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大气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气,方差,亲潮,光学,对流层,电离层,卷积。

大气扰动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徐建中,汪维刚,莫嘉琪[1](2019)在《一类大气物理扰动Lorenz系统的渐近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一类扰动的广义Lorenz系统.首先,建立模型的一组泛函分析同伦映射系统,然后选取系统初值问题的初始近似解,最后由同伦映射方法得到各次渐近解,并给出解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一琛,吴侃,邱高峰,陈建平[2](2019)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中光路气流扰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光斑畸变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光路气流扰动研究方案。利用CNN对激光光束在空间传播中受到气流扰动后的光斑畸变进行学习,得到光束传播路径上的气流扰动情况。实验表明,训练得到的评估参数与由风速仪测得的光路中的气流扰动(风速)具有强相关性。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短距离、快速、低成本的气流扰动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文燊,丛爽,陈鼎[3](2019)在《量子信道大气扰动延时补偿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量子卫星定位系统(QPS)中的纠缠光穿过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过程中所产生的路径延迟误差进行研究.根据电离层路径延迟与纠缠光频率以及纠缠光传播路径单位面积上电离层自由电子总含量(TEC)之间的关系,提出3种电离层路径延迟修正方案,并对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根据对流层路径延迟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象参数与纬度、高度和年积日的关系,提出5种对流层路径延迟修正方案,并分析各修正方案的优缺点.本文所做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QPS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全球定位系统》期刊2019年02期)

姚志刚,孙睿,赵增亮,崔新东,韩志刚[4](2019)在《风云叁号卫星微波观测的临近空间大气扰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风云叁号C星(FY-3C)同时装载有设置了50~60GHz和118.75GHz附近氧气吸收带内通道的微波大气垂直探测器,可以用于监测临近空间下部的大气温度.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展示FY-3C微波大气垂直探测器在监测临近空间(尤其是平流层)强重力波扰动中的优势特点.在给出平流层强扰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波段不同通道监测平流层大气温度扰动的能力.随后,对比分析了FY-3C大气温度探测通道与国外同类仪器在观测平流层扰动中的异同点,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平台相同大气微波探测通道联合分析平流层扰动过程的能力.本文在统计2013年冬季(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和2014年夏季(2014年6、7、8月)的微波大气垂直探测器观测的全球平流层扰动出现频率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Y-3C微波大气温度探测器分析了格陵兰岛附近2014年1月7—11日一次平流层扰动过程.结果表明,FY-3C微波探测器50~60GHz和118.75GHz波段可用于获取平流层不同高度上的大气温度扰动特征,且前一波段的探测能力显着地优于后一波段.随后,针对2014年1月11日拉布拉多半岛附近的平流层强扰动过程,基于FY-3C的MWTS-Ⅱ与METOP-B的AMSU-A的对比观测表明,MWTS-Ⅱ能够揭示平流层波动更细致的水平结构特征.最后,针对2014年8月10日安第斯山脉附近不同平台仪器的相同通道探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多平台联合观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平流层强扰动监测的时间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长军,夏红梅,周吕[5](2018)在《基于GCP方法的地基In SAR大气扰动误差改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扰动误差作为地基InSAR测量中的一个重要误差源,其引起的干扰不可忽视。本文以滑坡监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BIS-L系统获取到的监测区数据,根据热信噪比、估计信噪比、空间相关系数和相位稳定性等特性,选取监测区域内稳定的GCP对观测目标中的大气扰动误差进行改正。实验结果表明,GCP方法能有效削弱地基In SAR测量中的大气扰动影响,提高观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10期)

曾涛,朱平芳,曾建平[6](2018)在《大气扰动对舰载机纵向着舰点散布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气扰动具有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特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决策树与线性回归结合法,分别对纵向着舰点散布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扰动各分量对纵向着舰点散布的影响有显着不同,且垂直方向的扰动分量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更大.特别地,所提出的决策树与线性回归结合法显着提高了纵向着舰点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曾涛[7](2018)在《大气扰动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舰载机能够安全着舰是航空母舰保持持续战斗力的关键所在。由于舰载机在着舰过程中速度较大,而航空母舰提供给舰载机的着舰平台远远小于路基机场的跑道,给舰载机着舰带来了非常大的危险。同时,在复杂海况下航空母舰船体的运动对舰载机着舰点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舰载机在着舰过程中需要航空母舰逆风行驶,此时航空母舰与舰载机形成的舰机系统相互影响,产生的大气扰动存在非线性和随机性以及非定常等特点,对舰载机着舰影响巨大,是导致舰载机着舰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大气扰动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型舰载机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气扰动各分量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问题。主要基于平方和(Sum of Squares,SOS)规划技术以及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处理后的舰载机多项式LPV系统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决策树与线性回归相结合法,分别对大气扰动各分量影响下舰载机着舰点散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大气扰动各分量的形成原因,并建立各组成分量的数学模型。针对大气扰动存在的非线性和随机性以及非定常等特点,采用平稳随机过程理论方法描述大气扰动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给出各分量的仿真图。其次,考虑在载机着舰过程中,其气动力和力矩随高度变化而持续变化的问题,设计一条下滑轨迹,将舰载机纵向非线性模型转化成参数依赖的LPV模型,基于该多项式LPV模型采用SOS规划技术以及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渐近稳定,舰载机可以按照预定轨迹安全着舰。最后,由于大气扰动的影响使舰载机着舰点散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根据实时大气扰动状态进行复飞决策比较困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大气扰动各分量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通过决策树与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分类预测模型,以此模型为依据进行舰载机复飞决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吕金光,梁静秋,梁中翥,秦余欣[8](2018)在《空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光谱探测中的大气扰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空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对远距离目标进行光谱遥测时,大气湍流扰动引起的入射光场的波前畸变会影响干涉图像和复原光谱的质量。根据大气湍流扰动对光场的相位调制作用,建立了大气湍流的随机相位模型与光场在大气中的分步传输模型,并对大气湍流扰动作用下的干涉图像与复原光谱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大气湍流会导致干涉图像的背景产生低频的强度起伏,并致使复原光谱在低频区域出现伴频噪声。采用统计实验的方法对归一化光谱误差与望远系统入瞳放大率、大气相干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光谱误差的统计均值与望远系统入瞳放大率为准线性正相关,与大气相干长度为非线性负相关。依据归一化光谱误差的统计分析结果便可以根据外场环境的大气相干长度,合理地设计望远系统的入瞳放大率,从而实现对目标光谱的有效探测。(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吴正人,李非,路婷婷,刘梅[9](2018)在《风力机尾流扰动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机尾流湍流特性及其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雷诺平均N-S方程(RANS)对5 MW单台风力机在相同速度廓线不同温度层结下的尾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力机下游速度、温度和湍流强度气象因素在不同设置下的变化及特征,得到风力机运行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机理,为高效率风电场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气流经过风力机后,速度明显衰减,且在轮毂附近衰减最大;不同稳定层结下的温度变化差异大;同时风力机叶片旋转产生的涡相互影响,使得湍流扰动加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8年06期)

