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效应论文_赵超,张虎,周静静,浦跃朴,尹立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毒性,线虫,根系,黑斑,神经,秀丽。

毒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赵超,张虎,周静静,浦跃朴,尹立红[1](2019)在《亚硝胺暴露对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亚硝胺类物质暴露对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毒效应。材料和方法将人食管上皮细胞Het-1A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参考已报道的饮用水中亚硝胺污染水平和相关毒理学研究数据,于暴露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45 ng·L~(-1)、18μg·L~(-1)、7.2μg·mL~(-1)九种亚硝胺类物质(NDMA,NDEA,NMEA,NDBA,NDPA,NPip,NMor,NDphA,NPyr)等比例混合液,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同等体积分数的药物溶解溶剂,连续染毒72h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内SOD活性、GSH-Px活性、MDA水平。同时收集各组细胞,-40℃MeOH/H2O 4∶1(v/v)淬灭并提取细胞内代谢物,然后经UPLC-MS/MS检测分析各组细胞代谢物。根据VIP>1.5且P<0.05原则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并基于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低浓度亚硝胺对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随着染毒浓度增加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高浓度亚硝胺能够显着抑制细胞增殖;中、高浓度亚硝胺染毒可导致细胞内MDA水平略升高(P>0.05),说明细胞受到氧自由基损伤增加,但同时细胞总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GSH-Px活性增加,说明细胞抗过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代谢组学分析各代谢物在低、中、高浓度暴露组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谷胱甘肽、L-谷氨酸、L-天冬氨酸、L-半胱氨酸、α-亚麻酸、蛋氨酸、马尿酸、磷脂酰乙醇胺均在低、中、高浓度暴露组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显着性改变,可能作为亚硝胺暴露的潜在效应标志物。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亚硝胺暴露可引起Het-1A细胞内部分氨基酸代谢、TCA循环、磷酸戊糖途径、α-亚麻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提示这可能是参与亚硝胺暴露毒性效应的早期分子事件。结论亚硝胺暴露可抑制Het-1A细胞增殖、引起细胞氧化应激、能量代谢以及甘油磷脂代谢等紊乱,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陆伟,马武仁,杨岚,郑唯韡,周颖[2](2019)在《消毒副产物碘乙酸的毒效应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碘乙酸(iodoacetic acid,IAA)是饮用水中发现的新型消毒副产物,具有极强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甲状腺干扰活性和致瘤性。研究显示氯胺消毒产生的IAA远高于游离氯消毒,中国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加氯过程中极易形成氯胺,从而加剧了IAA的生成。鉴于IAA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和饮用水生产企业的关注,故本文根据IAA的现有毒理学研究结果对其毒效应的可能机制做扼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3](2019)在《周舟教授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合作成果揭示褪黑素调控SERPINA3N依赖性神经炎症可逆转神经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30日,周舟教授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通过《松果体研究》(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SERPINA3N-dependent neuroinflammation is essential for melatonin to ameliorate trimethyltin chloride-induced neurotoxicity"的研究论文(https://onlinelibrary. wiley. com/doi/full/10. 1111/jpi. 12596),提示褪黑素可通过调控SERPINA3N依赖性神经炎症有效逆转叁甲基氯化锡(TMT)引起的神经毒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宁夏[4](2019)在《核受体介导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毒效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污染物的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农药和多环芳烃(PAHs)是两类典型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多项研究证实其母体化合物及衍生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SIs)是一类新型第叁代杀虫剂,作为传统高毒农药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业的病虫草害防治中。