了我国港口民营化制度安排中的利益主体,利用谈判实力理论分析了不同主体的谈判力来源及相对变化,研究了不同主体选择民营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框架;出于应对我国地方政府在港口属地化管理后普遍存在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结合未来港口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探讨了基于地主港管理模式下的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问题。最后,为了印证文中提出的理论观点,论文采取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利用世界银行PPI数据库中对我国1991-2006港口民营化相关数据的记录进行了实证研究。

洪雁[9](2008)在《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具有运输安全、手续简便等特点,便于实现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可以大大加快货物送达速度,减少运输成本,正逐渐成为高质量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已成为铁路货物运输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集装箱运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集装箱运输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提出适合我国国情路情的规划方法,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界定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对该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我国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演变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主要包括运量预测、运输网络构建、运力资源配置等主要内容。运量预测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合理可行的预测方法是得到较为准确数据的保证。本研究在分析主流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灰色模型方法和指数平滑方法,针对各自的不足进行改进,提出综合运用两种方法的综合预测方法,并结合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实际确定了组合权重。实际预测数据的对比显示,组合预测方法较好地弥补了单纯采用一种方法的缺点,提高了预测的准确程度。针对目前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布局存在的问题,划分了集装箱办理站布局的层次结构,提出了基于聚类分析的层次规划法,对集装箱办理站布局进行规划;针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和其在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地位,提出了依据运输密度确定集装箱运输通道和集装箱双层通道的规划方法。从班列运输组织模式、班列的开行规模和集装箱箱体资源的调配三个方面,研究了铁路集装箱骨干网络的运力资源配置问题。在传统的车流组织和集装箱开行方案的研究基础上,为适应骨干网络中“客运化集装箱班列”这一运输组织模式,建立了基于班列开行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运力资源配置模型,针对模型中决策变量的类型和特点给出了考虑班列开行设计和货物流量分配的综合优化方法,并对此进行算例分析。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辐射六省一市的深圳盐田港进行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规划的实证分析。应用本研究提出的规划和预测方法,对盐田港发展集装箱运输的规划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舒洪峰[10](2007)在《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港口在遵循港口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作为港口的一种特殊形态,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的独特规律。集装箱港口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集装箱港口相对于社会经济有从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程度,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取决于因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商品贸易增长及其所带来的适箱货物运输需求。港口腹地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以及港口与腹地的联系程度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次,集装箱港口对社会经济有引导性。它体现在集装箱港口作为世界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而各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集装箱港口的发展高度重视,采取了种种管制措施,又给予多种支持。当前在各集装箱港口间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同时,关于枢纽港地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集装箱港口与班轮公司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日趋复杂。集装箱港口的直接市场需求来自于班轮公司,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班轮公司;而在集装箱运输网络体系中,班轮公司所开辟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则是连接各个集装箱港口(节点)之间的连线,航线密度(连线密度)是影响集装箱港口竞争的重要因素。由于航线的开辟则是由各个班轮公司所控制的,同时班轮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在与集装箱港口的博弈中处于主动地位,意即班轮公司对于现代集装箱港口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受其影响,并在港口本身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下,集装箱港口不断向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中,集装箱港口的竞争已由原来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竞争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物流链的整体竞争。集装箱港口的最终市场需求来自于货主,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评判标准为货主在港口物流链中所获得的总收益(TU),TU主要受物流总成本TC、物流时间T和物流服务S影响。货主对集装箱港口的要求通过班轮公司间接地传递到港口当局,使得港口营运商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围绕着TU进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港口的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港口营运商所采取的价格策略(P)、提高服务质量策略(S)、缩短船舶在港时间(T)以及开发策略(V)等策略在各港口博弈中也非常重要,这些策略都最终会影响到货主在港口物流活动中的总收益(TU)。其中,班轮公司对集装箱港口竞争和博弈也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珠三角集装箱港口群发展的实例,对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主体的行为及其影响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以观察验证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本文亦对当前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产业发展上的集装箱港口发展建议:(1)发展集装箱港口内贸业务;(2)配合产业西移拓展港口腹地。并就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过程中三大主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二、南京国际集装箱公司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国际集装箱公司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论文提纲范文)

