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颞眶颧入路论文-霍玉霞

额颞眶颧入路论文-霍玉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额颞眶颧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眶沟通肿瘤,脑膜瘤,护理

额颞眶颧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霍玉霞[1](2014)在《7例经额颞眶颧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的术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7例经额颞眶颧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的术后护理。术后重视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眼部护理、脑脊液鼻漏护理以及引流管管理,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护理》期刊2014年05期)

周玥,徐旭东[2](2013)在《一例经右额颞眶颧入路颅眶沟通脑膜瘤切除术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颅眶沟通脑膜瘤是指同时相连于颅内和眶内的脑膜瘤,是脑膜瘤的少见形式之一,分为颅源性和眶源性。眶内的侵犯为肿瘤增大的结果,此为颅源性。少部分为眶内脑膜瘤,向颅内生长,为眶源性[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经右额颞眶颧(本文来源于《天津护理》期刊2013年02期)

韩志光[3](2013)在《经额颞眶颧入路颅眶交界区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床突、眶上裂及视神经管是眼眶与前颅底交界区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本研究通过对前床突、眶上裂、视神经管及其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观察、测量,从而获得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临床处理该区域的病变提供参考。同时探讨前床突、视神经管周围骨质磨除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采用国人成人漂白后干性颅底标本10例20侧,对前床突、眶上裂及视神经管骨性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解剖学测量。应用福尔马林固定后国人湿性尸头10例20侧,经酒精置换后用彩色硅胶灌注动静脉。模拟经额颞眶颧入路逐层解剖,对前床突、眶上裂、视神经管及其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观察、拍照、精确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均数(x)±标准差(s)(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结果:1面神经颞支均走行于颞浅动脉额颢支与颧弓上缘之间的颞肌筋膜间脂肪层内(即第1层和第2层脂肪垫),在颧弓上缘面神经颞支与颞浅动脉之间距离是5.61±0.93(3.60-8.72) mm,在耳上基点-眉外点连线面神经颞支与颞浅动脉之间距离6.16±0.62(3.80-6.88)mm2MacCarty关键孔的位置多位于额、颧、蝶交接点后方的额蝶缝上,且位于该交接点的后方平均4.64mm处。3前床突由蝶骨小翼向后形成的突起,位于海绵窦顶壁的前上方,前床突与中床突、后床突可形成骨桥,出现率为10%,气化的前床突占10%。测得ACP长、宽、厚分别为9.21±0.54(7.98-10.14)mm,11.87±0.44(11.12-12.88)mm,5.62±0.30(5.05-5.98)mm。4床突间隙位于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类锥形腔隙,可额外增加大约0.8~1.0cm3的操作空间。Dolenc叁角后内侧边、外侧边、前内侧边长度分别为9.91±0.98(7.69-13.42)mm,10.34±1.36(7.32-15.18)mm,6.41±0.70(4.24-8.60)mm。5磨除前床突后视神经管长度增加9.95mm颈内动脉增加5.32mm.6颈内动脉的远侧环和近侧环分别紧贴前床突的上、下表面,其中上表面厚且坚韧,其厚度为0.48±0.07mm,下表面薄且与前床突结合疏松,其厚度为0.26±0.05mm。7颈内动脉的远侧环和近侧环之间为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其平均长度5.66±0.34mm。8视神经管由四壁和两口组成,其内侧壁、外侧壁、上壁、下壁的长度分别为10.72±1.17(8.48-12.14)mm,8.99±0.97(7.44-10.78)mm,9.37±1.04(7.66-11.02)mm,5.08±1.01(3.28-7.32) mm。视神经管颅口、管中部、眶口的面积为19.5±3.83mm2,16.17±1.67mm2,21.25±2.44mm2,视神经颅口,管中部,眶口的面积为10.39±2.17mm2,9.17±2.93mm2,8.26±1.64mm2。内侧壁毗邻复杂。9视神经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视神经在镰状韧带处形成压迹。镰状韧带前后宽为2.77±0.83(0.98-5.46) mm。10眶上裂是蝶骨大、小翼之间的裂隙,多数为叁角形(19/20),其上、内、外侧壁各边的长度18.23±1.28(15.32-19.98)mm,5.83±0.58(4.96-6.98)mm,19.10±1.30(16.78-22.24)mm。(?)匡上裂被总腱环分为外、中、下叁个区,期间穿行的神经血管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动眼神经下支最粗,直径1.64±0.05(1.56-1.72)mm,泪腺神经最细,直径0.53±0.05(0.44-0.60)mm。11眼动脉均在海绵窦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前曲的上方的内半,未发现起自海绵窦内者。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的管底硬膜层内走行,从颅口到眶口,多数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90%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上壁内侧叁分之一。其中60%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35%位于视神经下方,5%位于视神经的外下方。结论:1面神经颞支多行走于颞浅动脉及其分支的前方且两者位置关系相对固定,以颞浅动脉及额颞分支作为筋膜切开的解剖学标志是简便有效地保护面神经颞支的可靠方法;MacCarty关键孔的位置多位于额、颧、蝶交接点后方的额蝶缝上,且位于该交接点的后方平均4.64mm处;2前床突具有高度变异性。磨除前床突前需行充分影像学检查,了解前床突气化情况及前床突与中床突、后床突是否有骨桥形成;3硬膜外磨除前床突较硬膜内更为安全有效,前床突的磨除局限于Dolenc叁角内相对安全;磨除前床突时应从前床突中部开始,上界限于远环,下界限于动眼神经鞘膜,内限于视柱,减少磨除时误伤可能;4前床突的磨除可增加鞍区及上斜坡的显露范围;床突间隙是经上方入路进入海绵窦的手术通道,通过它可显露床突段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的起点;5经颅行视神经管减压时,应打开镰状皱襞、视神经鞘膜、总腱环及神经管中部方能使减压充分,鞘膜切开部位最好在其外上壁以避免损伤眼动脉,且鞘膜切开后不宜在此过多操作;6眶上裂多呈叁角形且内部结构复杂,剪开硬膜皱折前应从额底方向分离硬膜至蝶骨小翼,再从颞底方向沿蝶骨大翼分离硬膜至前床突外侧,最后打开硬膜皱折,该操作是打开眶上裂硬膜皱折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3-03-01)

