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侧端的动力接收件和计数组件;计数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和复位件,计数装置包括用于与外部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计数件,动力接收件可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计数件,使得计数件绕旋转轴线旋转;复位件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在计数件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件从计数完成的最终状态自动恢复到预计数状态;在最终状态,计数件不再接收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在预计数状态,计数件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和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主设计要求
1.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侧端的动力接收件和计数组件;计数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和复位件,计数装置包括用于与外部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计数件,动力接收件可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计数件,使得计数件绕旋转轴线旋转;复位件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在计数件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件从计数完成的最终状态自动恢复到预计数状态;在所述最终状态,计数件不再接收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在所述预计数状态,计数件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和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设计方案
1.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侧端的动力接收件和计数组件;
计数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和复位件,计数装置包括用于与外部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计数件,动力接收件可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计数件,使得计数件绕旋转轴线旋转;
复位件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在计数件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件从计数完成的最终状态自动恢复到预计数状态;
在所述最终状态,计数件不再接收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在所述预计数状态,计数件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
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和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复位件的旋转轴线更靠近计数件的旋转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位于计数件的旋转轴线和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经过动力接收件的旋转圆心做一条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复位件的旋转圆心和计数件的旋转圆心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显影盒还包括安装在壳体一侧的端盖,动力接收件与端盖同侧并穿过端盖,复位件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端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复位件可移动地安装在端盖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端盖上设置有用于与复位件结合的椭圆孔,椭圆孔的长轴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延伸,短轴沿显影盒的前后方向延伸。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显影盒以及位于显影盒中的计数组件,所述计数组件能够自动复位。
背景技术
显影盒是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消耗件,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利用光电成像的原理,在成像介质上形成所需的图像,当显影盒中容纳的显影剂被消耗殆尽时,设备会提示终端用户更换显影盒。
为准确了解显影盒中的显影剂量,现有的,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显影盒上安装存储有显影盒信息的存储装置,该存储装置与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显影盒上设置计数组件,同时在设备中设置与计数组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被计数件,设备通过记忆计数组件拨动被计数件的次数而记忆显影盒中的显影剂量。