(2)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航线配船研究综述
        1.2.2 航线设计和网络规划文献综述
        1.2.3 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网络规划文献综述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发展
    2.1 国外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1.1 欧洲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1.2 美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1.3 俄罗斯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1.4 国外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主要特点
    2.2 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2.1. 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2.2. 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
    3.1. 内河集装箱运输特点分析
    3.2. 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
        3.2.1 内河集装箱运输航道和港口
        3.2.2 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
    3.3. 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组织形式分析
        3.3.1 按照服务提供者分类
        3.3.2 按照运输模式分类
    3.4. 内河集装箱运输船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规划模型
    4.1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的相关问题
        4.1.1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的原则
        4.1.2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的层次
        4.1.3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的内容
    4.2 内河集装箱班轮航线规划现状
    4.3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问题描述
    4.4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模型构建
        4.4.1 内河集装箱班轮网络规划假设条件
        4.4.2 模型目标函数
        4.4.3 模型约束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网络规划的算法及算例
    5.1 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系统网络规划求解算法
        5.1.1 模型分析
        5.1.2 算法设计
    5.2 算例参数设计及算例分析
        5.2.1 算例参数设计
        5.2.2 求解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内河货运港口辐射范围研究 ——以万州水运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货物多式联运研究
        1.2.2 货物运输成本的研究
        1.2.3 辐射范围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几种典型辐射模型的分析
    2.1 引力模型
    2.2 断裂点理论
    2.3 市场区理论
    2.4 模型比较分析
        2.4.1 各个模型在该领域所做的贡献
        2.4.2 各个模型存在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综合运输成本辐射模型建模
    3.1 以运输价格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1.1 不同运输方式的价格构成
        3.1.2 基于运输价格的辐射模型
    3.2 以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2.1 货物运输时间价值计算
        3.2.2 基于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的辐射模型
    3.3 以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为核心的辐射模型
        3.3.1 货物运输外部成本模型
        3.3.2 基于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的辐射模型
    3.4 不同运输成本构成下的辐射范围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分析——以万州货运港口为例
    4.1 以货物运输价格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1.1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2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3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1.4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 以运输价格和货物时间成本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2.1 运输任务的时间成本估算
        4.2.2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3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4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2.5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 以运输价格、货物时间成本及外部成本为核心的辐射范围测算
        4.3.1 单位外部成本的估算
        4.3.2 上海至成德绵经济圈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3 上海至四川东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4 上海至陕西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3.5 上海至湖北方向通道上万州港口的辐射半径
    4.4 对辐射范围的分析
    4.5 基于发展的眼光分析未来万州港的辐射范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介绍
    2.1 港口群概述
    2.2 长江内河港口群特点
    2.3 江苏港口群介绍
        2.3.1 南京港
        2.3.2 南通港
        2.3.3 镇江港
        2.3.4 江阴港
    2.4 安徽港口群介绍
        2.4.1 安庆港
        2.4.2 马鞍山港
