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传递论文_康华靖,段世华,安婷,叶子飘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电,电子,微生物,羟基,尼古丁,铜绿,模型。

电子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康华靖,段世华,安婷,叶子飘[1](2019)在《基于FvCB模型估算小麦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Farquhar、von Caemermer和Berry模型(以下简称FvCB生化模型)中有2个子模型,即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核酮糖-1,5-双磷酸(RuBP)再生速率限制模型,用其可以估算C_3植物叶片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为了严格验证由这2个子模型估算植物叶片J_(max)的精确度,本研究用LI-6400-40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了2%和21%O_2浓度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的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和CO_2的响应曲线,并用此2个模型分别拟合了21%O_2浓度下小麦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曲线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由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电子传递速率对光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_(max)为254.86μmol·m~(-2)·s~(-1),显着高于其观测值(236.37μmol·m~(-2)·s~(-1))(P<0.05);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拟合小麦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曲线得到的J_(max)为260.58μmol·m~(-2)·s~(-1),则显着低于其观测值(298.05μmol·m~(-2)·s~(-1))(P<0.05)。此外,当胞间CO_2浓度(C_i)为738.01μmol·mol~(-1)时,小麦处于RuBP再生速率限制阶段,此时其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应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为61.16和8.55μmol·m~(-2)·s~(-1)。在不考虑其他路径消耗光合电子的情况下,小麦在该C_i时同化这些碳至少需要光合电子流为352.24μmol·m~(-2)·s~(-1),这与由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估算的J_(max)(260.58μmol·m~(-2)·s~(-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这说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RuBP再生速率限制子模型在估算小麦叶片J_(max)上存在缺陷,有待改进。(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徐梦,马青,范春兰,陈雪,张慧明[2](2019)在《STAT3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已被证明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调节数百个基因表达,其中STAT 3的作用备受关注。STAT 3活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JAK/STAT 3信号通路的经典活化,依赖于Tyr-705的磷酸化,另一种是依赖于Ser-727磷酸化和Lys-685乙酰化的非经典活化。STAT 3能够进入线粒体与mt DNA结合调节基因转录表达,并且能增加缺血损伤下电子传递链复合酶活性,降低ROS的产生,增加ATP的生成,减少组织损伤。本文将简要概述STAT 3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黄路遥,黄烨,娄云天,钱鸿昌,徐大可[3](2019)在《基因水平研究海洋铜绿假单胞菌胞外电子传递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海洋工程用钢铁材料而言,海水中的微生物腐蚀(MIC)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难题,因海洋微生物引起的腐蚀约占海洋材料腐蚀的70-80%。目前,关于海洋微生物腐蚀的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上。事实上,在海洋环境中,厌氧的SRB不能单独存活,而主要以生物膜(biofilm)的形式与好氧或者兼性厌氧细菌共生。海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能动、杆状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频繁发现于工业用水和海水中,被认为是海洋环境中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金宇婷,徐大可,王福会[4](2019)在《混合生物被膜下细胞外电子传递对微生物腐蚀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中,微生物腐蚀常常由多物种生物被膜引起。考虑到微生物腐蚀对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且微生物菌群间的腐蚀机制研究尚未完善。本工作就微生物菌群和单独存在的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316L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行为展开系统研究,了解两种菌株在微生物腐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两种菌株之间通过电子载体建立的内部联系,旨在为胞外电子传递微生物腐蚀机制提供新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单独培养的体系下,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在试样表面诱发局部腐蚀。通过对微生物体系中pH值的测定,能够确定由微生物代谢引起的酸腐蚀影响可以被忽略。在热力学上,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将铁的氧化和硝酸盐的还原相结合,引起微生物腐蚀。向地衣芽孢杆菌体系中添加外源核黄素发现,外源核黄素能够加速地衣芽孢杆菌的腐蚀速率,且核黄素本身对316L不锈钢的腐蚀没有影响,从而验证了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利用核黄素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加速腐蚀进程。通过对含有希瓦氏菌溶液中的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能够在希瓦氏菌体系和混菌体系下检测到多于20 ppm的核黄素。从电化学测试和点蚀坑深度测量得出,在希瓦氏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共同存在下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被明显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进一步解释了混合生物被膜下导致更严重的微生物腐蚀发生的原因。由希瓦氏菌分泌的核黄素能够被地衣芽孢杆菌利用,提高整个菌群的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协同构建互养的微生物菌群(图1)。(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吴苗[5](2019)在《漫透射光谱电化学原位研究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是地球表层系统元素循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驱动力,穿梭体通过自身的氧化还原循环,介导并加速微生物与矿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但目前为止,穿梭体的实时氧化还原状态与胞外电子传递强弱之间的定量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研究搭建了漫透射光谱电化学测试系统,原位测试了典型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探究了AQS氧化还原状态变化与电流强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反应初期,电流的上升与AQS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而反应中后期,AQS的氧化还原状态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电流仍然继续上涨,说明体系中除了AQS氧化还原状态以外,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着持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刘乐成,柳广飞,周集体,王竞,金若菲[6](2019)在《生物炭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共运移:静电作用、胞外电子传递和微生物趋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生物炭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中,不仅能够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还能够参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促进土壤生物修复。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微生物和生物炭在地下环境中的归趋和分布有关,但目前对细菌和生物炭的共运移行为还尚未有报道。本研究以典型胞外呼吸菌株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例,考察了不同水化学条件下细胞和生物炭在饱和石英砂柱中的共运移行为。通过分析穿透曲线和滞留曲线发现,细胞与生物炭共运移能力明显弱于各自单独运移能力,这是由于共运移时两者发生团聚使颗粒粒径增大,更易被截留在柱中。离子强度越高,细胞和生物炭之间的静电斥力越弱,有利于团聚从而抑制了共运移,因此静电作用是影响共运移行为的重要因素。另外,与野生株相比,缺失胞外电子传递基因的突变株细胞与生物炭的共运移能力较强,且外加电子供体使野生株细胞的共运移能力进一步下降,但对突变株运移能力的影响较小。考虑到MR-1能够通过胞外电子传递使生物炭被还原,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生物炭与细胞的共运移行为,发现生物炭被还原后的疏水性得到提高,更易与细胞团聚从而抑制共运移。此外,MR-1细胞对生物炭表现出一定的趋向运动,这种趋化作用也有利于两者发生团聚,趋化强度与生物炭的氧化还原程度有关。