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王庆国,曲兆明,卢聘,赵世阳,袁扬

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王庆国,曲兆明,卢聘,赵世阳,袁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电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银纳米线,场致开关性能

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国,曲兆明,卢聘,赵世阳,袁扬[1](2018)在《导电粒子填充型聚合物的场致开关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导电粒子填充型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场致非线性导电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填料为不规则导电粒子、银纳米线、绝缘包覆以及石墨烯时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场致开关或场致绝缘-金属相变性能及其影响规律等,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2018年04期)

吴长庆,林祥,任冬云,张军[2](2018)在《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纳米粒子的含量、尺寸、形状、表面处理、分散性和聚合物熔体等对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概述了近些年来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的研究进展,并对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黏弹机理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2期)

王俊,俞炜,周持兴[3](2015)在《聚合物粘弹性及填充粒子对纳米复合体系屈服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SiO_2)填充PEB的屈服应力,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得到了SiO_2/PEB复合材料,随着填充SiO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发生了从类液态到类固态的转变,说明高填充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形成了逾渗网络。纯聚合物熔体流动状态类似于牛顿流体。当填充物含量高于逾渗阈值后,复合材料熔体呈类固体。当施加的应力高于屈服应力后,材料会从类固态转变为类液态。改变复合体系的基体粘度,发现屈服应力并不会随基体的粘度改变而改变,这说明对于纳米复合材料而言,粒子网络对复合体系的屈服应力占主导贡献。(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D 高分子物理化学》期刊2015-10-17)

吴成宝,梁基照[4](2015)在《两种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强度表征参数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黏结强度是影响无机粒子填充热塑性塑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入界面相互作用参数和界面脱黏角两种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强度参数,并以无机粒子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为例,表征了无机粒子与聚合物界面的黏结强度,考察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界面黏结强度表征参数呈明显线性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谢云[5](2015)在《基于超声信号的无机粒子高填充聚合物分散状态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粒子填充改性是聚合物基新材料开发的重要手段,填充改性后的复合材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受到填充粒子的分散状况的影响,因此对填充粒子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状态的测量表征十分重要。超声波测量信号对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十分敏感,另外超声波具有无损,实时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对粒子填充复合材料的表征。通过研究超声波检测信号与填充粒子分散状态的量化关系,优化改进适用的表征模型,拓展超声波检测技术在聚合物填充改性材料中的应用,形成一种快捷、方便表征填充粒子分散状况的方法,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显着的科学意义。相比声速而言,超声波测量中得到衰减系数与填充体系微观结构的关系更为显着。本文在对比了不同描述超声波在复合体系中传播所产生衰减的理论模型后,选择微分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通过改变加入聚合物基体中填充粒子的体积分数(6%、10%、20%、30%、40%、50%)、粒径大小(70μm、160μm)及分布状况(单峰分布、双峰分布)等方面因素,获得内部有着不同分散状态的复合材料样品。本文采用超声波脉冲回波法对样品进行超声波检测,用频谱分析方法对不同频率下的不同样品的声学衰减系数进行分析,得到不同频率下的声衰减系数,并将实验测得的结果与微分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其模型适用范围。研究表明:(1)对于粒径呈单峰分布的粒子填充复合材料,粒子的粒径越大,其声衰减系数越大,而声速越小;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其声衰减系数先增加后减小,而声速增加。将实验测得的声衰减系数与微分模型进行对比,填料体积分数达50%时两者的结果仍然较为吻合,证明了微分模型适用于不同含量、不同粒径粒子填充的复合材料。(2)对于粒径呈双峰分布的粒子填充复合材料,粒子体积分数相同时,粒径大的粒子所占比例越高其声衰减系数越大,而声速越小;粒子粒径分布相同时,随着体积分数增加其声衰减系数先增加后减小,而声速增加。通过对微分模型进行修正,其声衰减系数可以看作两个组分的声衰减系数的线性加和,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填料体积分数达30%时两者结果仍然较为吻合,证明了修正后的微分模型适用于粒径呈双峰分布的粒子高填充复合材料,扩大了原有模型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0)