PAHs是公认的持久性有毒物质(PTSs),在环境中易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多种衍生物,其中低残、高毒的氧化PAHs(OPAHs)和硝基PAHs(NPAHs)备受关注。目前,关于这两类有机污染物的潜在生态安全与健康风险的毒理学证据仍然十分有限,尤其缺乏暴露-效应-机制的系统性研究。为此,本课题拟建立基于核受体介导的高通量风险评价体系,快速、高效的甄别效应化合物并明确其致毒机制,为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和健康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CSIs因其低生物毒性和节肢动物特异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业生产中。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SIs低剂量暴露仍能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毒害效应,从而凸显了对其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必要性。本研究中,我们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雌激素受体α(ERα)介导的体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体系筛查14种CSIs对核受体的干扰效应;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效应化合物与受体的识别过程,预测二者可能的结合模式和作用位点;结合体内、体外模型,通过检测能量代谢关键信号分子和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效应化合物诱导能量代谢紊乱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5种CSIs表现出PPARγ激动效应,依据20%相对效应浓度(REC_(20))对其强弱排序为:除虫脲(DFB)>氟啶脲(CFZ)>氟螨脲(FCX)>多氟脲(NFM)>氟虫脲(FF);所测14种化合物均未对ERα产生干扰作用。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5种效应化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氢键或π键)与PPARγ结合。进一步研究发现,DFB暴露能显着降低HepG2细胞和斑马鱼幼鱼体内叁磷酸腺苷(ATP)含量,并促进丙酮酸和乳酸之间的转化。同时,线粒体基质酶和叁羧酸(TCA)循环限速酶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糖酵解关键基因的表达则显着增强。此外,PPARγ抑制剂(GW9662)可有效缓解DFB引起的细胞内能量代谢改变。以上研究结果提示CSIs可通过激活PPARγ引起TCA循环受阻,糖酵解过程增强,诱导能量代谢紊乱。2.近期研究表明CSIs可能具有致癌潜力,环丙氨嗪(CMZ)已被列为潜在致癌物,其终生致癌风险约为0.02-1/百万人。然而,目前关于CSIs致癌风险的研究十分匮乏。缺氧相关信号通路是癌症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活性与肿瘤扩散潜能显着相关。为此,本部分研究基于双荧光报告基因体系评估14种CSIs对HIF-1α的干扰效应;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考察效应化合物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潜能的影响;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和细胞外基质(ECM)标志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测的14种受试化合物中,仅DFB和杀铃脲(TFM)表现出HIF-1α激动效应,其REC_(20)值分别为2.11×10~(-5)和7.92×10~(-5) M。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均可观察到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潜能随效应化合物暴露剂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qRT-PCR检测结果表明,DFB和TFM暴露可诱导EMT激活和ECM降解,促进HepG2细胞侵袭转移进程。此外,早期胚胎与肿瘤细胞具有相似的侵袭性细胞表型,本研究发现DFB还可通过调控EMT及ECM相关标志因子的表达诱导斑马鱼早期发育毒性。3.1-硝基芘(1-NP)和3-硝基荧蒽(3-NFA)暴露可造成小鼠肝癌细胞中脂肪滴的积累,提示PAHs及其衍生物可能参与诱导脂质毒性。本部分研究利用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和酶联免疫(ELISA)技术评估环境检出率较高的9种PAHs及其衍生物对PPARγ和ERα信号通路的干扰效应;利用qRT-PCR和UHPLC-QTOF-MS脂质组学技术阐明HepG2细胞受效应化合物扰动后的脂质代谢应答反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油红O染色在体考察脂质代谢相关的斑马鱼早期发育毒性。在所检测的9种化合物中,PAHs和OPAHs对核受体信号通路无明显的干扰作用;3种NPAHs表现出PPARγ激动效应并显著提升了细胞内PPARγ含量,其激动效应强弱排序为:9-硝基蒽(9-NANT)>2-硝基芴(2-NFL)>3-NFA;4种NPAHs表现出ERα激动效应:3-NFA>1-NP>2-NFL>9-NANT,且均可促进细胞内雌二醇(E_2)分泌。qRT-PCR检测结果表明,3-NFA暴露可诱导HepG2细胞内脂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进一步对细胞样品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发现,53种甘油叁酯(TAG)和2种胆固醇酯(CE)代谢水平升高,提示3-NFA暴露可以激活PPARγ和ERα信号通路,诱导HepG2细胞内脂质积累。斑马鱼胚胎/幼鱼实验结果表明,3-NFA暴露组PPARγ和E_2含量均显着增加,脂质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也呈剂量依赖性上调。此外,油红O染色可观察到斑马鱼幼鱼肝脏中脂滴显着聚积,进一步提示3-NFA参与诱导斑马鱼发育早期脂质代谢紊乱。