上述第二种方式完全由机械的方式实现,相较于第一种方式,其成本较低,然而,当显影盒中的显影剂被消耗完毕后,一般的,终端用户会通过再生的方式向显影盒中补充新的显影剂,然后终端用户需要将所述计数组件恢复到初始状态,而且只有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计数组件才能再次与设备中设置的被计数件接触,从而保证设备识别出显影盒并判断其中的显影剂量,对于没有实际操作过的终端用户而言,此种操作无疑是一个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盒,其中的计数组件不需要终端用户手动复位,在显影盒再次被安装至设备的过程中,所述计数组件即完成复位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侧端的动力接收件和计数组件;计数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和复位件,计数装置包括用于与外部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计数件,动力接收件可绕其旋转轴线旋转,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计数件,使得计数件绕旋转轴线旋转;复位件可绕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在计数件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件从计数完成的最终状态自动恢复到预计数状态;在所述最终状态,计数件不再接收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在所述预计数状态,计数件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的驱动力;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和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计数件的旋转轴线上方,且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位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上方。
相对于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复位件的旋转轴线更靠近计数件的旋转轴线。
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位于计数件的旋转轴线和复位件的旋转轴线之间。
当沿着显影盒的左右方向观察时,经过动力接收件的旋转圆心做一条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复位件的旋转圆心和计数件的旋转圆心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
显影盒还包括安装在壳体一侧的端盖,动力接收件与端盖同侧并穿过端盖,复位件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端盖上。
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复位件可移动地安装在端盖上。
端盖上设置有用于与复位件结合的椭圆孔,椭圆孔的长轴沿显影盒的上下方向延伸,短轴沿显影盒的前后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框架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框架从左下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去掉端盖后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的计数组件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从外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从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6A-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计数件的立体图。
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计数件的仰视图。
图7A-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复位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终点状态)时,计数件所处位置的立体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终点状态)时,计数件与驱动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在计数件处于复位状态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在计数件再次旋转至与复位件接触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
