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关:“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及其引导路径论文

秦关:“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及其引导路径论文

摘 要:“佛系”思想作为当今社会中一种无所欲、无所谓、无所求的精神状态,正快速形成并逐渐扩散。青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其内部精神世界现状无法与外部社会环境达成一致,面对外在的社会压力却又不愿与其针锋相对,因此退而求其次以从属亚文化范畴的“佛系”思想作为价值依托,以一种“排他性”的生活态度适应外部环境。“佛系”思想的滋生并非偶然,既有现实世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青年群体心理空间的挤压,又有虚拟世界所形成的消极因素对青年群体社会共同价值认同的解构,因而产生了“避世”的佛系思想。因此,牵引“佛系”思想积极“入世”尤为重要,一方面从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逐层递进对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进行及时解构,引导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抵制负面意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青年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青年群体的“佛系”思想转化为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的使命感,成为能够肩挑重任的一代。

关键词:“佛系”思想;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佛系”一词最早于2014年日本的某本杂志中出现,2017年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在中国各大社交媒体中迅速爆红,“90后”青年人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与传播群体,一时间,“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生活”等一系列蕴含“佛系”思想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佛系”一词在列。“佛系”思想的产生及其迅速蔓延是突如其来的压抑释放,还是由来已久的价值解构,是积极追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回避现实社会的生活状态,其内生根源值得我们去深究,如何引导“佛系”思想与当下主流价值相融合也是亟待探赜的问题。

(2)身体弯曲频率:将线虫置于表面未涂有大肠杆菌OP50的NGM培养基上,等待线虫恢复1 min以去除身体粘附的大肠杆菌,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秀丽隐杆线虫1 min内的身体弯曲频率。每个浓度测量20条秀丽隐杆线虫。一次身体弯曲的标准为假定沿着咽泵的方向是y轴,线虫爬行过程中身体沿着相应x轴方向上的一次改变。

一、“佛系”与“佛性”

“佛系”成为大部分中国青年人所热衷追捧的词汇之一,这一青年群体被称为“佛系青年”,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思想、观念被称作“佛系”思想。何谓“佛系”思想?“佛系”思想是否与佛教中所提倡的“佛性”可以相提并论?作为当前社会青年群体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对该思想的内涵及具体表征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客观了解当下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

(一)“佛系”思想的内涵

初探“佛系”思想,很多人将其与佛教思想中的“佛性”混为一谈,并将其赋予时代性,视之为“佛性”思想在当前社会的表现与延伸。然而,“佛系”思想与“佛性”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简单地将二者划作互等,应在二者相互联系的普遍性中区别出“佛系”思想的特殊性。

1.“佛系”思想与“佛性”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一方面,“佛性”思想提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提倡自净其意,清心寡欲,不生贪念,不起嗔怒,“佛系”思想则讲究与世无争,有无均可,随遇而安,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关于个人在社会中应如何自我修为存在着某种相似观点。另一方面,“佛性”思想的特质在“禅”,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在入定状态中顿悟观察对象的本质及规律,以实现自我修为的内化,是一种“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2]。“佛性”思想的修习活动以非理性方式引导着人们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坐禅、冥想、悟道的过程中在精神层面进行自我调节,并以此感悟出人人皆平等的众生之道,强调个人要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少私寡欲,以解决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快乐为己任,表现出一种普度众生的仁爱精神,由此实现自我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佛系”思想只关注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对除个体之外的一切外在事物毫不关心,无欲无求,仅仅具有关怀个人的“利己性”,在精神层面表现出一种空灵性,这也是“佛系”思想区别于“佛性”思想的本质所在。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曾说过,自信与希望是青年的特权;西班牙作家塞拉也曾说过,“未来”是青年人的一个天堂。青年群体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初生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栋梁。“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12]。身处新时代这一重大时间节点的中国青年更应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而不应一味地沉浸在“佛系”思想的意识滋养中。因此,针对“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现状考察与成因剖析,牵引无欲无求的“佛系”思想积极“入世”显得尤为重要。