因此,胞外呼吸和趋化作用等生物行为对共运移行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土壤和水体环境富含大量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非生物颗粒以及具有胞外呼吸能力的微生物,因此在天然环境中本研究所述生物行为的影响可能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姜谦,张衍,刘和[7](2019)在《导电碳颗粒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添加导电碳颗粒能够促进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底物降解率以及产沼气品质的同步提高。本文总结了以活性炭和生物炭为代表的导电碳颗粒对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探讨了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机理,阐述了导电碳颗粒介导的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interspecies electrontransfer,DIET)在强化污泥厌氧消化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复杂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DIET互营关系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导电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蓉水[8](2019)在《尼古丁代谢酶Pno电子传递的研究和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尼古丁的废弃物。因为尼古丁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这些含有尼古丁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并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必须开发有效的技术来处理或回收利用烟草废弃物。在多数情况下,与物理和化学方法相比,微生物可以更高效、更经济地无害化处理有毒化学品。据文献报道已发现多种微生物可以降解代谢尼古丁,比如本论文使用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33可以通过新型的吡啶途径和吡咯途径的“杂合途径”氧化降解尼古丁,进而以尼古丁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在该途径中,吡啶环被开环分解之前至少有六个步骤是氧化还原反应,S33通过这六个氧化还原反应将电子从尼古丁及其中间代谢物沿着电子传递链(ETC)传递到最终的电子受体02,最终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获得能量。在这六个氧化反应中,催化第四步反应(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脱氨生成6-羟基-3-琥珀酰半醛吡啶)的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酶Pno的生理电子受体仍不清楚。此外,该途径中一些中间代谢物可以作为底物进一步化学合成一些有价值的药物,如6-羟基尼古丁,这为资源化利用烟草废弃物和尼古丁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本论文主要对A.tumefaciens S33降解尼古丁途径中的关键酶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酶(Pno)的电子传递及利用工程菌转化尼古丁生产6-羟基尼古丁进行了探究,具体内容如下:人工电子受体2,6-二氯酚靛酚(DCPIP)在实验室前期被用作Pno的电子受体测试了 Pno催化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氧化脱氨的反应。为了方便实验,本论文首先尝试了 Pno对假氧化尼古丁(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的类似物)的催化性质,并用其替代真正底物开展实验。进一步通过生化分析、遗传分析和LC-MS分析来确定Pno可利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AB)作为生理电子受体催化假氧化尼古丁脱氨生成3-玻珀酰半醛吡啶。在此过程中,NAD(P)+、O2和铁氧还蛋白不能作为电子受体发挥作用。同时,利用18O标记的底物证实产物3-琥珀酰半醛吡啶中的醛基氧原子来自H2O。对尼古丁降解基因簇上etfAB基因的敲除降低了A.tumefaciens S33在尼古丁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但其在HSP(6-羟基-3-玻珀酰吡啶,S33降解尼古丁杂合途径下游的一种中间代谢物)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这表明EtfAB在菌株S33高效降解尼古丁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泛醌氧化还原酶(Euo)的催化下,电子可从还原态EtfAB进一步转移到辅酶Q。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尼古丁氧化降解途径涉及的电子转移过程和能量代谢,为细菌分解代谢尼古丁提供了新见解。此外,实验室前期构建了敲除了 6-羟基尼古丁氧化酶Hno编码基因的工程菌S33-△hno,本论文利用该工程菌进行了将尼古丁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合物6-羟基尼古丁的全细胞转化实验。在最适条件(30℃、pH 7.0、初始尼古丁浓度为1.0 g/l)下,以含0.1 g/1 HSP的葡萄糖铵盐培养基30℃培养24小时获得的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分批转化和分批补料细胞转化反应实验。分批转化中每批次发酵的摩尔转化率达到95%;分批补料转化中最终摩尔转化率高达98.4%。回收产物的回收率为76.9%,产率可达83.9%。综上,本论文通过对EtfAB和Euo进行的异源表达、纯化和酶反应测定,发现Pno以EtfAB作为生理条件下的电子受体,且可进一步通过Euo的催化将电子转移到CoQ,进而沿ETC传递给02,该结果说明Pno是一个脱氢酶而非氧化酶,因此我们将Pno更名为6-羟基假氧化尼古丁脱氢酶。本研究完善了A.tumefaciens S33氧化降解尼古丁的“杂合途径”,同时也为深入了解细菌氧化降解尼古丁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提供了新见解。本论文对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在为高值化合物6-羟基尼古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基础的同时,也为烟草废弃物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绿色替代途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刘坤[9](2019)在《NDH-1介导的电子传递在蓝藻光合产氢中的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光合产氢是利用其特有的氢化酶以太阳能及水为原料生成氢气和氧气,并且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因此,这是一种持续地生产清洁能量的策略。虽然微藻的光合产氢相对于其他的产氢方式拥有许多优势,但是微藻产氢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面临着种种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氢代谢途径的调控及光合产氢的机理还并不清楚,而导致光合产氢量较低。因此,在此背景下,开展调控氢代谢途径及光合产氢机理的研究对光合产氢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对微藻光合产氢效率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蓝藻NDH-1复合体不仅介导呼吸作用,而且介导光合环式电子传递。这些生理功能暗示NDH-1可能通过其介导的电子传递调控氢代谢途径,进而调控蓝藻的光合产氢效率。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strain PCC 6803)是一种遗传学背景清晰且分子技术操作方便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另外,亚硫酸氢钠添加法具有操作方便,产氢迅速等优点。因此,本论文以集胞藻6803为实验材料,利用亚硫酸氢钠添加法来研究NDH-1介导的电子传递对光合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5mM亚硫酸氢钠的背景下,ΔndhD2突变株光合产氢积累量约为野生型(wild-type;WT)的150%,而ΔndhF1突变株约为WT的70%。另外,ndhD2的缺失增加了细胞呼吸活性,而ndhF1的缺失则是降低了细胞呼吸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与WT相比,ΔndhD2突变株中的PQ库处于氧化态,而ΔndhF1突变株中的PQ库处于过还原状态。综上所述,在亚硫酸氢钠添加的背景下,ΔndhD2突变株通过高呼吸消耗更多的光合电子,减缓了光合电子对光系统I供体侧过度还原,导致光系统I维持了一个较高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从而提高了光合产氢;ΔndhF1突变株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玉凤,鹿嘉智,孟思达,王珍琪,张耀丰[10](2019)在《PGR5/PGRL1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式电子传递(CEF)是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仅次于线性电子传递(LEF)的另一条重要的电子传递途径。CEF包括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和PGR5 (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5)/PGRL1 (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Like 1)两条途径,其中PGR5/PGRL1被认为是高等植物CEF中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PGR5/PGRL1介导的CEF的主要作用机理,以及在逆境胁迫下该途径通过保护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维持ATP/NADPH比例、调节LEF和CEF的转换来缓解光抑制中的生理作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电子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已被证明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调节数百个基因表达,其中STAT 3的作用备受关注。STAT 3活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JAK/STAT 3信号通路的经典活化,依赖于Tyr-705的磷酸化,另一种是依赖于Ser-727磷酸化和Lys-685乙酰化的非经典活化。STAT 3能够进入线粒体与mt DNA结合调节基因转录表达,并且能增加缺血损伤下电子传递链复合酶活性,降低ROS的产生,增加ATP的生成,减少组织损伤。本文将简要概述STAT 3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康华靖,段世华,安婷,叶子飘.基于FvCB模型估算小麦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徐梦,马青,范春兰,陈雪,张慧明.STAT3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J].生理科学进展.2019