        2.4.3 芜湖港
        2.4.4 铜陵港
        2.4.5 池州港
第3章 港口群结构分析方法
    3.1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1.1 基尼系数
        3.1.2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I-HE)
        3.1.3 港口不平衡系数
        3.1.4 洛仑兹曲线
    3.2 层次布局结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
        3.2.1 聚类分析法概述
        3.2.2 基本步骤
    3.3 职能(专业货种)结构分析方法
        3.3.1 港口分工系数
        3.3.2 港口货种区位商模型
第4章 实例分析
    4.1 空间结构分析
        4.1.1 参数计算
        4.1.2 空间结构分析
    4.2 层次布局结构分析
        4.2.1 指标选择
        4.2.2 原始数据采集
        4.2.3 相似矩阵计算
        4.2.4 港口布局层次图
    4.3 专业货种结构分析
        4.3.1 原始数据采集
        4.3.2 模型代入及指标计算
        4.3.3 计算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港口效率的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综述及"港口效率"的内涵分析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关于港口效率的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关于港口效率的实证研究
    2.1.3 现有关于港口效率研究的局限
2.2 "港口效率"的内涵分析
    2.2.1 "效率"的经济学内涵分析
    2.2.2 "港口效率"内涵的界定
    2.2.3 "港口效率"内涵的三个层次 3 港口效率增进贸易比较利益的机理分析
3.1 港口区位优势增进贸易比较利益的机理分析
    3.1.1 港口区位优势的内在增长机制
    3.1.2 港口区位优势增进贸易比较利益的机理
3.2 基于港口效率的港口区位优势提升机理分析
    3.2.1 基于港口自身运营效率的区位优势提升机理
    3.2.2 基于港口网络配置效率的区位优势提升机理
    3.2.3 基于港口对腹地辐射效率的区位优势提升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港口效率增进贸易比较利益的实证分析
4.1 港口效率的估算
    4.1.1 港口效率估算指标体系构建
    4.1.2 数据来源及估算过程
    4.1.3 估算结果及分析
4.2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 中国港口效率提升的路径探析——以宁波-舟山港为例
5.1 宁波-舟山港港口效率评价及原因分析
    5.1.1 宁波-舟山港港口效率评价
    5.1.2 宁波-舟山港港口效率提升障碍
5.2 化解宁波-舟山港港口效率提升障碍的机制设计
    5.2.1 机制设计原则:"激励相容"
    5.2.2 化解宁波-舟山港港口效率提升障碍的机制 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学习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及其运作机理
    2.1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相关概念
        2.1.1 集装箱
        2.1.2 集装箱运输
        2.1.3 集装箱多式联运
        2.1.4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
        2.1.5 集装箱货运站、集装箱堆场、物流中心
    2.2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形成过程
    2.3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2.3.1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构成要素
        2.3.2 影响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的因素
        2.3.3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特征
    2.4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运作机理
第三章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基本状况
    3.1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区域环境状况
        3.1.1 重庆地区区位状况
        3.1.2 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3.1.3 通道发展政策导向状况
    3.2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硬件设施发展状况
        3.2.1 水路运输通道状况
        3.2.2 公路运输通道状况
        3.2.3 铁路运输通道状况
    3.3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软件发展状况
        3.3.1 参与各方分工协作状况
        3.3.2 信息化建设状况
        3.3.3 商贸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3.3.4 口岸通关服务能力状况
    3.4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2 规划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箱量预测及路径评价
    4.1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箱源、货种分析
        4.1.1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箱源构成
        4.1.2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进出口主要货种
    4.2 重庆地区多式联运通道集装箱运输量预测
        4.2.1 修正的GM(1,1)残差模型
        4.2.2 基于灰色理论的重庆地区集装箱运输量预测
    4.3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构成
        4.3.1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出境通道构成
        4.3.2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境内通道构成
    4.4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评价
        4.4.1 模型方法选择
        4.4.2 基本原理和步骤
        4.4.3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4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评价
        4.4.5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路径评价结论分析
第五章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趋势
    5.1 腹地箱源增幅迅猛
    5.2 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公路集装箱优势日益显现
    5.3 铁路网建设日趋完善,铁路集装箱发展潜力巨大
    5.4 多通路、多方向、多种运输方式的联运网络逐步形成
    5.5 经济危机下内贸集装箱运输局面良好
    5.6 个性化服务需求趋势升高
第六章 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对策
    6.1 加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6.1.1 完善通道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6.1.2 加快集装箱物流园区建设
