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减关系论文_姜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衰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地震烈度,峰值,效应,奥氏体,地震波,震级。

衰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姜伟[1](2019)在《基于地震学的基岩场地PGA混合衰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衰减关系描述地震动场的分布,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区划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的经验性衰减关系研究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的强震观测数据。除了美国西部和日本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尚缺少足够强地震动数据,难以直接统计建立区域经验性衰减关系。建立基于地震学的衰减关系是一个解决方案。美国NGA-East项目做了有益的探索,尚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陈婧,杨彦明,肖爽,赵文舟[2](2019)在《基于非线性拟合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上海及邻区1950年以来Ms4.0级以上地震的历史震害资料,选取了26次地震的52条等震线数据,利用椭圆烈度衰减模型,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拟合算法,建立了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分别通过与东部模型和江苏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研究得到的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点,对于震后灾害快速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张斌[3](2019)在《水平向峰值速度、峰值位移衰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核电站、高层、超高层建筑、海洋平台、大跨桥梁等中长周期结构越来越多。由于峰值速度(PGV)、峰值位移(PGD)表征了地震动的中低频信息,对中长周期结构的影响非常大。所以PGV和PGD衰减关系的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场地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抗震设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NGA-West1和NGA-West2对美国西部PGA、PGV、PGD和Sa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多参数的研究,但国内对于PGA和Sa的衰减关系研究通常只包含震级项和距离项,对于PGV、PGD衰减关系的研究也很少。本论文基于强震数据处理、观测加速度和速度记录的可替代性,开展了NGA-West1和NGA-West2的PGA、PGV、PGD预测方程在中国西南地震区的适用性、建立了包含震级和距离饱和效应、震级相关几何衰减效应、断层类型效应、上盘效应、线性和非线性场地响应、非弹性衰减效应以及事件间和事件内变化性的多参数衰减关系模型。并以数据较丰富的美国西部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可靠性。开展了中国西南地区水平向PGV、PGD衰减关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建立分区的水平向PGV、PGD衰减关系进行前期探索。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强震数据处理方法。针对远断层、PGA较小的加速度记录中存在的低频误差和基线漂移,提出了滤波处理流程并根据单拐点震源模型、双角震源模型、震源谱理论和记录信噪比不小于3等多重标准来选取滤波高通截止频率。针对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漂移,提出了将时移斜率比、位移时程平坦度和均方根偏差相结合的基线校正改进方法,并以GPS台站记录的同震位移作为参考进行验证。分析了不同校正方法对PGA、PGV、PGD和永久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运用震源模型、震源谱理论、记录信噪比等多重标准确定高通截止频率,将主观性影响降至了最低,为我国远断层、PGA较小强震数据处理提供了参考的处理流程、截止频率选取标准。(2)利用近断层强震记录基线校正改进方法获取的永久位移与强震台站附近的GPS台站观测的同震位移吻合较好。可以为近断层强震数据处理提供明确的确定强震段和结束段开始时间点以及拟合函数次数,减少了主观经验对基线校正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基线校正处理的自动化水平。(3)PGA和PGV受基线校正方法的影响较小,不同的基线校正方法对PGD和永久位移的影响非常大。2、为了弥补部分地区强震数据不足,开展了观测加速度和速度记录的可替代性研究。基于南加州地震数据中心同一台站加速度计和速度计共同记录的速度和加速度。分不同震级档、距离档对比分析了基于加速度积分与基于观测速度的速度/位移时程、傅里叶振幅谱、峰值速度/位移比和峰值速度/位移相对误差的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基于加速度积分和基于观测速度得到的PGV_(ACC)和PGV_(VEL)、PGD_(ACC)和PGD_(VEL)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基于观测加速度积分和观测速度的速度时程十分吻合,傅里叶振幅谱在0.1~10Hz基本一致。(2)基于观测加速度二次积分和观测速度积分的位移时程十分吻合,傅里叶振幅谱在0.1~10Hz基本一致。(3)93.29%的峰值速度比和87.68%的峰值位移比分布在1附近20%范围内,均呈正态分布。(4)PGV_(ACC)和PGV_(VEL)、PGD_(ACC)和PGD_(VEL)的相关系数分别高于96.03%和96.26%,具有很好的相关性。(5)对于强震记录缺乏区域,可以从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获得的未限幅的宽频带速度记录经过处理后获取的PGV和PGD作为PGV和PGD衰减关系研究数据库的有效补充。3、研究了NGA-West1、NGA-West2预测方程在汶川、芦山、鲁甸地震区的适用性。利用残差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采用不同的有限断层模型在不同场地条件下汶川、芦山、鲁甸地震的NGA-West1、NGA-West2模型与简单模型的PGA、PGV、PGD衰减曲线的方法来验证NGA-West1、NGA-West2预测方程估计中国西南地震区的PGA、PGV、PGD的可行性,分析了有限断层模型的选取和场地条件对适用性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上盘场地还是下盘场地,随着场地V_(S30)的增大,汶川、芦山、鲁甸地震的NGA-West1和NGA-West2模型与简单模型的PGA、PGV、PGD衰减曲线越来越接近,差别也越来越小。(2)NGA-West1模型总体上高估了汶川地震区整个距离范围内的PGA、PGV、PGD;NGA-West2模型整体上轻微低估了芦山地震的PGA,而较大的高估了芦山地震区的PGV;NGA-West2模型整体上严重高估了鲁甸地震2(27)R_(rup)(27)300km范围内的PGA和PGV。(3)不同学者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差别很小,对适用性结果影响不大。(4)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将NGA-West1、NGA-West2模型直接用来估计我国中强震的PGV和PGD并不可靠。4、建立了包含震级和距离饱和效应、震级相关几何衰减效应、断层类型效应、上盘效应、线性和非线性场地响应、非弹性衰减效应以及事件间和事件内变化性的多参数衰减关系模型。