高扬[6](2014)在《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填充聚合物弛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宏观性能,一般认为,纳米粒子-聚合物间相互作用是纳米复合材料宏观性能显着改变的关键。在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相互作用下,靠近纳米粒子表面的聚合物结构和分子动力学发生改变。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巨大,导致宏观性能显着改变。研究粒子-聚合物相互作用与宏观性能的关系,有助于指导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研发。本文选择具有规整形貌和均一粒径分布的Si02纳米粒子和核-壳纳米复合(CSN)粒子填充PS或PMMA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从纳米复合材料分子松弛行为入手,采用宽频介电谱法(BDS)、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研究纳米复合材料中分子松弛行为和结构转变。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粒径可控、形貌规整的Si02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反应体系氨浓度和反应温度,实现粒径20-230nm范围调控。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y-MPS)分别表面改性50nm、100nm SiO2粒子。γ-MPS接枝率分别为6.26wt%和5.09wt%,粒子表面双键接枝密度分别为4.93umol/m2和7.92umol/m2。改性后,Si02纳米粒子在疏水性单体中分散性得到提高。以y-MPS改性的100nm SiO2粒子为核,采用细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形貌规整的SiO2/PS CSN粒子,其聚合物壳层由内层的化学接枝部分和外层的物理吸附部分组成。化学接枝层的含量由聚合反应条件决定,不受其它条件影响。通过改变细乳液体系的乳化剂浓度,从而改变液滴尺寸,可改变物理吸附层的含量,得到不同壳层厚度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适量的交联剂可将物理吸附层固定,得到壳层厚度可控的CSN粒子。在乳化剂浓度分别为10mM、20mM、30mM和40mM,PS在Si02表面的接枝率分别为37.6wt%、26.1wt%、13.2wt%和11.4wt%。该方法可推广到丙烯酸酯类单体,得到壳层厚度可控的SiO2/PMMA CSN粒子。结合MDSC和BDS研究了Si02纳米粒子和CSN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界面层性质和分子松弛行为。Si02纳米粒子和SiO2/PS CSN粒子对PS本体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α松弛没有显著影响,但体系中均存在松弛时间大于基体分子的界面层,为聚合物分子吸附在粒子表面或与CSN粒子的聚合物壳层互穿的结果。界面层的松弛时间的温度依赖性满足Arrhenius方程。其中,SiO2/PS CSN粒子填充PS的界面层松弛活化能(80.2±3.2kJ/mol)低于Si02填充体系的松弛活化能(104.0±4.7kJ/mol),且界面层含量明显降低。此外,CSN粒子的分散性更好。表明聚合物壳层减弱了粒子-聚合物和粒子-粒子相互作用,提高了粒子与聚合物相容性。对于Si02纳米粒子和SiO2/PMMA CSN粒子填充PMMA体系,两种纳米粒子填充均造成基体Tg显着下降,促进了PMMA的a松弛,但不影响其β松弛。可能的原因是,粒子表面处理削弱了粒子-聚合物相互作用,同时分散性良好的纳米粒子又增加了PMMA的自由体积。量热法结果显示,Si02纳米粒子填充PMMA体系中存在界面层,其含量与纳米粒子填充量呈正相关;而SiO2/PMMA CSN粒子则几乎不使PMMA形成界面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2-01)

