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泥石流活跃期的新认识——以四川汶川“8·20”灾害事件为例

震后泥石流活跃期的新认识——以四川汶川“8·20”灾害事件为例

论文摘要

受2019年8月19—20日强降雨影响,位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都江堰和汶川地区(简称"都汶地区")暴发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简称"8·20"灾害),造成12人遇难,26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约36.26亿元。通过遥感解译、野外现场调查等手段,结合气象、地形、物源等数据分析,对本次岷江流域泥石流成因与特征有了初步认识:(1)汶川灾区泥石流活动性由震前低频非群发特征,在震后5年内,经历了高频、特大型、群发、粘性泥石流活动性发展阶段,在震后5~15年间,已经演化成低频、大中型、群发、粘-过渡性泥石流并伴生山洪,震后15~20年,汶川灾区泥石流将恢复或接近震前活动状态;(2)"8·20"灾害具有群发性特征,涉及沟谷多达23条,主要沿人类或工程活动相对集中的岷江河谷、都汶公路沿线呈条带状分布;(3)"8·20"灾害的激发雨强和有效降雨分别为24.2 mm/h和116.4 mm,高于震后初期激发雨强,但略低于震前泥石流激发雨强;(4)受控于主河水动力条件和泥石流体搬运能力,"8·20"灾害中泥石流以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两种方式形成危害,洪水表现为冲蚀破坏。"8·20"灾害活动是汶川"5·12"强震10年后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山洪泥石流灾害,加强对此次灾害的认识,有助于为地震灾区灾害防治和减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靳文,张国涛,邹强,崔鹏,王昊

关键词: 泥石流,山洪,群发性,低频大规模,震后效应,都江堰,汶川

来源: 山地学报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

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金: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Y-SSW-DQC006),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2019YFH0040)~~

分类号: P642.23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469

页码: 787-796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454K

下载量: 120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震后泥石流活跃期的新认识——以四川汶川“8·20”灾害事件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