4.PAHs可诱导致癌效应早已成为共识,然而HIF-1α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为此,本部分研究基于已建立的双荧光报告基因体系评价PAHs及其衍生物对HIF-1α的干扰效应;结合体内、体外模型,通过检测EMT和ECM关键标志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考察效应化合物引发的侵袭转移相关毒性。在所检测的9种PAHs及其衍生物中,PAHs和OPAHs对HIF-1α无明显的干扰作用;2种NPAHs表现出HIF-1α激动效应,其REC_(20)值分别为5.91×10~(-7)(1-NP)和1.49×10~(-6) M(2-NFL)。体内、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效应化合物暴露可显着抑制上皮细胞标记物E-钙粘蛋白(E-cad)的mRNA表达水平,促进间质表型标记物纤粘蛋白(FN1)表达,诱导EMT激活。同时,ECM标志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的表达平衡被打破,导致ECM降解。以上结果提示环境相关水平的NPAHs可以通过调控EMT及ECM标志因子的表达诱导侵袭转移相关毒性,而HIF-1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华彰,洪运,池宇欣,赵云利[5](2019)在《转录因子ATF-7参与调控氧化石墨烯(GO)对秀丽线虫的致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ATF-7是具有亮氨酸拉链结构的转录激活因子,为了解其是否参与调控氧化石墨烯(GO)的致毒效应,以秀丽线虫为在体研究模型,通过运动行为、肠道活性氧簇(ROS)水平和寿命分析,评价atf-7 RNA干扰对秀丽线虫应答GO毒效应的影响;同时以qRT-PCR和Patf-7::mCherry转基因秀丽线虫检测GO对atf-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GO暴露可以降低秀丽线虫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且运动行为的下降与GO暴露浓度呈正相关;atf-7干扰秀丽线虫对GO致毒效应更加敏感,0.1 mg/L GO就可导致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显着下降(P <0.01);在GO暴露条件下,atf-7干扰秀丽线虫的平均寿命由13.54 d缩短到8.8 d,寿命缩短程度大于空载干扰组(P <0.01);atf-7干扰秀丽线虫在GO暴露条件下肠道ROS水平比未暴露情况下上升了3.33倍,而空载组肠道ROS水平上升了2.66倍,atf-7干扰秀丽线虫对GO所致肠道ROS的积累更加明显(P <0.01).GO暴露可以诱导秀丽线虫atf-7的表达水平,GO暴露组atf-7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上调了164倍和200倍.因此,atf-7是秀丽线虫应对GO致毒效应中所必需的,秀丽线虫通过上调atf-7的表达以应对GO毒效应,对秀丽线虫进行atf-7干扰降低其表达水平可使秀丽线虫对GO致毒效应更加敏感.(图4表1参24)(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杜琼霞[6](2019)在《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和四氯双酚A(Tetrachlorobisphenol A,TCBPA)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环境污染物,主要用作阻燃剂且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TBBPA和TCBPA已经被证明对动物有潜在的发育毒性和生殖毒性。以TBBPA和TCBPA为目标污染物,以黑斑蛙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内暴露的方法,研究TCBPA与TBBPA暴露对黑斑蛙蝌蚪外部形态参数、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雄性黑斑蛙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内暴露的方法,研究TCBPA与TBBPA暴露对雄性黑斑蛙精巢功能、精巢组织结构形态、精巢氧化应激指标、性激素含量、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以及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Gosner 26期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00、250μg/L TBBPA与TCBPA 7,14和21天,黑斑蛙蝌蚪外部形态参数、发育阶段结果表明:(1)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导致蝌蚪后肢长,尾长分别显着降低0.351倍与0.346倍,0.110倍与0.099倍。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抑制了蝌蚪的生长;(2)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后蝌蚪的平均发育阶段达到Gosner 34,与对照组相比,均延迟了2个发育阶段。Gosner 26期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00、250μg/L TBBPA与TCBPA 7,14和21天,黑斑蛙蝌蚪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诱导蝌蚪头部T4含量显着降低了0.45倍与0.39倍。TBBPA与TCBPA对黑斑蛙蝌蚪产生甲状腺内分泌干扰作用;(2)250μg/L TBBPA与TCBPA处理21天导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TP轴)相关基因Dio2、TRα和TRβ相对表达量分别下调40.8%与24.2%、28.6%与20.9%、36.9%与25.3%。TBBPA和TCBPA通过Dio2的低水平表达限制蝌蚪脑组织产生TH,降低了激素调节的TR活性,导致了TRα和TRβ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从而延迟了蝌蚪变态发育。