(二)“佛系”思想的表征

“佛系”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又成为当下大部分青年群体应对社会变化所选择的主要思想路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佛系”思想在当前社会中的诸多表征,对积极因素进行肯定,对消极因素予以否定。

1.“佛系”思想的积极表征。一方面,青年群体借助“佛系”思想在应对纷繁社会的诸多选择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个性,其所形成的独立人格是精神世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的“个性化”过程,“‘佛系青年’的观念作为某种心情的调适有其积极意义,作为一种心理和生活中的修养也还是有价值的”[4]。在面对现实社会各方面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不安与矛盾,青年人以坦然的心理淡化负面情绪,修养生性,以达到乱中取静的平和心态;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现代化社会,人们迫于工具理性的同化,仅仅追求事情发展的结果意义,将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与功利最大化相挂钩,热衷于追名逐利,而“佛系”思想中的低欲望姿态可以潜移默化地降低人们对功利的重视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消解功利主义思想,让青年群体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发展中保持一颗相对独立、沉着、冷静的心态。

1.亚文化传播对青年群体感性直觉的冲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仅对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个体在位于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当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其他一些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便被称为‘亚文化’”[6]。亚文化的出现往往与主流文化相比较,相较于主流文化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亚文化常常以从属文化的身份游走其间,以直观性、即时性、短暂性和流动快等特点与主流文化相碰撞。由于快速形成的亚文化未能通过进一步的理性筛选而直观面向青年群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发而成的消极因素,并通过直观效果直接刺激青年群体的感官,引起该群体的注意。与此同时,“亚文化不仅拥有风格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抵抗的特质。亚文化的‘抵抗’采取的不是激烈与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等领域”[7]。亚文化在进入青年群体的视野后,以温和的方式将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在青年群体无意识的前提下传播至心理空间,其所自带的负面效应对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进行感性直觉的挤压,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感性渗透,促使了“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

二、“佛系”思想滋生的原因

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亚文化传播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所形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在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挤压着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致使其在无意识领域与有意识领域同时接受着“佛系”思想的渗透。然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格系统。正如贝塔朗菲在其系统方法论中所提到的,“现在流行的形形色色理论都有一条共同的原理:不是把人看作会反应的机器人或自动机,而看作能动的人格系统”[13]。因此,在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逐层递进以解构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充分发挥其人格系统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抵制负面意识的传播。

范坚强一手握着匕首,一手轻轻拔掉插在电脑上的U盘。一杭冷哼一声,说:“原来你才是真凶!”范坚强不置可否,脸上一副胜利者的笑容。“可惜,你知道得太晚了。”

(一)现实世界的负面效应挤压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

2.网络文化思潮泛起对核心价值观的解构。西方文化思潮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通过抢占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消解别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软文化武器。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思潮借助网络这一便捷平台逐渐泛起并进行隐性传播。其中,存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解构其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存在主义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对抽象意识和抽象概念的论述,而是注重人的存在。“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通过强烈的个体的存在和非理性的体验走进‘现象’,进行抉择而‘成为自我’,再通过‘思想’实现‘超越’”[11]。存在主义所提倡的“存在”不是指个体的现实存在,而是与社会存在相脱节的个体的精神存在,以非理性的个人主观体验进行自我实现的选择与自我价值的提升。存在主义过分强调个体的独立自主与主观经验,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迅速瓦解了青年群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消极对抗社会压力,形成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倾向于经济与政治学的西方思潮,强调市场经济中自由市场的重要性,并逐渐延伸到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推崇个人自由的最大化,并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其渗透范围。青年群体是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容易受到新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的过度渲染与鼓吹,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存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借助网络平台虚无主流核心价值的地位,解构了青年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导致青年群体形成价值虚无主义的倾向,促使其“佛系”思想的滋生。

