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四用

活血化瘀法四用

赵士运(河南辉县市中医院4536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94-02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常用的独特治法之一,主要针对瘀血证而设。承蒙历代医家和医籍启发,笔者临床多有尝试,取效满意。现就应用体会浅谈如下。

1行气活血法

患者王某,女,38岁,农民。2006年6月17日初诊。1月前,因家庭琐事,闷闷不乐。近1周来,出现两侧胸胁刺痛,心悸心烦善怒,夜寐多梦而易醒。来诊时,胸透、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察其舌瘦而色暗,边尖有瘀斑,苔薄,脉弦而不利。断为肝郁气滞,瘀阻胸胁。拟行气活血,疏方:当归12g,柴胡、桃仁、红花、枳壳、焦栀子、赤芍、川牛膝、郁金、川芎、生地各10g,桔梗、甘草各6g。服药7剂而愈。

按:《奇效良方》云:“气塞不通,血壅不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滞。患者因情志而得,气机郁滞,血瘀而痛。方用血府逐瘀汤为主,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加栀子清心除烦,加郁金活血解郁,诸药力专功宏,而药到病除。

2活血凉血法

患者张某,女,28岁,个体。2009年3月28日初诊。自诉半月来时发鼻衄,血色鲜红,甚则日发2-3次。在县市医院经多项检查,未查出血液及鼻腔病变,但用药仍时有发作。来诊时,心烦不宁,口渴不欲多饮,尿短赤。问月经,诉每月提前,甚则一月二行,量多色红。察舌脉,舌红,苔薄微黄,脉数。如此一派瘀热之象,应活血清热,凉血化瘀,疏方:水牛角粉(冲服)10g,生地25g,玄参15g,赤芍12g,蒲黄、丹皮、丹参、白茅根、川牛膝、麦冬、淡竹叶各10g。3剂。3月31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4剂而安。9月因感冒来诊,诉鼻衄未再复发。

按:《医林改错》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热邪入血则妄动,热伤血络则出血,热与血结,瘀热为患,故患者鼻衄不解。方用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水牛角代犀角清热凉血。加玄参、白茅根以助凉血止血,加蒲黄、丹参、牛膝以助活血化瘀止血,加麦冬、竹叶以止渴除烦,药中病机,故诸症自除。

3温经活血法

患者李某,女,42岁,教师。2008年11月7日初诊。近1年来,经期少腹疼痛,经量少,挟有大量紫黑血块。平时四肢冰凉,每遇寒则手指足趾端发紫作痛。来诊时,经期临近,面色淡白,畏寒肢冷,唇青。舌淡,边有紫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辨为阴寒内盛,血凝不通。拟温经活血法,疏方:桂枝、当归尾、白芍、红花、艾叶各10g,阿胶(烊化)12g,川芎、延胡索、半夏、甘草各6g,吴茱萸、干姜各5g。7剂。11月14日二诊,诉服药4剂后,月经来潮,腹痛减轻,经行血块减少,现药尽,经尚未断。给予原方续服,5剂。3月后随访,患者12月及2009年1月经行时,腹痛消失,经量、经质基本正常,畏寒肢冷、指(趾)端发紫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瞩日后经前酌服痛经灵冲剂,常食生姜、羊肉。

按:《灵枢》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血喜温和,遇寒则凝。患者素体阳虚,易感受寒邪而致血凝不行,临冬天寒更甚。方选温经汤为基本方,去麦冬、丹皮之寒,人参之补,加红花、艾叶、延胡索,生姜易干姜,以增强温经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诸药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所以取效满意。

4豁痰化瘀法

患者刘某,男,62岁,退休工人。2009年10月12日初诊。患“冠心病”多年,时发胸闷短气,左胸部刺痛,并向腋下放射,手指发麻,睡后更甚,头目眩晕。近1年曾辗转求医多家医院,遍服西药及开胸理气活血化瘀类中药,但疗效不显,胸闷、刺痛发作频繁,靠速效救心丸缓解,深为痛苦。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尚有咳嗽,咳痰不爽,胃纳不佳,呕恶等症状。舌及舍下络脉紫暗,苔厚腻,脉弦滑。证属痰浊流窜经脉,血脉痹阻,应豁痰化瘀。处方:瓜蒌20g,姜半夏、薤白、胆南星、桃仁、红花、浙贝母、茯苓、天竺黄、山楂、枳壳各10g,丹参30g。5剂。二诊时,胸部刺痛已除,余症明显好转。又续服5剂而安。2010年4月来诊,诉近半年自觉良好,未再服药,近日外出旅游后,觉疲惫胸闷,手指偶发麻,要求服药,原方出入。

按:痰浊留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流窜经络,则阻碍气血流通而生瘀,所谓痰可致瘀,而“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证论》),最终形成痰瘀互结,而胸痹心痛难愈。治须豁痰化瘀,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以祛痰散结,开胸行气;加桃、红、丹参、山楂以活血化瘀,加胆南星、浙贝母、天竺黄、茯苓、枳壳以逐痰清热,健脾开郁。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痰瘀同治,而顽症可愈。

标签:;  ;  ;  

活血化瘀法四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