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发烟系统论文和设计-范方琴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包括气雾生成装置和电源装置;气雾生成装置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近端设置有第一雾化器;电源装置上设有导电触头;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其中,第一雾化器在第一连接位置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与导电触头非导电连接;且气雾生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均与电源装置保持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以上电加热发烟系统,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活动连接,调整在连接状态下的导电\/非导电状态,从而保证安全性和消除气雾生成装置误触发的可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包括气雾生成装置和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近端设置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器;所述电源装置上设有导电触头;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中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非导电连接;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均与电源装置保持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包括气雾生成装置和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近端设置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器;所述电源装置上设有导电触头;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中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非导电连接;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均与电源装置保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近端相对的第一端部;

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用于供用户吸食气溶胶的第一吸嘴;所述第一吸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一端部凸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近端相对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雾化器在第二连接位置时与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一端部平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第一烟气循环路径,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感测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一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一气流传感器在第一连接位置时与电源装置导电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时与电源装置非导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滑动连接,且能够在第一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位置之间相对滑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呈纵长形,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所述近端和远端。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沿所述近端向远端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还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三连接位置;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二雾化器;所述第二雾化器在第三连接位置中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雾化器设置于所述远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远端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雾化器具有用于供用户吸食气溶胶的第二吸嘴;所述第二吸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二端部凸出。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呈纵长形,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所述近端和远端;

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第二连接位置和第三连接位置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三连接位置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第一烟气循环路径,所述第二雾化器具有第二烟气循环路径;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感测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一气流传感器、以及用于感测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二气流传感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气流隔离组件,该气流隔离组件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隔离组件包括气流隔离体;该气流隔离体包括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一气流隔离部、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二气流隔离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隔离部和第二气流隔离部被集成为一个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隔离组件还包括气流引导体;所述气流引导体包括:

第一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一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和\/或,第二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二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还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三连接位置;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为电源装置充电的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在第三连接位置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远端,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远端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充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二端部凸出。

2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发烟系统还包括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或第二连接位置提供定位的定位机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烟产品基于功能要求,通常包括有两个必要的功能组件,分别为生成可吸食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以及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在众多的产品类型中,比较经典的一个扁烟产品如图1所示,包括内部存储有液体烟油并能对烟油进行雾化的气雾生成装置100、以及电源装置200,整体采用沿着轴向方向进行装配。其中,电源装置200上设置有弹簧电极210,对应气雾生成装置100设置有对应的电极连接件,图1中由于角度无示出电极连接件,该电极连接件用于与弹簧电极210连接后实现供电;而气雾生成装置100在装配后可以拆卸和更换,使用时产品具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

而这一产品使用时,当气雾生成装置100与电源装置200组装之后,内部的电池和主板会一直处于导电状态,解除以上导电状态只能将气雾生成装置100与电源装置200拆卸分开。在更多的用户需求下,需要同时能满足具有装配后非导电的断开状态,以保证安全性和消除气雾生成装置100误触发的可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烟气雾生成装置和电源装置结构设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能便于装配后调节供电状态的可拆卸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

基于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包括气雾生成装置和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近端设置有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一雾化器;所述电源装置上设有导电触头;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中所述第一雾化器与导电触头非导电连接;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均与电源装置保持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近端相对的第一端部;

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用于供用户吸食气溶胶的第一吸嘴;所述第一吸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一端部凸出。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近端相对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雾化器在第二连接位置时与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一端部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第一烟气循环路径,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感测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一气流传感器;所述第一气流传感器在第一连接位置时与电源装置导电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时与电源装置非导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滑动连接,且能够在第一连接位置与第二连接位置之间相对滑动。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呈纵长形,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所述近端和远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沿所述近端向远端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还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三连接位置;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生成气溶胶的第二雾化器;所述第二雾化器在第三连接位置中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雾化器设置于所述远端。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远端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雾化器具有用于供用户吸食气溶胶的第二吸嘴;所述第二吸嘴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二端部凸出。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呈纵长形,且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所述近端和远端;

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第二连接位置和第三连接位置沿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位置位于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三连接位置之间。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电源装置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雾化器具有第一烟气循环路径,所述第二雾化器具有第二烟气循环路径;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感测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一气流传感器、以及用于感测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气流的第二气流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气流隔离组件,该气流隔离组件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