图9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即将到达终点状态(初始状态)时,复位件所处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的计数组件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13A-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计数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复位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使下文描述更清楚,首先对显影盒做如下定义:定义与显影盒的安装方向A同向的方向为显影盒的前方,与安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为显影盒的后方,以显影盒的安装方向为基准,安装方向A的左侧为显影盒的左方,安装方向A的右侧为显影盒的右方,显影盒在被安装和拆卸时,在与安装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面向操作者的一侧为显影盒的上方,背向操作者的一侧为显影盒的下方。
[显影盒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框架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框架从左下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去掉端盖后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
如图所示,显影盒C可沿着安装方向A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至设备,以安装方向A为基准,显影盒C具有上述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和下方;显影盒C包括壳体2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21上的旋转件22、以及安装在壳体21一侧的端盖10;当显影盒C被安装至设备后,显影盒C需要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和电力,一般的,显影盒C的左右两侧分别用于接收驱动力和电力,如图所示,显影盒C的左侧为驱动端F,用于从设备接收驱动力,显影盒C的右侧为导电端E,用于从设备接收电力,因此,显影盒C还包括位于驱动端F的动力接收件23以及位于导电端E的导电件25,所述动力接收件23和导电件25分别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和电力。
进一步的,显影盒C还包括安装在壳体21上的计数组件30,所述动力接收件23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计数组件30;壳体21包括相互结合的上壳体(上盖)212和下壳体211,二者通过超声波焊接结合,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显影剂的腔体S,设备通过感应计数组件30与设备中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次数而得知该显影盒C的腔体内所容纳的显影剂量,进而设定该显影盒C的工作寿命,当腔体内的显影剂被消耗完后,显影盒C中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尚未完结,仅为设备内记录的显影盒C中容纳的显影剂量被消耗完毕,因而,如果终端用户再次向腔体内补充新的显影剂,那么显影盒C内的各部件仍能工作。
如图2A所示,显影盒C还包括设置在壳体21上的显影剂补充口24,终端用户可通过该显影剂补充口24向腔体内补充新的显影剂,最终,终端用户的使用成本得以大幅降低。进一步的,下壳体211包括一体形成的后盖211a和下盖211g、分别位于后盖211a左右两侧的左盖211b和右盖211c,所述后盖211a、下盖211g、左盖211b和右盖211c围合形成敞口的腔体S,沿上下方向,下壳体211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面211d,上盖212用于与顶面211d结合,使得所述敞口的腔体S被封闭,显影剂得以被容纳在腔体S中。
如图1所示,计数组件30包括可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30a和复位件30b,所述计数装置30a用于与设备中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复位件30b用于在计数装置30a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装置30a自动恢复到下述的预计数状态,其中,动力接收件23从设备中接收到驱动力后,可以绕旋转轴线L2旋转;计数装置30a接收到动力接收件23的驱动力后,可以绕旋转轴线L3a旋转;复位件30b不接收动力接收件23的驱动力,而是接收来自显影盒C之外的外力,并在接收到外力后,可以绕旋转轴线L3b旋转,迫使计数装置30恢复到预计数状态;当外力撤销时,复位件30b恢复到初始位置。
实际产品中,计数组件30可以与动力接收件23同侧,二者也可以分别位于壳体21的两侧,但不管二者以何种形式布置,计数组件30均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23的驱动力,当计数组件30与动力接收件23同时位于驱动端F时,计数组件30与动力接收件23均穿过端盖10而暴露在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计数组件30和动力接收件23均位于驱动端F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A和图3B所示,动力接收件23和计数组件30均被安装在下壳体211的左盖211b上,动力接收件23从设备中接收的驱动力通过动力传递组件50传递至计数装置30a,所述动力传递组装件50至少包括与动力接收件23结合的动力传递件24a以及与计数装置30a结合的驱动件26,所述驱动件26可以直接与动力传递件24a结合,二者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个中间传递件24b,此时,动力接收件23接收到的驱动力通过动力传递件24a、中间传递件24b和驱动件26被传递至计数装置30a。