        6.1.3 加快集装箱物流信息化建设
    6.2 加强多式联运各方的联合与协作
        6.2.1 加强与铁路的合作
        6.2.2 加强与船公司的全方位合作
        6.2.3 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
        6.2.4 加强与其他港、站及地区合作
    6.3 提升重庆内河港口集装箱服务能力
    6.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政府支持
        6.4.1 完善有关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法规建设
        6.4.2 增强政府支持力度
    6.5 建立健全集装箱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7)基于核心能力的东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0.3 本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
1 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1.1 宏观环境分析
        1.1.1 政治
        1.1.2 经济
        1.1.3 社会
        1.1.4 科技
        1.1.5 环保
        1.1.6 法律
        1.1.7 宏观环境分析结论
    1.2 行业环境分析
        1.2.1 港口及港口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现状及前景
        1.2.2 适用与东源公司的六力模型分析
        1.2.3 结论
2 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2.1 东源公司介绍
        2.1.1 东源公司概况
        2.1.2 东源公司体制改革过程
    2.2 东源公司的组织流程结构
    2.3 东源公司的内部条件分析
        2.3.1 生产及营销能力分析
        2.3.2 研发能力分析
        2.3.3 人力资源分析
        2.3.4 财务分析
    2.4 结论
3 企业的核心能力构成及特征识别
    3.1 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
        3.1.1 才能、能力、核心能力的概念辨析
        3.1.2 企业核心能力四维构成模型
    3.2 企业核心能力辨识
        3.2.1 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与测度
        3.2.2 核心能力的外部识别与测度
        3.2.3 核心定性分析与测量步骤
    3.3 东源公司的核心能力辨识
        3.3.1 价值链分析法:
        3.3.2 知识与技能分析
        3.3.3 对识别出的核心能力进行特征测试
        3.3.4 动态性分析
4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战略管理
    4.1 对战略概念的理解
    4.2 核心能力的战略特征
    4.3 核心能力理论与战略管理的耦合
    4.4 知识核心能力战略
        4.4.1 什么是知识核心
        4.4.2 核心知识管理的战略特征
        4.4.3 核心知识战略管理模型
        4.4.4 核心知识战略过程
5 东源公司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制定与实施
    5.1 东源公司的战略制定
        5.1.1 企业的战略分析与选择
        5.1.2 企业的战略构想
    5.2 东源公司的战略实施
        5.2.1 战略认同
        5.2.2 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
        5.2.3 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
        5.2.4 组织文化匹配
        5.2.5 总体效益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主题及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港口与港口企业
        1.2.2 民营化与港口民营化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港口民营化相关研究
        2.1.1 国外港口民营化研究现状
        2.1.2 国内港口民营化研究现状
        2.1.3 港口民营化研究简要述评
    2.2 基础设施民营化相关研究
        2.2.1 基础设施民营化理论动因研究
        2.2.2 基础设施民营化现实动因及目标研究
        2.2.3 基础设施民营化模式研究
        2.2.4 对港口民营化研究的借鉴意义
3 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及目标
    3.1 宏观层面的动因
        3.1.1 政府偏好改变
        3.1.2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3.1.3 经济快速发展
        3.1.4 财政体制改革
        3.1.5 其他国家港口业及国内其他行业的民营化状态具有示范效应
    3.2 中观层面的动因
        3.2.1 港口垄断性减弱
        3.2.2 跨国港口/码头运营商的垄断能力增强
    3.3 微观层面的动因
        3.3.1 竞争压力
        3.3.2 技术革新
        3.3.3 要素相对价格变化
        3.3.4 战略新选择
    3.4 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及目标体系
        3.4.1 我国港口民营化的目标体系
        3.4.2 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及目标体系关系
4 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比较研究
    4.1 我国港口民营化多元模式
    4.2 港口经营权民营化模式
    4.3 港口所有权民营化模式
        4.3.1 港口所有权民营化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及特点
        4.3.2 国有资本控股式港口民营化模式
        4.3.3 完全所有权民营化模式
    4.4 不同港口民营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4.4.1 经营权民营化模式的优势及缺陷
        4.4.2 部分所有权民营化模式的优势及缺陷
        4.4.3 完全所有权民营化模式的优势及缺陷
        4.4.4 不同民营化模式的比较
5 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框架
    5.1 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中的利益主体及其谈判实力
        5.1.1 一级制度安排中的初级行动团体及其谈判实力
        5.1.2 二级制度安排中的初级行动团体及其谈判实力
        5.1.3 其他利益主体及其谈判实力
        5.1.4 各利益主体谈判实力的相对变化
    5.2 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影响政府选择港口民营化模式的因素
        5.2.2 影响港口企业选择港口民营化模式的因素
        5.2.3 影响民营企业选择港口民营化模式的因素
    5.3 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的框架
        5.3.1 中央政府控制港口可民营化的范围及进度
        5.3.2 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与民营化模式选择偏好
        5.3.3 民营企业对港口民营化模式的选择
6 基于地主港的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
    6.1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与港口民营化模式