优选地,所述气流隔离组件包括气流隔离体;该气流隔离体包括用于将第一气流传感器与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一气流隔离部、以及用于将第二气流传感器与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隔离的第二气流隔离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隔离部和第二气流隔离部被集成为一个部件。

优选地,所述气流隔离组件还包括气流引导体;所述气流引导体包括:

第一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一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一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和\/或,第二气流引导部,用于将所述第二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引导至第二气流传感器被感测。

优选地,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还具有与电源装置相对的第三连接位置;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为电源装置充电的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在第三连接位置与导电触头导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远端,所述电源装置具有与所述远端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充电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三连接位置时相对所述电源装置的第二端部凸出。

优选地,所述电加热发烟系统还包括用于为气雾生成装置与电源装置在第一连接位置和\/或第二连接位置提供定位的定位机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以上电加热发烟系统,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活动连接,调整在连接状态下的导电\/非导电状态,从而保证安全性和消除气雾生成装置误触发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现有电子扁烟的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导电装配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中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第二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气雾生成装置各部分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雾化器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气雾生成装置各部分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第三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气雾生成装置的雾化器与主基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第一气流隔离部与第一气流引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电加热发烟系统另一实施例气流隔离组件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3中电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以下图示中是以扁烟类型为例进行说明;而其结构思路和使用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上,比如非燃烧烘烤加热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等。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具体,参见图2至图3所示。

系统包括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装配的电源装置10和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20;其中,图2为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组装后的示意图,图3为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拆卸状态的示意图。

以上电源装置10的结构参见图4所示,其上设置有一对导电触头11;从图中可以看出,导电触头11包括有两个,分别对应为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作为电源装置10的正负电极连接点。而电源装置10内部安装有电池主体;基于该内容较为常识,且位于内部在图中不便于标示,因此图中无示该电池主体。

而气雾生成装置20的结构参见图5所示,首先具有实现吸烟功能的雾化器24,用于产生供吸烟者吸食的烟气。其中,雾化器24是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并对其进行加热,使其产生可供吸烟者吸食的气溶胶。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类基质,或者是液体烟油类基质。固体类基质比如易挥发的烟草材料,这些烟草材料包含易挥发烟草调味化合物,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出来;固体类基质还可以包括加热后能发出烟气的烟粉末、颗粒、条带、薄片等等。液体烟油类基质比如包含有甘油、丙二醇等。

为了配合雾化器24的基本功能的实现,气雾生成装置20其上具有一对用于与导电触头11对应导电连接的导电体21。为了以上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能顺畅调节导电和非导电的状态,电源装置10与气雾生成装置20相对具有两个连接位置,具体为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分别参见图2和图6所示;其中,

处于图2所示的第一连接位置A时,导电触头11对应导电连接的导电体21位置相互错开,处于非导电连接状态;

而处于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位置B时,导电触头11对应导电连接的导电体21位置相互对准接触,形成导电连接状态;

并且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下,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均保持连接状态,而非相互脱离。

为了便于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能在两种连接状态下变换,使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两者采用活动连接的结构设计;具体,在图4和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滑动连接的方式进行,电源装置10呈纵长形形状,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220;沿着从近端110向远端120延伸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滑槽13,而对应在气雾生成装置20上设置有与该滑槽13适配的滑扣23,通过将滑扣23与滑槽13的适配安装,使得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能够相对滑动。并且,在细节上气雾生成装置20通过滑扣23前端弯折的钩扣部231与电源装置10保持勾连,在滑动时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均保持连接状态,防止相互脱离。

以上滑槽13\/滑扣23的导向结构在其他的实施中,可以将各自的位置进行替换,具体比如将滑槽13改变为设置在气雾生成装置20上,对应滑扣23设置在电源装置10上。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滑槽13\/滑扣23的导向连接结构也可以替换成推杆等等其他的导向连接结构,只要能保证使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两者能在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之间运动时提供方向引导即可。

在该活动连接的方式下,那么对应使以上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为沿着相对滑动方向上设置,如图2和图6所示,图6的第二连接位置B为气雾生成装置20由图2的第一连接位置A沿着长度方向相对电源装置10滑动一定的行程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中基于产品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沿长度方向上尺寸相当的美观设计,以上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在长度方向上是重合的。但是,在以上优选设计之外,还可以采用将气雾生成装置20的长度方向、与电源装置10的长度方向相互具有一定的夹角,从而使两者呈X型的交叉形状出现。然后再设置以上滑动连接亦可。