以数据较丰富的美国西部为例,开展了美国西部水平向PGA、PGV、PGD衰减关系研究,进行模型分析和事件间残差和事件内残差分析,并与CB08模型进行对比来验证建立的多参数衰减关系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随机效应回归方法的原理和步骤。结果表明:(1)PGA、PGV、PGD的事件间残差和事件内残差随自变量参数在零值附近-2~2之间均匀分布,均未表现出系统的趋势或偏差,表明本文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结果是可靠的。(2)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可以消除了来自同一地震的各记录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于只有少量记录的事件,避免了数据的事件内变化和事件的不良采样造成的事件均值变化。避免了某次拥有大量记录或只有少量记录的地震对回归结果的控制。(3)本文建立的美国西部水平向PGA、PGV、PGD衰减关系在大震近场表现出更显着的震级和距离饱和效应,消除了CB08模型在小震远场对PGA、PGV、PGD的高估。5、开展了中国西南地区水平向PGA、PGV、PGD衰减关系研究。研究了中小地震确定有限断层模型的方法,进而确定了每个地震每个台站的震源参数和距离参数。对比分析了不同速度梯度延拓方法获取云南、四川地区强震台站场地V_(S30)值的合理性。利用残差分析法研究了上一章建立的多参数衰减关系模型应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可行性。基于我国西南地区2008-2019年发生的4.5?M_W(27)8的主震共2274条水平向强震加速度记录,应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水平向PGA、PGV、PGD衰减关系。结果表明:(1)提出的中小地震有限断层模型确定方法可以有效的确定发震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断层破裂面尺寸、断层类型、震源在断层破裂面中的相对位置。(2)四川和云南地区强震台站钻孔数据分别采用喻畑和李小军(2015)的速度梯度延拓模型和Boore(2004)速度梯度延拓模型获得的场地V_(S30)更可靠。(3)PGA、PGV、PGD的事件间残差和事件内残差随自变量参数在零值附近-2~2之间均匀分布,均未表现出系统的趋势或偏差,表明本文建立的中国西南地区PGA、PGV、PGD衰减关系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基本一致,结果是可靠的。(4)在大震近场表现出更显着的震级和距离饱和效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水平向PGV和PGD衰减关系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周典[4](2019)在《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历来多发破坏性地震,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强震动观测资料。建立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区性衰减关系,对当地抗震设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针对衰减关系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展开综述;筛选了可能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衰减关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了不同衰减关系对衰减特性的描述情况,及其与我国西部地区已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记录的匹配情况;利用残差完成了衰减关系的修正,得到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利用汶川M_W7.9级地震之后的中小地震地震动记录,和汶川M_W7.9级地震中获得的地震动记录,分别验证了所得衰减关系对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地震和大震的适用性。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简要而全面地回顾了地震动衰减特性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目前的发展特点。2、提出了为我国西部地区选择参考衰减关系时的准则,并从现有衰减关系中找到了可能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对这些衰减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比较。3、提出基于残差的衰减关系修正方法,并基于此建立了适用于我国西部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同时利用现有地震动记录,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与结果的实用性,所提出衰减关系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朱伟[5](2019)在《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表明超临界反射SmS震相会导致地面运动在一定震中距内增强,从而会改变GMPE(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模型在该震中距范围内的形态。鉴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且介绍了考虑SmS对GMPE影响的研究现状。而目前在国内,基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的一些强地面运动研究表明,在震中距100到300 km范围内,水平分量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值显着增强。为了解释这一观测现象,本文通过观测汶川余震单个地震多个台站及单个台站多个地震的记录波形图,确认了该地区临界震中距内(约100~300 km)有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3~5倍。根据余震的地面运动衰减关系,本文发现相同震中距范围内水平分量平均峰值地面速度(PGV)和PGA值也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确认该地区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及其对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影响,本文利用当地的地壳速度模型进行理论测试,结果发现,在相同震中距范围内仍然可以观测到大振幅SmS,并且会使得地面运动幅值增大,这也说明了汶川主震在临界震中距内PGA值增大的原因。同时,根据盆地台与山区台的观测特征,本文发现SmS不一定会对地面运动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还测试了SmS强弱的影响因素(地壳结构、震源参数和频率范围)。结果表明,地壳结构越简单越有利于SmS的发育;震源深度会改变SmS发生超临界反射的震中距范围,震源深度越大,SmS发生全反射的临界震中距越小;而震源机制解对SmS的影响较为复杂,没有明显规律,这可能与地震的辐射花样有关;SmS(1~2 Hz)是比直达S(约1 Hz)更加高频的震相。此外,本文还以龙门山地区为例,定量分析了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结合汪素云的模型,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提出了符合汶川主震PGA衰减趋势的叁段式衰减模型。综上所述,本文认为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地壳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6)

