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危害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亚健康危害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亚健康的危害和需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仕杰[1](2021)在《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艺颖[2](2021)在《园艺康养理论及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健康中国”的政策全面推进落实,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与老年群体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依托自然环境景观提升人体身心健康水平的“园艺疗法”和“森林康养”应运而生。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在发展阶段,且缺乏对两者相关理论的结合应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这两种治愈方式,尝试提出园艺康养的理念,以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提升人体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亚健康状态和老年人居住环境。本次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归纳对比,得到园艺康养的概念;采用实地调研与实验研究的方式,测定不同园艺康养环境因子对人体生理、生理的指标的影响,探究影响园艺康养环境景观效应的指标间关系;归纳总结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进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本次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园艺疗法与森林康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总结归纳,以相关理论为支撑对两者进行优化完善后,初步提出园艺康养的概念及其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构成要素与原则。(2)测定影响园艺康养环境景观的指标,包括环境指标和人体心理、生理指标。通过对其定性与定量的论证分析,总结出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中各项指标间的关系为:景观空间与植物群落影响环境指标;景观类型与植物功能影响生理指标;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影响心理指标。(3)根据实验结果,得到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充分运用景观空间、布局、类型、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结合植物群落、功能、配置与相关园艺活动,实现园艺康养提升人体健康水平的作用。最终以湖南省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实验论证后,再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为相关园艺康养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为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思路与方法。同时提升居民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人群亚健康状态,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发展。

马海霞[3](2021)在《湘西州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提出

王婧萤[4](2021)在《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结合跨学科研究法,从古代饮食养生与木本水果相关文献资料入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并联系时代背景,系统梳理木本水果养生在历史各时期的认识流变及相关应用,对所收集文献中木本水果的的着作来源、别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用宜忌、养生方法等相关等内容进行归纳,依据梳理得来的历代对木本水果养生的认识流变及辨治方法,分析得出历代木本水果养生方法的内涵范畴与变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应的辨证规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借助南中医网络数据库之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中医古籍数据库,同时借助《中医典海》软件,输入所需主题词,并选择其中较佳版本者进行文献的搜集检录;历史分析法:根据《中国食物史》等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木本水果的历史源流及时代特点;跨学科研究法:结合医学、农学、植物学等学科文献及相关数据库如医经、杂着、本草、专着等文献的相关检索,在多学科共同的理论支撑下,使本研究内容更加翔实客观。[研究结果]本研究以《中国食物成分表》为蓝本,对16个研究对象:李、杏、枣、桃、梨、橘、橙、苹果、荔枝、樱桃、杧果、青梅、桂圆、山楂、枇杷、柿进行研究并形成以下结果:1整理和研究:对古代木本水果养生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2梳理: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各时期时代背景,系统梳理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在历史各时期的认识流变及相关应用。3明辨:依据梳理得来的历代对饮食养生的认识流变及辨治方法,分析得出历代果类养生方法的变化过程及内涵范畴,以及与之相应的辩证规律。4启示: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意义,以期为现代临床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果类养生的内涵提供依据,更准确运用木本水果养生的膳食理念为现代饮食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改进现代人饮食保健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课题意义在于破除传统思想误区,总结了木本水果的历史源流,明确了其相关分类,探究了其内涵、养生学理论基础、常用木本水果的性味功效、膳食原则、适宜体质及营养成分,归纳了相关养生功效,以“五果为助”膳食理念为依托,将木本水果对现代饮食应用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改进现代人水果保健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在食养食疗方面起到参考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优势。

李松阳[5](2020)在《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提出森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有益身心的森林康养活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从观光游憩向旅居康养模式转变。中老年人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群体之一,故研究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及改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国内外案例借鉴、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总结了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首先,对中老年群体特征及需求、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及优势、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森林康养功能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性,为规划实践构建理论基础。其次,从项目概况、项目特色、借鉴意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建成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规划经验,为康养基地的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接着,根据前文的研究,设计并发放关于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的问卷,得到中老年人对于森林康养的主观看法和康养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总结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方式及适于中老年需求的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方法。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本次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植物景观、交通体系、森林康养设施等方面规划策略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方法、策略进行验证。