雄性黑斑蛙暴露于0.001、0.01、0.1和1 mg/L TBBPA与TCBPA 14天,雄性黑斑蛙精巢功能、精巢组织结构形态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1)与相应对照组相比,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组精子活力、精子数量分别显着降低了10.3%与29.3%、51.5%与46.9%,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导致精子畸形率分别显着增加了39.7%与54.9%;(2)与相应对照组相比,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精巢组织ROS水平分别显着降低了21.17%与20.31%,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MDA、GSH含量分别显着下降了39.7%与9.36%、44.7%与37.7%;相关抗氧化酶CAT、GSH-PX活性分别显着降低了33.42%与24.29%、58.47%与41.93%,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抗氧化酶T-SOD活性显着增加了68.31%与43.35%,TBBPA与TCBPA导致ROS水平降低,并破坏了黑斑蛙精巢抗氧化系统稳态,表现出抗氧化特征;(3)HE染色结果发现TBBPA与TCBPA处理导致精子颈部肿胀,尾部异常凝集和缺失,溶酶体增多,大量液泡产生等;(4)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精子出现异常的液泡,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分散脱落等情况。雄性黑斑蛙暴露于0.001、0.01、0.1和1 mg/L TBBPA与TCBPA 14天,雄性黑斑蛙精巢性激素含量、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以及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TBBPA与TCBPA诱导血清中T和E2激素含量显着增加,诱导LH和FSH含量显着降低,其中1 mg/L TBBPA与TCBPA处理血清中T、E2含量显着增加了72.16%与10.19%、24.29%与8.48%,1 mg/L TBBPA与TCBPA诱导血清中LH、FSH激素含量显着降低了42.83%与86.8%、26.67%与8.02%;扰乱了内分泌系统,导致精子形成障碍;(2)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性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1A1、CYP17A1和CYP19A1表达量分别显着上升了33.06%与89.24%、31.77%与8.71%、57.18%与26.04%;HSD17B3表达量显着下降了64.6%与50.7%,破坏了下丘脑-垂体-性腺(HTG轴)信号通路。TBBPA和TCBPA通过下调黑斑蛙精巢中HSD17B3的基因表达量反而增加了T的合成,通过上调CYP19A1的基因表达量增加了E2的合成;(3)1 mg/L TBBPA与TCBPA导致性激素受体基因AR表达量分别显着下降了84.55%与60.10%,ESR1表达量显着上升了65.2%与61.79%。TBBPA和TCBPA通过AR、ESR1基因表达异常引起黑斑蛙精巢内分泌紊乱,影响其精子形成,造成了严重生殖毒性。综上所述,TBBPA和TCBPA抑制蝌蚪后肢长、尾长的增长,延迟发育阶段,诱导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以及HTP轴相关基因Dio2、TRα和TRβ表达异常,干扰了甲状腺内分泌系统,造成蝌蚪发育延迟。TBBPA和TCBPA导致精子形成障碍,造成精巢组织病理学损伤,破坏黑斑蛙精巢抗氧化系统稳态,诱导激素分泌紊乱,造成了严重生殖毒性。本研究结果为TBBPA和TCBPA对两栖动物种群的毒性作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文静,张楠,李国君,敬海明,李子南[7](2019)在《北方某燃煤区PM_(2.5)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北方某燃煤地区室外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水溶性离子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急性致死效应,并探究其对线虫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和衰老进程的影响。方法以空气质量等级为优、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时采集的燃煤地区PM_(2.5)水溶液样本(浓度当量分别为17.5、101.4、130.7和188.9μg/ml,对应于优、轻、中和重组)对同步化的L1和L4期线虫分别进行染毒,测定其存活率、体长、体宽、咽泵振动频率、肠道自发荧光和热耐受力变化。结果 L1期线虫染毒72 h后,优组、轻组和中组的体长均有改变(P<0.05),重组的体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和重组的自发荧光强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L4期线虫染毒24 h,中度和重度污染组体长体宽、咽泵频率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污染组肠道自发荧光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继续染毒至72 h时优组和重组肠道荧光明显增强(P<0.01),染毒至第5天时各染毒组在热应激条件下平均寿命明显缩短(P<0.05),染毒至10天时轻度和重度污染组热耐受力比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燃煤区来源的PM_(2.5)可对线虫生长发育、神经运动等产生毒性效应,并加速线虫的衰老进程,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其毒性分子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园园,董淑琦,王宏富,原向阳,温银元[8](2019)在《谷子根系水浸提液的化感自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谷子重茬对下茬谷子出苗及生长影响较大,连作障碍较明显。