韩建平,徐金玉[6](2019)在《汶川地震强余震统计特性及地震动衰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固定及流动台站获得了数量可观的余震地震动数据,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通过Gutenberg-Richter关系分析得到汶川地震余震震级-频度分布(FMD),结合B?th定律预估得到逼近实际的最大预估余震震级,基于修正的Omori定律拟合得到余震发生率与主震后时间的关系。主余震统计特性显示M_s4.0~6.4范围内的余震记录震中距及震级分布相对均匀,可作为建立地震动衰减规律的依据。故针对土层地表及基岩地表分别进行了EW、NS和UD叁个方向的统计回归分析,给出了2种地表情况下叁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定量衰减关系表达式。(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罗忠兵,董慧君,马志远,邹龙江,朱效磊[7](2018)在《铸造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及其对声衰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铸造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及其对超声散射衰减的影响.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表征了两相的晶体取向及其位向关系,基于真实的铁素体形貌建立了二维声传播各向异性模型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位向关系、铁素体形貌特征对声衰减系数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铸造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晶粒中散布着形状复杂的铁素体,典型铁素体形貌为条状和岛状;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以Kurdjumov-Sachs关系为主,少量满足Nishiyama-Wassermann关系.对声传播过程进行计算,发现两相位向关系和铁素体形貌协同作用影响超声波传播,在较高检测频率(15 MHz)下对散射衰减的影响不能忽略.结合"原位"实验对奥氏体<101>柱状晶粒的声衰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对于单一铸造奥氏体晶粒,晶粒内部取向不均匀性、奥氏体-铁素体位向关系以及奥氏体晶粒内铁素体形态都是超声散射衰减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3期)