        6.1.1 我国港口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研究
        6.1.2 我国港口管理模式的演进及发展方向
        6.1.3 地主港模式对促进港口民营化的作用
    6.2 地主港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条件分析
        6.2.1 国外典型地主港模式运行经验
        6.2.2 我国发展地主港模式的条件分析
    6.3 地主港模式下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
        6.3.1 建成基础设施的民营化模式选择
        6.3.2 基础设施建设的民营化模式选择
7 案例研究
    7.1 案例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7.1.1 案例研究的原则
        7.1.2 案例研究方法
    7.2 案例背景与案例选择
        7.2.1 案例背景
        7.2.2 案例选择
    7.3 案例介绍
        7.3.1 案例一:日照港
        7.3.2 案例二:上海港
        7.3.3 案例三:深圳港
        7.3.4 案例四:唐山港京唐港区
    7.4 案例分析
        7.4.1 案例分析方法
        7.4.2 我国港口的可民营化性
        7.4.3 我国港口民营化的演进轨迹
        7.4.4 我国港口不同时期的主导动因及目标
        7.4.5 我国港口不同时期的主导模式
        7.4.6 我国港口民营化的外资依赖性
        7.4.7 案例分析结果讨论
8 港口民营化实证研究
    8.1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8.1.1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8.1.2 假设
        8.1.3 自编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8.1.4 相关性及对应性分析
    8.2 基于世界银行 PPI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8.2.1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8.2.2 假设
        8.2.3 外资企业中国港口市场进入模式的总体分析
        8.2.4 外资企业中国港口市场进入模式的区位特征
9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结论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宏观背景分析
        1.1.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3.2 综述主要结论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2 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及系统构成分析
    2.1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内涵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
        2.1.2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结构
        2.1.3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作业对象与功能
        2.1.4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状态和过程
    2.2 国外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2.1 国外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
        2.2.2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特点分析
        2.2.3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所处的阶段
    2.3 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3.1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概况
        2.3.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2.4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特征分析
    2.5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组成
        2.5.1 构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2.5.2 构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2.5.3 构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基本原则
        2.5.4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5.5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功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集装箱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3.1 我国集装箱运量分布特征
        3.1.1 集装箱运量分布特征
        3.1.2 集装箱运输流向特征
    3.2 铁路集装箱运量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3.2.1 铁路集装箱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3.2.2 各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2.3 预测基本思路
        3.2.4 GM(1,1)灰度预测模型方法
        3.2.5 指数平滑方法
        3.2.6 组合预测模型
    3.3 应用组合预测模型预测铁路集装箱运量
        3.3.1 GM(1,1)灰色系统预测
        3.3.2 指数平滑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规划
    4.1 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4.1.1 现有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存在问题
        4.1.2 加快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4.2 铁路集装箱作业节点布局规划
        4.2.1 铁路集装箱作业节点布局规划的基本原则
        4.2.2 铁路集装箱作业节点布局的层次结构
        4.2.3 铁路集装箱作业节点布局的规划方法
        4.2.4 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布局规划实例
    4.3 铁路集装箱运输通道规划
        4.3.1 基于多式联运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通道规划
        4.3.2 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规划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的运力资源配置
    5.1 集装箱运输网络运力资源配置所面临的新任务
    5.2 集装箱运输网络运力资源配置分析
        5.2.1 集装箱班列及其组织前提条件
        5.2.2 以集装箱班列组织为主的骨干网络运力资源配置分析
    5.3 集装箱骨干运输网络运力资源配置模型
        5.3.1 运力资源配置问题的描述
        5.3.2 运力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5.3.3 费用函数的分析
        5.3.4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5.4 实例计算与分析