雾化机理:雾化的过程大致描述为,金属液滴在自由落体过程中,通过气体剪切和挤压作用,金属液流细化并发生层流纤维化的过程。当液滴离开有效雾化区后,液滴外压极具减小,由于液滴内外压力不平衡导致自激破碎。[4]

2.“佛系”思想的消极表征。由于“佛系”青年只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人、事、情皆不在意,因此,其所形成的“佛系”思想是一种“利己主义”的表现。“佛系”思想所体现的“利己主义”与西方思潮中热衷追逐个人名利的“利己主义”有所出入,西方思潮中的“利己主义”更多体现在物质层面,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物欲而产生的自私行为,而“佛系”思想中的“利己主义”则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是个体人因面对与其预期不符的现实社会无所适从而产生的消极遁世的自我保全,对于自身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一种消极的、自我的、具有排他性的“利己主义”。这种“佛系”思想中蕴含的“利己主义”容易导致青年群体精神上的空虚,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应认同的社会共同价值产生冲击,有引向价值虚无主义的趋势。

1.在感性层面严守“关卡”。感性层面是人心理空间接触外在世界的初始直觉,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环节。青年群体因初涉社会,思想意识整体侧重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极易受到外部世界对其在感性层面的影响。当代亚文化以各种新奇的事物、思想和观念进行传播,轻而易举地吸引了青年群体的注意力,并冲击其心理空间最初的直观感性层面,使其更倾向于对自身所接受范畴的关注,而失去了对社会现实最基本的初步判断。“现在的亚文化似乎已经变为仅仅提供给青年人的作为理解他们的社会体验并建立社会身份的‘符号资源’”[14]。因此,在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中应构建一个稳定、成熟的感性认识,能够理智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千变万化,以及维持心理空间的基本稳定。一方面,青年在心理上要对亚文化的传播树立正确的认识。亚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青年人应在心理上配备一把标尺进行衡量,切勿对亚文化采取安之若素、全部吸收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不可盲目接受亚文化所带来的集群心理共识。亚文化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青年群体的认可,不仅在于传播内容易于被个人接受,更在于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群体。在这一心理群体中,成员之间会因为集群心理共识而主动缩小与群内成员的差异,扩大与群体外成员的差异,“形成了‘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心理群体’”[15]。因此,青年人要在心理空间的感性层面严守“关卡”,设置初级心理“防线”,不可轻易受亚文化集群心理的消极影响而盲目跟风。

任何“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都受制于一定的规则系统并处于一定的体系内,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系统传承就是强调“非遗”传承保护的连续性、全面性和整体性,杜绝割裂或偏废某些环节、忽视某些内容。

(二)网络世界的消极因素解构青年群体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

随着电子计算机及各种社会工具在网络中的普及,网络已触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缩小了人与人的交流距离,以其自身的虚拟性为身处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网络世界。身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青年群体无时无刻不受网络世界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异化表达和网络文化思潮的泛起解构了青年群体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弱化了其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与价值取向,转向认同无价值内涵的“佛系”思想,最终走向价值虚无主义。

1.网络语言的异化表达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话语体系的解构。语言文字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够展现其内心世界和独特行为的意义符号,是主体人基于客观事实进行主观上的基本表述与创新表达。网络语言是语言文字在网络时代异化的产物之一,由日常生活用语演变而来,是人们为适应网络自由、开放等特征而形成的具有轻松、戏谑成分的符号系统。“无论是传统的语言文字,还是异化而来的网络语言,在交流表达中都会借‘隐喻’来遮盖其真实本意”[9]。“佛系”思想便是某些语言文字借助网络平台异化成为网络语言,并在对象交流中借助自身表达的“隐喻”和虚拟网络环境的“隐蔽”传播而形成的,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无从宣泄时所急需的思想依据与表达诉求,“‘佛系’话语给了语言使用者一种归属感,是一种自我安顿的方式,通过语言的宣称起到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佛系’的不走心,也是对无效信息的忽略,是对自己不赞同的价值观念的自动屏蔽,通过无欲无求的话语表达让自己安定、从容”[10]。“佛系”思想通过网络语言的异化表达,为青年群体自我观念与自我价值的展示提供思想平台,对青年群体主观所不接受、不认同的主流理想信念进行话语重组的排斥,弱化其社会责任感,淡化其作为新生一代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瓦解了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应有的话语体系。