进一步以上优选实施方式中,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在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之间的滑动路径,是沿着长度方向的直线行程;而在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滑动的路径变化设计为弧形\/弯折形状等等,只要能保证能在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之间滑动改变导电连接状态均可。

同时,进一步为了便于气雾生成装置20和电源装置10两者在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时的准确定位,在结构上还设计有定位结构;具体参见图4和图5,在电源装置10上设置有定位孔12、而气雾生成装置20上设置有与定位孔12配合定位的弹簧针22;进一步如图4所示,其中定位孔12包括有两组,分别为用于定位第一连接位置A的第一组定位孔121、以及用于定位第二连接位置B的第二组定位孔122;当分别滑动于第一连接位置A和第二连接位置B时,弹簧针22分别对应能在弹性作用力下卡入对应的定位孔12内实现定位。当然,基于相同的定位功能,实施例中采用的以上定位孔12和弹簧针22配合定位的方式,可以替换成定位柱\/槽、限位结构等可以指引滑动位置即可。

基于这些细节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本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20其细节的结构和装配可以参见图7的分解示意图所示,包括一中空外壳体210,其内部容纳安装主基板220、以及用于辅助主基板220装配和固定的中盖230;其中,滑扣23设置于外壳体210上,导电体21和弹簧针22都设置于主基板220上、并贯穿中盖230和外壳体210上的对应的装配孔直至部分露出于外壳体210表面外,从而能与电源装置10上的导电触片11和定位孔12连接。另外,主要的核心功能部件雾化器24也与主基板220连接,并且与导电体21连接导电。

具体,雾化器24的结构和与主基板220的装配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所示。雾化器24在图中是以存储烟油并加热雾化的产品类型为例,包括存储有烟油并雾化的发烟主体241、以及设置于发烟主体241上的气溶胶吸嘴杆242、以及用于盖住吸嘴杆242的吸嘴帽243;以上雾化器24相比现有的扁烟雾化器产品,在结构上具有更适当的便利性。烟油雾化型的雾化器24的结构可以参见图8所示的剖面图。

图8中,发烟主体241包括中空的筒状外壳体2410,外壳体2410具有靠近吸嘴帽243的上端、和远离吸嘴帽243的下端;且外壳体2410的下端为敞口,敞口的下端设置有端盖2412。

吸嘴杆242的一部分从外部贯穿外壳体2410上端至外壳体2410内;吸嘴杆242是中空的管状结构,内部中空被配置成用于输送烟油气溶胶的烟气通道2421;吸嘴杆242贯穿至外壳体2410内部分的外壁与外壳体2410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2411。

外壳体2410内还设置有一用于从储油腔2411吸取烟油并进行加热雾化的雾化组件;具体雾化组件包括内部具有微孔的多孔体2414,通常采用微孔陶瓷\/泡沫金属等材料。多孔体2414在图8实施例中,其呈柱状设计,沿着与吸嘴杆242同轴的方式设置于吸嘴杆242的下端。多孔体2414内部具有轴向贯穿的通孔,通孔内表面上设置有发热体2415,且通孔与烟气通道2412连通,用于向烟气通道2412输送烟气。储油腔2411中的烟油按照箭头R1的方向流动至多孔体2414的外侧表面被吸收,并通过多孔体2414内部的微孔传导至通孔的内表面上,被发热体2415加热雾化,生成供吸食的烟油气溶胶,输送至烟气通道2412。

为了使雾化组件的稳固保持以及防止储油腔2411的烟油泄露,在雾化组件与外壳体2410内壁之间还设置有硅胶座2413,既便于雾化组件的安装,也防止烟油从缝隙泄露。

端盖2412上设置有一对电极柱2417,发热体2415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引脚2416与电极柱2417导电连接,从而实现为发热体2415供电,使其能正常工作。

端盖2412上还开设有进气孔,该进气孔与多孔体2414的轴向通孔相对设置,吸吮吸嘴杆242时在外壳体2410内部产生负压,则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孔进入至外壳体2410内,按照箭头R2的方向并携带多孔体2414内生成的烟油气溶胶进入至吸嘴杆242的烟气通道2421内,直至传输至吸嘴杆242上端被吸食;形成完整的烟气循环路径。