进一步的,当沿着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观察时,也就是与显影盒C的安装方向A垂直的方向观察,复位件30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21的上方,换句话说,复位件30b的至少一部分超出壳体21。对于上述旋转轴线L2、L3a和L3b来说,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下:在显影盒C的前后方向上,旋转轴线L3b位于旋转轴线L2与旋转轴线L3a之间,具体可描述为,当沿着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动力接收件23、计数装置30a和复位件30b分别可绕圆心L2、L3a和L3b旋转,此时,经过圆心L2做一条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将圆心L3a和圆心L3b分别投影在直线L上,那么在显影盒C的前后方向上,圆心L3b的投影将位于圆心L3a的投影与圆心L2之间,相对于圆心L2,圆形L3b更靠近圆心L3a,且圆心L3a和圆心L3b分别位于直线L的两侧,换句话说,在显影盒C的上下方向上,圆心L2位于圆心L3a和圆心L3b之间,圆心L3a位于直线L的下方,圆心L3b位于直线L的上方,或者说,旋转轴线L2位于旋转轴线L3a和旋转轴线L3b之间。如图3A中虚线所示;进一步的,如图3B所示,旋转轴线L3b位于壳体21的上方,更进一步的,旋转轴线L3b至少位于下壳体211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显影盒C的上下方向上,旋转轴线L3b至少位于下壳体211的顶面211d的上方,复位件30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壳体211的顶面211d的上方,或者说复位件30b的至少一部分超出下壳体211的顶面211d。
实施例一
[计数组件的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的计数组件分解状态示意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从外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从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为配合计数组件30的工作,显影盒C还包括设置在壳体21上的导引轨道43,计数组件30在工作过程中,计数组件30的至少一部分被导引轨道43导引,如图3A和图3B所示,下壳体211还包括设置在左盖211b上的安装柱27以及围绕安装柱27设置的导引轨道43,如图2A和图2B所示,导引轨道43包括滑动段430、上升段431和保持段432。
继续如图4所示,计数装置30a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件31和弹性件32,所述计数件31可旋转地安装在安装柱27上,弹性件32位于计数件31与端盖10之间,且计数件31可被导引轨道43导引,在计数件31的旋转方向上,所述导引轨道43中的滑动段430与保持段432相互间隔,且沿计数件31的旋转方向,在滑动段430的上游设置有用于保持计数件31位于初始状态的初始保持面433,进一步的,沿计数件31的旋转方向,与初始保持面433相邻的下游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计数件31在外力作用下沿滑动段430做不必要移动的保护部434。
在计数件31从滑动段430沿着上升段431逐渐运动至保持段432的过程中,计数件31沿着计数装置30a的旋转轴线L3a逐渐伸出端盖10,或者说逐渐远离壳体21,并与设备中的被计数件接触,同时,弹性件31被压缩,当计数件31从保持段432运动至滑动段430时,在弹性件31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计数件31被向着壳体21迫推,或者说计数件31缩回,并与被计数件脱离接触,此时,计数件31完成计数。
驱动件26包括齿轮部260以及设置在齿轮部260上的多个动力传递部261,所述动力传递部261用于与动力接收件31结合,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动力接收件31;齿轮部260具有远离壳体21的表面262,多个动力传递部261设置在表面262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上,表面262与保持段432相对于下壳体211的左盖211b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也就是说,当沿着与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或者前后方向观察时,表面262与保持段432基本齐平。
所述复位件30b可旋转地被安装在端盖10上,当计数件31完成计数后,复位件30b在外力作用下可与计数件31接触,并可绕旋转轴线L3b旋转,在复位件30b旋转的同时,复位件30b拨动计数件31,使得计数件31再次回到预计数状态,此时,计数件31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23的驱动力。
如图5A和图5B所示,端盖10包括端盖体11、设置在端盖体11上的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以及与端盖体11连接并被设置在第二通孔13内的挡板14,所述端盖体11具有相对的外表面10a和内表面10b,所述挡板14用于与弹性件32结合,优选的,弹性件32为压缩弹簧,其一端与挡板14抵接,另一端与计数件31抵接。动力接收件23从第一通孔12暴露,计数件31从第二通孔13暴露;进一步的,端盖10还包括从挡板14向内表面10b所在侧延伸的支撑柱141,压缩弹簧32套接在支撑柱141上,因而,压缩弹簧32在其压缩方向上被定位,不会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端盖10还包括设置在端盖体11上的安装部15,优选的,安装部15为设置在端盖体上的第三通孔,复位件30b可旋转地别安装在第三通孔15中,结合图3A,当复位件30b被安装后,沿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观察,复位件30b的旋转轴线L3b和第三通孔15均位于旋转轴线L3a的上方,也位于旋转轴线L2的上方,相对于旋转轴线L2,旋转轴线L3b更靠近旋转轴线L3a;优选的,第三通孔15为椭圆孔,其长轴沿显影盒C的上下方向延伸,短轴沿显影盒C的前后方向延伸,因此,第三通孔15具有位于上方的上保持部15a和位于下方的下保持部15b,沿显影盒C的上下方向,上保持部15a和下保持部15b相对设置;复位件30b可移动地被安装在第三通孔15中,如图3A所示,显影盒C被安装至设备前,复位件30b位于上保持部15a,且不与计数件31接触,在显影盒C被安装至设备的过程中,复位件30b受到来自设备的作用力,从上保持部15a移动至下保持部15b,并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保持在下保持部15b,此时,复位件30b可与计数件31接触。