随着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现代化建设。40年以来,我们品尝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不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我们要辩证地意识到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现代性消极后果也悄然而至,人们在现代性的繁荣中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产生了极强的“物欲”,同时,也会因现实结果无法达到预期设想而产生相反欲望,“在社会生活的这个临界点甚至会产生一种反向运动,一种‘反向欲望’的态度……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某种后果”[5]。这种积极追求物质生活的“物欲”和侧面消极回避物质生活的“反向欲望”均为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现代性消极后果,一些由此而生且迎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亚文化如期而至,其所形成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往往与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不尽相融,冲击着人们的感性直觉,在现代性社会中初出茅庐的青年群体由于价值观的塑造还未成熟,成为易受亚文化影响的主要群体之一。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许多知识和信息的形成与传播从体系化变成碎片化,信息接收者也因缺乏聚合时间而选择碎片化阅读方式,其理性思维被分散。由此可见,现代化社会所形成的诸多负面效应在感性直觉和理性思维方面挤压着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一种避而不见的“佛系”思想随之产生。

三、引导“佛系”思想“入世”

2.“佛系”思想的实质内涵。根据对“佛系”思想与“佛性”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佛系”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为主体的个人,其实质内涵在于主体人按照个人设定的价值标准以低欲望姿态应对客观环境的随时变迁,其个人所设定的价值标准则是不求输赢、不争不抢、一切随缘,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面对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当一个时代因为某种进步机制及其观念被区分为进步与落后以及结构与剩余时,那些‘落后’的以及剩余的观念必然要寻求相应的价值观话语”[3],青年群体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其内部精神世界现状无法与外部社会环境达成一致,对主流思想无法产生价值认同,又不愿与其针锋相对,因此退而求其次以从属亚文化范畴的“佛系”思想作为价值依托,以无所欲、无所求、无所谓的生活态度适应外部环境。

(一)逐层解构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青年“佛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内部成因,又有外部成因。在系统内部成因方面,亚文化传播对青年感性直觉进行冲击,碎片化阅读对青年理性思维进行分散,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由此被负面效应挤压;在系统外部成因方面,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形成的网络世界解构了青年群体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网络语言的表达异化使得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娱乐化思维并进行戏谑性表达,瓦解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与承担,网络文化思潮泛起向青年群体进行隐性的西方思想扩散,外来思潮导致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偏向于虚无主义。

2.碎片化阅读对青年群体理性思维的分散。随着手机、电子书等电子终端的出现与普及,阅读模式不完整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由此问世。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完整阅读模式,并以时效快、易接受、易操作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所接纳,尤其为当下青年群体所推崇与喜爱。然而,“碎片化阅读时由于大都是借助于电子媒体,其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导致人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一些大的问题难以用更详实的论据、更精密严谨的推理去论述得更加深入,连续性被隔断,却更多了武断的成分,甚至走向偏激”[8]。碎片化阅读所呈现的并非传统阅读模式所形成的系统性、知识性与连续性并存的内容,而是被各种电子媒体呈现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所割裂。主流价值在传统阅读模式传播中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受到挑战,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思维也随着这种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在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中,由碎片化阅读方式所形成的跳跃性、碎片化思维也开始对其理性逻辑思维进行挤压,弱化了主流价值对青年理性思维的归置与引导,诸如“片面、重复、倒位”等负面认识效应将青年群体的理性逻辑瓦解成为完整性缺失的碎片化理性认识,导致青年群体对于主流价值持有一种不关注、不认同的“佛系”态度,其理性思维被分散,心理空间遭到挤压。

