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无产阶级革命先辈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和完善的《共产党宣言》(下文全部以《宣言》简称之)是世界上首部针对科学共产主义进行阐述和探讨的纲领性文献。《宣言》中所蕴藏的马克思主义国际精神科学地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和发展,也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样一个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深入钻研,不断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指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尽管当今世界与近两个世纪前相比早已变化巨大,但《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和深刻的精神实质仍散发着强大的光辉。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书中感受马克思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体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和强大魅力。本文将对《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进行解读,并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理解。
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前,以往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对阶级斗争的分析仅局限于在经济上对各阶级的分析,并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而马克思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阶级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以阶级斗争为线索贯穿本章和全书。
由表1可以看出:5种外来相思的萌芽始期大约在2月中上旬,从萌芽至芽开放需要15 d左右,芽开放至展叶则需10 d左右,展叶开始至展叶盛期大约需要12 d;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在漳浦1 a中有4次萌芽展叶现象,而卷荚相思仅有3次。大叶相思和纹荚相思的生长期长度基本相同,纹荚相思比大叶相思更早进入抽梢生长期。通过观察发现,这5个外来相思在漳浦中西林场均生长良好,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至于出现不同次数的萌发现象,可能是气候因素决定的。
(一)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本章的一开始,作者深刻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上如果仅仅基于文字本身,会发现其表述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当人类身处一个根本不存在阶级的社会中时,所谓阶级斗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恩格斯后来在1888年英文版《宣言》的注解中对此做出了详细解释,这是由于当时他和马克思并没有完全了解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例如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商品的交换也不存在剩余价值,当然就不可能有“阶级分化”一说了。直到原始社会结束时私人财产的出现才使得剥削成为可能,并且出现了阶级观念。自阶级产生以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就处于敌对状态,前者拥有生产资料,在生产和政治上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后者几乎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附受制于剥削阶级,靠出卖劳动力换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二者物质利益上的截然对立导致他们之间的斗争客观必然的存在,所以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着压迫和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宣言》想要精确表达的也正是: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如上两例,芭蕉对“青”字的使用基本上表示两种意象,前者表现栗球在秋风中依然生机勃勃。后者表现松叶的翠绿美好,从而突出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无常感与寂灭感。
(二)不同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具有不同的特点
按照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评估的方式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对高危患者尽早送入抢救室。例如,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最有效地救治手段是马上进行血运重建,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对于中危程度患者实行监护,根据医嘱强化治疗。在接诊之后按照患者病情快速分类并评估病情,做好药物与设备准备,急救的处理方法如下: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清理分泌物,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明确诊断之后及时应用针对性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扩冠、介入、溶栓、止痛或转外科手术等。抢救中如果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现象,则应当及时做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治疗,及时挽救患者性命。
(三)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否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就不再存在?答案是否定的,阶级和阶级对立仍存在于资产阶级社会。本质上来看,资本主义制度仍没有摆脱剥削与被剥削的框架,他依旧是少数人占取资本对多数人进行压榨剥削的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就注定了他必然无法挣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宿命。他只不过是用新的阶级队伍、新的压榨方式、新的斗争代替了旧的斗争。如今资本家用雇佣劳动制取代了过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人的反抗形式也由罢工、集会、游行、起义取代了过去农奴的抗租、战争等模式。资产阶级时代只不过是阶级对立简单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致使无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最后成为了社会的两大阶级,并长期处于矛盾和对立之中。
二、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宣言》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资产阶级最早来自于中世纪,那个时候的农奴最后演变成了早期的城关市民;他们便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群体。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最初进行商品交换而形成的集市演变为了城市。其中有一些农奴走入城市,在城市定居生活之后重获自由,成为城关市民。这些人中的部分手工业行会师傅结合自身优势,在自己的领域有了健全而稳定的发展,继而发展为资本家,另一些行会师傅和帮工们后成为雇佣工,曾经以买卖商品为生的商人群体逐渐成为了工业资本家。以上便是资产阶级早期的形成过程。
谢星身死、师华年退隐之后,盟中一度后继无人。谢星友人一念禅师暂时接过盟主之位,江湖人数严重收缩,进入后期阶段。