高嘉祥[10](2018)在《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区大气对中尺度海面温度扰动的响应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在全球海洋中普遍存在着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未能完全理解在中纬度海区中尺度海面温度扰动(SST_(meso))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及气候效应。在本研究中,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研究了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区大气对SST_(meso)的响应。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进行WRF模式对比试验,其中控制试验(CTRL)由不包含SST_(meso)的低分辨率海面温度边界条件驱动,而扰动试验(PER)中海面温度边界条件额外添加了从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中提取的SST_(meso)。其中SST_(meso)的提取采用了LOESS(locally weighted smoothing)技术,可有效分离中尺度扰动信号。通过计算CTRL与PER的模拟结果的差异,就能得到在SST_(meso)的作用下产生的大气响应场。这一对比试验方法属首次被应用于研究中纬度海区的大气。对月平均的大气响应场与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WRF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边界层内的大气对SST_(meso)的响应,并且响应信号可以影响到对流层的中下层。大气响应场的空间分布同卫星观测以及前人的模拟结果高度一致。线性回归分析显示WRF模式中海面上10 m处风速扰动和SST_(meso)之间具有合理的相关系数,但是耦合强度较弱,说明模式使用的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仍有待改进。我们还对大气边界层内的动力响应现象进行了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海区内压力调整机制和垂向混合机制都在起作用。要判断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讨论。我们进一步使用WRF模式对2005到2013年的模拟结果研究了中尺度海面温度场的气候效应。我们发现经过时间平均后研究海区的SST_(meso)主要表现为叁处海面温度锋面。这些锋面对局地的气候态降水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在锋面的暖区(冷区)降水及其变率都有所增加(减少),其净效应是局地降水的增加。这些锋面的作用改善了PER中模拟得到的气候态降水的空间分布,使其与观测结果更加接近,说明了在大气模式中使用高分辨海面温度边界条件的必要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在锋面处产生降水响应的物理机制。结果证明了在过去针对湾流海区的降雨带所提出的压力调整机制能够推广到本研究的海区中,并成功地解释了由叁处锋面引起的气候态变量场的响应。我们还发现仅靠压力调整机制无法圆满地解释气候态降水响应的季节变化现象,因此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背景场的环境条件以及SST_(meso)的热力作用对温带气旋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大气扰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光斑畸变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光路气流扰动研究方案。利用CNN对激光光束在空间传播中受到气流扰动后的光斑畸变进行学习,得到光束传播路径上的气流扰动情况。实验表明,训练得到的评估参数与由风速仪测得的光路中的气流扰动(风速)具有强相关性。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短距离、快速、低成本的气流扰动分析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扰动论文参考文献

[1].徐建中,汪维刚,莫嘉琪.一类大气物理扰动Lorenz系统的渐近解[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2].刘一琛,吴侃,邱高峰,陈建平.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中光路气流扰动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19

[3].吴文燊,丛爽,陈鼎.量子信道大气扰动延时补偿方法的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19

[4].姚志刚,孙睿,赵增亮,崔新东,韩志刚.风云叁号卫星微波观测的临近空间大气扰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黄长军,夏红梅,周吕.基于GCP方法的地基InSAR大气扰动误差改正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6].曾涛,朱平芳,曾建平.大气扰动对舰载机纵向着舰点散布的影响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曾涛.大气扰动对舰载机着舰点散布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8

[8].吕金光,梁静秋,梁中翥,秦余欣.空间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光谱探测中的大气扰动分析[J].光学学报.2018

[9].吴正人,李非,路婷婷,刘梅.风力机尾流扰动对大气底层边界层的影响[J].中国电力.2018

[10].高嘉祥.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区大气对中尺度海面温度扰动的响应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标签:;  ;  ;  ;  ;  ;  ;  

大气扰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