[方法]本研究以谷子根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水浸液法,设置原液、稀释10倍液、稀释50倍液和稀释100倍液共4个浓度,以清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谷子根系水浸提液对其萌发种子根、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谷子根系水浸提液对谷子萌发种子根、芽、及其幼苗生长发育影响表现为:高浓度(原液)抑制,低浓度(稀释10倍液、稀释50倍液、稀释100倍液)促进。原液处理下的萌发种子根长、芽长,株高、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均受到了显着的化感抑制作用(P<0.05),其它处理下的根、芽及幼苗的生长均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其中稀释50倍液处理对谷子的化感促进作用尤为显着(P<0.05)。幼苗SOD、POD、CAT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效提高幼苗活性氧清除系统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对细胞的伤害。[结论]谷子根系中存在自毒物质,且会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影响。谷子表现较强的自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谷子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赵旭,王文丽,李娟[9](2019)在《蒙古黄芪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蒙古黄芪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法收集的蒙古黄芪根系分泌物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黄芪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根系分泌物提取原液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降低了43. 6%、34. 0%和59. 6%,根系分泌物提取原液对蒙古黄芪幼苗的化感自毒作用最强。经根系分泌物处理后,蒙古黄芪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增强,根系分泌物稀释倍数小于0. 6时,保护酶活性随着根系分泌物稀释倍数的减小而降低,提取物原液处理的保护酶活性最低。丙二醛(MDA)含量随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根系分泌物稀释倍数小于0. 6时,蒙古黄芪的化感自毒效应随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1期)

丁金凤[10](2019)在《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的致毒效应及其玉米种子处理防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委夜蛾是2012年以来黄淮海夏玉米田的新发害虫,在田间环境下常与二点委夜蛾混合发生,两种害虫在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上非常相似,在玉米、小麦、花生和大豆等作物的新叶、茎基部和根部进行为害,严重为害时可造成缺苗和断垄。但相较于二点委夜蛾,双委夜蛾具有更大的取食量、更长的为害周期和更强的繁殖能力,推测其在田间存在大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关于双委夜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关该虫的化学防治尚未见报道。鉴于双委夜蛾对玉米等作物生产的潜在威胁,亟待筛选出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以满足应急防治之需。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18种常用杀虫剂对双委夜蛾3-6龄幼虫的毒力水平,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的亚致死效应,通过温室盆栽和田间接虫试验明确了溴氰虫酰胺玉米种子处理对双委夜蛾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同时分析了溴氰虫酰胺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8类18种常用杀虫剂对双委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辛硫磷、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双委夜蛾3-6龄幼虫的毒力均较高,LC_(50)值在0.14和27.40 mg/L之间;虫螨腈、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脲和毒死蜱对低龄幼虫(3-4龄)的毒力较高,LC_(50)<22.63 mg/L,上述药剂对高龄幼虫(5-6龄)的毒力降低,LC_(50)>38.13 mg/L;而新烟碱类杀虫剂、甲基嘧啶磷和灭幼脲对双委夜蛾各龄期幼虫的毒力水平均较低,LC_(50)大于40.83 mg/L。2.评价了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生长发育、种群参数、营养利用效率及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4龄幼虫的毒力较高,LC_(50)为0.66μg/g混毒饲料;与对照组相比,LC_5、LC_(25)和LC_(50)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显着抑制了幼虫的营养利用效率,幼虫的取食量明显降低;药剂处理后幼虫体内3种主要能量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对双委夜蛾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延长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降低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及单雌产卵量。因此,溴氰虫酰胺在低致死剂量水平可有效降低双委夜蛾种群增长速度。3.溴氰虫酰胺2和4 g a.i./kg种子的剂量进行种子处理盆栽播种后,玉米出苗后第9天(9 DAE)接双委夜蛾4龄幼虫,接虫5天后幼虫死亡率大于90%,试虫为害率为10%左右。因此,溴氰虫酰胺2 g a.i./kg种子剂量作为田间试验的推荐剂量。