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仁组成区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仁,蛋白,体外循环,细胞,硝酸银,沉渣,淋巴细胞。
核仁组成区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丁桂龄,龚志锦,郑唯强[1](2016)在《不同固定条件对乳腺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定量分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7年Crocker等~([1])把银染技术应用于组织切片中,证明核仁组成区对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有诊断价值。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广泛研究,发现可以根据这项技术对AgNOR颗粒计数和分布来区分良恶性肿瘤细胞、增生性或正常细胞~([2]),并对某些特殊疾病进行辅助诊断~([3])。AgNOR染色技术曾作为肿瘤病理学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手段~([4-6]),随着当今(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钟礼瀑,吴青青,吕赛平,邹学森,徐光明[2](2013)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的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的价值。方法用经钟氏等报道[1]的双层滤纸垫染法对117例NHL骨髓涂片进行染色后检测,并另做17例大致正常骨髓片做对照。结果NHL组、NHL晚期组二者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两组P<0.05);NHL晚期组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较NHL早期组有显着性差异(两者P<0.05);而NHL早期组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AgNOR染色在NHL骨髓涂片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3年12期)
钟礼瀑,万祥辉[3](2013)在《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外周血染色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实用的能直接应用于外周血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方法。方法取25mm×55mm的双层滤纸贴盖于经固定的血片上,自然光条件下滴加按1:2现配的银胶溶液,放暗盒内30℃水浴染50min,水洗晾干,先低倍找到最佳部位后换油镜观察血膜染色后视野内背景清洁度、细胞结构和银染颗粒着色情况,并另作30 min和40 min同等条件对照。结果本法采用滤纸贴盖血膜面后,染液完全扩散于滤纸的时间较未用滤纸时以手工完全铺展液面的时间(即染色前试剂曝光时间)明显缩短,且利用了滤纸的过滤功能,使视野中杂质沉淀大为减少;适当延长染色时间能使细胞和银染颗粒着色程度加深,更易于检测识别。结论经此改进后的银染法可用于自然光条件下血片嗜银蛋白直接染色,适于各级医疗机构应用。(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3年02期)
宋连芳[4](2012)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在大肠癌研究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传统的定性诊断由于缺乏客观指标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随着显微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肠癌病理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为探讨大肠肿瘤发生发(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张志华,管学平[5](2011)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标本沉渣的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已广泛用以研究细胞生长活性、反映细胞倍体数,根据嗜银颗粒的数目多少和形态分布来判定细胞增殖程度、转化情况、是良是恶。然而AgNOR技术至今还存在背景非特异性银颗粒沉积问题而影响结果判定。特别是在染色操作不当时,涂片中极易出现大量的沉渣,使结果更加不易观察。我们采用稀HNO3液浸过标本置于37℃水浴箱中15~20min的方法来处理沉渣,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1年25期)
刘志清[6](2011)在《90例苯暴露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苯暴露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评价其作为苯暴露者早期的效应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分析接触苯的高暴露者、低暴露者和对照者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区的百分比(I.S%)。结果 I.S%在高暴露者组为(6.2±0.7),低暴露组为(7.5±0.8),正常对照组为(7.6±0.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P=0.013),其中高暴露组低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低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NORs检测能反映个体的苯接触水平,对职业健康检查早期筛查易感人群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何春[7](2011)在《结直肠癌PCNA表达及其与DNA含量测定、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水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DNA含量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水平叁者相关性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关系。材料方法:采用2007-200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经证实的结直肠癌标本42例,均为术后标本,其中中高分化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14例,另检测腺瘤标本20例,正常结肠组织10例,所有标本均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全部标本均进行了PCNA免疫组化检测,DNA图像分析及AgNOR检测,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组组间和单因素多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42例结直肠癌标本PCNA阳性反应位于肿瘤细胞细胞核内,阳性细胞百分数在3.9-89.6%之间,平均阳性指数为32.79%,PCNA阳性指数(PCNALI)分为叁级:1级(0-25%)15例,2级(26-75%)26例,3级(76-100%)1例。PCNA阳性表达率在按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以及高分化腺癌组中分别为62.3+/-15.42,35.6+/-8.78,11.6+/-6.89。PCNA分级与组织学分级有关,而与年龄差异以及性别差异没有关系。DNA含量测定及AgNOR计数水平也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有关,叁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水平的增高,叁者也有相应增高的趋势。结论:PCNA分级,DNA含量,AgNOR计数叁者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中呈正相关,提示以此叁种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对结直肠癌组织进行综合研究可更好地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生物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1-06-01)