倘余昌,刘星,吴国章[7](2013)在《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中凝聚结构和渗流转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粗粒化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中粒子的凝聚过程。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和基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团聚体的结构,且作用力越大则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越高,当粒子的相互作用强度(εNP)为1.0时,模拟体系中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为2.05,与聚酰亚胺-炭黑体系透射电镜照片结果一致。对渗流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力的增大会导致渗流时间的增加,渗流转变速率减慢,与动态电渗流实验的实测结果相符合。(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何伟[8](2013)在《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熔融态超声测量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无机粒子填充改性聚合物得到高性能化的材料是聚合物新材料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无机粒子填充改性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性能主要受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状态的影响。这种状态是无机粒子在熔融态聚合物中通过分布和分散混合而得到的,因此对熔融态复合体系内部填料分散状态的实时检测十分必要。超声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其声速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有关,声衰减则与材料的粘弹性和内部结构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熔融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检测时,检测信号中包含丰富的有关材料内部结构的信息,可以快速、经济、便捷、全面地实现填料在其内部分散状态的表征。为了避免超声探头被高温熔体损伤,本文首先设计了带有双锥形缓冲杆和冷却装置的超声传感器,并对其温度性能及150℃下信号传输性能进行了检测。然后,通过改变加入聚合物基体中填料的表面处理情况(两种:本文特定工艺改性过的填料和未经任何表面处理的填料)、种类(CaCO_3、BaSO_4、CaSiO_3)、含量(5个,10:0、10:1、10:2、10:3、10:4)、粒径大小及分布(425目CaCO_3、1250目CaCO_3、纳米级CaCO_3)四个方面的因素,获得内部有着不同分散状态的复合材料。采用上述超声传感器在常压、150℃下,对上述CaCO_3/LDPE、BaSO_4/LDPE和CaSiO_3/LDPE复合体系进行超声纵波检测,并与激光粒度分析和和SEM结构形态分析方法结合,对熔融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内部分散状态进行表征。研究表明:(1)本文设计的超声传感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可以在常压160℃下长期使用,且在常压150℃下有着较强的信号传输和检测能力,满足后续常压150℃下熔融态复合材料的超声检测需要。(2)150℃,常压条件下,对于本文选取的叁种无机填料及相应的配方范围内,声速对熔融态复合材料内部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界面结合强度、分散相的种类、含量和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等分散状态的变化并不敏感。声衰减则能够表征分散相在基体中的分散均匀程度、体积分数和粒径大小及分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张玉坤,梁基照[9](2012)在《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聚合物填充体系的流动性质和弹性性质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无机粒子的含量、无机粒子的种类及尺寸、温度、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等因素对填充体系的黏度和挤出胀大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流变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2年09期)

杨鸣波,黄世琳,刘正英[10](2012)在《导电粒子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导电网络和流变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合物共混体系作为导电复合材料的基体可以有效降低导电逾渗阀值;动态流变可以用来研究复合材料中的网络结构,然而它较少应用于叁元体系。本文通过导电-流变同步监测的方法,对比了等规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炭黑(iPP/HDPE/CB)导电复合材料导电网络和流变网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纳米粒子的含量、尺寸、形状、表面处理、分散性和聚合物熔体等对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概述了近些年来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的研究进展,并对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黏弹机理进行了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国,曲兆明,卢聘,赵世阳,袁扬.导电粒子填充型聚合物的场致开关性能[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8

[2].吴长庆,林祥,任冬云,张军.高填充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18

[3].王俊,俞炜,周持兴.聚合物粘弹性及填充粒子对纳米复合体系屈服应力的影响[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2015

[4].吴成宝,梁基照.两种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强度表征参数对比研究[J].塑料科技.2015

[5].谢云.基于超声信号的无机粒子高填充聚合物分散状态表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高扬.核—壳纳米复合粒子填充聚合物弛豫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4

[7].倘余昌,刘星,吴国章.纳米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中凝聚结构和渗流转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3

[8].何伟.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熔融态超声测量与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张玉坤,梁基照.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12

[10].杨鸣波,黄世琳,刘正英.导电粒子填充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导电网络和流变网络[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2012

标签:;  ;  ;  ;  

粒子填充聚合物论文-王庆国,曲兆明,卢聘,赵世阳,袁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