据此可知,复位件30b被设置成可绕旋转轴线L3b旋转,且可在显影盒C的上下方向上移动,在显影盒C被安装至设备前,复位件30b与计数件31分离,在显影盒C被安装至设备的过程中以及显影盒C工作时,复位件30b被保持在下保持部15b,当显影盒C从设备中取出时,复位件30b从下保持部15b再次回到上保持部15a。
[计数件]
图6A-图6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计数件的立体图;图6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计数件的仰视图。
如图6A和图6B所示,计数件31可绕旋转轴线L3a沿r所示方向旋转,包括圆柱体31a、沿旋转轴线L3a设置在圆柱体31a的结合孔31b、拨动部31e和多个受力部31j;其中,拨动部31e在与旋转轴线L3a平行的方向延伸,受力部31j沿圆柱体31a的径向方向延伸,且沿旋转方向r,多个受力部31j之间均相互形成有间隔,用于与驱动件26上的动力传递部261结合;如图6C所示,所述受力部31j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受力部31j1和多个第二受力部31j2,动力传递部261进入间隔中,随着驱动件26的旋转,动力传递部261将驱动力传递至相应的受力部,进而驱动计数件31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递部261的个数与受力部31j的个数被设置成满足:驱动件26旋转两圈,计数件31旋转一圈。
沿旋转方向r,拨动部31e的两个末端分别形成为第一触碰面31e1和第二触碰面31e2,复位件30b通过向第一触碰面31e1施加作用力,迫使计数件31回到预计数状态,计数完成后,第二触碰面31e2通过挤压复位件30b,迫使复位件30b从所述下保持部15b回到上保持部15a的位置。
其中,与第一受力部31j1相邻的两个间隔分别为首间隔31j4和末间隔31jn,也就是说,沿旋转方向r,第一受力部31j1位于首间隔31j4和末间隔31jn之间,且满足,第一受力部31j1对应的角度δ1不小于任意一个第二受力部31j2对应的角度β,进一步的,第一受力部31j1还设置有缺口31p,如图6C所示,缺口31p形成为从第一受力部31j1的外边缘径向向内凹陷形成,其对应的角度为δ2,δ2≤δ1,所述缺口31p的设置,可确保计数完成后,计数件31与驱动件26脱离结合,即使驱动件26继续旋转,动力传递部261经过缺口31p,而不会再与受力部31j结合,因而,沿驱动件26的旋转方向,相邻两个动力传递部261对应的角度δ3>δ2(如图8C所示)。
进一步的,计数件31还包括从圆柱体31a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的延伸部31k和被导引部31i,拨动部31e从延伸部31k沿与旋转轴线L3平行的方向延伸,被导引部31i用于与导引轨道43结合,在计数组件30的计数过程中,使得计数件31被导引轨道43导引;优选的,所述延伸部31k还沿圆柱体31a的圆周方向延伸,并最终形成圆盘,被导引部31i为从圆柱体31a外表面突出的被导引块;当然,所述拨动部31e还可以直接从圆柱体31a延伸,拨动部31e在圆柱体31a径向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可根据设备中设置的被计数件的位置确定。
[复位件]
图7A-图7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计数组件中复位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7A所示,复位件30b包括旋转部30b1、按压部30b2和作用部30b5,其中,按压部30b2从旋转部30b1突出,作用部30b5从按压部30b2或者旋转部30b1突出,本实施例中,作用部30b5从旋转部30b1外表面突出。当外力作用在按压部30b2时,旋转部30b1可绕旋转轴线L3b沿f1所示方向旋转,作用部30b5向计数件31施加作用力;当外力撤销时,旋转部30b1可绕旋转轴线L3b沿f2所示方向旋转,f1与f2的方向相反,因而,按压部30b2、旋转部30b1和作用部30b5共同形成杠杆结构,所述杠杆的旋转轴线为L3b。
进一步的,复位件30b还包括与旋转部30b1结合的可变形部30b4,当旋转部30b1沿f1所示方向(正向)旋转时,可变形部30b4发生弹性变形,当作用在按压部30b2上的外力撤销时,旋转部30b1在可变形部30b4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绕旋转轴线L3b沿f2所示方向(反向)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的,复位件30b还包括用于固定可变形部30b4的固定部30b3,所述可变形部30b4、固定部30b3与旋转部30b1一体形成,所述可变形部30b4为从旋转部30b1外表面延伸的肋条,所述肋条30b4由弹性材料制成。