贾文娟,田菲,蔡刚强[8](2011)在《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顺铂组、扶正组、结合组。其中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及腹腔注射,顺铂组予顺铂溶液腹腔注射,扶正组予扶正合剂灌胃,结合组予扶正合剂灌胃及顺铂溶液腹腔注射。给药12 d后抽取腹水,嗜银染色观察AgNOR颗粒形态、分布、颗粒计数及核仁银染区面积/核面积(I.S)值。结果颗粒数及I.S值方面,顺铂组、结合组与空白组及扶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分布方面,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可以调节小鼠腹水细胞AgNOR颗粒数及I.S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对AgNOR颗粒形态分布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1年01期)
刘延芹,杨永辉,张隆,郑爱莉,吕娜[9](2010)在《体外循环对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供检验依据。方法采用静脉注射与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应用膜式氧合器,于ECC下行ASD的患儿36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 CD3+细胞T0时(58.13±4.36)%与T1及T2、T3时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44.56±4.85)%,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34.65±2.23)%比较,CD3+CD4+在T1时降低(P<0.05),T2、T3均显着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25.45±3.66)%,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20.53±1.32)%比较,CD4+CD8+在T1及T2、T3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1.69±0.04)比较,CD4+/CD8+在T2时显着降低至1.41±0.35(P<0.01),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16.29±1.25)%比较,CD19+在T1时下降至(13.92±1.96)%(P<0.05),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9.59±0.68)%比较,CD14+在T1时显着下降至(8.57±1.33)%(P<0.01),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T4时增高至(10.65±1.12)%(P<0.05);与T0(11.51±0.82)%比较,CD16+CD56+在T1、T2时均显着升高(P<0.01),T2时升到(12.86±2.64)%,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ECC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SD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ASD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0年23期)
杨永辉,刘延芹,张隆,赵砚丽,吕娜[10](2010)在《体外循环对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ECC)前后各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于ECC下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23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不同时间CD3+、CD4+、CD4+/CD8+、CD14+、CD19+、CD16+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1、T2及T3时刻CD3+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及T3时刻CD4+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CD4+/CD8+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4+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CD14+较T0时刻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9+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及T2时刻CD16+56+较T0时刻明均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不同时间AgNORs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洛四联症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法洛四联症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0年32期)
核仁组成区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的价值。方法用经钟氏等报道[1]的双层滤纸垫染法对117例NHL骨髓涂片进行染色后检测,并另做17例大致正常骨髓片做对照。结果NHL组、NHL晚期组二者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两组P<0.05);NHL晚期组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较NHL早期组有显着性差异(两者P<0.05);而NHL早期组的银染颗粒含量和银染颗粒阳性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AgNOR染色在NHL骨髓涂片的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仁组成区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丁桂龄,龚志锦,郑唯强.不同固定条件对乳腺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定量分析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2].钟礼瀑,吴青青,吕赛平,邹学森,徐光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涂片中的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13
[3].钟礼瀑,万祥辉.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外周血染色的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
[4].宋连芳.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在大肠癌研究中的意义[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5].张志华,管学平.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标本沉渣的处理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
[6].刘志清.90例苯暴露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J].热带医学杂志.2011
[7].何春.结直肠癌PCNA表达及其与DNA含量测定、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水平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
[8].贾文娟,田菲,蔡刚强.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的干预作用[J].河北中医.2011
[9].刘延芹,杨永辉,张隆,郑爱莉,吕娜.体外循环对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0
[10].杨永辉,刘延芹,张隆,赵砚丽,吕娜.体外循环对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影响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