资本主义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则必不可少。仅靠国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资本主义不得不向全新的市场发起开拓。在1942年,哥伦布带领着自己的船队完成横渡大西洋的壮举,登上美洲大陆;1947年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直接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随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先后占领了中南美洲等国、北美和非洲许多地区,东印度和中国市场已经开放。新世界的发现,新航线的开通以及新市场的开放,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资金,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在封建农奴社会,生产工具几乎是纯天然的,生产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资产阶级为了继续存活,不断地攫取资源,就必定要坚持革新社会,对社会中一切可以改变的,如生产工具、生产关系,都尽可能地改革。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需维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为此,首先他们需要不停地升级生产工具,努力地追求更加先进的技术,致力于调节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它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新的关系取代旧的关系,用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即使以亵渎丧失一些神圣的东西为代价。因此,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的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和社会内容的动荡,永远不会停止和趋向稳定,这便构成了资产阶级的“与众不同”之处。
软件应用采用结合我们院咨询项目和用户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典型工程包括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会议中心绿建咨询项目,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绿建咨询项目,扬中园博园三馆建筑设计和能效评价项目,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大酒店能效测评项目,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房楼能效测评项目,武进影艺宫能效测评项目等。
(2)识别是否钻出油气层。进入E区后,气测值较D区略有降幅,甲烷相对含量及3H曲线均发生了较大变化,3H曲线变化尤为明显。进入E区后,CH曲线和BH 曲线突然交叉,CH 值增大,BH 值减小,WH 增大,形成WH>CH>BH 的格局;甲烷相对含量曲线也突然发生变化,其值突然减小。此时CH和BH 的交叉点及甲烷相对含量突变点恰好和电阻率变化的半幅点相吻合。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非常革命性的作用。”《宣言》中明确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革命作用,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三、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受到封建制度束缚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此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覆盖世界的八十余年的时间内,新兴科技的运用、生产资料的革新、新机器的投入使用,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社会各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资产阶级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里,社会创造的财富相当于过去几百年的社会生产力总和。
(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
航海业和交通运输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反之亦然,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作用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向全世界的拓展深入,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也更加广泛地散播给各个国家,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愈发强大,使得封建社会的残存阶级都不得不笼罩在资产阶级的庇荫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产阶级在大机器和大工业阶段逐渐建立起政治地位。这段历史在《宣言》也都得到对应的表述:“现代的国家政权其意义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管理全部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而已。”这表明资产阶级国家是由资产阶级控制的,是资产等级。从《宣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则将会决定上层建筑的走向。
一是,引入“中国梦”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脚步加快的今天,外来文化逐渐进入到中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让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扭曲,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国梦”宣传教育刚好可以解决此种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摆正政治信仰,从而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工作注入活力,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可以随机生成2N个长度为dimsize(2N代表初始种群数,dimsize代表参与重构的网络开关总数)的二进制串作为初始种群,将产生的种群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PSO迭代,另一部分进行GA迭代。
在十六世纪中期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欧洲发展的主导技术和经济来源是工场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工场手工业也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此时,对于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必须采取更新,因而,机器和蒸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工业生产,这场革命的结果是用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用机械劳动取代自然劳动。相比手工时代,机械化大生产大幅度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由此过渡到大机器大工业时代,资产阶级的势力又一次得到提升。
义关系取代了封建的宗法关系。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统治之处,曾经同一地区之内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世袭罔替资产继承的关系被破坏,农村中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解决温饱的模式也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金钱为代表的各种利益交换,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寡淡,维系彼此的只有冰冷的利益。人性之中虔诚、热忱的情感,甚至是内心的多愁善感都被利己主义所包裹,似乎一切东西甚至人的尊严都可以由价值交换来代替。相比封建时期隐藏在宗教和政治幻想下的剥削,资产阶级的剥削显得无比的直白和猖狂。在资产阶级的“神威”下,它可让一切高尚的职业沦为它挥之即来的雇佣者,即使是最为坚固的家庭亲情在它的面前也会由于利益分割而变得脆弱不堪。
封建社会末期,许多手工业者逐渐聚集在一些富裕的手工业作坊里共同劳作(通常将这种同业手工业者的联合组织称为行会),这种简单协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和需求的扩大这种封建的经营方式已无法满足资本家追逐更多剩余价值的需求。于是,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应运而生。