在以上气雾生成装置20结构装配和控制的基础,主基板220在作为其他部件安装和固定之外,进一步优选使主基板220被配置为主电路板使用,可以节约外壳体210的内部空间,并将电路板的功能集成于主基板220,导电体21与雾化器24之间的导电可通过主基板220上印刷的导电线路来连通。这一设计,一方面相比在无电路板功能时需要额外的导电引线来实现导通的方式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扁烟产品中设置于电源部分的电路板转移到了气雾生成装置20中,节省了电源部分的结构空间和装配的便利性。

同时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进一步控制雾化器24的便利性导电装配和误触发,参见图7;在主基板220上还设置有一用于辅助雾化器24与主基板220装配的安装座25,该安装座25的上具有与雾化器24的外壳体的下端相适配的凹槽结构(图7可以直接看出),从而便于直接将雾化器24插入至该安装座25内固定。同时为了便于向雾化器24的供电,主基板220上还设置有导电针26,该导电针26具有与雾化器24相对的第一连接端261,该第一连接端261位于安装座25的凹槽结构内,当雾化器24插接至安装座25上时,雾化器24内的电极柱2417与该导电针26接触导电。而该导电针26与第一连接端261相对的第二连接端直接或者通过引线间接连接的方式与导电体21导电连接。

而进一步为了避免雾化器24处于第二连接位置B时会出现误触发,在主基板220上设置有气流传感器27,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该气流传感器27设置的位置正对着雾化器24的端盖2412上的进气孔,并且保证与进气孔的间距位置要满足处于雾化器24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上,从而能感测到抽烟时的气流流动;同时,在导电体21与雾化器24的电极柱2417之间设置开关电路(图中未示出)。当气流传感器27检测到用户吸吮雾化器24的吸嘴杆242产生气流循环流动时,控制开关电路导通实现为雾化器24供电;而当气流传感器27未检测到气流时,开关电路处于断开,防止雾化器24被误触发。同时,从以上可以看出气流传感器27只有处于与第二连接位置B时才通过导电体21与电源装置连接而处于导电状态。相比现有的经典扁烟中将传感器设置于电源部分的电路板上稳定导电的常开方式,更能保证防止误触发和提高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以上滑动连接和定位的方式,是基于实施例中采用的纵长形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的形状的优选设计;在其他类型的形状或者产品下,活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产品的形状改成转动连接等,只要能保证具有以上导电和非导电状态的连接位置即可。

进一步为了便于产品在第二连接位置B的导电状态下,进行抽烟动作;在设计中使气雾生成装置20在第二连接位置B时,雾化器24相对于电源装置10为凸出状态。具体参见图6所示,气雾生成装置20上的雾化器24设置于气雾生成装置20长度方向的一端,且使其靠近电源装置的近端110设置,而当气雾生成装置20处于第二连接位置B时,雾化器24的吸嘴帽243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电源装置10的近端110凸出,凸出设计更能便于吸烟者在吸嘴帽243上进行吸吮动作。同时,还可以看出当雾化器24处于第一连接位置A时,与电源装置10的近端呈平齐,便于美观和卫生存储。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以上电加热发烟系统,相比现有的电子烟产品,电源装置和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活动连接,调整在连接状态下的导电\/非导电状态,从而保证安全性和消除气雾生成装置100误触发的可能。

从图2至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看出,电源装置10和气雾生成装置20采用的是沿电源装置10长度方向上的滑动连接;而在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应替换成类似的活动连接。比如将气雾生成装置20与沿电源装置10设计成沿着结合面内转动连接的方式进行,通过在结合面内使气雾生成装置20与电源装置10相互转动一定角度来实现两者的导电和非导电连接;从而防止误触发和便于吸食。

基于本实用新型以上电加热发烟系统结构为基础,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进一步还提出另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相比上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其结构具体参见图9至图11所示,在气雾生成装置20a增加了附加功能组件。图9和图10中,气雾生成装置20a沿长度方向与雾化器24a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充电组件30;在图中为了便于示意说明,以这一类产品常用的USB充电组件进行示例。充电组件30包括USB接口31、以及盖帽32、以及位于主基板220a上的充电电路(技术为现有,图中未示出)、该充电电路的一端与USB接口31连接、另一端与导电体21连接;该充电组件30a用于当通过主基板220a上的导电体21a与电源装置10a连通之后,为电源装置10a充电。并且,以上充电电路可以采用将其设计为主基板220的电路结构一部分。

