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冉: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独特意蕴论文

冯冉: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独特意蕴论文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创新继承和精彩展呈。从“三大规律”的高度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对于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独特意蕴具有重要意义。“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着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守;彰显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亦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牢记党的“初心”,完成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阐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也内含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某个人,是我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社会、历史、哲学家们的一个难题。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逻辑起点创立的唯物史观,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人类社会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背后包含的客观规律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人的实践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要求我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要明确两个问题,即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怎样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遵循中做出了恰当的回答。

2.网络主体的形成:群集、群体与社会整合。网络中的人们一开始并没有像政治生活中的共同体那样拥有统一的行动纲领。个体也没有孤立,他总是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寻觅到一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群并产生共鸣。所以网络民主的主体形态既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而是一种多元中心的格局,这个格局的形成经过群集、群体两个过程并最终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网络社会。

(一)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旨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不能只从社会形态高低的演进及物质财富积累的角度去评判,社会历史的进步应该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由不充分到充分,由不全面到全面,由不自由到自由。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意味着实现人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旨归。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就是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理解,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都是为实现自身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做准备。人民群众是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类社会,因此社会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实现人的发展而服务。马克思还依据社会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的本质关系没有形成;在第二阶段,人的主体地位虽已获得,但是这一时期的人被物的经济关系所束缚,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只有到了第三阶段,即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阶段,那时私有制和剥削已全被消灭,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自由发展和解放。马克思的“三阶段”理论表明,社会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将人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程度不同步,即人的发展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而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指向不同导致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我们党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并立足于当前的现实发展状况所提出的。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主体”;二是坚持人民是“享有主体”。因此,习近平要求全党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认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聚焦国内,他还将着眼点投向整个人类社会。他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从国际安全、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找到可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小我”情怀即促进国内人民获得美好生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望;更是一种“大我”精神的彰显,希望可以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真正进入“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

(二)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依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凡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均作为当期的收入。《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账务处理规定:收回以前年度货币资金投资成本时,借记“资金结存”,贷记“其他结余”。账务处理中“其他结余”科目的使用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一定偏差,略有几分财务会计净资产类科目“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的意味,带有一定权责发生制的“色彩”。同时,货币资金投资成本的收回与“其他结余”科目核算口径“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存在出入。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将这一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他提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破解发展难题,增加发展动力,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习近平还强调“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6]。这就明确表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是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党政治最重视和关心的根本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8]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自成立之日起就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关系着我们党的发展命运。我们党的各代领导人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党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针对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毛泽东指出“民主”就是我们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新路。毛泽东认为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对政府的监督,让国家大政方针决之于众,坚持人人负责,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毛泽东还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的工作的全过程。对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0]。习近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因此,认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工作路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内涵的阐释包含着我们党对党执政根基、执政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以贯之的坚持,启示着我们党在以后的执政建设中,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执政智慧,获得执政力量。

(一)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新政权建立后积极地发展生产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落后面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八大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是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建设遭遇挫折。于是邓小平开始深刻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社会主义本质论”可以说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回答,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生产力通常又是指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来源。因此,我们要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根本肯定,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了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享有主体”的坚持。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纵深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促进人类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

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要人民来驱动,但是这一驱动力又来源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获得感。所以,必须将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一问题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人民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人民并没有在建设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因此,我们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上,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江泽民根据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变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发展引发的问题,胡锦涛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人为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不能否定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实践中确实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但同样要反思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中漠视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时刻谨记的教训。对人民的忽视,使得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的惨剧。

指纹是指尖表面上交替分布的脊线和谷线图案。指纹图像有着许多不同于其它图像的特点,其纹理性和方向性比较强,而指纹图像的方向场代表了指纹的这种固有性质。通过原始指纹图像的纹理信息,求出每一个像素点的切线方向,就可以描绘出整幅指纹图像的方向场图,而方向场图又为后续指纹图像的滤波、特征提取奠定了基础,故该方向场估算十分重要[12-13]。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与核心,它的提出凝结着我们党90多年的领导智慧,内含着对苏联执政党垮台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怎样带领人民实现中华人民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执政的目标追求。怎样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追求是我们党在执政建设中要深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我们党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实践指导上对党的执政建设问题的科学探索。

(一)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和力量

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在解决当前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炼和升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例如,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精准扶贫到共享发展;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从未改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因此,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中心地位,坚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吸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回答,基本形成了共识性的认识,即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本遵循的基础上,其独特意蕴也得到了彰显,即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要依靠人民来驱动,而驱动力来源于人民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我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把小马最近干的捣蛋事儿全写上,写完后当场宣读。那些受惊的女生义愤填膺,在纸上沙沙写着。这些女生平时个个伶牙俐齿,待会儿一定会批得小马体无完肤。小齐狠狠瞪了小马一眼,低头写了起来。小齐是班里的作文好手,他写的内容肯定尖锐猛烈,上去一朗读,还不把小马羞死?小马虽然是个调皮大王,但要叫他当众挨批也是受不了的。既能教化人,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暗自为自己一举多得的教育智慧而高兴。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作为起点,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归宿,通过论证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强调,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创造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恩格斯也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4]。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考察人类社会,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这就进一步论证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不是上帝神灵的创造物,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战果,而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因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得以“正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二)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始终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工作根本,没有独立于人民之外的特殊利益。习近平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13]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谋幸福。

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为了帮助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并做出了要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有历史决定性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习近平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从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到精准扶贫,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以看出,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执政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执政的主张和表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解放,实现人民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本质和目的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入。

“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应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动摇,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将党和国家的政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真正为人民造福,使人民群众真正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

四、结语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对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遵循的重要价值理念,亦包含着对规律科学的遵循和认识的深化。从一般规律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从个别规律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遵循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发展和科学把握;它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发展中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是商景兰对于自我价值的理解和思考,是女性觉醒的可贵声音。以“才”为归结点,商景兰把现世幸福的失落,在“立言”以求不朽中得到了超越,从而将文学活动作为生命苦难的感性慰藉,升华到扬名后世的理性追求。商景兰后半生的生命探索与价值追寻,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196,53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5.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3.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83.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8] 黄锦奎.论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政治学与执政政治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60.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04.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13] 做合格共产党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6.

DeeplyGrasptheUniqueImplicationoftheThoughtof“People-centered”fromthePerspectiveof“ThreeMajorLaws”

FENG Ran

(SocialistIdeologyResearchCenter,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Abstract:“People-centered” is the innovative inheritance and splendid exhibition of our Party’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that it is precisely the people who create hist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people-centered” from the level of “three laws” for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implications of this idea. The adherence to “people-centered” implies our Party’s respect for the status of human democracy and its adherence to the Party's fundamental purpose. It shows that our Party basically follows the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deepe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accurately grasps the ru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It also has scientific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Keywords:people-centered;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a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9)02-0014-05

收稿日期:2018-1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

作者简介:冯 冉(1993- ),女,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编辑:张文渲)

标签:;  ;  ;  ;  ;  ;  ;  ;  ;  ;  ;  ;  ;  

冯冉: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独特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