张琼月[6](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成都市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2.分析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危险因素。3.构建中医特色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方法1.以成都市为例,按照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颈椎亚健康表及本课题组设计的一般资料表。严格按照调查研究的设计、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各个阶段的要求开展本内容。2.整理、分析前期数据,了解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娱乐模式的转变,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不良姿势体位、熬夜、沉迷手机游戏等因素影响,颈椎亚健康患病率急速上升,对颈椎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重要的解决方法。3.以中医“治未病”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文献理论研究、专科专家咨询和已有研究基础三方面为基础,结合前期调查研究结果,构建出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初版,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完善,形成最终版健康教育方案。这一健康教育方案是对中医传统精髓的挖掘和发展,是针对性适用于高校大学生特点的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结果1.727名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颈椎病患病75人(10.31%),颈椎亚健康为324人(44.57%),颈椎健康为328人(45.12%)。颈椎亚健康评分总体均分为24.22±7.82。2.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椎亚健康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数据显示:父母是否患颈椎病、冷空调使用频率、压力、书写时长、饮食偏好、读写娱乐等姿势、专业、年级、运动时长、性别(按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共10个因素,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剔除年龄、睡眠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共3个因素,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等级(健康、颈椎亚健康、颈椎病)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761。5.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两轮德尔菲专家法:(1)共选取15位省内专家,包括成都、达州、简阳、泸州、绵阳、雅安;其中男女比例为1:4;专家年龄为41.87±9.65岁;专家工作年限平均为20.80±10.86年;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0%,职称中级以上职称占40%;专家工作领域主要为临床护理相关专家10名,医疗相关专家5名。(2)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两轮专家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13.33%。(3)专家判断依据为0.87,专家熟悉程度为0.847,权威系数为0.86。(4)两轮德尔菲专家对各个条目评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9,0.00-0.16;满分率为20-93.3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9(P<0.000),0.253(P<0.000)。结论1.本研究显示大学生颈椎病患病率处于中偏低水平,颈椎亚健康水平处于中偏高水平,因此,大学生颈椎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为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不是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3.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产品使用时长3项,其不是颈椎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4.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评分和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相关系数较高,且呈正相关,可以使用本研究的颈椎亚健康评分表,简单估计颈椎健康程度。5.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可靠性。可以供各高校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预防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使用。

于洪[7](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文中提出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使人们的公共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增强了对健康的关注。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健康意识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一些不良习惯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促进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生活态度”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适时地渗透健康理念,实施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明确亚健康概念,了解中学生亚健康现状基础上,阐述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七中学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八年级生物教材作为依托,以生物课堂教学为载体,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结合问卷调查,对比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情况、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实验组约70%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亚健康问题,并主动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学生的饮食习惯得以改善,实验组约79%的学生不用零食代替正餐,比对照组多40%。学生作息时间更加规律,更加热爱运动,实验组约57%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比对照组多45%。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实验组约72%的学生敢于独立完成任务,充满自信,比对照组多48%。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比对照组高12%。可见,通过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加深了学生对健康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生物学素养有所提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效果,归纳改善初中生亚健康状况的教学方法,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策略。如运用合理膳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饮食习惯,运用科学实验知识引导学生科学作息和增强学生自信心,运用运动知识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运用生命知识提高学生生命意识,运用青春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均大有裨益,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生物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到生物教师的职责。

林婷[8](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犹如生态环境对于生命体的价值维度一样,党内政治生态对于党的政治发展、党组织的有序运行和党员的政治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党执政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进步的要件。在新时代的历史时空领域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着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格局下成就与问题并存以及国际与国内形势变化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境遇。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任务,既巩固现有已取得的成果,防止老问题的“死灰复燃”,又进一步辨识新问题,从根源上寻求有效的治理路径和方法,破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难题,是当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下,党的建设必须予以审慎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时代问题。在开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全面升级”新局面的目标导向下,研究从理论解析、思想溯源、历史梳理、现实分析、问题呈现、归因解读、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理分析上,对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源流,厚实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并研究国外政党治理党内政治生态的文明成果予以借鉴。