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为智能养护系统,该系统通过时控开关控制输水主管上的电控阀门,实现养护系统的开启与关闭,进而实现对混凝土的定时间隔养护,而且该养护系统中还设置有水循环系统,通过集水沟道将从混凝土墙面流下的养护水汇集到污水沉淀池中,经沉淀后再由第二水泵输送到水箱中,实现水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混凝土的养护用水,此外,在水箱中还设置有液位计,用户可根据液位计的示数,向水箱中补充或停止外来供水,以避免养护水量不足或过多的问题;该养护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用水量少等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第一水泵(2)、输水主管(3)、集水沟道(5)、污水沉淀池(6)、第二水泵(7)、时控开关(8)以及多个输水支管(4);所述第一水泵(2)设置于所述水箱(1)内,在所述水箱(1)内设置有液位计;所述输水主管(3)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的管路,所述输水主管(3)的敞口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在所述输水主管(3)上设置有电控阀门(31);多个所述输水支管(4)沿着所述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一端端部均与所述输水主管(3)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输水主管(3)连通,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另一端端部均设置有喷雾嘴(41);所述集水沟道(5)位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底部一侧;所述污水沉淀池(6)与所述集水沟道(5)连通;所述第二水泵(7)位于所述污水沉淀池(6)内,且所述第二水泵(7)的外部套装有过滤网,所述第二水泵(7)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1)连通;所述时控开关(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控制端以及电控阀门(31)的控制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第一水泵(2)、输水主管(3)、集水沟道(5)、污水沉淀池(6)、第二水泵(7)、时控开关(8)以及多个输水支管(4);
所述第一水泵(2)设置于所述水箱(1)内,在所述水箱(1)内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输水主管(3)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的管路,所述输水主管(3)的敞口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在所述输水主管(3)上设置有电控阀门(31);
多个所述输水支管(4)沿着所述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一端端部均与所述输水主管(3)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输水主管(3)连通,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另一端端部均设置有喷雾嘴(41);
所述集水沟道(5)位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底部一侧;
所述污水沉淀池(6)与所述集水沟道(5)连通;
所述第二水泵(7)位于所述污水沉淀池(6)内,且所述第二水泵(7)的外部套装有过滤网,所述第二水泵(7)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1)连通;
所述时控开关(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控制端以及电控阀门(31)的控制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嘴(41)为夹扣螺旋喷嘴,包括:夹扣底座(411)、螺纹球帽(412)以及螺旋型喷嘴(413);
所述夹扣底座(411)一端固定夹设于所述输水支管(4)的端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安装孔;
所述螺纹球帽(412)螺纹安装于所述夹扣底座(411)的螺纹安装孔内;
所述螺旋型喷嘴(413)与所述螺纹球帽(41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阀(9)、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
所述调节阀(9)安装于所述输水主管(3)上;
所述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分别安装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用于分别检测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以及湿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10)的输出端以及湿度传感器(1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调节阀(9)的控制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固定夹(12),多个所述固定夹(12)分别沿着所述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固定夹(12)均包括:U型钢板(121)以及两个膨胀螺栓(122);
所述U型钢板(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两个所述膨胀螺栓(122)分别安装于所述U型钢板(121)两端的安装孔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涉及混凝土养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其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升温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当混凝土浇筑之后需要进行定期养护,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
目前,混凝土养护的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洒水养护,而大体积混凝土,由于面积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养护,不仅效率低,而且无法做到连续养护,导致养护效果差。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养护装置,用于替代人工养护,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养护,存在养护效率低,养护效果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该养护系统包括:水箱1、第一水泵2、输水主管3、集水沟道5、污水沉淀池6、第二水泵7、时控开关8以及多个输水支管4;
所述第一水泵2设置于所述水箱1内,在所述水箱1内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输水主管3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的管路,所述输水主管3的敞口端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在所述输水主管3上设置有电控阀门31;
多个所述输水支管4沿着所述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一端端部均与所述输水主管3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所述输水主管3连通,每个所述输水支管4的另一端端部均设置有喷雾嘴41;
所述集水沟道5位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底部一侧;
所述污水沉淀池6与所述集水沟道5连通;
所述第二水泵7位于所述污水沉淀池6内,且所述第二水泵7的外部套装有过滤网,所述第二水泵7的出水端与所述水箱1连通;
所述时控开关8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泵2的控制端以及电控阀门31的控制端连接。