如图7B所示,复位件30b还包括设置在旋转部30b1上的活动部30b7,复位件30b通过活动部30b7与端盖10可活动的连接,具体的,活动部30b7穿过第三通孔15,并可在第三通孔15中滑动。为确保复位件30b被保持在保持部15的预定位置,结合图5A和图7A,复位件30b还包括设置在旋转部30b1上的被止动部30b6,相应的,端盖10上还设置有用于与被止动部30b6接触的止动部16,当复位件30b受到能够迫使其绕旋转轴线L3b沿f2所示方向旋转的作用力时,所述被止动部30b6与止动部16接触,复位件30b沿f2所示方向旋转运动的趋势被阻止。更进一步的,当复位件30b还包括固定部30b3时,相应的,如图5A所示,端盖10上还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固定部30b3的接纳部17,当复位件30b被安装时,固定部30b3被接纳在接纳部17中,可变形部30b4位于接纳部17与旋转部30b1之间,一旦复位件30b开始绕旋转轴线L3b沿f1所示方向旋转,所述可变形部30b4将会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而拱起。
[计数组件的计数过程]
为更清楚描述计数组件30的计数过程,下图中将与计数组件30中的弹性件32做了隐藏处理。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图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终点状态)时,计数件所处位置的立体图;图8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处于初始状态(终点状态)时,计数件与驱动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在计数件处于复位状态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在计数件再次旋转至与复位件接触时,计数件与复位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图;图9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显影盒中计数件即将到达终点状态(初始状态)时,复位件所处位置的示意图。
显影盒C在被安装至设备前,复位件30b位于不对计数件31施加作用力的初始位置,计数件31处于计数前的初始状态,如图3A所示,复位件30b被保持在第三通孔15的上保持部15a,作用部30b5不与计数件31接触,或者作用部30b5与计数件31接触,但二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按压部30b2超出壳体21,且位于壳体21的上方,进一步如图8B所示,计数件31的被引导部31i与初始保持面433保持接触,如图8C所示,所述缺口31p面向驱动件26,此时,动力传递部261不与受力部31j接触,
如图8A所示,随着显影盒C沿安装方向A向着设备P安装,复位件30b开始与设备顶壁P1接触,在顶壁P1的压迫下,复位件30b(旋转部30b1)从所述上保持部15a移动至下保持部15b,作用部30b5向靠近计数件31运动,最终,作用部30b5运动至邻近计数件31的第一触碰面31e1的位置,二者相对,同时,被止动部30b6与止动部16接触。
随着复位件30b的按压部30b2进一步接收到设备顶壁P1的压力,使得旋转部30b1开始沿f1所示方向旋转,旋转部30b1的旋转带动作用部30b5向计数件31施加作用力,使得计数件31沿r所示方向旋转,最终,如图9A所示,作用部30b5拨动计数件31,使得计数件31的缺口31p不再面向驱动件26,驱动件26的动力传递部261与受力部31j之间的间隔相对,此时的计数件31处于预计数状态,一旦驱动件26被动力接收件23驱动,所述计数件31即可被驱动件驱动而旋转,所述被导引部31i移动至与保护部434抵接,可变形部30b4向远离计数件31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当动力接收件23从设备P接收到驱动力并传递至驱动件26后,所述驱动件26开始旋转,动力传递部261开始进入受力部31j之间的间隔,继而,驱动件26驱动计数件31旋转,所述被导引部31i越过保护部434,开始从导引轨道43的滑动段430向上升段431移动,并最终移动至保持段432,同时,沿旋转轴线L3a,计数件31逐渐远离壳体21而伸出,并与设备内的被计数件接触,从而达到计数的功能,位于计数件31与壳体10之间的压缩弹簧32被压缩。
结合图9A和图9B,在计数件31与作用部30b2脱离接触后,由于复位件的按压部30b2仍然被设备顶壁P1按压,因而,作用部30b5仍然保持在与计数件31脱离的位置,可变形部30b4仍然保持弹性变形的状态;随着计数件31的旋转,作为计数件的第二触碰面31e2开始与作用部30b5接触,在计数件31的挤压下,复位件30b(旋转部30b1)从下保持部15b移动至上保持部15a,同时,由于按压部30b2仍然被设备顶壁P1按压,固定部30b3仍然被接纳部17接纳,因而,如图9C所示,复位件30b的可变形部30b4继续向远离计数件31的方向弹性变形,直至计数件31的第一触碰面31e1再次与作用部30b5相对。
如上所述,当沿着与显影盒C的左右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或者前后方向观察时,设置有动力传递部261的表面262与保持段432基本齐平,因此,当所述被导引部31i与保持段432脱离接触后,被导引部31i可继续运动至所述表面262上;随着计数件31的继续旋转,一旦被导引部31i与表面262脱离接触,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计数件31从表面262脱离,并从该表面262“掉落”至所述初始保持面433而到达图8A所示的终点状态。
由上述描述可知,计数件31的初始状态与终点状态所处的位置相同,此时,计数件31的被导引部31i与初始保持面433保持接触,缺口31p与驱动件26相对,即使驱动件26旋转,计数件31也不会被驱动旋转。
显影盒C从设备P中被取出后,按压部30b2不再受到设备顶壁P1的按压,在可变形部30b4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旋转部30b沿f2所示方向旋转,被止动部30b6与止动部16接触,按压部30b2重新回到超出壳体21且位于壳体21上方的位置,作用部30b5回到图3A所示不对计数件31施加作用力的初始位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的计数组件230也能够实现自动复位,且本实施例涉及的显影盒C2的结构以及计数组件230的结构均与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结构有部分相同,故本实施例中将重点描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从左上方观察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从左向右观察时的侧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的计数组件分解状态示意图。
