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包括: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散热隔断板;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第一机体,盖合在所述机体上的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二交换机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端面。本实用新型具有48个用于为网络节点接入网络的输出端口,且通过多个散热主体最大化的提高了交换机的散热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交换机包括: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散热隔断板;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第一机体,盖合在所述机体上的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二交换机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端面。
设计方案
1.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交换机包括: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散热隔断板;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第一机体,盖合在所述机体上的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二交换机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背离所述第一机体的一端面凸起设置有若干散热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隔断板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置有若干所述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隔断板长度方向的侧壁与宽度方向的侧壁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散热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隔断板的中心处贯穿开设有一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用于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连接线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换机宽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还用于与外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换机上还设置有一向所述第二交换机方向延伸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将第一交换机、散热隔断板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上均设置有24个输出端口。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
背景技术
全双工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以太网采用共享总线型传输媒体方式的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是每个输出端口都直接与一网络节点(主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网络节点,市场上一般输出端口最多的为24个,每一对与该输出端口相互通信的网络节点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冲突地收发传输数据;现有的以太网交换机在待连接的网络节点多的时候往往无法满足需求,且使用时散热性能较差,从而降低交换机的实用性能与使用寿命。
因此,基于上述的一种或多种原因,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包括: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散热隔断板;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第一机体,盖合在所述机体上的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二交换机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端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盖板背离所述第一机体的一端面凸起设置有若干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散热隔断板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置有若干所述散热片。
优选的,所述散热隔断板长度方向的侧壁与宽度方向的侧壁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散热通孔。
优选的,所述散热隔断板的中心处贯穿开设有一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用于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连接线通过。
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换机宽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还用于与外界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换机上还设置有一向所述第二交换机方向延伸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将第一交换机、散热隔断板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上均设置有24个输出端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48个用于为网络节点接入网络的输出端口,且通过多个散热主体最大化的提高了交换机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包括:
第一交换机10与第二交换机2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10与第二交换机20之间的散热隔断板3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交换机10与第二交换机20上均设置有一个输入端口(未标注)和二十四个输出端口R,也就是说,本申请的以太网交换机共用四十八个输出端口R;所述输入端口用于把以太网交换机耦合到通信网络,所述输出端口R用于连接网络节点(主机),是该网络节点(主机)与通信网络相连通;
所述第一交换机10上还设置有一电源端子(未标注),所述电源端子用于把以本申请所述的太网交换机耦合到外部电源。
所述第一交换机10包括第一机体11,盖合在所述机体11上的第一散热盖板12;所述第二交换机20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11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21,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12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22,所述第二散热盖板22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21的下端面;
所述第一散热盖板12背离所述第一机体11的一端面凸起设置有若干散热片X;所述散热隔断板30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置有若干所述散热片X;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散热盖板22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12为相同结构设置,所以所述第二散热盖板22背离所述第二机体21的一端面同样设置有若干散热片X;
本实施例中,通过三个不同散热主体(即第一散热盖板12、第二散热盖板22与散热隔断板30)的功能,可非常快速的为以太网交换机散热;
所述第一散热盖板12与第二散热盖板22上均设置有若干散热片X,从而增大了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此外,所述散热隔断板30上的若干散热片X处于所述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21内部,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吸热面积,本申请中的散热隔断板30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与宽度方向的侧壁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散热通孔31,在所述以太网交换机在工作时,其通过散热片X吸热,此时若干所述散热通孔31内的气流为热气流,当该热气流温度高于外界的气流时,即可在所述散热孔31产生对流,从而对散热隔断板30进行散热;此外,若干所述散热孔31在交叉时,是互通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若干所述散热孔31与所述散热隔断板30的主要表面呈一夹角,使所述散热孔31内部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更容易的形成对流。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隔断板30的中心处贯穿开设有一连接通孔32,所述连接通孔32用于第一交换机10与第二交换机20之间的连接线通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换机10宽度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还用于与外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换机10上还设置有一向所述第二交换机20方向延伸的连接片111,所述连接片111将第一交换机10、散热隔断板30与第二交换机20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换机10与第二交换机20上均设置有24个输出端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双工高效率的以太网交换机,其包括: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的散热隔断板;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第一机体,盖合在所述机体上的第一散热盖板;所述第二交换机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机体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机体,及一与所述第一散热盖板相同结构设置的第二散热盖板,所述第二散热盖板盖合在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端面。本实用新型具有48个用于为网络节点接入网络的输出端口,且通过多个散热主体最大化的提高了交换机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080774.4
申请日:2019-07-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731482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H04Q1/02
专利分类号:H04Q1/02;H04Q1/10;H04L12/931
范畴分类:申请人:深圳市光路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光路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大发路27号龙璧工业区15#厂房2层南
发明人:梁智
第一发明人:梁智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光路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