2.在理性层面洞察升华。理性层面是人心理空间接触外部世界具有逻辑思维的认知层面,是基于一定感性材料的积累,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方式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规律。然而,现代化社会为人们带来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将原本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与信息碎片化。青年群体作为信息的受众群体之一,因聚合时间被分解而形成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其理性思维被分散,在理性层面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被弱化。因此,在表层感性认识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应在其心理空间的理性层面提升严谨的认知能力,构建一种权衡上下的理性意识。一方面,树立统筹全局、整体认知和实践检查的理性思维,对“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进行改变,将“碎片化”阅读方式所带来的信息进行内部理性统筹,复原各部分信息的完整度。然后,将各种复原后的“各部分相加所得和”的拼凑信息看作一个整体,放置于现实社会中予以考察,鉴别其是否具有真理意义。另一方面,以缜密的辩证思维,剔除掉夹杂在“碎片化”阅读中的消极信息与负面思想。由外及内深入分析“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内容,对其进行本质的剖析、结构的逻辑思考以及信息内容的优劣划分,并进行择优选择。理性层面的整体思维与明察秋毫的辨识,有利于缓解“碎片化”阅读思维与阅读习惯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与蔓延,使其在阅读中运用整体理性思维去分析所得信息,在现实中运用客观事实进行检验,而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为青年群体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空间,以理性思维对待“佛系”思想的传播。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牵引“佛系”思想“入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施加给社会成员,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实践活动,其蕴含着引导个体及整合社会的功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积极牵引主张“避世”的“佛系”思想“入世”,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培育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思想进行主流价值的归引,赋予其时代定位与使命定格。

1.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青年群体在面临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压力时感到力不从心,却又不肯主动分析所遇困难的原委以寻得解决办法,而是转而向网络世界的语言异化表述中寻求带有“佛系”思想集体心理共识的安慰,忘却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冷漠旁观者。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所说:“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16]。因此,当下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重塑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尤为必要。“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容易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得过且过,从而导致道德观念的‘矮化’和精神世界的‘沙化’,终日过着无意义的生活”[17]。我们不能任由“佛系”思想的消极元素借助虚拟网络空间侵蚀青年人的担当意识,而应及时在网络大环境中引导青年群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构建青年群体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来传播正能量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应加强青年群体对网络异化语言的辨别意识,“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透过其娱乐戏谑的表面认识其语义所折射的本质,并用理性的思维来辩证分析网络语言所倾向的社会文化症结所在”[18]。因此,应对身披“隐喻”表达与“隐蔽”传播双层外衣的网络用语进行本真还原,消解其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青年人的蒙蔽。同时,也不可对网络用语“一票否决”,应合理看待其背后产生的背景与成因,有效利用网络语言搭建与青年群体的沟通桥梁,了解其“佛系”思想形成的主要根源,对其进行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疏导,以其内心主动认同且体现主流方向的网络话语创设新形式的理想信念文本,对青年群体进行精神上的归引。另一方面,充分借鉴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优良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先进文化相结合,唤醒青年人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构建以“中国主体”为理想内核,着重发挥意识形态构建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群体更好地懂中国理、知中国情[19],增强其对国家的自信心、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自觉投身于为己为他,乃至为国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2)园地改良。土壤改良是露地葡萄栽培的重要环节,土壤改良的关键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按行距3.5 m、深1 m、宽1 m挖定植沟。先在沟底放1层20 cm厚的杂草(柠条、沙打旺、玉米秸秆)+5 kg/亩碳铵,回填表土10 cm,然后再放1层20 cm厚的杂草,上面20 cm土层中施肥,亩施土杂肥(羊粪、猪粪、牛粪等)4~5 m3+磷肥200 kg,与土混匀回填灌水沉实,准备栽苗。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佛系”思想回归主流。网络文化思潮的兴起使得青年群体更加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认同,出现了对社会和集体价值认同产生偏差甚至排斥的“佛系”思想,最终走向价值虚无主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0]。青年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一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后起力量,其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及引导关系着整个社会、民族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不应以逃避责任为由自求安逸。因此,我们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网络文化思潮的进一步精神蔓延,引导“佛系”思想回归主流价值范畴。一方面,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由网络文化思潮引起的社会多元意识,对其传播进行规束。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范畴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在网络中盛行传播的西方思潮进行排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责任对各种西方思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破除人们对西方思想的盲目追崇,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立于理性角度客观审视西方价值观念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图,从而消解资本主义精神的欺骗性”[21]。对于网络文化思潮中有益的价值元素进行提炼,融入到主流价值中。反之,则引导青年对其进行客观审视,切勿全部采用“拿来主义”。由此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观格局。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目标的设定到价值导向的引领,再到价值取向的规范,以集体价值对个人价值进行价值目标与价值导向的引领,并在此过程中使其自觉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统一,取向与集体价值相融的社会主流价值,同时培养青年群体在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无欲无求的“佛系”思想“入世”,回归到社会共同价值领域。