如图所示,显影盒C2可沿安装方向A被安装,包括壳体22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221上的旋转件222、安装在壳体221一侧的端盖210、以及位于壳体221侧边的动力接收件223和计数组件230,所述动力接收件223用于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绕旋转轴线L2’旋转,动力接收件230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计数组件230。
壳体221包括相互结合的上壳体(上盖)2212和下壳体2211,二者通过超声波焊接结合,下壳体2211具有后盖2211a和下盖2211g、分别位于后盖2211a左右两侧的左盖2211b和右盖(未示出),且下壳体2211具有位于上方的顶面2211d,上盖2212用于与顶面2211d结合。
计数组件230包括可相互结合的计数装置230a和复位件230b,所述计数装置30a用于与设备中的被计数件结合和脱离结合,复位件230b用于在计数装置230a完成计数后,迫使计数装置230a自动恢复到下述的预计数状态,计数装置230a接收到动力接收件223的驱动力后,可以绕旋转轴线L3a’旋转;复位件230b不接收动力接收件223的驱动力,而是接收来自显影盒C2之外的外力,并在接收到外力后,可以绕旋转轴线L3b’旋转,迫使计数装置230恢复到预计数状态;当外力撤销时,复位件230b恢复到初始位置。
同样的,所述计数组件230可以与动力接收件223分别位于壳体2211的同一侧,也可以分别位于壳体2211的两侧,不论计数组件230与动力接收件223如何布置,所述动力接收件223接收的驱动力总是会被传递至计数组件230,从而驱动计数组件230计数。
进一步的,当沿着显影盒C2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复位件230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221的上方,换句话说,复位件230b的至少一部分超出壳体221,对于上述旋转轴线L2’、L3a’和L3b’来说,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下:在显影盒C2的前后方向上,旋转轴线L3b’位于旋转轴线L2’与旋转轴线L3a’之间,具体可描述为,当沿着显影盒C2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动力接收件223、计数装置230a和复位件230b分别可绕圆心L2’、L3a’和L3b’旋转,此时,经过圆心L2’做一条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L’,将圆心L3a’和圆心L3b’分别投影在直线L’上,那么在显影盒C2的前后方向上,圆心L3b’的投影将位于圆心L3a’的投影与圆心L2’之间,如图11中虚线所示,相对于圆心L2’,圆形L3b’更靠近圆心L3a’,且圆心L3a’和圆心L3b’分别位于直线L’的两侧,圆心L3a’位于直线L’的下方,圆心L3b’位于直线L’的上方,换句话说,在显影盒C2的上下方向上,圆心L2’位于圆心L3a’和圆心L3b’之间,或者说,旋转轴线L2’位于旋转轴线L3a’和旋转轴线L3b’之间;进一步的,继续如图11所示,旋转轴线L3b’至少位于下壳体2211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显影盒C2的上下方向上,旋转轴线L3b’至少位于下壳体2211的顶面2211d的上方,复位件230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下壳体2211的顶面2211d的上方,或者说复位件230b的至少一部分超出下壳体2211的顶面2211d。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盒C2依然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导引轨道,在此不再赘述导引轨道的结构;所述计数装置230a包括相互结合的计数件231和弹性件232,且计数件231和弹性件232的安装位置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图13A-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显影盒中的端盖的立体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计数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涉及的复位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当动力接收件223和计数组件230位于壳体2211的同一侧时,如图13A和图13B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端盖210包括端盖体211’、设置在端盖体上的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13和安装部215、以及与端盖体连接并被设置在第二通孔213内的挡板214;所述安装部215用于安装复位件230b,优选的,安装部215为设置在端盖体211’上的圆孔,所述挡板214用于与弹性件232结合,复位件230b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三通孔215中,沿显影盒C2的左右方向观察,第三通孔位于旋转轴线L3a’的上方,也位于旋转轴线L2’的上方,相对于旋转轴线L2’,旋转轴线L3b’更靠近旋转轴线L3a’,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孔215为圆形。