在实践追索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了建党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炼有益的历史经验。基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基础,在以案例分析为现实依据的前提下,揭示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中存在价值观念系统“个别退化”、环域系统“局部污染”、生命系统“亚健康”和权力系统“部分失衡”等突出问题。且从根源上剖析了这些问题是思想因素、制度因素和相关外部因素共同使然,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生成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又注重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考察进行实践上的探索,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程的有效推进需要从治理对策的设计思路上寻求突破。形成“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相结合、相统一的综合治理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在坚持“思想治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总基调下遵循系统思维,多措并举,向目标发力。通过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形成良好的作风氛围,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通过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以提高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为“双重引擎”,确保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海晏河清”的理想境界。

国瑞[9](2019)在《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育健康森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新理念。闽楠(Phoebe bournei)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珍稀渐危物种。论文以江西省境内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在对森林健康的内涵及森林经营理论等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生长特性及经营目标,构建其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为闽楠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分析,确定其经营目标是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林分,同时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这样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性,是健康闽楠天然次生林的理想结构。(2)综合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活力性、结构性、稳定性、持续性4个方面的共16个指标,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3)对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的标准地数量分别为4、18、7、1,分别占总标准地数量的13.33%、60.00%、23.33%、3.33%。总体上来说,闽楠天然次生林呈亚健康状态。(4)根据评价结果,从提高林分活力、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维持林分持续性、加强健康经营宣传、注重管护与监测等方面提出了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的主要对策。

张杰[10](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亚健康的危害和需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健康的危害和需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园艺康养理论及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方针全面推行
        1.1.2 亚健康与老龄化日益严峻
        1.1.3 园艺疗法与森林康养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园艺康养相关理论及其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园艺疗法
        2.1.2 森林康养
    2.2 园艺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园艺疗法研究现状
        2.2.2 国内园艺疗法研究现状
    2.3 森林康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2.3.2 国内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2.4 园艺康养
        2.4.1 园艺康养的概念
        2.4.2 园艺康养的特点
        2.4.3 园艺康养的功效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园艺疗法理论
        2.5.2 森林医学理论
        2.5.3 环境心理理论
        2.5.4 循证设计理论
    2.6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构建要素
        2.6.1 康养环境
        2.6.2 园艺活动
    2.7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作用机理
        2.7.1 康养环境可促进身心健康
        2.7.2 园艺活动可促进身心健康
        2.7.3 植物刺激可促进身心健康
    2.8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2.8.1 园艺康养理论应用的科学性原则
        2.8.2 景观营造与康养环境的整体性原则
        2.8.3 植物配置与园艺操作的相关性原则
        2.8.4 生态环境与园艺康养的协调性原则
    2.9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设计意义
        2.9.1 对个人的影响
        2.9.2 社会贡献和意义
3 园艺康养环境因子对人体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目的与意义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意义
    3.2 实验地点与内容
        3.2.1 实验地点
        3.2.2 实验内容
    3.3 环境指标的测定
        3.3.1 实验设计
        3.3.2 环境指标选择
        3.3.3 测定设备及方法
    3.4 人群生理、心理的指标测定
        3.4.1 实验设计
        3.4.2 心理、生理指标选择
        3.4.3 测定设备及方法
    3.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3.5.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3.5.2 环境指标测定分析与评价
        3.5.3 生理指标测定分析与评价
        3.5.4 心理指标测定分析与评价
    3.6 实验结论
        3.6.1 景观类型与植物群落影响环境指标
        3.6.2 景观空间与植物功能影响生理指标
        3.6.3 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影响心理指标
4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1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4.1.1 多样的功能主题
        4.1.2 不同的空间布局
        4.1.3 舒适的感官体验
    4.2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4.2.1 景观类型与植物群落共建优良环境
        4.2.2 景观空间与植物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4.2.3 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营造舒缓氛围
    4.3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选择途径
        4.3.1 植物配置刺激感觉器官
        4.3.2 园艺活动利于身心健康
    4.4 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选用方法
        4.4.1 合理运用植物营造康养环境
        4.4.2 增加园艺体验的场地和设施
        4.4.3 设置具有感官刺激的景观小品
5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园艺康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面积及区位
        5.1.2 土地利用现状
        5.1.3 功能分区内容
    5.2 研究区资源条件
        5.2.1 地形地貌
        5.2.2 气候条件
        5.2.3 土壤及母岩状况
        5.2.4 水文条件
