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论文文献综述)
吴福辉[1](2006)在《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文中研究指明我知道叶子铭先生较早,这很容易认定。他1959年出版了《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的专着,我是个刚刚走上中学语文教师职位的文学青年,便买了这本书。那时的现代文学研究书籍除了鲁迅有几本之外,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而第一次亲见叶子铭的风采,大约是在1979年间,他到北京大学来讲茅盾的课,我在下面聆听。人是瘦瘦的,灵巧、机敏,讲一口南方普通话。虽是南京大学的教授,也知道他是福建人氏,因为风闻福建多出评论家、理论家。等到真正熟识起来,已是1982年了。其时,茅盾逝世不久,巴金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我参与了筹建工作。那是文学馆的草创时期,开始只有一件事,便是到处寻找馆址。这非我所长,筹备组的负责人李枫就天天赶我去图书馆看书。后来中央批准将建立茅盾学会、茅盾故居
吴福辉[2](2006)在《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景雷[3](2004)在《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本书在继承前辈学者或者同代人的茅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六个角度,对茅盾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另一种梳理和解读,借助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环境考察了茅盾的独特性存在。本文认为“独特性”用在茅盾身上,最能体现出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它超越了通常人们所认识到的茅盾的文学和文化贡献,回归到文学和文化的构成当中。在本文的研究和写作里,既考虑到茅盾之成为茅盾的文化和心理背景,即纵向的构成关系,更要考虑到他在他那个时代的位置,即横向的构成关系,而这一点又是较好地理解茅盾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地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横纵差别的对比中考察茅盾的独特性。 在“茅盾与中国现代小说”一章中,本文并不是要研究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而是想通过茅盾在这些小说中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来说明茅盾对中国的认识。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形象、资本家形象和农民形象是茅盾提供给我们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四组人物系列,他们的奋斗与挣扎都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人的生存状态,是茅盾对现代化的一种独特性理解。 在“茅盾与现实主义”一章中,本文回避了对茅盾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的综合阐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本文所要做的工作是考察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可能性,甚至包括这些可能性的最终走向,因此作为对比,胡风和周扬的现实主义理论便也一并被考察了。 在“茅盾与左翼文学”一章中重点考察了茅盾的左翼文学观以及他对左联的皈依和超越,在这一点上最能表现茅盾的矛盾性。一方面茅盾对左翼文学(革命文学)进行了限制性的规范,使他超越在绝大多数的革命作家之上,表现了一个文学家的本位良知;另一方面他对左翼组织产生了无限依恋,是团结和组织左翼文学的重要一翼,他对左翼文学的深刻影响正在这里。 “茅盾与现代文学评论”应该包括三方面,即作品论、作家论和文学史论。作品论前人多有研究,故未再论及;而作家论是茅盾文学评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文体,在研究上似乎已有定论。但本文提供了另一种角度,确定了茅盾三段论式的作家论模式,这样可能更符合茅盾的动态思维走向。文学史论是茅盾现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又是此前茅盾研究中较少涉及的。实际上现代文学史甚至是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很多方式方法都是沿着茅盾的思路走下来的,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较详细地梳理了茅盾的文学史观念和文学史写作传统。 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名大家,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游历甚广,所涉作家甚多。有的给予茅盾影响很深,有的被茅盾影响很深。但如果要综合论述必定会篇幅冗长,故在“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一章中,本文选择了与茅盾有密切关系的鲁迅、瞿秋白和郑振铎三人,分别代表了思想性、政治性和文学性,构成了一种立体的现代文学状态,将茅盾置身其中,考察茅盾与现代文学的深刻关系。 在最后一章中,讨论了茅盾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这是茅盾创作的底蕴,也是他与现代文学间的基本关系。