钟羽云,马起杨[8](2018)在《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与岩石孔隙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是描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性质的参数。近年来,研究中强地震前后尾波衰减Q_c值变化特征的文章越来越多,并认为某些频率的尾波Q_c在中强地震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理论上讲,中强地震前几年,由于应力的积累,在破裂强度较弱的部位,破裂集中丛生,会影响对地震波的散射和吸收,引起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的变化。实验表明,饱和岩石的Q值低于干燥岩石。究其原因,湿岩石中存在的一个个薄薄液膜能起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刘振波,产兵兵[9](2018)在《光伏组件的功率衰减与热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光伏电站组件性能的现场测试,对光伏组件的衰减功率、标称功率、热斑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组件的衰减功率和标称功率、热斑比例存在一定的关系。提出了提升电站发电效率和电站优化的具体方案,平均降低组件间串联失配13.96%、组串间并联失配11.99%,P R值提高0.36%。对于改善光伏电站的运维水平、提高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张齐,胡进军,谢礼立,刘章军[10](2018)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区域性差异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中国川滇地区、美国西部、日本、新西兰四个典型的地震区为对象,利用四个区域81次地震获取的2488组强震记录,借鉴广义反演的思想,对影响地震动幅值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震源效应、距离衰减和场地效应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从以上3个方面对比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四个地区地震动特征和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震源方面,区域震源特征的差异对T<0.5 s的短周期段和T>3.0 s的长周期段地震动影响尤为显着,同时,相比于小震,大震地震动受区域震源特征差异的影响更大;(2)传播介质方面:不同区域传播介质的差异性对小震影响比对大震的影响更显着,且对短周期地震动的影响比对长周期地震动影响更大;(3)局部场地方面,不同区域场地特征的差异对软土场地长周期地面运动影响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4期)

衰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收集上海及邻区1950年以来Ms4.0级以上地震的历史震害资料,选取了26次地震的52条等震线数据,利用椭圆烈度衰减模型,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拟合算法,建立了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分别通过与东部模型和江苏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此次研究得到的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点,对于震后灾害快速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衰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姜伟.基于地震学的基岩场地PGA混合衰减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陈婧,杨彦明,肖爽,赵文舟.基于非线性拟合的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高原地震.2019

[3].张斌.水平向峰值速度、峰值位移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4].周典.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适用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5].朱伟.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韩建平,徐金玉.汶川地震强余震统计特性及地震动衰减关系[J].世界地震工程.2019

[7].罗忠兵,董慧君,马志远,邹龙江,朱效磊.铸造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位向关系及其对声衰减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8

[8].钟羽云,马起杨.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与岩石孔隙度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8

[9].刘振波,产兵兵.光伏组件的功率衰减与热斑关系研究[J].电源技术.2018

[10].张齐,胡进军,谢礼立,刘章军.地震动衰减关系区域性差异初步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论文知识图

标签接收功率与距离关系观测涌浪波高(m,圆点)随距离减小...不连续性附近高阶模的激发与频率的关...各样张上青、、黑油墨密度减少率与网...初始可行解的构建流程图不考虑场地放大的震动图

标签:;  ;  ;  ;  ;  ;  ;  

衰减关系论文_姜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