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郭文文冯华刚山东省青州市海岱学校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的核心是思维的创新。就中小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并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还要充分发挥

地图的作用,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反馈方式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4-0060-02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总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的想法很好!”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了?”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甚至平时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他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行归类、总结。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并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的规律时,如果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重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宏.学科创新教育新观点[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维静.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刍议[J].学科教学,2007

[3]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4]刘海娟.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标签:;  ;  ;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