进一步参见图12所示,气雾生成装置20a具有与电源装置10a相对具有第三连接位置C,并且对应在电源装置10a上设置另一组导电触片112a,用于在第三连接位置C时与导电体21a连接,作为充电状态使用。

当然,基于常规电源装置10a使用时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不同时进行,在这一种实施例中,可以调整主基板220a上的电路设计,使在第二连接位置B时,导电体21b与充电组件30之间为断路状态;而处于第三连接位置C进行充电状态时,导电体21a与雾化器24a之间为断路状态,一方面防止充、放电同时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雾化器24a仅能在第二连接位置B处才能导电工作,减少误触发等等的可能性。

同时,基于实施中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切换不同的位置,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位置C也是沿着电源装置10a与气雾生成装置20a的滑动方向设置,并且优选使第一连接位置A在滑动方向上位于第二连接位置B和第三连接位置C之间。那么在这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位置A设定为无导电连接的初始基准位置,分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滑动之后即得到第二连接位置B和第三连接位置C。并且,基于与抽吸时雾化器24a相对近端110a凸出的方式对应,将充电组件30设置于与雾化器24a相对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电源装置10a的远端120a相对;并且在第三连接位置C时,充电组件30的USB充电接口31相对电源装置10a的远端120a具有一定的凸出长度,便于将USB充电接口31与适配的充电插接口进行插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图9至图12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20\/20a只设置了一组导电体21\/20a,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对应与电源装置10\/10a的第一导电触片111a和第二导电触片112a接触导电;在其他的变形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将导电体21a的数量对应增加至两组,对应在第二连接位置B和第三连接位置C时,分别与第一导电触片111a和第二导电触片112a接触导电。或者,可以增加数量至更多,在对应的连接位置将雾化器24a或充电组件30与电源装置10a实现电连接即可。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变形实施例还提出又一种电加热发烟系统,该实施例的电加热发烟系统产品结构参见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b的结构与上一实施例相同,具有:

在第二连接位置B时与气雾生成装置的导电体21b连接导电的第一导电触片111b、和在第三连接位置C时与气雾生成装置的导电体21b连接导电的第二导电触片112b;

以及用于在第一连接位置A、第二连接位置B、以及第三连接位置C时与气雾生成装置20b的弹簧针22b配合定位的第一定位孔121b、第二定位孔122b、和第三定位孔123b;

以及沿长度方向滑动的滑槽13b,用于与气雾生成装置20b滑动连接。

该实施例的不同变化在于气雾生成装置20b,其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一雾化器24b、以及第二雾化器40;其中,

第一雾化器24b被配置为在第二连接位置B时与电源装置10b电连接实现抽吸,第二雾化器40被配置为在第三连接位置C时与电源装置10b电连接实现抽吸;并且,基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立意,第一雾化器24b对应在第二连接位置B时,相对电源装置10b的近端110b凸出;第二雾化器40对应在第三连接位置C时相对电源装置10b的远端120b凸出,从而便于吸烟者吸吮抽吸。

在这一实施方式中,雾化器的固定装配和工作控制上,可以参见图14所示。主基板220b沿气雾生成装置20b与电源装置10相对滑动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座251b、和第二安装座252b;第一雾化器24b通过与第一安装座251b插接实现固定装配,第二雾化器40通过与第二安装座252b插接实现固定装配;对应主基板220b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导电体21b与分别与第一雾化器24b和第二雾化器40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针26b和第二导电针28b。

同时,在主基板220b上设置有分别用于控制第一雾化器24b工作的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以及用于控制第二雾化器40工作的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分别与第一雾化器24b和第二雾化器40端盖上的进气孔相对设置,用于分别感测第一雾化器24b和第二雾化器40各自进行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并且,对应于气流传感器触发控制各自雾化器的工作的立意,在实施中还可以增加以上实施例所描述的开关电路方式在主基板220的电路部分,分别通过气流传感器触发各自开关电路的导通从而为雾化器供电,以防止误触发。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在图示的装配上是位于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当两者间隔距离不够远时,有可能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会感测到第二雾化器40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流动,或者相反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有可能会感测到第一雾化器24b抽吸时烟气循环路径中的气流流动,而发生误触发;因此在这一实施方式中,主基板220b上还分别设置有气流隔离组件50,用于将第一雾化器24b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隔离、以及将第二雾化器40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隔离,从而防止相互的误触发。具体,