“世界历史”的开拓。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发展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国,想要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它不得不把资本主义推向世界各地,建立广泛的联系,让各国的资源人力都可以为我所用。由此,世界市场也因此打开,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越发密切。因为资产阶级对全球市场的开拓作用,所有国家发生的生产及消费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的生存变得不再是自给自足,它可依赖于世界各国的商品、资本、同时也可将自身商品输出至世界各国。物质上如此,精神上也是如此,世界文学由此产生,各国文明都被资本主义文明所席卷,资产阶级正在以自己的面貌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存在着相异的阶级,还会根据人们的财富状况和社会地位将阶级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同金字塔一样由高到低以区分人的社会地位。《宣言》深刻地指出:“在过往的各个不同时代,我们总是能够惊人地发现整个社会被划分成了不一样的等级,人的社会地位被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以中国为例,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存在的两个对立阶级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往往围绕着它会产生大量的争执和混战。而古巴比伦按照拥有权力的大小被划分为奴隶主、小生产者、奴隶这三个阶级。在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和陪臣组成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则由帮工和农奴组成,在每个阶级内部还会存在一些特殊的阶层。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国度会存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等级之间都存在着因利益权位纠纷而导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社会资源从分散到集中。资本主义确立后不仅使工商业得到了高速的进步,也使得城市更快地发展,许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工商业人口也日渐增多,结束了封建蒙昧状态,使农业从属于工业,乡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其结果是人口分布变得愈发密集,生产资料所有者日益集中,社会中的财富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资产阶级的野心必定不满足于经济上的集中,为获得更多的权益,必然要求政治上的集中。于是,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全部归依于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过后,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客观地肯定了资产阶级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的内部危机及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封建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手段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基础,可这种所有制关系早已不适应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封建的农奴制无法接纳大批的自由劳动者;行会制度也影响了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总而言之,即现存的生产关系已无法满足超前的生产力。于是资产阶级为建立新的生产方式以革命的手段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关系,摧毁了原本的上层建筑确立起的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对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它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变革所打破。在《宣言》同样表明:“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类似的运动”指的是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和过去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无懈可击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何也将被取代?这是因为它在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一冲突或是矛盾一定会把生产过剩这一生产现象演变为经济危机,而且会呈周期性出现,循环往复,使社会又回归“灾难状态”。经济危机说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太狭隘,无法再适应它所创造的财富。然而资产阶级也找不到破除危机的有效办法,马克思指出只能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现存的资本主义关系,这不是由某些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推理决定的。它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对资产阶级的反抗
马克思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紧接着又查明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建者——无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以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如《宣言》中所指出的:“产阶级不仅是制造出了能够毁灭自己的武器;还催生了能够运用这种武器毁灭自己的群体——现代工人,即广大无产阶级。”
(一)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
无产阶级是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阶级,它与资产阶级同时诞生,一起发展。纵观现代无产阶级可知,其形成于人类历史上著名的资本主义大机器大工业时代,因受制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几乎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仅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而换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是资本家长期以来压榨剥削奴役的对象。资本家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机器的推广使用,工人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属品,工作条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有所加剧,工人的处境变得愈加恶劣。资本家为防止工人偷懒,将他们像囚犯一样管制起来,受到极其严厉的奴役和监视。由于机器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对人力的要求减少,所以资本家又将剥削的目光扩大到妇女和儿童,这显然是因为女工和童工的雇佣费用更低。此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中间阶级中的下层阶级如小商人、小工业家、手工业者和农民因不堪贫困也沦为无产阶级的行列。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
(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长期存在的,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无意识的行为正朝有意识反抗的方向发展。
