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作家群论文-王茂

白马湖作家群论文-王茂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马湖作家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马湖作家”,人道主义思想,封建礼教,底层民众

白马湖作家群论文文献综述

王茂[1](2019)在《论“白马湖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湖作家"秉持"文学为人生"的理念,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指引进行文学创作,其憎恶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怜悯和同情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对战争和不道德行为予以严厉批判,作品充满实现美好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情怀。但是,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态度使他们无法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平民立场的局限性使他们对平民更多只是寄予同情,而缺乏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透视和思考,故其创作始终处于时代主潮之外。(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玲玲[2](2017)在《白马湖作家群美育观念与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聚集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一个作家群体,包括夏丐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他们在散文创作上多有收获,在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但过去对于后者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白马湖作家群"不只是创作流派,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家群体。他们在审美教育的观念、方法上有过相当前卫而又科学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审美教育体系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们当年提出的以生命为本位的审美教育观、多位一体的美育实践,以及如何把美育观念转化为课程和教学活动,如何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等等,都有切实思考。这些思考和实践经验相当宝贵,即使放在当下,仍然富于启示意义。本文尝试梳理"白马湖作家群"在审美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探究他们创作与美育实践的关联,衡定这一美育流派在现代教育史上应有的地位,并兼及对我国当下美育实施的反观与借鉴意义。文章共分作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提出主要的研究思路,同时对过去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的回顾。第二章概述这一群体的审美教育观念,分别从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与教学观四个层面进行论述。在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笼罩下,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精神空间是这一群体的重要教育诉求,唤醒受教者沉睡的生命审美意识是他们所努力的方向。据此他们指出,为人"师"者当警惕滑向教育"匠"人的倾向,看待学生应区别于"物"的形态,教学眼光则须从简单机械的技末传授放宽到对学生生命本体的精神关照。第叁章分别以学校、生活、作品和环境四个环节为视点,论述其多因素交融与共生的美育实践生态系统。学校是他们的主要阵地,生活是他们的渗透媒介,作品是他们的有力支撑,环境则是他们的重要依托。正是在这样一种多维度、全方位的美育情境中,春晖中学以独特的教育面貌、理想的教学品质迅速成长为一方令人景仰的教育高地,成就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教育佳话。文章还探究这一流派文学创作及其美育观念的关联。第四章以这一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育样本为镜,通过对比与反思,看取这一群体对当下实际的借鉴意义,并尝试寻找尚待补充与挖掘的美育空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9)

唐惠华[3](2016)在《论白马湖作家群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马湖作家群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文学群体,他们以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和叶圣陶等为代表,其思想品格、道德规范、艺术追求等,相当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中国一部分文人作家的创作特质。这个文人群体生当政局十分动荡的时代,在风云突变的20世纪二叁十年代,他们始终秉持自己的本性,做心以为然的事,显现出十分独特的人生信仰与处世方式。在纷繁嘈杂的政治大背景中,他们始终拥有着恬淡的内心世界,远离利益争斗的社会政治体制,追寻并潜心于文化道德建树和探索之中,向世人展示着与众不同的处世哲学以及人生态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6期)

兰丽平[4](2016)在《从《一般》杂志看“白马湖作家群”的办刊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杂志创刊于1926年,它的创办者主要是以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为代表的"白马湖作家群",从栏目编排、内容选择、读者定位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白马湖作家群"坚持平民化的办刊定位,关怀青年,注重青年的人格教育以及致力于学术生活化、大众化的独特办刊理念。(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10期)

王敏[5](2016)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白马湖作家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湖作家群”是以夏丐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等为代表的一个具有鲜明生态审美特色的现代作家群体,这个群体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又积极投身教育,还涉足出版工作,表现出鲜明一致的文化个性。“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既体现了儒释道生态审美文化的深厚积淀,又反映了江南地形环境和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是他们生态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从生态的生活审美观、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和生态审美的意义叁个方面对“白马湖作家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白马湖作家群”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充分分析了“白马湖作家群”在创作理念、教育思想、生活审美实践等方面与生态美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从生态美学角度研究“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充分根据和必要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白马湖作家群”生态审美观念的成因。“白马湖作家群”之所以会形成强烈而丰富的生态审美理念,原因有叁:(1)以大江南为背景的白马湖畔的自然环境培育了他们的自然生态理念;(2)具有悠久江南诗性文化传统和根基的春晖中学强化了他们诗意的人生追求;(3)在上述两种因素和中国传统深层生态审美思想共同作用下,他们产生了以生态审美的方式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第叁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深入研究了“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白马湖作家群”创作的生态审美个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叁个方面:一是以白马湖这一江南地理空间为根据展开了民族的“家园”想象;二是以在白马湖这个“家园”的诗意生活为基本经验展开对生命自由的歌唱;叁是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与时代等多重力量的交织中建构了新的白马湖“神话”。第四章着重探讨“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理念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美学启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江南诗性文化的逐渐遮蔽等等问题的普遍化和扩大化趋势,使我们民族的诗意生存理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迎接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吸取历史的诗性智慧和力量。“白马湖作家群”的生态审美追求,他们所建立的白马湖“神话”联系着遥远的古代神话,更启示着未来的中国梦,我们需要重建我们的江南神话。(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陈薇伊[6](2016)在《民国时期白马湖作家群的国文教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1912年1月19日刚刚成立的中华国民政府发布了《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要求各省"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在先进的教育制度的推动下,当时许多教育家试图开辟新道路,将中国的复兴寄托于教育,探索新的办学之道,培养新时代国民,促进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一、白马湖作家群成员的教学经历白马湖作家群是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前半期,聚集于浙江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的一个作家群体。春晖中学是一个群贤(本文来源于《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期刊2016-03-15)