丁澄[4](1991)在《叶子铭和他的文学研究》文中指出叶子铭教授是当代学术界卓有成就的茅盾研究专家。他从五十年代中期——大学时代开始撰写《论茅盾的四十年文学道路》,到近十年来完成《茅盾漫评》,主持编辑《茅盾全集》等,经历了从茅盾创作道路的研究到对茅盾主要作品的分析,茅盾全部着作的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学者,他还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艺理论功底——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专业提前毕业留校工作的研究生,写过多篇颇有功力的古典文学研究文章,又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基础雄厚,视野开阔。他学风严谨,不急功好名,不投机取巧,十分重视史料工作,善于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注意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吴福辉[5](1984)在《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文中研究说明有一种书,并非一时的感兴之作,却是凭借着长期的积蓄,如燕子衔泥,刻意、辛勤地营造成功的。叶子铭同志继写出《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一书,几达三十年之后,最近出版了《茅盾漫评》(下称《漫评》),就是这样一部厚积薄发的着作。《漫评》是散篇论文的结集。如果说《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是一种总体的考察,《漫评》则主要是对各个细部的研究。这里也有综述,研讨茅盾创作的总特点,范围略微缩小一点的,或评价一个时期茅盾创作的特色,或探索某个年代茅盾文艺评论的成就。更多的是单篇作品的解析,还有史料书话,悼念回忆,
二、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论文提纲范文)
(3)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小说 |
第一节 历史想象与三部曲叙事 |
一、 革命与爱情的相互转换 |
二、 资本化的痛苦与必然 |
三、 无根基时代的自我安慰 |
四、 现代化进程的颓败线 |
五、 学生时代的苦闷与追求 |
六、 悬在琴弦上的灵魂与良知 |
第二节 叙述主体与知识分子 |
一、 知识的品格与分化 |
二、 坚守、逃离与突围 |
三、 启蒙派与现代派的承接 |
第三节 社会学女性与文学预设 |
一、 女性与时代关系的误读 |
二、 女性形象的多重资源 |
三、 女性观支撑的文学观 |
四、 革命+恋爱的人类学意义 |
第四节 现代性的的残酷与必然 |
一、 由共处走向对立 |
二、 日常性中的浪漫与残酷 |
三、 乡土文学的地域形态 |
四、 新形态与文化英雄 |
第二章 茅盾与现实主义 |
第一节 流变中的扬弃与可能 |
一、 生成语境和霸权企图 |
二、 文学功利主义的强化 |
三、 浪漫色彩的遮蔽 |
四、 真实性的不断虚化 |
第二节 从三种倾向到三足鼎立 |
一、 方法与立场间的紧张关系 |
二、 三选一的心理与思想底蕴 |
三、 三个方向与三种命运 |
四、 关于周扬给茅盾一封信的附录 |
第三章 茅盾与中国左翼文学 |
第一节 左翼的源流与茅盾的界定 |
一、 深层资源与必然性演进 |
二、 凌乱的高调色彩与整饬 |
三、 界定而非倡导的革命文学论 |
第二节 茅盾对左联的皈依与超越 |
一、 政治皈依和心理补偿 |
二、 尴尬处境的调停与维护者 |
三、 两个纠缠的传统与两种形态 |
第四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评论 |
第一节 茅盾与现代文学史论 |
一、 五四资源和文化派、启蒙派及政治阐释 |
二、 鲁迅的凸显和低调性的政治思考 |
三、 高调回归与文化--政治--文化模式 |
四、 政治分期及时间段的巧合 |
五、 从个人特色到文学史传统 |
六、 启蒙立场与两种主题 |
第二节 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论 |
一、 共生环境中的批评模式 |
二、 总结文学研究会的写作意图 |
三、 主体的自信与规范的可能 |
四、 从三段论中看互动关系 |
第五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 |
第一节 茅盾与鲁迅 |
一、 左右文坛的四次重大合作 |
二、 从心灵契合到精神阐释 |
第二节 茅盾与瞿秋白 |
一、 政治同盟与文学同道 |
二、 两种文本和一种心态 |
第三节 茅盾与郑振铎 |
一、 起势:从北京到上海 |
二、 造势:从上海到北京 |
第六章 茅盾与中外文化渊源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资源性积淀 |
一、 地域文化与性格养成 |
二、 传统文化与文学道路 |
第二节 外来文化的改造性建构 |
一、 西方文化的方法性补充 |
二、 俄国文化的观念性内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A]. 吴福辉. 茅盾研究(第10辑), 2006
- [2]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J].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03)
- [3]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D]. 周景雷. 复旦大学, 2004(01)
- [4]叶子铭和他的文学研究[J]. 丁澄.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1(03)
- [5]研究家的坦诚和勇气——读《茅盾漫评》[A]. 吴福辉. 茅盾研究(第二辑),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