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工人并未意识到自身的悲惨处境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他们认为是个别资本家甚至是生产工具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斗争仅停留在毁坏机器、焚烧工厂且是单个、分散、无组织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进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庞大,使得它们日益组织联合起来,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劳动条件向资产阶级发起反抗,从仅仅是局部范围内的小型冲突逐渐变成了两个不同阶级的不可调和的大型斗争。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工人即无产阶级的自我阶级意识也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意识到必须加强团结扩大联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把局部斗争扩大为全局性的斗争,把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扩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还成立了政党组织,同时他们组建的组织“一次比一次强大、一次比一次坚固、一次比一次有力量”。在无产阶级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领导时起,其斗争的水平和胜算也大大提高。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联合的过程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跨越为自为阶级,从无意识的自发斗争到有组织有意识的斗争。
紧接着无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又获得了新的教育。一次一次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使无产阶级积累了政治斗争的策略和技巧。随后,大批的中小资产者因受大资本家的压迫而破产被迫加入到无产阶级的行列中,这些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他们的融入又整体地提升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最后,当阶级斗争发展到最尖锐的关键时期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也归依到了无产阶级的行列中,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这些思想家以其尖锐的思想武器极大地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升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水平,为后来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一致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具团结精神、最具有前途和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首先,无产阶级起源于机械大工业时代,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决定了他们阶级的先进性。其次,《宣言》还对中间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进行了分析,前者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它的保守性就决定了他革命的不彻底性;后者具有摇摆性,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对于此类阶级应加以正确引导为无产阶级做贡献尚可,但不会成为主流力量。相比之下,无产阶级是受资本主义剥削压迫最深重的阶级,无产阶级不具备经济基础,它是最需要以反抗斗争为自身谋取权益的阶级。无产阶级要想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对自己不断剥削的现状,就一定要从根本上销毁资本主义制度,它并非是用另一种剥削取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它是完全要消除一切剥削,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够获得长久的解放,因而无产阶级才是最具革命彻底性的阶级。
五、无产阶级运动同过去一切运动的区别
无产阶级运动与以往历史运动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无产阶级要求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无产阶级对自身处境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须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即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这是因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他们依赖的是一群对工人们进行剥削以获取利益的“吸血鬼”。他们反抗私有制并非要让人们失去争取利益、获取社会资源的权力,而只是剥夺利用这种方式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利。共产党人永远不会消除人们自由发展所必要的个人财产,而是要消灭利用这些私有财产无节制的去奴役他人的权利。其次,消灭私有制不是为了夺取个人财产充当社会财产,而是为了消灭资本的阶级性质以及改变工人仅为资本增值而出卖劳动力的生活状况。《宣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最后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对立,并最终成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二,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与以往运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为受剥削的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发起并为少数人谋利的运动,最终取得的结果也是少数人居于统治地位继续剥削压榨大多数人。而无产阶级则恰恰相反,在资本主义的威慑下,他们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想要获得彻底的翻身,必须联合起来炸毁灭除整个剥削阶级,解放所有被剥削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一种独立的运动,大多数人都在这种运动中为绝大多数人谋求利益。
第三,资产阶级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实现其长久统治和无限剥削至少应保证被统治阶级最低限额的生活条件,否则迟早会导致被压迫层的灭亡或反抗。但是,资产阶级毫无下限的剥削压榨导致无产阶级甚至不能维持像奴隶一样的生活,可见资本主义的这种剥削制度是无法长久的。另外,资产阶级的种种作为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联盟,工人们的反抗意识不断增强,并形成了坚强的抗争精神。工人通过与资本主义的不断斗争,他们联合的团结性越来越强,斗争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正如《宣言》所要表达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所依靠的对生产产品的占用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它最先生产出来的就是他自己的掘墓人。因此,“资产阶级走向灭亡”,而“无产阶级终将胜利”则成为了两大必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3]列宁: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8.
[4]高放:《共产党宣言》当代解读[J].理论探讨,2008(06):1-5.
[5]刘敬东,邱德宇:《共产党宣言》:多重的内在张力——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个考察[J].哲学研究,2016(12):3-12.
[6]陈学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意义[J].探索与争鸣,2012(11):23-28.
作者简介:贾晓煜(199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周洁
标签:资产阶级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南方论刊》2019年第8期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