气流隔离组件50包括有气流隔离体51,具体气流隔离体51包括:

第一气流隔离部511,用于对第一雾化器24b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进行隔离;

第二气流隔离部512,用于对第二雾化器40抽吸时产生的气流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进行隔离。

同时,进一步为了促进气流传感器与对应雾化器抽吸气流的准确感测,气流隔离组件50还添加有气流引导的功能结构。具体,气流引导的结构包括:

第一气流引导体521,用于将第一雾化器24b抽吸的气流导引至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被感测;

第二气流引导体522,用于将第二雾化器40抽吸的气流导引至第二气流传感器272被感测。

进一步参见图15,为了便于生产和制备,将第一气流隔离部511和第一气流引导体521合并制备成为一体结构。其中,第一气流隔离部511的形状和设计思路上,一方面能对第一雾化器24b进气口的气流进行遮挡、防止气体流向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另一方面其形成有容纳腔5111,该容纳腔5111将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容纳在其中,防止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被第二雾化器40的气流干扰。第一气流引导体521具有一个第一气流引导通道5211,其一端与第一气流传感器271b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雾化器271b的进气口连接,从而形成气流引导的功能。

第二气流隔离部512与第二气流引导体522在图14中采用相同的一体方式进行制备,不再重复描述。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雾化器之间的气流隔离采用图16实施方式所描述的另一种气流隔离组件60进行。具体,包括:

气流隔离板61,从图16中可以看出沿着第一雾化器24c和第二雾化器40c相对中间设置,在这一位置隔离各自雾化器产生的气流;而将第一气流传感器271c设置于第一雾化器24c与气流隔离板61之间、第二气流传感器设置于第二雾化器40c与气流隔离板61之间。

进一步参见图16,第一气流传感器271c位于第一雾化器24c抽吸时的烟气循环路径Q1上,感测其抽吸动作;而第二气流传感器272b位于第二雾化器40c抽吸时的烟气循环路径Q2上,感测其抽吸动作;并且由于气流隔离板61将烟气循环路径Q1和Q2相互隔离开,从而隔绝气流的相互干扰。基于设计思路,这一气流隔离板61同时被集成有上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隔离部511和第二气流隔离部512两个部件的功能。

进一步这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气流引导体621和第二气流引导体622与气流隔离板61分开设置。其结构与图14和图15的设计相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气流隔离组件50\/60中各部件的形状和构造在其他不同的实施场景下,可以结合主基板220b的结构以及其上零件空间排布进行对应的变化和调整,不须限制特定的形状,只要能满足对相互的气流隔离防止以上所述的干扰情形发生即可。

进一步以上结构的气雾生成装置20b两端分别都设计成雾化器,不能添加充电模块,为了保证产品使用时对电源装置10b的充电功能,参见图17所示,对应在电源装置10上设置充电组件30b。在图17中,电源装置10b的壳体、电池主体(未示出)等常规结构在本案中不做详细说明。充电组件30b包括有充电接口31b、以及充电电路板32b、以及电极连接脚33b;其中充电接口31b用于与充电器的充电线接口适配,充电电路板32b实现电能转换,电极连接脚33b用于电池主体的电极连接;整体结合实现电源装置10b的充电功能。

在以上双雾化器结构中,基于相类似的使用场景,第一雾化器24b和第二雾化器40可以由烟油加热型、推广或者替换成烟草\/挥发性物质加热出烟的类型,并且相互可以具有不同的烟油口味,以满足电子烟的吸烟用户更加多样的吸烟体验。使用时,对应均通过导电体21b与导电触片111b\/112b导通之后,由电源装置10b供电加热出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电加热发烟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7749.1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788477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A24F47/00

专利分类号:A24F47/00

范畴分类:15P;

申请人: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10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高新科技园区C栋第一、二、三层

发明人:范方琴;郭永录;李永海;徐中立

第一发明人:范方琴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电加热发烟系统论文和设计-范方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