陈志强[4](2011)在《额颞眶颧入路中动眼神经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10例国人尸头标本上采用额颞眶颧入路,(其中灌注7例,未灌注3例;男性6例,女性4例)对动眼神经及其周围结构观察和测量,为临床保护动眼神经及利用动眼神经周围相关间隙提供解剖学依据和参考。对象和方法:1.应用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尸头标本7例,未灌注3例模拟额颞眶颧入路逐层解剖,对颞区软组织层次和动眼神经及周围血管、蛛网膜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摄,观测与动眼神经相关间隙对颅底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2.测量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以x士s(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结果:1.面神经颞支分为前、中、后叁支,前、中支在跨越颧弓上缘处,位于颞浅动脉主干前约1cm处,耳屏前2.4cm( 1.8~3.2cm)处;面神经颞支主要穿行于第Ⅰ、Ⅱ层脂肪垫中。2.池段动眼神经和海绵窦上段动眼神经周围是蛛网膜汇集点,主要蛛网膜结构有liequist膜和动眼神经鞘;动眼神经入口与前床突和后床突的距离分别为11.24±4.32(6.13~18.06)mm和5.43±1.41 (2.63~7.08)mm。3.海绵窦段动眼神经长、宽、高分别为16.52±3.08(12.86~20.09)mm、2.04±0.68(1.38~3.82)mm、1.53±0.46(1.06~1.94)mm;参与组成前内侧叁角(Dolenc叁角)、内侧叁角(Hakuba叁角)、旁内侧叁角或Parkinson叁角。4.眶段动眼神经穿过眶上裂中央区,在入眶上裂前2~3mm处分为上、下2支;动眼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和外侧壁的距离分别为0.46士0.25(0.12~1.16)mm、1.78土0.55(0.48~3.10)mm和12.24士2.03(9.62~15.64)mm。5.颈内动脉-小脑幕叁角位于颈内动脉外侧和颞叶基底部之间,内侧边长为:8.23±2.87(5.76~11.03)mm,外侧边为7.24±1.87(5.32~9.62)mm,底边为5.78±2.24(3.16~8.02)mm;动眼神经外侧间隙中可见蛛网膜结构和小脑上动脉。结论:1.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在处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瘤时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2.在海绵窦部,Parkinson叁角和内侧叁角联合入路几乎可显露海绵窦的所有结构和部位,因此临床上多应用这两个处理海绵窦的病变。该区域手术对动眼神经损伤率比较高。(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期刊2011-04-01)

周志敏,羊正祥,耿炯,陈翔,邵云[5](2007)在《经额颞眶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额颞眶颧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意义。方法:采用经额颞眶颧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15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结果:8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0.1;4例患者有改善<0.1;3例无好转。结论:经额颞眶颧视神经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07年10期)

羊正祥,周志敏,耿炯,陈翔,邵云[6](2006)在《额颞眶颧入路在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致视力受损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低(0.3%~5%),但传统的手术方式因术前的定位困难,很难做到全程视神经骨管探查减压,临床手术效果不理想。我们从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额-颞-眶-颧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显微全程减压术治疗视(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李方成,吴星,戴学元,林吉惠,陈由芝[7](2000)在《额颞眶颧入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额颞眶颧入路的特点及其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本入路是将额颞开颅颅骨切除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眶上缘、眶外侧壁及颧弓,以增加肿瘤的暴露,有利于肿瘤的切除。采用该方法对22例颅中窝底肿瘤进行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脑膜瘤9例,垂体瘤8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获得肿瘤全切除者13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初步手术结果令人满意,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①显露良好。可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②术野平面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牵拉;③可从不同的方向显露并切除肿瘤,对同时侵袭颅内外、硬膜内外的肿瘤切除较彻底。(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额颞眶颧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颅眶沟通脑膜瘤是指同时相连于颅内和眶内的脑膜瘤,是脑膜瘤的少见形式之一,分为颅源性和眶源性。眶内的侵犯为肿瘤增大的结果,此为颅源性。少部分为眶内脑膜瘤,向颅内生长,为眶源性[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经右额颞眶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额颞眶颧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霍玉霞.7例经额颞眶颧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的术后护理[J].天津护理.2014

[2].周玥,徐旭东.一例经右额颞眶颧入路颅眶沟通脑膜瘤切除术护理[J].天津护理.2013

[3].韩志光.经额颞眶颧入路颅眶交界区的显微解剖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4].陈志强.额颞眶颧入路中动眼神经解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1

[5].周志敏,羊正祥,耿炯,陈翔,邵云.经额颞眶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

[6].羊正祥,周志敏,耿炯,陈翔,邵云.额颞眶颧入路在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

[7].李方成,吴星,戴学元,林吉惠,陈由芝.额颞眶颧入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0

标签:;  ;  ;  

额颞眶颧入路论文-霍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