        5.4.1 数据准备
        5.4.2 实例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海铁联运规划实证
    6.1 六省一市地区铁路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6.1.1 盐田港铁路合理经济腹地研究
        6.1.2 六省一市的经济及外贸发展现状
        6.1.3 六省一市外贸进出口货物流向及集装箱运输现状
        6.1.4 盐田港铁路集装箱生成量预测
    6.2 六省一市地区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规划及适应性分析
        6.2.1 六省一市现有铁路集装箱主要作业站能力分析
        6.2.2 盐田港至六省一市铁路通道选择和能力分析
        6.2.3 六省一市内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和主要通道的规划
        6.2.4 规划年度六省一市范围内相关集装箱办理站与运输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
    6.3 盐田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竞争分析与辐射面评价
        6.3.1 竞争态势分析
        6.3.2 运距比较分析
        6.3.3 盐田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分析与辐射面综合评价
    6.4 对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展海铁联运若干分析与建议
        6.4.1 盐田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概况
        6.4.2 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必要性
        6.4.3 盐田国际开展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可行性
        6.4.4 盐田国际港口的货源开发与组织
        6.4.5 盐田国际开展海铁联运综合试点的政策建议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相关概念
    二、对国内外关于(集装箱)港口研究主要成果的评述
    三、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当代集装箱港口发展
    一、世界港口发展历史及规律
    二、集装箱运输的特点及其发展
    三、世界集装箱港口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
第三章 现代物流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一、物流的概念
    二、集装箱港口是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
    三、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集装箱港口
    四、货主的选择——港口物流流向分析
    五、物流发展趋势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要求
第四章 直接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二大主体——政府与港口营运商
    一、国家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三、港口营运商在集装箱港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小结
第五章 对集装箱港口发展有间接而重要影响的主体——船公司的分析(兼论“大船路线—枢纽港”路线)
    一、船公司发展现状
    二 、船公司对港口发展的影响
    三、大船路线和枢纽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相互关系及行为模式分析
    一、影响集装箱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禀赋和经济地理条件
    二、集装箱港口发展过程中所存在博弈的概况
    三、港口营运商之间的博弈
    四、地方政府在集装箱港口博弈中的行为和作用
    五、船公司对港口之间博弈的影响
    六、各方要求以及利益的传递
第七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一、世界经贸关系发展变化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二、腹地经济发展对集装箱港口发展的影响
    三、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新问题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集装箱港口格局及博弈行为的影响
第八章 珠三角集装箱港口发展实证分析
    一、珠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发展状况
    二、以盐田港为代表的深圳集装箱港口快速发展的条件分析
    三、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的竞合关系
第九章 当前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一、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及问题
    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集装箱港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四、中国集装箱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第十章 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各个主体所面临的问题
    二、在中国集装箱港口发展中三大主体的发展对策
结束语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图1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南京国际集装箱公司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D]. 王瑶静. 上海大学, 2021
  • [2]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网络规划研究[D]. 安芬.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3]内河货运港口辐射范围研究 ——以万州水运港为例[D]. 杨黎霞.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4]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结构分析[D]. 蒋娇.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5]基于港口效率的贸易比较利益增进研究[D]. 杨雯雯. 浙江大学, 2010(11)
  • [6]重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研究[D]. 商凌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2)
  • [7]基于核心能力的东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袁航. 复旦大学, 2008(08)
  • [8]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D]. 涂敏. 浙江大学, 2008(07)
  • [9]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 洪雁.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10]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D]. 舒洪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05)

标签:;  ;  ;  ;  ;  

南京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再创内河港口最好成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