杨波[7](2016)在《白马湖作家文化个性阐释——基于“白马湖”的文学地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20年代一个独特的作家群体,白马湖作家以白马湖为文学地标,意兴山水,讲学布道,体现出一种温和醇正的文化品性。他们对于普通民众的真切关注,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的"人的教育"相互映衬,显示了关怀底层的人性舒展。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采取积极跟进的言说姿态,折射出自觉肩负民族责任以及时代使命的努力。这几方面相互结合,又凸显了白马湖作家平和而澹泊,圆融而精进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白马湖作家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阐释张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潘涌,郭雅莲[8](2016)在《“白马湖作家群”国文教学的历史影像和现实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以后,以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为代表的文人汇聚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从事教学和写作活动。他们以文会友、教学相长、切磋互补,创造出一种超越尘世、清新脱俗的纯粹的教育境界即"春晖境界"。"白马湖作家群"以卓越的文学才华、高洁的人格风范以及诚挚朴素、超然物外的教学风格在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影像,并为今天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时期探索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深远培育新国民的母语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启迪。(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胡赤兵[9](2015)在《论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湖作家群散文创作题材内容丰富,或描写白马湖自然景色,或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或阐述教育思想、抒发内心情感。作品在取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独具特色,传递出朴素脱俗、清新淡雅的文学旨趣和江南文化韵味,反映了作家们对国家、民族和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热爱,体现了他们高尚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的珍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孙泰然[10](2015)在《新文化运动与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的文学观念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影响。白马湖作家受其影响,他们的散文创作在为人生而创作、为创新而努力、为启蒙而实践的理念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这一群体以散文创作践行了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体认,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白马湖作家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聚集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一个作家群体,包括夏丐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等,他们在散文创作上多有收获,在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但过去对于后者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白马湖作家群"不只是创作流派,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家群体。他们在审美教育的观念、方法上有过相当前卫而又科学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审美教育体系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们当年提出的以生命为本位的审美教育观、多位一体的美育实践,以及如何把美育观念转化为课程和教学活动,如何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等等,都有切实思考。这些思考和实践经验相当宝贵,即使放在当下,仍然富于启示意义。本文尝试梳理"白马湖作家群"在审美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探究他们创作与美育实践的关联,衡定这一美育流派在现代教育史上应有的地位,并兼及对我国当下美育实施的反观与借鉴意义。文章共分作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提出主要的研究思路,同时对过去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的回顾。第二章概述这一群体的审美教育观念,分别从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与教学观四个层面进行论述。在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笼罩下,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精神空间是这一群体的重要教育诉求,唤醒受教者沉睡的生命审美意识是他们所努力的方向。据此他们指出,为人"师"者当警惕滑向教育"匠"人的倾向,看待学生应区别于"物"的形态,教学眼光则须从简单机械的技末传授放宽到对学生生命本体的精神关照。第叁章分别以学校、生活、作品和环境四个环节为视点,论述其多因素交融与共生的美育实践生态系统。学校是他们的主要阵地,生活是他们的渗透媒介,作品是他们的有力支撑,环境则是他们的重要依托。正是在这样一种多维度、全方位的美育情境中,春晖中学以独特的教育面貌、理想的教学品质迅速成长为一方令人景仰的教育高地,成就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教育佳话。文章还探究这一流派文学创作及其美育观念的关联。第四章以这一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育样本为镜,通过对比与反思,看取这一群体对当下实际的借鉴意义,并尝试寻找尚待补充与挖掘的美育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马湖作家群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茂.论“白马湖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王玲玲.白马湖作家群美育观念与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唐惠华.论白马湖作家群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J].名作欣赏.2016

[4].兰丽平.从《一般》杂志看“白马湖作家群”的办刊理念[J].视听.2016

[5].王敏.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白马湖作家群”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陈薇伊.民国时期白马湖作家群的国文教学思想[C].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2016

[7].杨波.白马湖作家文化个性阐释——基于“白马湖”的文学地标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潘涌,郭雅莲.“白马湖作家群”国文教学的历史影像和现实启迪[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胡赤兵.论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J].安顺学院学报.2015

[10].孙泰然.新文化运动与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白马湖作家群论文-王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