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空间,方法,空间设计,校园,堪舆,包容性。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蔚然[1](2019)在《基于城市基因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公众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形象工程,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应该体现它的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坚持设计的基本原则,把城市的特点与之融会贯通,使其既保有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又彰显现代建筑的时代感。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合城市基因,反映城市的基本特性,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促进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贾萍[2](2019)在《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重大B区公共空间活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特点,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背景,从微观空间行为的角度,通过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公共空间的活跃性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活跃的校园外部公共空间的营造方式以及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3期)
曹彦萱[3](2018)在《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五感体验设计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面积小、数量多、与人互动频繁的特点。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有大量因设计不当而利用率低下或被闲置的微型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可以从人的五感体验出发,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激活消极空间,营造有活力的、人们愿意停留使用的微型公共空间。(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8年10期)
班鹏毅[4](2018)在《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浅析城市消极空间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核心区域的用地日趋紧张,然而在此背景下城市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地理位置极好但利用率不高的小尺度城市室外休闲空间——消极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解析和运用多种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如场所理论、环境行为学、城市意象等,并结合国外消极空间改造的优秀案例,以重庆大学B区通道口微广场为例,对利用率不高的小型广场的设计和改造提出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石佳,WU,Yuhan,HU,Xiaoka[5](2018)在《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基于现代风水理论的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常住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城市不断向其周边地区发展,城市用地资源逐渐缺少,城市设计理论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设计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品质。堪舆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中都有所体现,但在当今社会中,堪舆理论已遭众多人摒弃,本文在阐述堪舆的内涵、渊源、空间格局及思想要点的基础上,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校园规划设计为倒,运用实际案例探索堪舆理论对规划选址、规划设计的积极影响,堪舆理论的积极要素对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使校园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并结合当代科学思想对辩证解析堪舆理论对规划设计的积极作用,探索其应用到城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吕小辉,李启,何泉[6](2018)在《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对承载公共生活、维系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公共空间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在预先设定的城市功能和自发的、随机变化的市民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自身活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综合考虑。基于弹性设计理论从城市、场所、设施叁个不同维度,提出了"框架+留白"的开放的空间结构、包容性的场所以及可变的设施等思路,探讨了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相比,弹性设计是一个开放式过程,具有多层次动态反馈的特点,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动态变化的功能需求,实现长久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陈怡[7](2018)在《以城市公共空间界面为切入点的自适应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界面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参与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渠道,它在形成结果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交界面,在形成过程中则表现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地带。以往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设计方法研究,多是从中宏观的城市尺度和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视角出发,将其当做独立的设计对象来展开分析,而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深入认知建筑和城市双向互动关系的切入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立足于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丰富内涵与形成机制,在单体建筑设计的可控范围内,寻找并归纳有益于建筑单体适应、反哺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法。城市公共空间乃至整体环境的形成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响应和发展,在个体经济和社会行为越来越活跃的时代,两者协同并进,才能形成有机、多样、长效的结果。研究首先通过回溯以往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理论,确立自适应建筑设计的行动立场。“自适应”建筑设计不是对传统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否定,而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它意味着建筑单体需要基于现实条件,务实稳健地组织适用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资源来调适自身的性状,在满足建筑自身设计诉求的同时,也能够与整体环境协调发展,并为整体品质的提升贡献自下而上的力量。当一个建筑在具体环境中实现了“自足”和“关联”,我们就可以说它完成了对环境的“自适应”。其次,研究从“城市公共空间界面”这一兼具综合性和操作指向的对象切入,认知自适应建筑设计在不同维度和不同范畴面临的常见冲突。在厘清行动立场和工作语境的基础上,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单体项目设计的可控范围,为执业建筑师归纳出一系列可操作的自适应建筑设计模式,由此建立起“宏观价值取向”与“微观设计手法”之间的思维桥梁,并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揭示这些设计模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机制,即这些“基因型”的模式可以调度哪些设计策略与设计手法,来调适自身的性状,继而达到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乃至整体环境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3)
张浩然[8](2017)在《康体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城市中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然而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却在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康体城市”、“健康城市”等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规划理论研究及规划实践方法。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康体活动的重要地点,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存在着布局比重不均、空间碎片化、人性化元素不足、意向特色不明显、忽视康体设施建设等问题。当前欧美等国已认识到公共空间对于促进公众健康的意义,为鼓励更多公民在公共空间参与康体活动,许多国家都针对城市健康问题进行公共空间改造,种种举措使得提倡积极运动的康体城市空间成为趋势。本课题由此产生,在“康体城市”视角下探讨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升方法。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针对城市居民进行康体运动的不同需求,与其所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系统构成、设计元素进行关联(第二章),从研究以城市中住民的康体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性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实证分析(第叁章)与社会调查(第四章)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康体优先”为指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案例对比研究、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针对城市公园绿地、慢行系统、体育场馆设施、潜在康体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从系统分布、辐射范围、设计手法、公众康体活动特征、公众心理偏好等多方面寻求提升途径。确立康体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评价方法,总结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设计整体策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第五章)。“康体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设计方法,以促进居民进行积极健康的锻炼运动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公园绿地、慢行系统等进行合理布置、对公共空间进行积极引导等规划手段和设计策略,以积极的手发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期望使用积极设计手法的城市公共空间鼓励更多康体行为的产生,促进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进行更多的运动,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1-01)
王来阳[9](2017)在《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基于市民生活的视角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可以增加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给市民生活营造舒适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市民生活相关概念的阐述,进而分析了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06期)
田凯[10](2016)在《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与科技也稳步发展,为了适应改变很多城市进行了改造扩建。在这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原始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土地面积的减少、空气的严重污染等等。屋顶是建筑的最上部分,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我们要重新认识屋顶对人类的意义,充分发挥出屋顶本身及其更深层的价值。首先,本文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并进行了总结,给后文的完成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的用途分类,针对不同设计用途的屋顶的特点,总结出屋顶空间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实际价值,并创新性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屋顶利用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本人亲身参与设计的KDU(Kotelawela Defence University)医院屋顶绿化实际案例,将具体的设计方法融入其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的合理利用有许多好处,可以在建筑物的顶端形成保护层,保护建筑物;同时净化了空气,使人们生存环境的质量明显提高;也可作为城市景观,以及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场。因此,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启用屋顶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0-0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特点,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背景,从微观空间行为的角度,通过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公共空间的活跃性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活跃的校园外部公共空间的营造方式以及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程蔚然.基于城市基因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贾萍.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重大B区公共空间活跃性研究[J].风景名胜.2019
[3].曹彦萱.城市微型公共空间的五感体验设计方法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
[4].班鹏毅.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浅析城市消极空间优化策略[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5].石佳,WU,Yuhan,HU,Xiaoka.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基于现代风水理论的校园规划设计思考[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6].吕小辉,李启,何泉.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
[7].陈怡.以城市公共空间界面为切入点的自适应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张浩然.康体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王来阳.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J].城市地理.2017
[10].田凯.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