[3].黄路遥,黄烨,娄云天,钱鸿昌,徐大可.基因水平研究海洋铜绿假单胞菌胞外电子传递机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4].金宇婷,徐大可,王福会.混合生物被膜下细胞外电子传递对微生物腐蚀行为影响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5].吴苗.漫透射光谱电化学原位研究穿梭体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J].广东化工.2019

[6].刘乐成,柳广飞,周集体,王竞,金若菲.生物炭和ShewanellaoneidensisMR-1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共运移:静电作用、胞外电子传递和微生物趋化作用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姜谦,张衍,刘和.导电碳颗粒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8].王蓉水.尼古丁代谢酶Pno电子传递的研究和尼古丁转化工程菌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9

[9].刘坤.NDH-1介导的电子传递在蓝藻光合产氢中的调控机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刘玉凤,鹿嘉智,孟思达,王珍琪,张耀丰.PGR5/PGRL1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修饰电极在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噻吩-噻唑/Au分子结和其对应的I-V...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Fig.1-6Catalys...叁个染料的HOMO和LUMO能级示意图;图3-9(a)TiO2纳米管和纳米管/环复合结构阵...栅极开启脉冲的仿真结果,点划线给出...

标签:;  ;  ;  ;  ;  ;  ;  

电子传递论文_康华靖,段世华,安婷,叶子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