        5.2.5 植物资源
    5.3 园艺康养区域规划
        5.3.1 核心景区概况
        5.3.2 区域总体规划
        5.3.3 节点主题规划
        5.3.4 区域道路规划
    5.4 园艺康养节点设计
        5.4.1 樱花湖大道规划--健身运动主题
        5.4.2 竹园规划--调节心理主题
        5.4.3 山茶园规划--园艺操作主题
        5.4.4 池杉园规划--康体养生主题
    5.5 园艺康养植物专项设计
        5.5.1 植物选择
        5.5.2 植物功效
    5.6 园艺康养活动专项设计
        5.6.1 活动内容
        5.6.2 活动功效
    5.7 园艺康养景观小品设计
        5.7.1 园艺操作平台
        5.7.2 休息设施设计
        5.7.3 无障碍化设计
        5.7.4 智慧标志系统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园艺活动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B 环境感受量表(SD表)
附录C 焦虑情绪量表(STAI表)
致谢

(4)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常用木本水果的概念
        1.1“木本”的概念
        1.2 “木本水果”的概念
        1.3 “常用木本水果”的概念
    2. 常用木本水果与“五果”的关系
        2.1 “五果为助”概念的提出
        2.2 常用木本水果与“五果”的关系
    3. 常用木本水果的分类及依据
        3.1 按植物学分类
        3.2 按适宜栽培的气候分类
        3.3 按现代通用分类法分类
        3.4 按季节分类
    4. 常用木本水果的选取及标准
        4.1 依据国内销量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2 依据中国居民喜好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3 依据中国居民网络检索需求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4.4 依据目标文献的出现频率选取常用木本水果
第二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发展源流
    1. 远古时期
        1.1 早期木本水果的采摘
        1.2 早期木本水果的酿造
    2. 先秦时期
        2.1 果树的人工培育栽种
        2.2 部分木本水果的原产种植
        2.3 部分木本水果的食用方式
        2.4 “五果为助”饮食原则的提出
    3. 汉唐时期
        3.1 部分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一个时期
        3.2 部分木本水果的种类增多
        3.3 道教辟谷食果食俗
        3.4 水果交易市场的发展
        3.5 饮食专着的出现
        3.6 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二个时期
        3.7 传统木本水果的种植
        3.8 食疗及饮食专着的出现
    4. 宋元时期
        4.1 木本水果生产的专业化与商业化
        4.2 食养食疗理论的繁盛时期
        4.3 金元四大家的食养主张
        4.4 第一部营养学专着《饮膳正要》问世
    5. 明清时期
        5.1 木本水果引入中原的第三个时期
        5.2 饮食养生的鼎盛时期
    6. 近代时期
第三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性味功效等历代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文献检索方法
    2. 常用木本水果的性味功效等
        2.1 李
        2.2 杏
        2.3 枣
        2.4 桃
        2.5 梨
        2.6 橘
        2.7 橙
        2.8 苹果
        2.9 荔枝
        2.10 樱桃
        2.11 忙果
        2.12 青梅
        2.13 龙眼
        2.14 山楂
        2.15 枇杷
        2.16 柿
第四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养生
    1. 常用木本水果的阴阳五行养生
        1.1 常用木本水果的阴阳属性
        1.2 常用木本水果的五行划分
    2. 常用木本水果的藏象养生
    3. 常用木本水果的精气血津液神养生
    4. 常用木本水果的体质养生
        4.1 体质养生的概念及分类
        4.2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4.3 常用木本水果的中医九种体质养生
    5. 常用木本水果的三因制宜养生
        5.1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时制宜养生
        5.2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地制宜养生
        5.3 常用木本水果的因人制宜养生
第五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现代研究
    1. 常用木本水果的主要功能性营养成分及作用
    2. 常用木本水果的主要理化品质
第六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在常见亚健康状态与疾病中的养生应用
    1. 常见亚健康状态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1 便秘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2 记忆力下降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3 睡眠紊乱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4 疲乏无力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1.5 消化不良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 常见疾病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1 超重、肥胖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2 糖尿病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3 肿瘤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2.4 慢性胃炎的常用木本水果养生应用
第七部分 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产品研究
    1. 常用木本水果的加工食用方式
        1.1 饮品
        1.2 其他制品
    2. 常用木本水果的食用禁忌
    3. 常用木本水果的药用价值
    4. 常用木本水果相关产品的养生应用价值
第八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与现代应用价值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1.1.2 康养旅游模式正在兴起
        1.1.3 当代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研究现状
        1.2.2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2 中老年群体需求及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2.1.1 中老年群体划分
        2.1.2 中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2.1.3 中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2.1.4 中老年群体行为活动分析
        2.1.5 中老年群体需求分类与总结
    2.2 森林康养的概念及发展前景
        2.2.1 森林康养概念
        2.2.2 森林康养的发展前景
    2.3 森林康养的优势及主要功能
        2.3.1 氧气
        2.3.2 芬多精(植物精气、植物杀菌素)
        2.3.3 空气负离子
        2.3.4 森林产品
        2.3.5 森林环境
    2.4 中老年群体需求与森林康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5.1 生态哲学
        2.5.2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理论
        2.5.3 心理进化理论
        2.5.4 亲生命假设
        2.5.5 注意力恢复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借鉴意义
    3.5 台湾省: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借鉴意义
    3.6 浙江省:千岛湖森林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借鉴意义
    3.7 案例启示
    3.8 本章小结
4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研究
    4.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研与分析
        4.1.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分析
    4.2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
        4.2.1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
        4.2.2 森林康养产品的分类
    4.3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
        4.3.1 五感体验与环境营造
        4.3.2 森林浴活动与环境营造