在构建过程中,更要突出社会化管理。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充分体现社会化管理的理念和内涵。不仅要注重与环保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良好衔接,更要注重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相关各方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陈秋平,尚荣.金刚经•心经•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

[2]洪修平.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3):64-72.

[3]邹诗鹏.作为亚文化以及社会情绪的“佛系”现象[J].探索与争鸣,2018,(4):44-47.

[4]张颐武.“佛系青年”的含义[N].团结报,2017-12-30(8).

[5]孙向晨.佛系现象:披着美丽东方外衣的现代性消极后果[J].探索与争鸣,2018,(4):36-38.

[6]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93-102+125.

[7]张萌.亚文化谱系中的“佛系”网络流行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8):32-37+63.

[8]林茂.碎片化阅读风尚下的“全民阅读”文化建设探析[J].大众文艺,2013,(18):271-273.

[9]张桂芳,秦关.网络时代精神世界的重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2):199-204.

[10]徐玉凤.“佛系”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8,(4):59-60.

[11]毛晓碚.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语境导出的人类思想镜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1):25-28+48.

[12]王沪宁.乘新时代东风 放飞青春梦想[J].人民日报,2018-06-27(2).

[13][奥]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98.

[14]于涛.当代亚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其发展趋向[J].学术交流,2017,(10):89-94.

[15]卜建华,孟丽雯,张宗伟.“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7]陶志欢.高校“佛系青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5):100-103.

[18]张建利,王因,李羽佳.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成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56-58.

[19]杨洋,胡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9):87-93.

[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21]邓黎,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39-43.

AnExplorationoftheGrowthandGuidanceof"BuddhistThoughts"intheYouth

QIN Guan1, GAO Zhe2

(1.Marxismof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2.MedicalSchoo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

Abstract:As a state of mind in today's society, "Buddhist thoughts"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gradually spreading. Youth group as one of the main audienc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sent, because of its internal spirit world situation can't agree with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face of external social pressure is not may instead of tit for tat, so settle for second best to subordinate the sub-culture of "Buddhist thought" as a value, in an exclusive life attitude to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emergence of "Buddhist thoughts" is not accidental, for it has both the squeez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the real world on the psychological space,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formed by the virtual world on the social common value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raw the positive thought of "Buddhist thought" into the world. On the one hand, it deconstructs the psychological space of young people in a timely manner from the perceptual level and the rational level, and guides them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effectively resist the spread of negative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used as the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deals,belief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the young people, and to transform the "Buddhist thought" of the young people into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ople, a sense of social identity and a sense of mission for the country, so as to become a generation capable of shouldering heavy 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Buddhist thoughts; youth gro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9)05-0133-07

收稿日期:2019-05-14

作者简介:秦 关(1992-),女,汉族,吉林白城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高 哲(1990-),女,汉族,辽宁朝阳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科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邓 凌)

标签:;  ;  ;  ;  ;  ;  ;  ;  ;  ;  ;  

秦关:“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及其引导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