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溴氰虫酰胺在2 g a.i./kg种子剂量进行种子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安全。于玉米叁叶一心期(5 DAE)进行接虫,到15 DAE,溴氰虫酰胺处理组的被害株率为10.5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被害株率35.76%;防治效果为70.59%,显着高于氯虫苯甲酰胺60.00%的防治效果。4.溴氰虫酰胺2 g a.i./kg种子剂量处理玉米种植后,取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茎基部和叶片饲喂双委夜蛾幼虫。结果显示,随着接虫龄期的增长,玉米各部分对幼虫的残留毒力呈下降的趋势,玉米7 DAE,整株玉米苗对3~5龄的致死率为46.67%~76.67%,茎基部为46.67%~83.33%,叶片为33.33%~60.00%;随着玉米的生长,玉米各部分对幼虫的致死率同样呈下降的趋势。溴氰虫酰胺在2 g a.i./kg种子的剂量下,对3-4龄幼虫的防治持效期达玉米7-10 DAE,而对5龄等高龄幼虫的防治效果不佳。5.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添加水平下,溴氰虫酰胺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1%~103%之间,RSD<10%;在0.1~50μg/L范围内,溴氰虫酰胺和及其主要代谢物J9Z38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均大于0.999),定量限均为0.01 mg/kg。该方法灵敏性较好,能够快速且高效的对玉米植株和土壤中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进行检测。6.研究了溴氰虫酰胺及其代谢物在春夏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溴氰虫酰胺和J9Z38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溴氰虫酰胺4 g a.i./kg种子剂量下,在春玉米和夏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_t=2.005e~(-0.083t)(r~2=0.9847)和C_t=2.216e~(-0.178t)(r~2=0.9627),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3 d和3.9 d;在春玉米和夏玉米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_t=4.089e~(-0.085t)(r~2=0.9769)和C_t=0.431e~(-0.153t)(r~2=0.9195),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2 d和4.5 d。(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毒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碘乙酸(iodoacetic acid,IAA)是饮用水中发现的新型消毒副产物,具有极强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甲状腺干扰活性和致瘤性。研究显示氯胺消毒产生的IAA远高于游离氯消毒,中国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加氯过程中极易形成氯胺,从而加剧了IAA的生成。鉴于IAA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和饮用水生产企业的关注,故本文根据IAA的现有毒理学研究结果对其毒效应的可能机制做扼要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赵超,张虎,周静静,浦跃朴,尹立红.亚硝胺暴露对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毒效应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陆伟,马武仁,杨岚,郑唯韡,周颖.消毒副产物碘乙酸的毒效应机制研究进展[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周舟教授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合作成果揭示褪黑素调控SERPINA3N依赖性神经炎症可逆转神经毒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宁夏.核受体介导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毒效应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吴华彰,洪运,池宇欣,赵云利.转录因子ATF-7参与调控氧化石墨烯(GO)对秀丽线虫的致毒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6].杜琼霞.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7].张文静,张楠,李国君,敬海明,李子南.北方某燃煤区PM_(2.5)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效应的初步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9

[8].王园园,董淑琦,王宏富,原向阳,温银元.谷子根系水浸提液的化感自毒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赵旭,王文丽,李娟.蒙古黄芪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效应研究[J].土壤与作物.2019

[10].丁金凤.溴氰虫酰胺对双委夜蛾的致毒效应及其玉米种子处理防效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体外Transwell试验以步态评分为毒效应的墓准剂.曲...PBMC和CIK细胞毒效应分子的表达DBP对3种海洋藻类的致毒效应以NF为毒效应的基准剂t曲线例代表性健康自愿者PBMC经各候选表...

标签:;  ;  ;  ;  ;  ;  ;  

毒效应论文_赵超,张虎,周静静,浦跃朴,尹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