进一步的,端盖21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通孔213圆周方向上的第四通孔218,如图所示,第四通孔218靠近第三通孔215设置,使得复位件230b的一部分穿过第四通孔218与计数件231结合。
如图14所示,计数件231可绕旋转轴线L3a’旋转,包括圆柱体231a、沿旋转轴线L3a’设置在圆柱体31a的结合孔30b、拨动部231e、沿圆柱体231a圆周方向设置的有齿部231j和缺齿部231p以及用于与导引轨道结合的被导引部231i,其中,拨动部231e在与旋转轴线L3a’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有齿部231j通过与其啮合的驱动件(未示出)结合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223的驱动力,进而驱动计数件231旋转,当缺齿部231p与驱动件相对时,计数件231不再接收动力接收件223的驱动力而停止旋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计数件231还包括用于与复位件230b结合的被作用部231q,所述被作用部231q的位置可以不受限制,例如,被作用部231q可以被设置在圆柱体231a上,还可以被设置在拨动部231e上,同样的,被作用部231q的形状也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与复位件230b结合即可;如图14和图11所示,所述被作用部231q被设置在与拨动部231e相邻的位置,且被作用部231q被设置成凹槽状,沿计数件231的旋转方向r,所述凹槽具有受力面,复位件230b向该复位面施加作用力以迫使计数件231回到预计数状态,此时,计数件231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223的驱动力。
如图15所示,复位件230b包括旋转部230b1、按压部230b2和作用部230b5,其中,按压部230b2从旋转部230b1外表面突出,作用部230b5从按压部230b2或者旋转部230b1突出。当外力作用在按压部230b2时,旋转部230b1可绕旋转轴线L3b’沿f1所示方向旋转,作用部230b5向计数件231施加作用力;当外力撤销时,旋转部230b1可绕旋转轴线L3b’沿f2所示方向旋转,f1与f2的方向相反,因而,按压部230b2、旋转部230b1和作用部230b5共同形成杠杆结构,所述杠杆的旋转轴线为L3b’。
具体的,所述作用部230b5被设置为可弹性变形,如图所示,作用部230b5的自由末端与旋转部230b1之间形成间隔,当作用部230b5受到向所述间隔方向施加的力时,作用部230b5将向靠近旋转部230b1的方向弹性变形,在所述力被撤销后,作用部230b5恢复至初始位置。
如图11所示,显影盒C2组装完成后,所述作用部230b5穿过第四通孔218与所述被作用部231q的受力面相对,且计数件231在完成计数后,缺齿部231p与驱动件相对,计数件231不会被驱动件驱动而处于静止的初始状态(终点状态)。在显影盒C2被安装至设备前,所述按压部230b2超出壳体2211,且位于壳体2211的上方,随着显影盒C2被向着设备安装,按压部230b2将受到来自设备顶壁的压迫力,复位件230b开始绕旋转轴线L3b’沿f1所示方向旋转,作用部230b5开始向所述被作用部231q的受力面施加作用力,计数件231被所述作用力驱动绕旋转轴线L3a’沿r所示方向旋转,在按压部230b2到达最大压迫位置时,作用部230b5不再向受力面施加作用力,此时,计数件231的有齿部231j与驱动件啮合,计数件231到达可接收来自动力接收件223驱动力的预计数状态,一旦驱动件被动力接收件223驱动,所述计数件231即可被驱动件驱动而旋转。
随着计数件231的旋转,拨动部231e逐渐到达与设备中的被计数件结合的位置,同时,计数件231对作用部230b5施加向着所述间隔的力,由于按压部230b2被设备顶壁压迫,所述作用部230b5将发生弹性变形,当计数件231的缺齿部231q再次与驱动件相对时,计数件231回到终点状态,并仍然保持对作用部230b5施加力;当显影盒C2被从设备中取出时,设备顶壁不再压迫所述按压部230b2,复位件230b在作用部230b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沿f2所示方向旋转,按压部230b再次回到位于壳体2211上方的位置,作用部230b5再次回到与所述受力面相对的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计数组件不需要终端用户手动复位,显影盒从设备中被取出再被安装至设备的过程中,利用设备顶壁压迫复位件,由复位件对计数件施加作用力,迫使计数件回到预计数状态,然后,复位件不再对计数件施加作用力,一旦动力接收件开始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计数件,所述计数件即可开始旋转计数,也即是说,计数件完成了复位操作,该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从而可有效提升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5420.X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265186U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G03G 15/08
专利分类号:G03G15/08;G03G15/00;G03G21/18
范畴分类:30P;
申请人: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永源路19号
发明人:顾耀华;邹凯;蒲宏礼
第一发明人:顾耀华
当前权利人:中山市迪迈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CN2018220198146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示意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