优选,所述喷雾嘴41为夹扣螺旋喷嘴,包括:夹扣底座411、螺纹球帽412以及螺旋型喷嘴413;
所述夹扣底座411一端固定夹设于所述输水支管4的端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安装孔;
所述螺纹球帽412螺纹安装于所述夹扣底座411的螺纹安装孔内;
所述螺旋型喷嘴413与所述螺纹球帽412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还包括,调节阀9、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
所述调节阀9安装于所述输水主管3上;
所述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分别安装于所述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用于分别检测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以及湿度;
所述温度传感器10的输出端以及湿度传感器1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调节阀9的控制端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还包括,多个固定夹12,多个所述固定夹12分别沿着所述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固定夹12均包括:U型钢板121以及两个膨胀螺栓122;
所述U型钢板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两个所述膨胀螺栓122分别安装于所述U型钢板121两端的安装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为智能养护系统,该系统通过时控开关控制输水主管上的电控阀门,实现养护系统的开启与关闭,进而实现对混凝土的定时间隔养护,而且该养护系统中还设置有水循环系统,通过集水沟道将从混凝土墙面流下的养护水汇集到污水沉淀池中,经沉淀后再由第二水泵输送到水箱中,实现水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混凝土的养护用水,此外,在水箱中还设置有液位计,用户可根据液位计的示数,向水箱中补充或停止外来供水,以避免养护水量不足或过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为智能养护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用水量少等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沿AA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中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为了解决人工进行混凝土养护存在的种种问题,本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该养护系统为智能养护系统,该养护系统主要由水箱1、第一水泵2、输水主管3、集水沟道5、污水沉淀池6、第二水泵7、时控开关8以及多个输水支管4构成,其中,第一水泵2设置于水箱1内,在水箱1内设置有液位计,输水主管3为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的管路,输水主管3的敞口端与第一水泵2的出水口连通,在输水主管3上设置有电控阀门31,多个输水支管4沿着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输水支管4的一端端部均与输水主管3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与输水主管3连通,每个输水支管4的另一端端部均设置有喷雾嘴41,集水沟道5位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底部一侧,污水沉淀池6与集水沟道5连通,第二水泵7位于污水沉淀池6内,且第二水泵7的外部套装有过滤网,第二水泵7的出水端与水箱1连通,时控开关8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水泵2的控制端以及电控阀门31的控制端连接。
采用上述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进行混凝土养护时,首先需要将输水主管在混凝土墙面的上方进行铺设,且与输水主管连接的输水支管均相对混凝土墙面向外突出,然后根据养护需要设定时控开关的时间间隔,每当到达要求的养护时间时,时控开关会自动控制第一水泵进行工作,同时输水主管上的电控阀门开启,此时,第一水泵会将水箱内的水输送到输水主管中,并沿着输水主管依次进入与输水主管连通的每个输水支管中,最后从输水支管端部的喷雾嘴喷出,喷射到混凝土墙面上,实现对混凝土的养护。喷射到混凝土墙面上的水一部分会被混凝土吸收,一部分会沿着混凝土墙面流道地面上,经集水沟道汇集后,流入到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其中,沉淀后的颗粒杂质会留在沉淀池底部,而沉淀池上部的干净水会经过第二水泵输送到水箱中,以备再次使用,进而实现水源的多次利用,降低用水量。由于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水量消耗,因此,单纯依靠从沉淀池输送的循环水是完全不够使用的,因此,在水箱上设置有液位计,当水箱内的水量过少时,可从外界泵水到水箱中,直至液位计达到最大阈值时,停止外界供水。
为了提高对混凝土的养护效果,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将养护系统中的喷雾嘴41设计为夹扣螺旋喷嘴,参见图3,该喷雾嘴41主要由夹扣底座411、螺纹球帽412以及螺旋型喷嘴413构成,其中,夹扣底座411一端固定夹设于输水支管4的端部,另一端设置有螺纹安装孔,螺纹球帽412螺纹安装于夹扣底座411的螺纹安装孔内,螺旋型喷嘴413与螺纹球帽412固定连接。该夹扣螺旋喷嘴中的夹扣底座可根据输水支管的外径调节夹紧度,螺旋型喷嘴能产生空心或实心锥形喷雾形状,喷雾角度为60°-170°,该喷雾嘴的结构设计紧凑,可使液体再给定尺寸的管道上达到最大流量,由于具有畅通的通道设计,因而最大程度减少喷雾嘴的阻塞现象,而且该喷雾嘴具有多种喷射角度可供选择,以满足各种需求,提高其适用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养护系统的智能化,实现养护系统可根据混凝土墙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流量调整,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该大体积混凝土用养护系统中还设置有调节阀9、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其中,调节阀9安装于输水主管3上,温度传感器10以及湿度传感器11分别安装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用于分别检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以及湿度,温度传感器10的输出端以及湿度传感器11的输出端分别与调节阀9的控制端连接,根据混凝土墙面的实时温度以及湿度,自动控制调节阀的开度,实现流量调节,进一步降低用水量。
为了实现养护系统中输水主管的固定,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参见图1,在该养护系统中还设置有多个固定夹12,且多个固定夹12分别沿着输水主管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参见图2,每个固定夹12均由U型钢板121以及两个膨胀螺栓122构成,其中,U型钢板1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两个膨胀螺栓122分别安装于U型钢板121两端的安装孔内,其中,每个固定夹中的U型钢板121均扣设在输水主管上,然后两个膨胀螺栓122穿过安装孔后固定在基础面上,实现输水主管的位置固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7215.6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855260U
授权时间:20191227
主分类号:E04G21/24
专利分类号:E04G21/24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新隆街2号
发明人:聂文俊;吴冲;严群超
第一发明人:聂文俊
当前权利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代理人:逯长明;许伟群
代理机构:1136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