        4.3.3 地形疗法与环境营造
        4.3.4 森林作业疗法与环境营造
        4.3.5 森林康养活动的频率
    4.4 本章小结
5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2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及评价
        5.2.1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
        5.2.2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总体布局
        5.3.1 空间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植物景观规划
        5.4.1 森林环境选择与保护
        5.4.2 中老年需求视角下植物群落构建
    5.5 交通体系规划
        5.5.1 交通游线规划
        5.5.2 康养步道设计
    5.6 森林康养设施规划
        5.6.1 综合服务设施
        5.6.2 体验教育设施
        5.6.3 医疗应急设施
        5.6.4 配套基础设施
    5.7 本章小结
6 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规划背景
        6.1.3 客群市场分析
    6.2 基地现状分析
        6.2.1 地形地貌
        6.2.2 气候条件
        6.2.3 水文条件
        6.2.4 土壤条件分析
        6.2.5 动植物资源分析
        6.2.6 人文资源分析
        6.2.7 现状交通分析
        6.2.8 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6.2.9 SWOT分析
    6.3 定位目标
        6.3.1 规划思路
        6.3.2 相关规划依据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定位
        6.3.5 规划目标
    6.4 总体规划
        6.4.1 功能分区
        6.4.2 客群定位
        6.4.3 规划总平面图
    6.5 分区规划与专项
        6.5.1 栲林生态核心区
        6.5.2 栲林静修区
        6.5.3 栲居综合服务区
        6.5.4 栲居民宿区
        6.5.5 森林作业体验区
        6.5.6 森林运动康健区
    6.6 总体专项
        6.6.1 总体植物专项
        6.6.2 驳岸规划专项
        6.6.3 交通系统专项
        6.6.4 森林康养设施专项
        6.6.5 康养活动与节事策划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6)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颈椎亚健康研究现状
        (一)概述
        (二)颈椎亚健康国外研究现状
        (三)颈椎亚健康国内研究现状
    二、颈椎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一)大学颈椎亚健康发生现状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高危因素
    三、中医治未病经典理论的概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抽样方法
        (四)调查工具
        (五)资料收集
        (六)统计方法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高校大学生一般资料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
        (三)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四)颈椎亚健康得分和颈椎健康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五)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一)颈椎亚健康一般资料分析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分析
        (三)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多因素分析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程度呈正相关
第四部分 基于治未病理论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
        (二)专家小组讨论
        (三)德尔菲专家法
        (四)统计方法
        (五)质量控制
    四、研究结果
        (一)专家一般资料
        (二)专家的积极性
        (三)专家权威程度
        (四)专家的协调程度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各级指标内容修改
    五、讨论
        (一)健康教育方案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健康教育方案编制的可靠性
        (三)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的意义
第五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亚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初中生亚健康现状分析
        1.2.1 亚健康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1.2.2 初中生亚健康现状
        1.2.3 初中生亚健康的成因
        1.2.4 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教育实验研究法
        2.2.4 统计分析法
第3章 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3.1 课前检测
        3.1.1 学生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3.1.2 学生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
        3.1.3 学生心理现状调查结果
        3.1.4 学生身体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3.1.5 学生学习成绩调查结果
    3.2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
        3.2.1 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3.2.2 通过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状况
        3.2.3 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3.2.4 通过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课后检测
        3.3.1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饮食情况
        3.3.2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作息规律及运动情况
        3.3.3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心理状况
        3.3.4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3.3.5 实施健康教育后学生的成绩情况
    3.4 分析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3.4.1 有利于改善学生饮食习惯
        3.4.2 有利于学生科学作息及运动
        3.4.3 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4.4 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3.4.5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5 小结
第4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4.1 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4.1.1 运用合理膳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4.1.2 运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科学作息
    4.2 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改善心理状况
        4.2.1 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自信心
        4.2.2 运用青春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3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4.3.1 运用运动知识引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
        4.3.2 运用生命知识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4.4 通过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中的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阐述
    四、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的相关问题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结构体系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特性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对党的建设的应用价值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巩固执政权威与增强凝聚力
        三、改进执政方式并提高执政效能
第二章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国外政党文明成果借鉴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一、唯物辩证法是阐释党内政治生态的依据
        二、人的主体性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研究的启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启发
        四、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国外政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党建在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二、将沟通民意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
        三、持续长效开展反腐工作
第三章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良好党风的形成
        三、组织建设形成团结统一的氛围
        四、体制制度建设保障执政气候
第四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主要成就
        一、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
        二、党内不正之风得到扼制,反“四风”问题收获实效
        三、反腐廉政网络体系形成,反腐斗争威慑力日益显效
        四、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正常,党内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五、党内权力结构逐步优化,党的执政体系愈加完善化
    第二节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际形势变局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国内形势发展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价值观念系统的“个别退化”
        一、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精神“荒漠化”
        二、政治道德两种“主义”现象突出
    第二节 党内政治生态环域系统的“局部污染”
        一、党内各种不良作风尚未杜绝并呈现新的形式
        二、腐败形式的“变异性”使反腐形势依然严峻
        三、党内政治关系不和谐
    第三节 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亚健康”
        一、基层党组织“三化”现象突出
        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难题未解决
    第四节 党内政治生态权力系统的“部分失衡”
        一、党内部分权力配置尚存待完善空间
        二、党内权力运行程序不严密渠道不畅
        三、党内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缺合力
第六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多维诱因
    第一节 造成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思想因素
        一、党员干部缺乏自我革命的韧性和勇气
        二、党员干部个体与组织“精神家园”脱节
        三、传统“权力”本位思想遗存
    第二节 引起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制度性因素
        一、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二、制度执行乏力
    第三节 引发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其它外部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三、公民政治参与不足
第七章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对策
    第一节 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设计思路
        一、“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合的治理路径
        二、“修复重构”与“净化优化”并行的治理手段
        三、“阶段整治”与“长期治理”联合的治理机制
        四、“主体治理”与“客体治理”贯串的治理方式
    第二节 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一、坚持贯彻思想建党,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
        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执政氛围
    第三节 强化党内体制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平衡有序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党执政体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保障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性
    第四节 完善治理能力和机制,确保党内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能力
        二、健全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健康概念的产生及内涵
        1.3.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3.3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1.3.4 森林经营理论
        1.3.5 森林健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6 闽楠天然次生林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土壤
        2.1.4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2.2.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层次分析法
3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选择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尺度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简明性原则
        3.1.5 导向性原则
        3.1.6 科学性原则
    3.2 定位与目标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各指标内涵和基准值的确定
        3.4.1 活力性指标
        3.4.2 结构性指标
        3.4.3 稳定性指标
        3.4.4 持续性指标
    3.5 指标权重计算
    3.6 数据无量纲化
    3.7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3.8 小结和讨论
4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分析
    4.1 指标计算
    4.2 结果分析
        4.2.1 无量纲化结果分析
        4.2.2 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4.3 小结和讨论
5 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经营主要对策
    5.1 提高林分活力
    5.2 优化林分结构
    5.3 增强林分稳定性
    5.4 维持林分持续性
    5.5 加强健康经营宣传
    5.6 注重管护与监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四、亚健康的危害和需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张仕杰. 江南大学, 2021
  • [2]园艺康养理论及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D]. 王艺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湘西州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 马海霞. 吉首大学, 2021
  • [4]常用木本水果养生的文献研究[D]. 王婧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李松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D]. 张琼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研究 ——以初中生亚健康现状解决策略为例[D]. 于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研究[D].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闽楠天然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D]. 国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6)
  • [10]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亚健康危害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